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巧巧女儿:紫砂的发展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2:36:27
  明代紫砂的发展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土一件紫砂提梁壶,从它的形制与装饰纹样推测,它被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性极大。这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叶后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据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创始”一节及《宜兴宗旧志》的“艺术”一章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间。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嘉靖后,出现了一大批制壶名家。创作出了多款壶型,流传至今。由于迎合了当时士人浅尝低吟、自斟自饮的茶风,紫砂陶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关注和喜爱,众多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制作,赋予紫砂壶以文人艺术品的特质。紫砂壶艺术已具备高度的艺术品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如南京嘉靖十二年墓中所出紫砂提梁壶的容量就只有450毫升,较之宋代窑址所出的容量达2000毫升的大壶,只及四分之一。所以,紫砂壶体的小型精巧化是当时总的趋势。冯可宾所著《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阳羡茗壶系》也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翕啜,以尽色香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同是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所以,《阳羡名壶系》中又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明代文人李渔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明代中叶,制壶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技术精湛,迎来了中国紫砂陶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有诗曰:“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而据清吴骞着的《阳羡名陶录》里编载周容的一篇《宜兴瓷壶记》记载“……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朽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制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名陶录》云:“天生时大神通神,千奇万状信手出。”这样的赞颂,唯时大彬足以当之。几百年来,紫砂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经过这种基础技法的训练成长的。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明代是紫砂壶不断翻新发展的时期:“龙旦”、“印花”、“菊花”、“圆珠”、“莲房”、“提梁”、“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朴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懈,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陶类中的商品经济颇为发展,丁蜀镇一带逐渐形成为集中的产区,据《荆溪县志》记载: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千里之外,趋之若鸿”,“沿贾扬帆而晓夜行”,“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至明末宜兴紫砂器也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紫砂雅壶:时大彬(明代)紫砂壶壶艺鉴赏

茶文化休闲网  http://www.teaw.com   茶网茶世界 作者:    时大彬:字少山, 明代万历、崇祯间(1573-1644)宜兴制壶名家。生于明万历间,卒于清康熙初年。
  大彬对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和铭刻等,均研究深入,成就卓著。  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掺杂砂缸土、碎瓦片,有“沙粗质古肌理匀”之赞语。制壶极认真,稍不满意,就敲碎弃之,有时十不得一,都不满意,就一只不留。制壶特点,是紫泥中带有白点,而壶盖一经合上,随手拈盖提起,壶身不坠。作品朴雅坚致,后人称为“时壶”。
   大彬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 改作小壶。这是紫砂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影响所及,直至今日,都以制作小壶为主。擅长创新,“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为前后名家不能及。”所制茗壶,初期请书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后自己运刀成书,字体闲雅。其所制砂壶造型,主要有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六方、僧帽、汉方、龙蛋和提梁等式。 作品: 六方紫砂壶    通高11.0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8.5厘米。一色赭红,坯体含有小砂粒,所以,虽经打磨,仍少平整,欠明润。壶身由六片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平面组成一个菱柱形体,形态自然,无衔接之感。壶嘴、壶把和壶口处于同一高度。壶盖圆形,中有圆锥形纽。这可能与时大彬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整把壶素面无饰。只是壶底刻有“大彬”两字,无署款盖章 。 雕漆紫砂壶    壶身呈四方形,其足由壶身的四个面延伸而成,每边呈拱桥状,看上去毫无故作姿态之意。此壶全身外髹红雕漆,做工十分细腻, 。 壶身靠视线一面雕刻而成的“ 高士品茗图 ”十分传神,使品茗者更能体察到饮茶的乐趣。在这幅图中,天空的云彩,对面的群山,近旁的大树和流水,展现了一派具有超脱凡尘野趣的品茗环境。而高士半倚方桌,茶童近旁奉茶,更加平添了“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气氛。 三足圆壶   通高11.3厘米, 口径8.4厘米。壶身呈球形,素面无饰。只是在壶盖面上,环绕壶纽饰有四瓣柿蒂纹。壶的底部有三只小足,与壶身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无粘接之感。壶嘴外撇,与柄对称。在壶柄下方的腹面上,横排阴刻“大彬”楷书。壶的通体呈褐色,面上有浅色针装颗粒,虽不细腻,却有“银砂闪点”之誉,后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
  1994年, 邮电部发行的《宜兴紫砂陶》邮票中, 其中有一枚的画面就是时大彬的三足圆壶。它饮誉国内外,是明末紫砂器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每每为收藏家所称誉。 僧帽壶    通高9.3厘米,横宽9.4厘米。壶身的上部,口沿长有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边缘隐现在花瓣之中。盖钮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壶颈不长,紧接花瓣,好比是帽沿,如此造型,活像一顶僧帽,僧帽壶之名,也由此而得。僧帽壶的壶底为正五边形,再加上壶的嘴和柄的造型也非常奇特,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 。                 提梁壶
葵花壶
             

曼生十八式 图录

紫砂壶艺   2009-01-15 23:13  

博主声明:本人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基本属于“网上谈壶”之境界。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紫砂壶的基本资料,一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二是通过图片欣赏和观看一些好的作品。故此,所收集的图片和博文,如漏注原文出处,敬请谅解。如有作者提出异议者,我将删除所列图文。

曼生十八式的铭文

1、井栏: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曼生壶,为井栏式壶,通高8。0厘米,紫砂白泥,做工极为细腻,盖口、壶把、壶嘴线条清晰有力,由于长期使用抚摸,十分光滑圆润,壶身刻有“竹里烟霞绕,壶中日月长”署款曼生,笔力遒劲,刀法老练,底款为曼生鉴制印记。此壶得到时无盖,后由壶友、国画大师亚明题字,紫砂一厂工艺师吴贞裕镌刻助工周洁萍配盖。以上三位都是我的好友,得使此壶重放光彩,盖铭“沙志明君喜得曼生壶,憾无盖,美无足,巧有洁萍配之,终了愿。亚明。”——沙志明)
        
  
2、井栏提梁: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3、钿合: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4、扁壶:止流水以怡心。

            
  
5、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6、石瓢提梁: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清嘉庆·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如图),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形壶盖,半环盖纽,壶身两面以陈曼生特有的西泠爽利刀法隶书刻铭,金石气十足。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另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壶盖内有小印“彭年”,即制壶者为杨彭年。彭年壶与曼生铭互相成就,乃为名品。(来源:新民晚报)
  
7、合欢1: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8、合欢2: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9、合盘:竹里半炉火活。
  
10、台笠: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11、葫芦:为惠施,为张苍,去满腹,无湖江。


  
12、瓠瓜:饮之吉匏瓜无匹。

                 

            

 

 
  
13、半瓜: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14、半瓢: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15、扁石: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16、果圆:山有智珠,使人不枯,列仙之儒。
  
17、周盘: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18、汉方: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19、瓦当: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青萝清玩。

 

            


  
20、乳钉: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21、镜瓦: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乐未央。


  
22、仿古井栏: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儧日。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阑,流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曼生十八式

[ www.puertea8.com | 作者:本站整理 |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7-8-27 | 点击:  

   紫砂珍品“曼生十八式壶”是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的代表作,被紫砂界奉为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转变,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

   二百年沧桑变换,曼生壶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完整的全套曼生十八式,因其几乎不可求而成为一个神话。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文人紫砂探索与研究的学术机构——玉露(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参照历史遗存,经过九年精雕细琢的打造,将曼生十八学士壶这一高雅与高档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精品再现于世人面前。

   曼生十八式壶集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其完美再现,不仅是对于紫砂文化的一种推动与完善,更是一项重大的紫砂学术研究与紫砂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国紫砂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乾隆--道光年间(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文学、书画、篆刻都精好。他在宜兴任过三年县宰,喜爱紫砂,曾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及其弟宝年、其妹凤年等按式制作,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把下有“彭年”印章。陈曼生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非常大的贡。

『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然後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成书於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 、『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六件。



   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二十二条铭文,除第十六条下无壶名外,其余二十一条均有壶名,其中有四件与前面的八件传器中的四件壶名相同,这样《砂壶图考》就为人们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数年前,谢瑞华女土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土也未加以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二十六件壶名来对照,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不符的八件加上,就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笔者手头有一份关於曼生壶的资料,对研究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助益。一九六三年春天,笔者曾与张守智先生一起专程拜访过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者龚怀希先生,当时龚老已是垂暮之年且有病在身,虽然是酷暑盛夏,他仍著中式长袍,卧室窗户紧闭。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裏,曾在上海专门经营骨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交谈之中他兴致所至到裏室翻了好久,拿出了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三十二开本大小。他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手稿系宣纸綫装,封面上『陶冶性灵』的字是郭频迦所题。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右页录壶名及铭文。最後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廿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癸酉四月廿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公元一八一二年,正是曼生活跃在宜兴之时。姑且不论这集手稿是否确是嘉庆十八年的遗物,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铭文的价值是珍贵的。在得到龚老首肯後,笔者当场就按原样用铅笔复录了下来。

   将《陶冶性灵》中的二十个壶形与谢瑞华女土的十八式壶形相对照,仅有五件相同。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的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共十六式。如果将这三份资料中各不相同的壶形集在一起,就有三十八个曼生壶造型了。这到底是怎么同事呢?



   业者以为当年陈曼生确实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但数字就不一定是十八式,可能不足也可能超过十八这个量词,世人所以用『十八式』这个数字,仅仅是习惯而已,也许是人到十八岁就表示进入成年,也许是中国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原因,人们就常常用『十八』来象徵完善、成熟或极至。莲花是佛教中常见的花卉,菩萨均端坐在莲花形坐上,莲花是十八瓣。佛祖释迦牟尼两旁有十八罗汉。佛教教义劝人从善,否则作恶多端要打入十八层地狱,其余常见的例子为武侠小说中形容某人武艺高强,常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绘画上有十八描、音乐上有胡茄十八拍、十八律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世人说曼生壶十八式也是这个意思。

   曼生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一种类型,从一开始就是以陈曼生为首的一个文人群体在研究、创作,是文人与民间工匠的结合,创造的一种文人壶风格,因此款式也不会局限於十八式之内,一定是常有新品出现。我们研究曼生壶,重要的是要看茗壶的自身价值,壶形是否脱俗,壶铭、书法、印章、刻工刀法是否充满文人雅趣。

 曼生栏梁壶
  图2 瓢提壶
  
  图3 笠荫壶

有更多曼生壶,不知真假 http://www.guilingw.com/

散文:网络时代,做时尚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