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书评 倪匡:为人处事”的三要素和四项基本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49:28
      

每一个人自出生那一刻起直至人生路尽头,就得和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情打交道, 就得对无数“人为我”或“我为人”的份内事或份外事进行处置,因此人在处置“为人处事”中既会享受顺利成功的喜悦,也回承受到失败挫折的痛苦。至于人生是成功的喜悦多一些,还是失败挫折的痛苦多一些,这就完全取决于每个人“为人处事”的价值取向,所持的“为人处事” 基本原则,以及掌握的“为人处事”要素的运用。

红尘俗事虽繁杂多样,但大体说来可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重复性的可用先前经验来控制的世事,另一类是突发性、偶发性、无先前经验参照的世事。前一类属日常琐碎的事,通常在事情过程中重复发生的一般性世事;而后一类属难得的、重大的、独特的、决定兴衰存亡的世事。这二类世事尽管差异极大不可类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均要对事情有个“为之和不为之”的选择前奏。从这个意义来看,“选择”伴随人的终生。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世间任何事的是非、成败、功过、祸福均在当事者最初的选择时就以决定了。选择决定结果,结果决定命运。决策性的失误是人生最大的失误。

“选择”是如此的重要,任何轻率的“选择”或错误的“选择”都将导致决策性的失误。现今公认的最佳“选择”方法,就是借鉴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毛泽东同志在世时,经常要求他的追随者们必须多知道一点、多熟记一点中外历史。人类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反映在历史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他人的、前人的、今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而后结合实际,再三权衡利弊作出的选择是理性的“选择”。一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耕时代的老百姓)一生只是混口饭吃图个温饱的命运,其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为人处事时往往因不能选择或无可选择,只好安传统、照习惯、随大流,凭傻子过年看别人——人咋过我咋过盲从性的“选择”来选择。再不然只有凭感觉和依本能作出非理性盲目的“选择”。这就象今日股票市场中的小散户,在是否要进入股票市场去买卖何种股票时所作的“选择”是一个样的,因而小散户要不被股票套牢不在股市亏钱哪才怪呢。

世间无论是理智的科学的“选择”或是盲目的盲从的“选择”都是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出取舍选择,它们的正确性和错误性概率各为50%,不可能绝对正确,风险与机遇同在。今日的选择,可能是明天的希望所在,也可能是未来风险的先导。对于不想冒风险或是无法承担风险者来说,不去选择或放弃选择,也可能是其就好的“选择”。逃避未来的风险,也就意味着放弃明天的希望。

正因为“选择”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古人日:凡事要三思而行之。何为“三思”?第一思是“事可行否”。就是要细致分析所要处置之事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权衡利弊得失看看有没有去做的必要,如果不可行,就不为之。

如果可为可行的话,就接着第二思“如何行之”。就是用以知的书本知识和掌握的实践经验去制定谋事措施方法和行动计划,寻求合作伙伴,觅取利事工具,确定好几个后备方案。如果不能行,此事就不可为。

如果是肯定能行,就接着第三思“事成何再为”。 世事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一事完毕一事又生,环环相扣,绵延无穷期。比方人小时要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事完后又要工作谋生,工作谋生事成后又要成家,成家事完后又要生孩育子,生孩育子后又要养老送终。成一事必会派生出另一事。所以谋一事要会虑一事,如无法接受并不能处理好由此及彼派生出的另一事,此事就不可为。只有当以上“三思”无可虑时,那就可放手一搏了。

另外在人生一搏过程之中,还应注意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有些事急不得,须时间去换空间;有些事等不得,须空间去换时间。比如浙江省宁波有个王均瑶的人,他以三十几年的生命时间,换取一般人几代人的时间也难能获得的空间——建立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均瑶集团公司。又比如陈景任教授穷己一生的时间精力去解一道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生命时间与事业空间酌轻酌重须慎重斟酌。

综上所述,“选择”、“三思”、“时空”可谓“为人处事”三要素。另外“客观”、“理性”、“辩证”、“中庸” 可谓“为人处事”四项基本原则,其具体内容凡是有文化知识的人都清楚明白,在此就不展开来写了。至于认不认可,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