金枪鱼刺身怎么做好吃:坡大山陡董家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14:12

坡大山陡董家山

董显儒

踏着晨曦,从蔺家湾朝北的山坡前行,山路并不窄小,坡是缓坡,行进之中还是蛮费气力的。路两旁的梯田顺着山坡一台一台向山顶延伸,一块连着一块,鳞次栉比。山坡平缓的地方梯田地块面积大,最大的有10多亩,山坡陡峭的地方梯田地块面积小,也就是1亩左右,整个山坡没有一点儿闲置的空地。梯田与梯田的山坡地埂上植被也差,草很少,树木也少,绝大部分地埂上一棵树都不见。看来这里土地的开垦已经很久了,起码二百年以上。梯田越到山上土质越差,梯田里,主要种植的还是冬小麦,种蚕豆的田地嫩芽露出地面,笑迎着太阳,油菜花随着土地的优劣也尽显她的高低、强弱,看来环境对植物和人的生存影响是等同的,肥沃的地里长出的就是好庄稼,绿茵茵的,让人煞是喜欢;贫瘠的地里怎么也长不出好苗苗,像老头的头发,稀稀疏疏,一点生机都没有。

经过20分钟的依山跋涉,赶到了山梁。山梁的空地上,星星点点的寸草并没能遮掩住红砂石岩赤裸着的容颜,红砂石岩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停地显示着它尊贵的绅士面容。站在山梁,向东北方向望去,有一个约5里长的像弧形一样划下的半圆的大山湾铺设在桦林山的半山腰,大山湾容纳着一条条山沟和山坡,也容纳着了这里生存的人们。大山湾并不怎么平静,也不那么平坦,山坡坡度很大,梯田一层一层距离拉的更大。山湾最中心的地方,炊烟袅袅升空,机器声鸣,山树遮盖着一片山坡,在山坡的山树下,时不时地露出着房屋的墙角,院落在阳光的照射下也显露出一点一点的白点点,轰鸣的机器声是从哪里冲出来的,在安静的山区特别响亮。噢!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是我祖先们四百年生活过的地方——漳县董家山。

祖先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没有像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圣人、名人居住过的美丽的地方一样,也不是山花烂漫世人争夺使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看到眼前的一幕,就可以看出祖先们生活的这一方水土根本养活不了一方人。

董家山在漳县的东北面,有桦林山与陇西县相依,桦林山东面属武山县管辖,南面翻过山梁则为蔺家湾,沿西南随坡而下是杨家山、董南里。董南里以前据说叫东南里,不知何时叫董南里对我来说没有必要多加考证,不过董家山是属于董南里行政村的,地域的管辖使董家山不得不低头,不过还好,董南里终于姓董,叫董南里了。解放前董家山只有3户人家,不到20口人,到现在却为17户80多人,不到60年发展了4倍,这样贫瘠的土地能养活这么些人也真不容易。董家山在桦林山山腰的大山湾里,由于陡峭,可耕地不多,有300多亩,为了扩大耕地,1970年把祖坟都开垦成耕地了。山村耕地的周围,都是岩石层,再也开垦不出什么耕地了,如果再无尽的开垦,脆弱的植被就会被破坏遗尽。就这样,外在的污染也没有放弃这个深山小山村,在村头,白色、红色、绿色的塑料袋倒挂在树枝上、草秆上,使人叹息。缺水是漳县整个北部山区存在的大问题,董家山也不例外,长长的塑料水桶在水泉边排着队,在水管上接着一股细细的流水,看着叫人心头慌慌。这是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水的匮乏,人口的聚增,植被的破坏,时时制约着人民对生活的奢望。水也是制约山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软肋,董家山就是这软肋的受害者,这些都是政策的丢失和人们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桦林山那么大,解放后森林逐惭被砍完,使泉水干涸,只得从另外的地方引水,引来的水水量也不大,像三四岁男孩的尿尿,能有多少?而山民们为了生存,还是不停地等着、接着、等着。

到董家山探访前,族人推荐的是董普华。董普华是董家山仅有的中专生知识分子,在董家山来说是有头有脸的人,退休前在县信用社工作,退休后老俩口搬回董家山居住,也是故土难离。董普华的3个孩子业已成家,都在县城上班。到董家山由于没有提前约定,董普华出门了,只到董家山机器轰鸣的打麦场上找见董普华的爱人。董普华的爱人正在打麦场帮别人打麦草捆,麦草捆是银川造纸厂定购的,山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在这里帮忙。董普华家的院子坐北朝南,院子不大,北面是厅房,东面有几间是厨房、堆草房,西南面是院墙,院子拾掇得干净利落,是从城里生活后带来的好习惯,董普华早上到陇西的侄儿家去了,打电话联系了好多次都没有联系上。吃罢中午饭后,只得到董普华的大哥家。董普华大哥的个头较高,从体型看有点像董家庄边商户一门的体型。董普华大哥的家庭是比较殷实的山村家庭,人也厚道,说明情况后,他又领着我去了另外几家董姓人家,这些董姓人家都很热情地接待我这位远道而来的亲房。问他们一些祖先们的情况,由于他们也没有祖先们传下的多少可记忆的事,加之缺少文化,都回答不了多少,只说董姓人到董家山定居后,爷爷有两个儿子,老大生下的儿子机灵些,给爷爷说他到川区去发展,发展好了后,再接大家到川里。等到发展起来后,孙子并没有把爷爷接去,尕大也没有接去,父亲接去了没有都是个谜,反正孙子一家是到了川里。情况是否属实,也无从考证。但祖先的两个儿子,大孙子到了川里是有些依据,因为川里的到现在都辈份小;小儿子未离董家山也是不争的事实,到现在董家山都是大辈份。从这些情况可以说明,董姓人到漳县后,在董家山埋葬的祖先比董家庄老坟(县里坟)是要多一代或二代。董家山人在过去上董家庄老坟(县里坟)时,每年都是要派人来的,但因路途较远,山路难行, 3户人家只派一人来。上坟是分份肉的,份肉按男性分,每人一份。这种上坟的事一直延续到1956年。

由于董家山环境恶劣,400多年的发展也没有多大起色,住户和迁到外地的户数相加也超不过25户,人口不过150人。董家山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生活是在平平静静中度过的。不过董家山人也有自豪的事,是民国二十年抓壮丁时,把董家山的一个男丁抓壮丁绑到三岔,被当时的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董党员看见后,说怎么把我们家的董老太爷抓来了,叫立即把人放了并管吃了饭,这使董家山人一直传为佳话。董家山现在还有最崇敬的事是,在山村向南下坡200米处,有座远近闻名的八海龙王庙,老百姓都说很灵,八海是哪八海,没有细问,周围敬奉的村庄有上八排(八个村庄)。这庙文革时曾被拆除,1992年重建。自庙建成后,上八排人就没有被暴雨打过。八海龙王庙在每年阴历九月打樵,打樵时非常热闹。

(2007年5月5日)

邮编:730030 地址:兰州市庆阳路450号

单位:甘肃省供销社 电话: 9931-3984893 8447193

电子信箱:ggxdx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