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桌面文件夹:通波仔風險大剖析 詳細術前評估減風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7:15
通波仔風險大剖析 詳細術前評估減風險  

較早前,城中發生數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通波仔手術)後,病人出現併發症和器官衰竭而死亡的醫療事故。因相關個案已轉交死因裁判法庭跟進,本人不便評論個別事件,但就希望藉著這篇文章,把通波仔的手術風險,詳細向讀者講解。

通波仔涉及風險的原因
眾所周知,每項手術都存在著一定風險,簡單來說,「通波仔」本身是一種微創手術,原理是在大腿內側或手腕位置穿刺動脈,然後將特製的導管經動脈進入冠心血管,繼而使用球囊或支架將血管擴闊。雖然病人的表面傷口十分微細(有如針孔般大小),但若在過程中稍有差池,無論是心臟、大動脈、腦血管或手腳血管,都有機會受損。再者,手術過程中,不同藥物及顯影劑的使用,都可能會令病人的身體產生副作用。

嚴重手術併發症可致失救
我們可簡單地將手術風險(又稱手術併發症)分為輕微和嚴重兩種。輕微者,有機會對顯影劑過敏,出現如風疹、嘔吐或表面傷口出現瘀傷或滲血,但這些輕微情況都不難處理。嚴重者,則指因手術而引致的重大事故,能令病者病情惡化,甚至失救。為着客觀地審查及相互比較,世界各地的醫療界都對通波仔手術併發症作出詳細的研究,當中項目包括「手術引致的死亡」、「手術中因緊急情況而進行的外科『搭橋』手術」,以及「手術引致的嚴重心臟病發作」等。

總死亡率少於1%
經過多年來各項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改良,現時世界各地先進國家(包括香港)的併發症比率都較以往大大改善。總體而言,上述3項的總發生率少於3至5%,當中總死亡率少於1%,但我們要留意這數字已包括風險較高的緊急手術。若只計算非緊急手術(現時超過8成手術屬此類),比率就更偏少。而手術的風險程度一般包括不同因素,如病者心臟功能、血管阻塞程度或其他臨床病況等。

術前評估勿輕視
嚴重併發症還包括一系列其他罕見的病例,例如中風、表面血管栓塞、心臟結構損傷、血管破裂、失血過多、嚴重心律紊亂、腎衰竭、對顯影劑嚴重過敏至休克等。但礙於各病例的病發率較低,亦沒有客觀量度標準,因此醫學文獻很少有大篇幅的報道,但個別的個案論述卻也不少。但對病人來說,著實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上述的情況很多時都早有先兆,加上,醫生作術前評估時,都會倍加留意病人的任何異樣。但病人要記緊的是,手術前應與主診醫生作詳細的商議,加強溝通互信,自然能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為何會發生血管打空針的事情?
讀者看了相關醫療事故的報道後,都會不期然地問,為何會發生血管打空針的事情?要解答這個問題,便先要從血管造影的技術說起。血管造影術主要利用導管來進行檢查,導管被導引至所需位置後(如冠心血管),接著的步驟是注入顯影劑(在X光下顯示血管收窄情況)、量度血管血壓、用藥和注入鹽水。

空氣阻塞血管可致命
進行血管造影術時,一般做法是使用一款名為「連接管(Manifold)」的儀器,將不同喉管連接到連接管,再由連接管接上導管末端,用意是保持導管內沒有任何空氣。當注入顯影劑時,醫護人員會由一條管道抽顯影劑入針筒,再由針筒注入導管內。但若過程中有空氣不慎流入控制器內(例如鹽水樽內的鹽水用罄!),而醫務人員又未有留意時,空氣便有機會進入血管內,從而阻塞血液流通,原理就像血塊阻塞血管一樣。假若只有少量空氣進入冠心病人的血管內,則病人只會出現輕微胸痛的現象(因少量的空氣滲入血管後,很快便溶入血液中),但若不幸有大量空氣阻塞血管,則隨時會導致心肌梗塞,甚至心臟停頓的危機。

新穎儀器減打空針情況
為預防上述情況的發生,現時某些醫院已採用最新穎的全自動機械注射器。注射器一經接駁導管,只要按掣,顯影劑就會自動注入病人的體內,整個系統可免卻人為錯誤,有效防止空氣進入血管,令打空針情況大大減少。

手術需資深專科醫生進行
冠心病是本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每年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通波仔)的病人高達6000人。現時,根據記錄,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後,約有1%病人會出現如中風、心臟病發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只有最資深的心臟科專科醫生,如有10年心臟專科資格,並有足夠的通波仔手術培訓,才可以主理該項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