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夜与苏佑慧的结局:无事静坐[哲理美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8:17
无事此静坐
(2011-07-09 08:18)
         
苏东坡有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一场遭遇改变了一生。后来苏东坡信了道。也许这首诗便是在这之后所作。
“习静”,大概是道家的一种练习方式。打坐,入定,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大概是佛道两家的某种大境界,不易得。在中国古代,一个文人在落魄之时往往转向宗教,佛,或道。(就是在现代,也有人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皈依佛门,今天在报纸上就看到一则消息说,香港明星王祖贤于上月初削发为尼)。与其说落魄,还有种说法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得静坐,然后再反思:人生怎么会这样。由此看来,苏夫子是被动取静的作法。
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无事此静坐》。他在文中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还说:“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汪先生是主动取静。我更赞赏这种主动取静的作法。
生活像一团麻,只有静下来慢慢梳里才弄得清头绪;生活又像一汪浑水,只有让它静下来,让杂质落底,才能清澈。当一个人真正安静下来,才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我天性喜静。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在安静的环境想问题。就是吃饭,唱歌,玩牌的时候,也不爱别人吵吵嚷嚷。所以,我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之外,就是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上网,写文。偶尔,与几位年几相近的同事玩玩牌。
做到“静”,其实不容易。我上面说的这些静,是指安静的环境,仿佛只是在自己家里才可以做到。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就喧嚣得不得了。譬如上班,办公室是一个办公场所,整天有人进进出出,工作的事情,有交流,有争论,甚至还有争吵;譬如串门,会遭遇一些尴尬,缠上一些是非;晚饭后散步回来,有时候想在院子里面站一站歇口气再上楼,总会有人要问这问那,又是一些自己不好解答、不好解决、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说了不好,不说也不好,干脆迥避,反而更好。
另一方面就是还有安静的心境。处在风口浪尖的岗位上,有哪一天不碰到一点烦心的事情!这些年来应该说炼出一点波澜不惊的本领。也是炼出了这点本领!面对一些矛盾,我常常对自己说:别着急,慢慢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绕过去,别管它,天塌不下来。否则,也没有今天这种淡然的心态,悠然的生活。
做到“静坐”更不容易。首先,得“无事”,对于忙忙碌碌、杂七杂八的工作,能谈得上无事的时候恐怕很少。即使下了班,或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仍不能称之为无事。每天要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当日发生的大事;遇到喜欢的节目,如有些电视剧,晚会,京剧名家欣赏,百家讲坛,等等,也想看看。双休日不上班,会有电话打到家里来,有单位的急事,有熟人的娱乐邀约,还有亲戚朋友的应酬……
也许这就是生活,是平凡人共有的一种状态,成了大众种习惯。我们许多人并不习惯于无事,不习惯于安静。所以,一个人难得安静地坐下来。
其次,要坐得下来。放下****,摒弃浮燥,把一切事情抛于脑后,不管也不想它;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现在安静的地方不好找,到处有人群,到处有噪音。怎么办?还是在家里好。关闭门窗,关掉手机,沏一杯茶,坐下来,闹中取静。真正地“躲进小楼为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静坐下来做什么呢?静坐在家里发呆也不行。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没有诸葛亮那么好的修养,也没有诸葛亮那样远大的政治抱负。我只记得三十年前有一句流行语,叫“人不学要落后,脑不用要生锈”。要静坐下来读点书。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说绝了!

再就是想一些事。一个人端坐于室,浮想联翩。过去的一些事情,现在的一些事情,甚至是生活的一些细节,会在我的眼前慢慢清晰起来、生动起来。如果有了灵感,就打开电脑写一点东西。这些年我一直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写了一些小文的。这已经成了习惯。
我早就说过,我受的文化教育很少,却又偏偏喜欢写字,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族”。没有办法,人总是要有一点爱好的。我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在与文字的亲近中补充自己的先天不足,寄托自己的心灵,放逐自己的情感。仅此而已,没有其它追求。我想,倘若也活七十岁,亦算是百四十。满足了。还有,和汪曾祺先生一样,“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苏东坡有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一场遭遇改变了一生。后来苏东坡信了道。也许这首诗便是在这之后所作。
“习静”,大概是道家的一种练习方式。打坐,入定,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大概是佛道两家的某种大境界,不易得。在中国古代,一个文人在落魄之时往往转向宗教,佛,或道。(就是在现代,也有人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皈依佛门,今天在报纸上就看到一则消息说,香港明星王祖贤于上月初削发为尼)。与其说落魄,还有种说法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得静坐,然后再反思:人生怎么会这样。由此看来,苏夫子是被动取静的作法。
当代作家汪曾祺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无事此静坐》。他在文中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还说:“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汪先生是主动取静。我更赞赏这种主动取静的作法。
生活像一团麻,只有静下来慢慢梳里才弄得清头绪;生活又像一汪浑水,只有让它静下来,让杂质落底,才能清澈。当一个人真正安静下来,才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我天性喜静。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在安静的环境想问题。就是吃饭,唱歌,玩牌的时候,也不爱别人吵吵嚷嚷。所以,我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之外,就是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上网,写文。偶尔,与几位年几相近的同事玩玩牌。
做到“静”,其实不容易。我上面说的这些静,是指安静的环境,仿佛只是在自己家里才可以做到。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就喧嚣得不得了。譬如上班,办公室是一个办公场所,整天有人进进出出,工作的事情,有交流,有争论,甚至还有争吵;譬如串门,会遭遇一些尴尬,缠上一些是非;晚饭后散步回来,有时候想在院子里面站一站歇口气再上楼,总会有人要问这问那,又是一些自己不好解答、不好解决、或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说了不好,不说也不好,干脆迥避,反而更好。
另一方面就是还有安静的心境。处在风口浪尖的岗位上,有哪一天不碰到一点烦心的事情!这些年来应该说炼出一点波澜不惊的本领。也是炼出了这点本领!面对一些矛盾,我常常对自己说:别着急,慢慢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绕过去,别管它,天塌不下来。否则,也没有今天这种淡然的心态,悠然的生活。
做到“静坐”更不容易。首先,得“无事”,对于忙忙碌碌、杂七杂八的工作,能谈得上无事的时候恐怕很少。即使下了班,或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仍不能称之为无事。每天要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当日发生的大事;遇到喜欢的节目,如有些电视剧,晚会,京剧名家欣赏,百家讲坛,等等,也想看看。双休日不上班,会有电话打到家里来,有单位的急事,有熟人的娱乐邀约,还有亲戚朋友的应酬……
也许这就是生活,是平凡人共有的一种状态,成了大众种习惯。我们许多人并不习惯于无事,不习惯于安静。所以,一个人难得安静地坐下来。
其次,要坐得下来。放下****,摒弃浮燥,把一切事情抛于脑后,不管也不想它;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现在安静的地方不好找,到处有人群,到处有噪音。怎么办?还是在家里好。关闭门窗,关掉手机,沏一杯茶,坐下来,闹中取静。真正地“躲进小楼为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静坐下来做什么呢?静坐在家里发呆也不行。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没有诸葛亮那么好的修养,也没有诸葛亮那样远大的政治抱负。我只记得三十年前有一句流行语,叫“人不学要落后,脑不用要生锈”。要静坐下来读点书。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说绝了!
再就是想一些事。一个人端坐于室,浮想联翩。过去的一些事情,现在的一些事情,甚至是生活的一些细节,会在我的眼前慢慢清晰起来、生动起来。如果有了灵感,就打开电脑写一点东西。这些年我一直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写了一些小文的。这已经成了习惯。
我早就说过,我受的文化教育很少,却又偏偏喜欢写字,是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族”。没有办法,人总是要有一点爱好的。我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在与文字的亲近中补充自己的先天不足,寄托自己的心灵,放逐自己的情感。仅此而已,没有其它追求。我想,倘若也活七十岁,亦算是百四十。满足了。还有,和汪曾祺先生一样,“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