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铁钥匙: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绍 (附彩色取穴方法图)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4:30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绍

(附彩色取穴方法图)

    艾灸初次接触感觉有些复杂,其实,艾灸上手非常简单,而且无副作用,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艾灸不要被繁琐的穴位所困扰,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养生穴位,经常试灸这些穴位就能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保健灸法不仅用于强身健体,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是我国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

    保健灸法流传已久,《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法仍是大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绍:

    一、足三里

    标准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

1

    功能主治: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灸法:温和灸,用艾条灸15-20分钟。推荐用单孔灸盒试灸。足部穴位对称,用2套单孔灸盒可以对双侧的足三里同时试灸,节省时间。

    二、神阙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功。

2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姜、蒜、盐等)每次10-15分钟。灸器推荐 肚脐温灸炉、单眼灸盒、随身灸等。

    三、关元(见上图2)

    标准定位: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灸法:用单眼灸盒或者随身灸,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四、中脘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灸法:用单眼灸盒配合艾条或者用随身灸配合艾柱,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五、命门

    标准定位;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对应的腰后。


    功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灸法:用艾条或者艾条配合单眼多眼灸盒,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六、涌泉

    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七、大椎

    标准定位: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  大椎穴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能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八、曲池

    标准定位: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功能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状为: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主治疾病: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九、三阴交(女性妇科常用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是女性常用保健穴位之一。

    标准定位: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