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电视剧46:浅谈针刺留针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5:00

把毫针刺入到腧穴预定深度并将之滞留于腧穴中一定时间称之谓留针,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达到侯气、调气、驱邪、扶正,便于进一步实施补泻、艾灸等手法、巩固疗效。如果不能够因时、因地、因病、因患者个体的不同而科学合理的确定留针时间和严格执行留针时间,不仅会影响到临床疗效,有时还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的先祖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的论述来告械后人。因此,掌握科学的留针时间并严格执行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我国古代相沿至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一是指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其脏腑、气血和经络各有不同的功能而又互相关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人体割裂起来看待。其二是指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息息相关的、不容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繁衍和生存是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和机体进行自我更新的结果。作为人类目前唯一的生存家园-—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只有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季节与气候等等,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正常地生存和繁衍。这种“人与自然观念”构成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论”的核心。《针灸甲乙经》对经气有:“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周而复始不停运行的记载。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一百刻,每个时辰分别对应着一条经脉,随着十二时辰的变更经气盛衰所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按一刻为14钟24秒,四刻为57钟36秒换算成现在时间来看,经气从阳到阴运行一周需要用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由此来看古人每次针刺留针时间都不小于一小时的。

        从尽量减轻针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适和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角度考虑,经过临床实验及相关研究证实针刺留针20分钟与留针30分钟所达到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有些病症的疗效还会有所下降。因此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最为理想的针刺留针时间当为20分钟至30分钟,据证适当延长和缩短留针时间也是可以的。以侯气、调气及施以补法为主,留针时间相对较长的方法称“静留针”,这种留针法是遵《黄帝内经》“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其自护。”之古训而设立的。通过延长留针时间,在较长时间内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调整和修复机体从而起到更好的疗效。适应于寒证、虚证、慢性痛证,寒厥所致的阳气衰微、四肢不温、手足发冷、下利不消化食物,慢性、顽固性和痉挛性疾病及需长时间留针才能起到效果的如面肌痉挛、破伤风痉挛、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关节周围病变、久治不愈的重病,年老体弱及中风偏瘫等等和一些针刺同时需要加用艾灸的病症。还有就是适宜久留针的一些如头部、耳部、胸背部、肌肉丰厚处、机体小幅度活动不受毫针影响的部位均可留针超过30分钟,甚至可以留针达到48小时。这种长时间留针的方法多选取一寸毫针或揿针,多采用小于15度较为肤浅的手法针刺。有一种留针时间不超过30分钟或者针刺入腧穴后施以一定手法后即可起针的方法,即据《素问?针解》“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降至,乃去针也”之意而设立的“动留针”。这种留针方法不超过30分钟,为了增强针感在留针过程中可每隔几分钟加强一次手法,利用多次施行手法来达到或补或泻的目的。适应于热证、实证、急性痛证、病情轻病程短者、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形体弱小,脏腑气血未充,又不能合作,应疾入疾出浅刺)及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壮年、惧针者、初诊者。再有就是不宜久留针的如尿频、尿急、腹泻、咳喘及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不宜留针的如大小关节及因呼吸、机体活动而有可能导致弯针、滞针等不良后果的部位。多选取三棱针点刺和毫针针刺。最后就是诊室小(医生少)患者多、夏秋季节空气闷热诊室条件简陋时也不宜久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