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3强盗:暴雨必灾,新汶川受地震后遗症折磨(新闻晨报 2011-7-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4:20

暴雨必灾,新汶川受地震后遗症折磨

■213国道生命线变“生病线”■“全球最佳重建镇”多处被淹 ■汶川县长:讨论原址重建无意义,重在防御

2011年7月8日   A18:A18-中国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姜鹏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镇受到暴雨考验 晨报特派记者 姜鹏 现场图片


  晨报特派记者 姜鹏 汶川映秀报道

    一场持续的强降雨,使得经历了三年重建“凤凰涅槃”的汶川地震灾区再度接受严峻考验。

    自7月1日夜晚起,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袭击了四川省都江堰、阿坝州等地区,这正是3年前那场地震灾难的重灾区。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被誉为“生命线”的213国道几度中断,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水磨镇多处被淹。

    三年灾后重建,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然而地震后频发的自然灾害仍使得这一区域的群众忧心忡忡,而外界对于灾后重建选择原址的争议再次浮出水面。

    另据新华社报道,6月30日以来,四川连续遭遇两轮强降雨袭击,灾情不断加重,据6月30日至7月7日统计,全省307.67万人受灾,因灾7人死亡、24人失踪;倒塌房屋2.49万间;减产粮食14.55万吨。

[探访灾区]

坍塌山体如被利刃剖膛

    持续的强降雨一度使得映秀镇与外界隔绝。

    6日上午,都江堰到映秀镇的都汶高速公路因映秀前往汶川段路面塌方而封闭,交警善意地提醒车辆绕道,叮嘱司机注意安全。从都江堰经213国道前往映秀镇,需要穿过一条隧道,这是都江堰与汶川的分界线。当地司机称,这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分水岭,隧道两边的气候也截然不同。果然,都江堰天气晴间多云,而一条隧道之隔的灾区却是烟雨蒙蒙。

    很快,泥石流肆虐过的残败场景便出现在晨报记者的面前:宽约四五米的路面堆积着一块块巨石,只留下一条车道供单向车辆通行。数辆大型工程车正在清理路面,穿着橙红色外套的公路养护人员采用手工作业,清除淤泥和顽石。数百米高的山体犹如被利刃剖膛,露出斑驳的泥土以及灰黑色的石头,山体上的树木栽倒在泥土中,悬在车辆的上方摇摇欲坠。

    在马路的一侧,滚石已将一旁的防护栏撞得不知去向。由于担心石头随时滚落,司机驾车通过时都会加大油门疾驰。沿着213国道向映秀镇前进,路面塌方和泥石流现场大大小小约有数十处。

    灾区的崇山峻岭中,213国道大多在半山腰间开凿,山上倾泻而下的泥石流极易造成路面塌方。

“全球最佳”重建镇遭侵袭

    6日下午,汶川县水磨镇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一家食品店店主王金发忙着招呼左邻右舍一齐帮忙,将店内的积水和淤泥清扫出来。积水稍稍褪去,墙壁上留下一条明显的痕迹,由于大雨裹挟着沙石来势凶猛,店内的物品根本来不及转移。王金发伸出四根手指,语气低沉地说:“损失不低于4000元。”

    在通往水磨镇的道路上,一处路面被砸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山涧的洪水沿着路面向下倾泻,水流湍急。路的上方是一个山村,村子里遍布大小不等的卵石。

    距离村子不远处,便是焕然一新的水磨镇,该镇被誉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这里不仅保存了当地古老的文化,而且引进了诸多先进的现代城市理念,但“最佳范例”这一次同样也未逃过暴雨的侵袭。

    王金发介绍说,重建后的水磨镇分列在河道两旁,其中镇中心还修建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然而,1日晚上的强降雨很快将人工湖填满,洪水还淹没与河道同一水平线上的路面和商铺。“人们只能淌过齐腰深的水才能回家。”

    随后的几日,每当大雨来袭,地势较低的商铺和街道便会被水淹没,镇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损失最为惨重。昨日,交易市场内依旧冷冷清清,几位店铺老板将浸水的货物拿出来晒晾,神情沉重。

    在映秀镇岷江支流河道内,记者看到几辆工程车正伸出机械手臂进行河道内清淤。一侧河堤坍塌整体坠入河中,一块约有数吨的石块横卧在河道中,激起了黑褐色的浪花。沿着河道上行便是汶川县城,但警车设置了路障。交警向记者介绍,213国道映秀至汶川段多处中断。

    据介绍,7月3日21时至4日3时,6小时的强降雨导致区内河水猛涨,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现场指挥救灾的汶川县副县长廖军介绍,抢通方案已经确定,先设法把大型装备从受损路基所在的岷江左岸投入到右岸泥石流冲击滩上,然后通过挖泄流槽使岷江水流逐步回归到右岸,最后在左岸原来公路上把路基填筑起来。“乐观的估计,抢通至少需要一周到十天左右。”

[质疑热点]

“生命线”为何逢雨必伤?

    大雨来袭,映秀至汶川的通道几度被毁。这条连通都江堰与汶川的213国道被誉为“生命线”,然而这条“生命线”在地震后的表现却越来越脆弱,以至于被外界冠以“生病线”的称谓。

    每年五、六月雨季汛期来临时,似乎总是这条“生命线”的梦魇,而它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时断时续的状态。

    早在2009年7月,213国道汶川段彻底关大桥被山上飞下的巨石砸断;2010年5月30日,汶川县雁门乡索桥村一处山体塌方再次造成213国道汶川段阻断;6月7日夜,受暴雨影响,岷江河水猛涨,213国道被冲毁路基80多米;8月13日,再次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又一次造成213国道汶川段多处中断……

    “生命线”为何如此脆弱?对此,西南交通大学胡卸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命线”逢雨便断,地震的“后遗症”是主因。“213国道沿岷江而修,岷江河谷两岸山体多因地震造成松动,所以每每一下暴雨,就会常发生岷江壅塞体冲出沟口,把公路冲断的情况。”

都汶公司:“生命替补线”明年建成通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马东涛向晨报记者介绍,“5·12”汶川地震的泥石流活动其实才刚开始,或许将持续100年以上。这意味着“生命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会表现得非常脆弱,一旦遇到暴雨便会出现被冲断的情况。

    有鉴于此,当地人开始憧憬搭建一条比“生命线”更坚强的通道。对此,四川都汶公司总经理冯学钢表示,由都江堰直达汶川的都汶高速将在明年建成通车,并计划在明年汛期前形成通行能力,以便在213国道因灾断道的情况下,方便行人和应急抢险救灾队伍和机械通行。

    冯学钢介绍说,都汶高速的走向基本和213国道一致,设计时速80公里,建成后成都到汶川1个半小时可到达。“到时候,‘生命线’便有了双保险。”

地质专家:遭泥石流冲击因于原址重建

    每当暴雨来袭,“生命线”屡屡被毁,灾后重建镇遭遇自然灾害的困扰,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灾后重建究竟该选择原址还是迁移呢?

    以马东涛为代表的地质专家,对灾后重建镇两次遭泥石流冲击的原因“认为与灾后选择原址重建有关”。马东涛表示,映秀镇等地三面环山,震后泥石流会增加,河沙淤积,河床抬高,映秀新城的标高就相对降低,堤防高度又不够,自然容易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对此,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没有绝对的安全,只能从候选方案中挑出最佳方案”。徐红军强调,唐山也是在原址重建,映秀镇也属于相对安全的区域,当地将映秀中学、映秀小学修建在相对空旷的地带,“这些选址最安全了。”

    此外,徐红军表示映秀镇遭洪水冲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上游较远的地方发生了山体塌方,泥石流冲下来正好把岷江堵了,堵在映秀这个地方,洪水改道正好冲刷了映秀新镇。“这是一系列小概率事件。”

汶川县县长:原址重建考虑到百姓心理承受力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在电话中告诉晨报记者,灾后重建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整体搬迁,一种是原址重建,最终选择了后者。“一方面是处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另外是考虑到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灾民刚刚经历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如果整体搬迁离开家园,多数人心理难以承受。”最终,资金成本、人文成本最小的原址重建方案获得通过。

    张通荣强调,尽管灾后三年来,部分重建区域出现了一些灾害受损情况,但重建项目总体上是安全的,有利于群众的心理健康恢复。

    马东涛表示,如今灾区迁址重建已不现实,应该从防御自然灾害发生着手,通过清理河道,建设堤防、逃生通道等基础设施,并储备足够的防洪物资,以降低泥石流带来的损失。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7/08/content_609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