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1电影下载:“病入膏肓”与膏肓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0:55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曲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
  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背宜常暖”,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担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中国医药报》 沈尔安

阅读全文(68) | 回复(4)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病入膏肓 膏肓穴 
    • 上一篇: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 下一篇:秋天来了,鼻炎犯了怎么办?
    Re:“病入膏肓”与膏肓穴小小雨滴 @ 2010-9-28 22:36:06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膏肓气化,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经和三焦经,心包经的背俞穴、三焦经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消耗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

    《内经·腹中论》中说:“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吸脂手术,当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一下古人的膏肓理论,从三焦、心包、元气入手治疗现代的肥胖病、抑郁症、厌食症、丰胸隆乳等,应是大有俾益的。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病入膏肓”与膏肓穴小小雨滴 @ 2010-9-28 22:35:46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蓄积能量,能保温、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膏肓气化,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经和三焦经,心包经的背俞穴、三焦经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消耗得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

    《内经·腹中论》中说:“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吸脂手术,当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一下古人的膏肓理论,从三焦、心包、元气入手治疗现代的肥胖病、抑郁症、厌食症、丰胸隆乳等,应是大有俾益的。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病入膏肓”与膏肓穴小小雨滴 @ 2010-9-28 22:34:52《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在这里特指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四十三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紧邻心包经的背俞穴厥阴俞。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中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膏的原穴是鸠尾,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在胸骨下1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肓的原穴是气海,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病入膏肓”与膏肓穴小小雨滴 @ 2010-9-28 22:34:22扁鹊形容人不可救药时说:“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后来人们也用病入膏肓表达同样的意思。其实膏肓和骨髓就是一回事。

    《内经·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者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的固体部分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