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摄影价格:(2000.06.22)语文教育病入膏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2:29
2000.06.22)语文教育病入膏肓(2000-06-22 22:00:20)转载 分类: 五常谈教育

去年三月我在《信报》发表了《不是专家谈教育》,以香港教育专家的观点品评,大逆不道!殊不知该文被世界各地转载不计其数,引起很大的反响。据说有些地方为之开研讨会云云。我这篇及其它谈及教育的文章,北京及上海的朋友认为重要,希望我能选出发表过的有关教育的整理一下,结集成书。

问题是,这些与教育有关的早已与其它文章结集成书,结过又结,集完再集,岂不是有欺骗之嫌?但朋友们还是希望我能这样做。他们认为好些父母很想知道教育与求学应该是怎样的,没有闲情逸致去读我那些关于经济或风花雪月之作,所以一本集中于教育及求学的集子,让要教养及被教养的人能一口气读完,是有意思的。

我于是想,那我就多写几篇有关教育的文章,补充一下,好叫这「翻炒」的结集有点新意。

事有凑巧。一个月前我有机会看到数十篇香港中学生所写的中语短文。文笔欠通,措辞尘下,字体奇劣,把我吓了一跳。我起初以为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作品,但后来知道是中三的。我为这件事耿耿于怀久之,心想:怎么可能呢?少小时我读书不成,但小五时的中语文字肯定比今天中三的高明得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过了几天,听到香港的教育大师王永平先生要花二亿四千万去搞「语文基准试」,考一下中、小学的语文老师,考不及格的要补修课程不在话下,但面目无光的日子又怎样过了?空穴来风,王永平先生的构思正好说明香港语文教育一败涂地的理由所在。

让我高举自己,以身作则地来一个开场白。实不相瞒,我的英语行文在国际上薄有微名,要设馆授徒是大有资格的。夸张一点,说自己可以教鬼佬博士写英文,不同意的人不会太多吧。这样把自己捧到天上去,为的是要说如下一句衷心话:要是我今天去投考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入学英文试——那SAT的英文试卷,我及格的机会近于零!

是的,我考公开英文试的功力,比不上美国一个十八岁的中学毕业生,但若论英文写作,我倒可以教这个学生的老师的老师。这个怪现象的解释,是语文的高下与语文公开试的成绩没有多大关系。进一步来说,为了要考硬性的公开试(或什么会考)而学语文,其语文水平乏善足陈是必然的效果。

数学、物理等课程,因为比较硬性,比较公式化,在中小学时为考试而学,为祸不大。(当然,进了大学,这些课程也是不应为考试而学的。)另一方面,语文是软性的,为了要考今天的硬性会考而学之,其效果怎样毋庸细说了。事实上,今天香港的学生,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单」为考试而学。

语文是可以考的,但不是今天香港的那一种。昔日欧阳修考苏东坡,考作文,观其文气,审其文采,衡量其创意,于是拍案叫绝。这是软性的考法,与今天香港的会考截然不同。不幸的是欧阳大师误以为苏学士是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嫌而把后者排名第二,使后世传为佳话。

香港的教育制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以考试为目的,而这些考试越来越硬性化,学生的语文水平江河日下,是不难理解的。试问今天改语文会考试卷的老师们,有谁像欧阳修那样,观文气、审文采、评创意的?这些改卷的老师不是不懂得这样做,而是硬性规定他们不能这样做。

我认为整个问题的主要起因,是二十多年前香港政府大事资助教育,把私立的中、小学赶尽杀绝。这样一来,竞争的压力就完全失去了学生与家长的取舍成分。教育署管课程,管课本,管教法;考试局管试题,管形式,也管计分的方法。课本、教法、考试于是越来越硬性化。到今天,整个中小学的教育都是为什么会考从事,老师们出的试题要跟着会考的方向走,而中五或中七的老师,论成败,其衡量准则只有一个:学生会考的成绩。

你可能要问,美国学生入大学或研究院,也不是有会考吗?有的,但大致上无足轻重。美国入大学的主要衡量,是中学的声名;入研究院的主要衡量,是大学教授的推荐信。我们不要忘记,美国的学校公立与私立竞争激烈。最好的中小学,清一色是私立的;大学排名的前二十五名,也是清一色私立。节节败退之下,今天美国的公立学校,考虑搞学券制了。

最近香港提出的语文基准试的谬误,是把「会考」推到老师那方面去!王永平先生既然是香港的教育头头,应该知道语文高手不一定可以考及格,而一位语文老师就算是语文平平,也可能教得非常好。问题是今天香港教育的课程、课本、考试等等的政府规限,不容许老师们自由发挥。就是苏东坡死而复生,也只能叹怀才不遇矣。

若说王永平先生有本领在水面上行,我可能会相信。但若说他对香港学子的关心,比学子的家长更甚,那我就绝对不相信。我从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而回港十八年来,从来没有一次推却中学生邀请讲话。这算是关心学子吧。但若我说我对你儿女的教育的关心,比对我自己的儿女更甚,你信不信?

香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把选择与话事的权利交回纳税的家长那方面去。要这样做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废除公立学校,不再资助教育。其二是若要坚持资助教育,全面推行学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