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a手机版攻略:“下汤”在汤头盛行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09:14

“下汤”在汤头盛行的由来

   作者:耿寿礼  2009-12-15 10:24:33

    来到汤头洗温泉浴,在这里最为盛行和流行的是“下汤”的说法。外人不知,其实关于“下汤”,在汤头还有一个浪漫的由来:


    汤头温泉历史悠久,公元前86年此地即已建村,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候。中国古代帝王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秦始皇、诸葛亮、王羲之、王勃、刘墉等多次来此观赏、游览、沐浴,并留有不少墨迹。北魏水文学家郦道元曾到此处勘测,其《水经注》有“汤泉入沂”之说;《沂州府志》诗赞“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将“野馆汤泉”列入“琅琊八景”之一,汤头温泉亦于1862年被载入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前人有诗赞曰:汤山山下涌汤泉,溅喷珠玑颗颗圆。半亩聚来清澈底,一泓深处碧涵天。风狂暂失池心月,气热长生水上烟。春雨正多还溢出,满沟环佩振潺湲。

    又赞曰:汤山一脉水溶溶,劫火烧残绕碧峰。石窦泉飞鸣玉漱,潭心气吐白云封。晴翻日色浮光丽,暖逼花枝照影重。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

    据地质勘探化验分析,汤头温泉属于基岩裂隙型热水,系远古地质运动形成。泉水富含钠、钾、钙、铁、铜、氟、偏硅酸等38种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对心脏病、皮肤病、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骨质增生等病症有神奇疗效。

    当地百姓很早就认识并利用汤头温泉,他们称温泉洗浴为“下汤”。史载,历史上,四周百姓“裹粮而至,浴于汤泉”,常年不绝于道。民国年间的《续修临沂县志》记载,其地“有温泉二,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旧为男女分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几至摄氏70—80℃。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赢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民间盛传“每年清明洗温泉,一年不生疖子,不害腰腿疼”。时至今日,方圆百里内的群众,犹有清明来此沐浴之俗。

    汤头温泉的神奇功效为世人传诵,人们不畏路途遥远甚至沿途乞讨也千方百计来汤头“下汤”。那时汤头街道驻地的饮食服务、旅馆各业均相当发达,很多外地人常住于此,就是为了洗浴治病。在给了人们洁净和舒适的同时,汤头温泉还给无数病人驱除了病魔,带来了健康和快乐,通过“下汤”治愈疾病的事例不枚胜数。“清朝时有一瘫妪,其夫驱黑驴负至,浴四月病愈,拾麦数升背负麦徙步而去。”“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莒洛河丰家泥沟民武继善者,至时举步不能迈户限,浴三月能与壮汉行摔跤之戏矣。”

    围绕“下汤”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清明节前后的“女抢男汤”。长期以来,女人终日在家操劳家务,没有时间“下汤”,好不容易盼到清明节,无论如何也要洗浴一番。由于汤池少,“下汤”的多,女人们就丢掉原有的羞涩,发起了与男人们的汤池争夺战。一般是年龄较大的女人先脱光衣服冲进男汤,年轻女人随之而入。此时男人们反倒成为“弱势群体”,羞涩地慌忙穿衣而逃。也有不愿离开的,通常是受到年龄较大的女人们攻击,甚至被揪着耳朵拎出来,最终结果是女人们在开怀大笑中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实际情况,不是男人们争不过女人,而是“仁爱”“谦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男人们自甘放弃,在“好男不与女斗”的托词中拱手相让,这也反映了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的和谐社会吧?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神奇的功效,使汤头温泉的形象高大而丰满,逐渐得以神化,成为植根于人们心中、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一方神仙、神灵。与之相应的,就是供奉“汤神”,庇佑众生。“汤神”庙的建设“不计年载”,现无考证,只知道原“汤神”庙建在“老汤”(今煤矿疗养院前)附近,为普通三间土房,正面供奉着“汤神奶奶”“汤神爷爷”, 铸铁的,真人般大小。门后还有泥塑的“疙瘩爷爷”,门前100米处是“野馆汤泉”碑亭。“汤神”庙终年香火兴旺,尤以每年清明节前后为盛。传说每年清明前一天,“汤神奶奶”要在汤池中下药,清明节“下汤”,百病皆除,极其灵验,因而清明前后前来祭拜“汤神”、“下汤”的人特别多。明万历年间另在“汤神”庙东南100余米处建有“火神”庙,供奉“华光大帝”,陪供“关公”,院内并立有“孔子浴典处”石碑。遗憾的是,“汤神”庙毁于文革期间,“火神”庙毁于侵华日军炮火,“野馆汤泉”碑亭及其他名家碑刻则荡然无存。

    “汤神”庙毁掉了,但“汤神”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依然存在,其文化内涵在建国以后继续延展。五十年代,国家煤炭部在汤头建立了中国煤矿工人临沂疗养院,为国内少有的温泉疗养院所。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温泉开发力度,陆续建成了知春湖度假村、亿利达温泉洗浴中心、警官疗养院、丽都假日、御汤苑等十余家温泉旅游企业。目前,每年到汤头温泉旅游区沐浴疗养的游客已达100多万人次,汤头温泉旅游区已成为区域性重要旅游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