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前妻于虹个人资料:《守弱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8:35

守弱学(西晋)杜预 卷一 敬强篇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
    人世间的强弱之分,是天道中很正常的事情。 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
    强者尊贵,不敬重它就会招来祸殃;生存的第一准则,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
    君子不惧怕死亡,却害怕失去礼节;小人可以欺瞒上天,却躲避实际的灾祸。
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并不是真正的敬重强者,而是爱护自己;智慧不能代替实力,贤明的人不会显露自己的智慧。弱者需要等待时机,明智的人不可以遮蔽他的弱小。
奉强损之,以其自乱也。示弱愚之,以其自谬焉。    尊奉强者可以损害他,用这个方法能促其自我变乱;显示弱小可以愚弄强者,用这个方法能使其自生错误。 卷二 保愚篇
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
    人们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懂得事情多是好事,不懂也不是坏事。
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    智者用智计作为取胜之道,但智计有失就会事与愿违,愚人用愚笨的方法作为胜利之法,愚笨十足就能达到目的。
智或难为,余则克之,得无人者皆愚乎?上不忌愚,忌异志也。    智计有的难已做到的事情,愚笨却可以解决它,这恐怕是人们都是愚人的缘故吧。当权者不忌惮愚人,而忌惮不忠的人。
下不容诈,容有诚也。上明而下愚,危亦安。下聪而上昏,运必尽。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    地位低的人不容纳奸诈的人,而容纳有诚信的人。上司精明下属愚笨,虽然危险但可以平安脱困;下属聪明而上司昏庸,好运一定会完结。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说自己愚笨的人。
卷三 安贫篇贫无所依,不争惟大,困有心贼,抑之无恙。
    贫穷没有依靠,不争强好胜是最重要的。困境催生邪念,遏止它就没有祸患。
不恶窘者,知天也。惰以致贫,羞也。廉以不富,荣也。蹇(jiǎn)以无货,嗟也。    不憎恨窘境,就是通宵自然社会了。因为懒惰而导致贫穷,是羞愧的,因为清廉而不富裕,是荣耀的。因为命运坎坷而穷困潦倒,是另人惋惜的。
贵生败儿,贱出公卿。达无直友,难存管鲍。    富贵之家多有不肖子孙,贫穷之家,常出高官显贵。得志时没有真正的朋友,落难时却有管鲍之交。
勿失仁者终富,天酬焉。莫道苦者终盛,人敬矣。    不失去仁爱终究会富有,这来自上天的报酬,不诉说苦楚终究会兴盛,这源自人们的敬爱。
卷四 抑尊篇智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
    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强者,名声和实际是不相符的。称霸的人也要他的弱点,胜败没有固定的规律。
弱不称尊,称必害。强勿逾礼,逾则寇。    弱者不能自称尊贵,自称尊贵一定会受到伤害,强者不能超越礼法,超越礼法就是贼寇了。
不罪于下,祸寡也。目无贵贱,君子也。心系名利,小人也。君子尊而泽人,小人贵而害众。    对身份低微的人不轻易谴责,祸患就会减少了。眼里没有贵贱的区别,是君子的行为。心中只有名利二字,是小人的行径。君子身处高位,就会造福世人,小人有权势就会危害百姓。
至善无迹,然惠存也。至尊无威,然心慑耳。    最大的善行是没有痕迹的,但它的恩惠却是事实在在的。最高贵的人没有威仪,但他让人心悦诚服。
卷五 守卑篇人卑莫僭(jiàn),赢马勿驰。草木同衰,威存其荣。
    地位低的人不要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号行事,瘦弱的马不要拼命奔跑。草木同时衰败,它们都有茂盛的时候。
君不正臣谲(jué),君之过也。上无私下谠(dǎng),上之功也。功过由人,尊卑守序,卑不弄权,轻焉。    君主不公正,致使臣子欺诈它,这是君主的过错,上司没有私心才能使下属对他直言,这是上司的功德。功过是由人来决定的,尊卑是靠秩序来维护的。卑微的人不要玩弄权利,因为人们轻视他。
宠不树敌,绝焉。陋不论道,暴焉。堪亲者非贵,远之不辱也。毋失者乃节,恃之者必成矣。    受宠信的人不要树立强敌,因为这是一条绝路,浅陋的人不要谈论大道,因为这会显露自己的无知。可以亲近的人不是达官贵人,远离他们能避免羞辱,不能失去的是气节,依靠他一定会有成就。
卷六 示缺篇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
    上天不是最善良的,人没有最完美的。没有加工过的玉石,它的本性才会存在。求助他人不要说自己很有才能。
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    使上司高兴要故显自己的丑陋,管理下属不能夺取他们的功劳。君子显示他的短处,不显示他的长处,小人使用他的聪慧,不使用他的笨拙。
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身不可测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对内不回避害处,害处便会在内部得到解决了。对外不接近祸乱,祸乱就会被阻挡在外面了
卷七 忍辱篇    至辱非辱,乃自害也,至忍非忍,乃自谅也,君子不怨小人,怨天也,小人不畏君子,畏罚也,君子小人辱之可鉴也,强而无仁,天辱之。弱而不振,人辱之,辱不灭人,灭于纵怒,大辱加于智者,寡焉。大难止于忍者,息焉。
    最大的侮辱不是受人侮辱,而是自我伤害,最大的忍让不是容忍他人,而是原谅自己,君子不怨恨小人,怨恨上天的不公,小人不害怕君子,害怕人们的惩罚。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羞辱他可以鉴别出来。强者没有仁爱,上天会侮辱他,弱者不能振作,人们会侮辱他,侮辱不能毁灭人,毁灭人的是放纵愤怒。有智慧的人常常承受大的侮辱,因为能理解他们的人很少。忍受屈辱的人往往能躲过灾难,因为他们使敌手停止了进攻。
卷八 恕人篇    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恕人恕己,愈蹙(cù)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上天的威严以仁德为贵,而不是惩罚,人的声望以气量为贵,而不是名声显赫,宽恕他人就是宽恕自己,形势越是困难就越要这样做,君子可以宽恕,因为他们心地善良,小人可以宽恕,因为他们状况危险,不能宽恕的只有事情本身,富人怜惜穷人,不会损害他们的富有,穷人帮助他人,可以使他摆脱贫穷。他人不宽恕自己,不是他人的过错,自己不宽恕他人,是自己的过错,
卷九 弱胜篇    名弱者,实大用也。致胜者,未必优也。弱而人怜,怜则助。劣而人恕,恕则幸。庸而人纳,纳则遇。以贱为耻,其人方奋。以拙为缄,其人乃进。无依者自强,势所迫焉。贤以义胜,义不容恶也,忠以诚归,诚不容奸也。
    被人称为弱小的东西,实际是大有用处的,能导致胜利的东西,不一定是人们所说的优势,弱者另人同情,同情就是强大的助力,处于劣势者人们会宽恕他,宽舒就是难得的幸运,平庸者人们会接纳他,接纳就是难得的机遇,把地位低下视为耻辱,人们才能奋发有为,把自己的不足视为遗憾,人们才能不断进去,没有依靠的人会自我图强,这是形式逼迫的结果,贤德的人凭着正义取胜,正义不会宽容邪恶,忠贞的人凭着真诚另人归附,真诚不会输给奸邪。 守 弱 评
2009-02-18 11:11摘自陈文德《刘邦大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短短的21个字,却道尽天地间各股力量互动及成长的现象。    和德国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思考法雷同,老子的道也隐藏有“相反相成,循环反复”的两大层次。宇宙万物是由相反对立的各种型态所构成,这种相对立的型态,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丑、善恶其实也是相对而相成的,是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这种相互对立、相反相成道理,也是循环反复的。例如春、夏、秋、冬,阴、阳、寒、暑都是互换互生、自然运行的季节常模;运用于人生上,便是强弱互见、吉凶易势的大道,《易经》上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所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既然一切是循环相生,则弱必生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强也会反成为转弱的起点。因此,老子强调“守弱”,弱者道之动也。    柔弱者所以能胜刚强,在于弱者较容易“存活”下去,显现柔弱面,使其更易于保存生机,这也便是所谓“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发展,原先的弱者会转为强者,但变强以后,又可能趋于弱,如何使自己永不转弱,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守弱”之道。    守弱的要诀,老子主张谦下,虚怀若谷,永远努力找出自已的弱点,便可以维持住“转强”之势。不让刚强之气显出来,反而可以长久维持住内部的强韧。    天上最柔弱者为风,遇到薄纸阻碍,也会因而转向,再小的缝隙也会屈身而过。但等到累积的力量成为飓风时,则拔树倒屋,无坚不摧。只是飓风一旦从海上登陆,也便是它转弱到消失的时候了。    地上最柔弱者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挡,都可以改变其方向和形状。在圆形容器中,水是圆形的,在方形容器中,水则又成为方形,似乎是最没有自我主张的东西。但一朝积成洪水之势时,则再巨大的岩石也都难挡其势。    然而一般弱势之人,却很难懂得这层道理。通常很少人能忍住弱势,反而急着想要强大,以致常冒险乱闯、乱投机,因而惹来提前败亡的命运。    有的人在弱势时,固然能坚忍不拔,但只要累积力量到达成功后,便又急于表现自己的气势,而忽略了强必转弱的危机,以致难逃败亡的命运。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真正懂得“道”之理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它不但可滋养万物,而且柔弱不争,完全顺乎自然,蓄居于低处,包容一切人们所厌恶之物。水的这三种个性,是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所以智者乐水,能深深领会这种道理者,便也最接近“真道理”了。    水处卑下,如同有道之人的谦虚处下。其性柔弱,遇方者方,遇圆则圆,没有个性,反能表现出最大的可塑性,因而对任何万物都是有利的。因为它从来不争,所以也不会招致任何怨尤。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欲无穷,很少人会专心只做好眼前的事,总还骑马找马,在这山看那山高,因此表面上好像在追求成长,其实是什么事也没做好。    人原本只需专心自己的“存在”,身心统合为一,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是相当分散的。人本来是非常脆弱柔和的,如同初生婴儿一般,但大部分人都未能保守此本性,反而不断追求刚硬强悍,不停表现自已的聪明智慧。什么事都想知道,反而不是常会显露出自己的缺点吗?爱护国家,治理人民,不断强调自已智慧过人,而不能顺其自然,因此做得愈多,扰民愈盛。耳口鼻等感官的作用,其实范围并不很大,但人们却不甘寂寞,不能安静谨慎,叨扰不停。既然知道生命有限,人的身子在宇宙中非常渺小,但却又忍不住要有所作为,去做那些没有结果的努力,这也是人间纷乱、自寻痛苦、自求烦恼的主要原因啊!    如果努力去体察自然,我们将会发现这无穷无尽的宇宙,这人力不及其千万之一的大自然力量,却是谦卑而无为的。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从来不去干涉或占有。    大自然创造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夸耀其功劳,帮助他们成熟后,也不求任何的掌握。这种大自然的本性,便是所谓精微玄妙之德。    守弱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和整个宇宙相比,人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但人也是宇宙中最不懂得谦卑的生物,因此“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口号响彻云霄。外表的强悍、高傲,往往只是不自信、不安全心理的投射,刚猛坚强,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其实愈成功愈不安,权力愈大愈害怕,这也是人类失败和烦恼的根源。    愈是伟大的科学家,愈了解自已不过发现自然的力量而已。任何一位工程师,如果不去顺应自然的力量,必会遭到失败。愈有智慧的人,愈懂得向大自然表示谦卑和敬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愈常是最虔诚(不是狂热)的教徒。    因此,这个世界实际上没有强者,大家都是弱者,程度不同而已。知道自己弱小,但一般人却很难接受事实,所以必须图强,努力把自己变成强者。由于自己弱小,心里必然非常不安。但变成强者后,却更为不安,因此又努力让自已变得更强,做不到,便虚张声势,最后竟误信了自己创造出来的声势,以假为真,因而想去做时机还不成熟的事、努力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后终于导致失败。    所以,能够守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才最不容易遭到失败。    知道自己的孱弱,而能够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才能累积实力,使自己慢慢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类在自然中,原本只是渺小而脆弱的生物之一,但某些人却急着去表现他的伟大及聪明,违反了自然之理,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受到了伤害。所以若能绝圣弃智,回复大自然的本色,反而是民利百倍了。    口号唱得愈响的,必定是问题愈多的,所以只有在绝仁弃义的时候,仁义才最能被遵守,人民也才能恢复孝慈。    每个人都自认为聪明,每个人都只顾着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社会自然是笑贫不笑娼,贪污横行,盗贼都成了英雄。所以只有绝巧弃利的时候,这个世界才能循规蹈矩。    圣智、仁义、巧利,其实都是人伪,只是种文采而已,是不足以顺其自然来治理天下的,所以会刻意的强调,要别人来遵守。其实这样的方法,只会把事情搞得愈糟罢了。    老子这段话是崇尚朴质、反对文采,或许会被视为违反社会进步,但若以经验层次观之,老子的说法却颇有道理。过分运用智慧,的确常弄巧成拙,不如朴质直接的来得有效果些。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不少后世学者以这一章的辞文,指责老子貌似无为,内心却重视阴谋之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这里所说的微明,是说事情看来似乎微小,但依此会发展出来的趋势则已很清楚了。    可见老子所说的只是一个自然现象罢了,他并不去评价这种情形的好坏或对错,只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的经验法则,值得我们特别去观察。    任何事物要收缩前,一定会先扩充之;将欲削弱时,必定先让它感到强盛;将要废弃以前,都会有提举的现象;将由对方身上有所夺取前,通常也会先给对方些好处。    这是种自然的现象——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体会这种道理,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了。    一个柔弱者若了解自然的道理并顺应之,最后一定会强过一味想和自然对抗的强者。所以柔弱才是治国的根本,这就如同鱼不能离开水池一样,治国若不懂得顺应自然之道,将来一定会亡国。刑罚等凶利的东西则应该备而不用,绝不可以用之来显示自己的威力。    在“道家”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断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输赢随时可能易势。唯有懂得这种变动道理的人,才不会步入自以为是的错误中。    但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时,常误以为这将是一个常态,只要努力将是个永远的赢家,这个世界为他而准备的,所有人也都是为他而活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能够雄壮刚强,却宁愿处于雌伏柔弱,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谿谷,成为众流汇注之所在。能够为天下谿者,自然能合守常德,就如同婴儿一般,状似柔弱,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成长潜力。    知道清白明亮的幸福,却仍愿承担黑暗痛苦的,才能成为天下的法则。能为天下人作法则,常德自然无差失,这样的心境如同道体本身,达到广大无穷的极境。    可以达到荣显的地位,却愿去忍受卑污耻辱的,如此才可以为天下谷,去包容所有的痛苦和罪恶。能为天下谷者,常德才能充足,而达到真正质朴的境界。    失掉质朴,则样样讲求器用,功利主义因而盛行。体道的圣人,却能掌握质朴以建立体制,这种体制,不琐碎、不多事,较能合乎无为而治的理想。    老子的《道德经》,以道无为而无所不为,欲歙必先张,欲弱必先强,欲度必先举,欲夺必先与;因此很多人便以阴谋家而视之,认为这是道家策略学中最精华的一环。    的确,日后的兵家、纵横家、稷下学派及法家等以探讨策略及策术为主的学派,多少均受到老子学说的影响,但老子既以“无为”和“清静”为主要精神,自然不可能去强调功利色彩浓厚的策略学。    其实,老子所讲的只是种自然的现象,不是“应然”而是“实然”;只有放弃心理上的“应然”,才能去适应客观的“实然”。因此顺着“实然”去做,洞察“实然”的真相,是在面对困难重重的人间世道时,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大本钱了。    “失败为成功之母”虽是句颇有鼓舞作用的励志名言,但如果不能体会“成功也可以为失败之母”的话,便很难了解成败间的真正关系。    人世间的变化道理,的确和自然现象非常相似,所以阴阳寒暑循环相生,祸福成败也是反反复复。不过《易经》上所谓的否极泰来、剥极必复,倒没有任何鼓舞的意思,只是在说明一件事实的必然现象而已。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万物生化的总源,是以无极生太极(由无到有),太极生阴阳,阴阳结合产生了第三者,有了第三者作延续,万物因此而生。    也就是万物化生,来自阴阳,阴阳相互激荡才能产生和气.用以调和养育万物。    一般人所不愿使用的“孤”、“寡”、“不穀”,反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君用作自我的称谓。    也就是说任何表面看来受损的,反而能发展出更大的好处来。表面上得势的,接下来不见得有益。    这是长久以来用以教人的道理,老子也只是拿此来作为教人的道理。    刚暴的强人常会不得好死,柔弱反而是生存的力量,这也是老子学说中的根本大道。    选举中的钟摆理论,便在指出激烈竞争的两股力量,经常会出现弱者转强、强者趋弱的态势。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欲取天下者,应顺自然之势,不应过分着重人为的努力。若有人想要以一己之力来统治天下,我知道那绝对是做不到的。    天下者,神器也,绝非人力之所能为。因此积极而急于有为的人,将遭败乱,坚持而固执己欲的,反而常会失去机会。    自然就是容许相异。人的命运有高低潮,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有时戏寒,有时吹暖;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增益,有的损害,这便是自然。阴晴风雨,春夏秋冬循环易位,这便是自然,是人为所无法改变的。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人情、依物势、循自然,以道家的平常心为之,也就是先要除去极端的欲念、奢目及享受,才能顺真势而治之。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类之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但生死其实同是一件事,都只是四肢九窍的作用而已。(四肢九窍是自古中国人认为生命之中心。)    生的时候,四肢九窍是活动的,死的时候四肢九窍均归于死静。而人的生命,由出生到每时每刻迈向死亡,也属四肢九窍的工作。    愈是想求生,愈是怕死亡,这时四肢九窍的损害更大,例如吃得太多太好会伤身,大害怕太焦虑会伤心,求生心切,野心过大会伤情。    所以善于长养生之道的人,在野外行走也不会碰到凶猛的皮虎,在危险的战场上,也不会为兵器所伤。是因为这种人能够将自己的心身完全合于道,所以兕牛虽凶,无所投其角,老虎虽猛,无所用其爪,刀兵虽利,无所用其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会作到任何凶猛之物均不伤其四肢九窍,均不置之于死地。    在老子的思考里,柔弱、无争是顺其自然最重要的态度。审慎地清除自己的欲望和意念,将自己投入自然中,自然的力量是无比伟大的,投入自然的人也会在其中呈显其力量和伟大。世俗的利害,对他则如浮云一般的淡薄。    张良建立的功劳绝不亚于韩信和萧何,他对刘邦的影响力,比之两人,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张良所表现的,却是柔之又柔,弱之又弱。    甚至他在最基本的食欲上,也以不食人间烟火来让自己清心寡欲,到达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来引诱他和伤害他的境界。在汉王朝成立后的一连串阴谋斗争中,连谨慎不心的萧何都难免受伤害,但说话一向直爽、行动一向大胆的张良,反而从头到尾都平平安安,甚至愈来愈得刘邦信任,可以称得上是位深懂得体认自然及生死的得道之士了。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类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便会变成僵硬了。    万物草木也是一样,活的时候很柔脆,死了以后则成为桔槁腐朽了。    所以坚硬的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能发展。只有柔弱的东西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因此军队太强大时,反而成为众矢之的而难以取胜,树木太强大了,反会遭到砍伐。    所以凡是太追求强大的,常会居于不利地位。凡较柔弱的一方,反而容易居于上位。    婴儿全身柔软,老人身体僵化,弱强之间的微妙关系,颇值得深思。

《荣枯鉴》全文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注:小人天生一套参屈能伸、能真能假的本领

    找到利益的最短路线,打破规则,为我所作,便是小人的秘密

    弯曲的树木盘根错节、古怪离奇,却能变成天子的名贵器物。

    见风使舵和富于变化的,这是小人们最拿手的本领之一,也是他们常常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的处世之道。

    小人的实惠和诱惑远比当君子的清贫和艰难更打动人心。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注:在统治者的眼中,君子的名望是为我所用的,否则便是一钱不值,甚至是一种威胁。

    小人总能顺应时变,改变自己,从而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小人的智慧往往令人惊讶。

    任人唯亲,小人得志的现实,使官司场中人难为君子。

    官司位的高低绝不是品行的标示,不善于心计和不耍手段的人,是很难爬上高位.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注:君子忧国忧民,不计私利,满腔忠义,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却往往是他们致祸的原由,因为小人见不得美好。而小人总是把讨好上司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

    人生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因对小人的轻视而犯下的。

    任何申辩和决不认错只能被上司看成是对他们的又一次冒犯和挑战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注:多附和人家就广交朋友,说人家的不是则容易树敌;装傻守拙容易谋得利益,而显得聪明了往往要吃亏)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注:小人具有极其隐忍的天性,慢慢渗透的功夫。

    小人善于做感情游戏。背叛或效忠,投靠或出卖,只是利益权衡的结果。

    外露智慧、处处显能,引敌先发、身陷被动;通常是君子弱点所在。

    小人是那种没一个真正的朋友,却有许多误认他是朋友的人。

    人们结交小人,并非为了捞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注:爬得高的人肯定付出了道德上的代价,地位低的人很难追求什么崇高目标;多算计利害而少一些道德顾忌,或许不合什么风范,但这是过好日子的窍门——我们将社会阶梯上下打量一下,或者看看“守法都成竞争劣势”的非规范竞争现实,还能说它是瞎话吗? )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备注:杜预,字元凯,西晋军事家、政治家,学者,精通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