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冲压工艺:股市滚雪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2:34
股市滚雪球_4作者:jake船长 大小:499K 类型:经管 时间:2010/8/28 11:46:04 往往是很简单的,大道至简在价值投资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人们喜欢把简单的事件复杂化,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个坏习惯。比如“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就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所包含的道理每个价值投资者都知道,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会按这个道理来行事,要做的只是把这个他们都知道的道理彻底贯彻到他们的实际投资中去。
  华尔街擦鞋童的故事相信每个投资者都听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对股票狂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几百年来无数的股市例子像铁一般的证明投资者越贪婪越接近行情顶部,越是狂热越快达到行情反转的临界点。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2007年7月到10月那段时间,大家的狂热程度到了一种全民皆股的状态,似乎简单的开个户买了股票就等着发财好了。当然整个2007年所有人都非常狂热,只是到“”那一波调整后更加疯狂的相信股市能涨上10000点,那时候真的有很多人已经相信A股能有十年牛市,需要说明的是十年牛市本身并非天方夜谭,许多国家的股市都有随着经济的起飞而十年向好的历史表现,但一定是与实体经济同步上升相匹配的,中国股市中投机者鼓吹的十年牛市问题在于股市的上涨与实体经济并不同步,不以实体经济而依靠泡沫支撑股市十年上涨的在所有国家的股票历史上却是鲜见。
  同39篇所说的我们与股市中的大多数不一样的是眼光,他们贪婪是因为看到并相信至少明天股价还能涨,我们恐惧是因为看到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股价已经没有任何安全边际可言,大大超过了其应有的内在价值水平,价格已经突破了我们的价值通道,这一切大大的超出了我们对最高报价所能承受的范围,有人正在以“天价”想买入这个公司的股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把股票让给他们,因为他们想赚明天股票上涨的钱,而我们不想赚那个钱,尽管很多情况下我也知道明天股价还会上涨。
  敢于在每个人都贪婪时卖出股票是我们所要塑造的价值投资性格里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最难形成的品质。对很多具有价值投资性格的人来说可以面对某支自己喜爱的股票不断上涨则不为之所动,丝毫没有想去买入的冲动,但要他把自己正在上涨中的股票卖掉,则是一件十分痛苦和困难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证明上涨的越疯狂的股票往往离顶部就越近,但你永远不知道顶部在那里,也许就在你不舍得卖出的第二天。有时也会后悔原来那一天想卖出而没卖出,打算股价再涨到原来的高点时就卖,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的下跌也许你认为是中期调整不会卖出,可接下来的几个月还是一样跌跌不休,一轮行情的周期已经结束,股价早已经跌回到合理的水平,还好由于你买入时有安全边际,不至于亏损,但是本来可以赚得更多。
  所以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在股市中只赚取该我们赚取的那一部分利润,后面超过我们该赚的那部分留着给贪婪的人去发财,我可以确切的跟你说该赚这一部分利润是多少,就是在股票价值通道区间的这一部分,在我们的价值投资性格中要有这样的品质。在投资上切记千万不要给自己太高的预期回报要求,想着那我一年就按这个观念做上它两次。我知道很多人现在这么想,你知道每次的利润是多少吗?正常情况下是三倍,一年两次就是九倍而非六倍,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复利在这里又显现它的威力。更重要的是一年做几次不由你说了算,股票不涨谁也没有办法,从法律上来说就算有办法你也不能去干,操纵股价是犯法的,尽管在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会受到处罚,就算有也是打打屁股就了事。正常情况下几年有这么一次就不错了,你要知道小的波动周期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而所需要的大波动周期一般几年才一次,这也决定了正常情况下我们持股周期都是需要几年时间的。
  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个理念,我们在市场疯狂的报价下卖出所钟爱公司的股票,相信一定有机会再买回来的。因为价值投资相信股价一定是围绕着内在价值在波动,当市场泡沫的时候股价都处在一个完全不合理的高位,它肯定不具备可持久性,泡沫肯定以破灭的形式被消除而非公司的业绩跟上去冲抵泡沫,我们在理论上相信这一点,这也成为了在股价远远高估时卖出伟大公司股票的底气,如果那一天有某一家公司真不是这样使得你再无机会买入其股票,那请你相信是天意不想让你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本篇最后再回答一个非常必要的问题:假如在我们把股票卖出后该股再涨三倍怎么办?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要反问两个问题:一、你认为你赚到钱没有?二、你认为该不该赚尽最后一分钱?第一个问题很显然你已经赚到钱了,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前面所有的话都算我白说了,你也白看了,更大的重点在于我没本事教你如何去赚尽那最后的一分钱。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改变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要么放弃价值投资,我可以肯定的跟你保证价值投资里面没有赚尽最后一分钱的办法。如果选择改变想法,那么就可以尝试着先改变看法,即是你卖出股票后股份再涨三倍那不是你错了,你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情,你是对的,是市场错了,不该给出这么疯狂的报价,就像疯子做事不按常理谁能猜呢,但你不能跟着不按常理做事,除非你也是疯子。

投资以信仰制胜
从最开始写的时候我原本重点就准备讲价值投资信仰,那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投资的信仰》,本章很多人觉得离投资的实际操作太遥远了,很抽象而且空洞无物,甚至有点乌托邦的味道,我却不这么觉得,若说这才是价值投资里面最重要部分,大多数人肯定不以为然,但假如你是一名在股市里浸淫多年并对价值投资有比较深切体会的人就会相信。
  因为这个涉及到价值投资最最根本的东西,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投资方法、国家未来、股市未来和股票估值百分之百的信心,我无法想象这套理论如何能立得住脚。如果股市十年后会关门大吉,那就没有所谓的价值投资可言,尽管价值投资的方法依然可以使用,但从根子的底部已经不是原来那回事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到这底层里面去看一看价值投资究竟是以什么为基础而屹立,其磐石就是信仰。
  中国人现在没有信仰,无论是对宗教抑或是对社会理想都如此,但有信仰的人知道信仰对于人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大到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地步,你看不懂这些人的力量从何而来,但他们确确实实改造了他们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便是自信,一种无所畏忌的自信,这种自信当然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自信,你对自己所认定的一切深信不移,无论外界再如何变化你都以自己的统一方法来应对,当然更有勇气根据自己客观、深入的分析判断做出投资决策然后付诸实际行动,早年沃伦•巴菲特投资GEICO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好例子,那时他的价值投资思想刚刚初步形成。
  今天的世界和以往任何时代的世界都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种变化,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变化本身速度加快了。古时候的人可没有潮流这样的概念,一个朝代几百年里几十代人都穿着同样的衣服,他们不会认为这有丝毫的问题,事实上确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今天这样的事完全无法想象。世界变化太快,我们要如何应对?几乎所有人都说我们也要加快速度,要跟上世界变化的速度,当他们努力之后往往发现很难跟得上世界的脚步,网络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发明了“你OUT了。”意为你落伍了,现在若说:“你落伍了。”本身就已经落伍了,事实上网络聚合了所有人的脑力,以创新为导向,使得世界更加提速了。
  在其它领域我不敢妄下结论,确实有些行业是要以速度跟上世界的脚步,金融领域向来以速度见称,因此有些人恨不得给自己装上一台涡扇发动机,但在价值投资看来并非如此,相反不应该随波逐流跟大潮去,而要定睛于确定不变的东西上面,这正是眼下我们所要讨论的话题,守着这沧海一粟足矣!
  有句谚语叫“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好东西要属于自己的才行,股票每天都有涨停的,行业每天都有热点,板块每天都在轮动,但你根本不知道今天会轮到谁家,这样干瞪眼看着有什么意思呢?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实干主义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既然每天盯着大盘看着股涨股落,不如坐下来好好想想怎样在这里面赚到钱吧。我有一个同事最近老在说“云计算”会如何风起云涌,听得烦了回应之:“对于IT行业我的理解比你深刻得多,别忘了我是读这个专业的,我丝毫不怀疑‘云计算’会带来第二次互联网革命,但问题是作为投资人能从中捞到什么,再说A股也没有这方面的上市公司,你说的‘华东电脑’(600850)和‘浪潮信息’(000977)只是牵强附会。”
  在价值投资领域我们所做的事情永远都只是千篇一律重复,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价值投资的制胜法宝,投资信仰从最根本上指导投资行动,现在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相信这才是投资赚钱的有效手段,并且持之以恒的在实践中贯彻下去。

47对投资方法的信心
投资方法是一整套的外在体系,其实它是投资者性格由内而外的延伸。巴菲特以他的经验说过成为价值投资者的人基本上一听到这套理论五分钟就接受它,而五分钟还接受不了的人基本上一辈子也不会成为价值投资者;这也许是夸张的表达,不过也说明了价值投资与性格的关系,有的人性格天生就喜欢有规律、有确定性的事情,也有些人性格天生喜欢探险,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前者一旦听到价值投资理论,马上就会接受并开始学着这么做,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一个情绪和渴望,因为他并不知道怎么开始,对一支冰冷的股票如何做价值投资,只要有恒心坚持下来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方法。
  投资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它只是内在投资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已,前面我们谈过很多“修心”的内容,投资方法即是在此基础上的具体做法。我想任何一个人只要泛泛看过本书都能感受到我对自己的投资方法所具有的信心,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这套方法已经完全和自己的投资性格一致,我手里所做的事完全反应我心里所想,所以说到底对自己投资方法的信心就在于它能充分完整的表达我心里所想的,而我心里所想的即是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坚信不移。
  我是从看巴菲特的传记开始关注股市的,很庆幸从一开始就奔着价值投资而学习,可以说完全没有投机过,但我了解投机者心里的想法,很简单的道理——侥幸心理人人有之。从一开始学习价值投资理论的“入门书”就是《证券分析》,一来是因为我只看经典,二来是那时听说其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传世巨作,号称投资圣经。记得当然看的时候也是云里雾里,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加上书中了无生趣的语言,但收获自认为是最大的,因为很多概念已经被印在脑子里:安全边际、基本面分析、内在价值等等,尽量一时还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些东西,但能理解它们的含义且对其正确性毫不怀疑。
  古人云学无止境,我永远都保持着谦逊学习的态度对待投资,即是说我的投资方法不是永远一成不变,会不断改良完善的,就像资本主义一样永远努力不停歇的进步,*看到原始初级的资本主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否定了资本主义,其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不断动态演进的这没错,但他好像忘了在不变和革命之间有改良,或者他是故意忘了。同资本主义的演进一样,价值投资外在的一些东西会改变,但最根本的内涵是不会变的,价值投资方法一样会不断改良但不会革命,遵循对风险的憎恶、安全边际、基本面分析和内在价值等等这些根本上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当然我认为应该乐观接受改变而非被动应变,巴菲特在投资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着,但他的投资方法甚至心态都在不断的演变,最显著的就是从传统的价值投资转向以成长性为导向的价值投资。所以说投资方法是动态向前发展的,千万不要固步自封。例如我以前对行业的要求十分严苛,对小盘股的公司不是很喜欢,原因是它们缺乏稳定性,这样的看法主要来自巴菲特的传记,但后来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主要是三个理由:
  一、我认识到对行业如此严苛的要求比较适合长期价值投资,非战略性投资项目不需要太过严苛。
  二、根据中国A股的特征,业绩很差的公司就算经营失败也会被借壳重组,结果是不仅投资不亏损往往反而赚得更多,最近正在关注“*ST 深泰”(000034)的重组进程,当然只是看看不会参与。
  三、后来我发现巴菲特对行业的要求也不是太严苛,动不动一上来就从是否可永久经营下去考虑的想法确有偏差。
  这三点看法校正了我投资方法里一些矫枉过正的地方。另外很多业绩稳定保守的小盘股也改变我对小公司原来固有的偏见,比如“海特高新”(002023)就属于这一种类型,不可否认它的上涨动力要远远大于大盘蓝筹股。现在实际操作上我会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适当加入这些战术性略带投机性质的股票,不会像以前把它们一律拒之门外,但我绝对不可能重仓配置在这种股票上,这就是投资方法改良的实例。
  投资方法大类可分投资和投机,投机大致可分技术分析、趋势投机,当然很多人也会炒主题、炒热点和跟风炒作,姑且把这一类都归入投机吧。投资有传统价值投资、长期价值投资和成长性价值投资等等,往后我会介绍价值通道投资,各种投资流派只是大致的分类,到了每个人的投资方法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差别,关键是要让投资方法适应自己的投资性格,这个过程肯定是慢慢发展演变而来,价值投资理论是开放和向前发展的,如果你的投资方法发展到已经有足够创新和完善,开宗立派没有什么不好的。
  看了以上的说法也许给人一种错觉,投资方法十分具有开放性,各种方法之间能够共容互通,很遗憾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可以说不同投资方法之间往往是相互封闭和矛盾的。投资方法改良只在自己的系统里经过深思熟虑的调整,但把别人的方法引入自己的投资方法中却会破坏到整个“生态系统”,其结果肯定会伤筋动骨。比如说引进长期持有,那我想卖的时候如何决策,到底是按自己的方法卖出还是继续长期持有,又比如按传统价值投资进行估值,当一家公司成长性很高时,我到底应不应该对其视而不见,再比如关心宏观经济,那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股票投资价值开始突显,我到底是应该担心经济再度恶化而拒绝买入还是按原来的方法坚决买入,以上种种都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投资者身上使用,肯定不会有时候用这种方法,有时候用另外一种,相信没有人会幼稚到认为这么做是正确的。
  我的价值投资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差不多都写出来了,本章讨论方法底层的信仰也可算是其中的一部分,从下一章开始严格上说就不属于投资方法的范畴了,财务分析应该算是财务会计在投资实际应用中的一些讨论,当然这些讨论会依附于我的投资方法展开但内容本身却是相对独立的,我准备找一个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贯穿该章始末。假如你从头开始到这里每一篇文章都看了,相信对我的投资方法已经很了解,对于我的投资方法你可以有两种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就像前面说的每个人的投资方法都不会完全一样,你选择接受这个投资方法那一定是以吸收的方式,把我的投资方法有逻辑条理的吸收从而形成你的投资方法,肯定不是全盘照搬甚至把我的投资方法当成投资的硬性指标,这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就像我没有明确讨论我的估值方法一样,你应该在形成自己的投资方法基础上延伸出去寻找到合适你的估值方法,确信生搬硬套我的估值方法只会适得其反。如果你目前在投资方面完全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载体可以吸收我的投资方法,首先要恭喜你至少比投机客强,不过你也别报着试试看这套方法的心态,这一试可能要十年八载才行,短期的一年半载可能让你亏得一塌糊涂,因为你根本没有去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照搬这套做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痛苦,为什么那么多内容都在修心这个层面上道理就在这儿,所以你可以把我的先当成是你的投资方法,在心里慢慢融会贯通,等到你对我的投资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后肯定在一些地方会有不同的见解,久而久之你就会有自己的投资主见。
  投资方法就像价值投资者一辈子的精神恋人,彼此之间也会不断的相互适应,相互了解,最终达到完全的相互信任,其表现就是按这个方法做出的投资你会完全相信它的正确性,那怕所有人都说你做错了,也绝不理会他们的看法,包括市场在内。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投资方法,最终都要对它形成坚定的信心。人都害怕孤立,在选择上都有从众性,与绝大多数人做出不同选择乃至相悖选择的确需要勇气,勇气从何而来?对自己投资方法的信心就像一个勇气支柱,有了它就敢于与整个市场相左做出特立独行的行动,市场往往在一年半载之后会承认当时情绪化的反应确实有失偏颇。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48对国家的信心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到家国天下、江山社稷、民族前途就有点刹不住车了,这篇会天南地北的扯,权当闲暇时的消遣读物吧。前些日子我刚巧读了一篇介绍胡适之先生的文章叫《多读胡适》,文章出自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笔下,载于2008年7月7日《经济观察报》,我已经转载到博客上,你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胡适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其中提到胡适的话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胡适是中国近代历上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化大家其次是作家,但不是经济学家,尽管他接受过西方教育。
  胡适以思想家而非经济学家的角度提出这主张实际上暗合了经济学的最大假设前提:人都是自私利己的,在利益面前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若每个人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就富裕了,而一个进步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富裕都是堂堂正正的,那幸福也就理所而当然的产生了,原因在于每个人都确实在同一起跑线而且都可以有梦想。人们会不断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其实这是人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权利,只要这社会整个大方向对了,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进步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自炎黄始为华夏民族的开端,文明薪火就此点燃,但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部落型社会,到有朝代历史距今是3000多年,也许你从中国3000年来历史得出的结论与“社会一定是不断进步的”结论有相左,假若按照GDP算的话,也许中国3000年的发展还不如深圳改革开放这30年,2009年深圳的GDP是8300亿元,每年增长都超过10%,不出意外2011年GDP就步入万亿大关。好像找到问题答案了,以前的方向走错了,导致长期原地徘徊不前,甚至走回头路,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人没有“解放思想”,儒家学说是好,但其轻商思想也随着统治中国2500年,长期社会发展思想上讨论没有百家争鸣,科学被当成投机倒把、不务正业,社会被认为一定是种田才能养活人,在根本思想认识上我们的方向走错了。
  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导致制度畸形,中国古代天下是为帝王而生,而不是帝王为黎民百姓服务,整个天下都是他皇帝老儿一家的,地是他的、人也是他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跟炎黄二帝的治世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上古帝位是可禅让的,如尧、舜、禹。另外古代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朝代更替中的优汰劣胜,总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在冷兵器时代先进文明并不能依靠科学的力量提高战斗力,或者说作用非常有限,打仗主要斗的是谁更狠、更野蛮,落后文明总是在这方面更占“优势”。我最喜欢的中国朝代是宋代,那时候代表世界最先进文明肯定不是欧洲,更不可能地美洲、非洲,而是在现在中国的南方,当时相对开明的制度、开放的社会氛围使得生产力得到解放,文化大发展,宋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唐宋八大家有六个在宋代,政治开明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可见一般,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有长足发展,应该说这个国家大方向在慢慢走上正道。可惜其生不逢时,军事实力太弱,当时的中国又处割据状态,100多年后被蒙古人干掉,可惜了又可惜,若不是这样,蒸汽机的发明就在中国了,现代世界文化中心也会在中国,整部世界历史都得改写,今天中国出口的就不是纺织品和机电产品,而是文化,世界的主流文化将是儒家思想而非基督教了。新约的核心思想就是“爱”,孔夫子所创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何为仁?仁者爱人。两者所谓之“爱”都是大爱,超脱任何限界的爱,无条件的爱,无论是神爱世人、圣人爱人或人人相爱,这“爱”的本质是一样的。华夏民族孔丘早在犹太人耶稣降世500年前就提出这至圣真理。
  历史就是历史,永远无法改变,可这并不妨碍对其进行讨论,从南宋被灭这事上再延伸作个假设,蒙古人当年西征途中要不是蒙古大汗窝阔台突然死了,他那些子子孙孙都要亲自回蒙古开会重新选出领导核心,从而不得不从欧洲回师,现在的世界依然不是这个样子的,欧洲的文明将长期停留在中世纪,命运将像宋朝一样,那么英国人的海上霸权和蒸汽机都只是做梦,荷兰的现代商业文明也不会兴起,奥地利不会有什么交响乐,意大利也不会在随后一百多年有什么文艺复兴的开端,后来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更是无从谈起。可以想象那时欧洲无论那国的军队都无法抵挡蒙古铁骑的蹂躏,就是各国联合抵抗从当时的环境下也不可能御敌于外,据说当时蒙古人有一著名原则:抵抗即屠城。要是蒙古人不主动撤军,整个欧洲都会像当时的远东一样生灵涂炭,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萌芽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现在的世界应该还处于冷兵器时代,不会有工业革命也不会有《资本论》的问世,按理说中国现在应该还是一个男耕女织的时代。
  欧洲的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小国林立,这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各国间的竞争和非统一意志,从客观上保证了各种派别学说的出现,而这一切的发展立脚点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人类的智慧以什么为载体,是书,一个人有好的思想或对某一领域非常精通,单靠口耳相传很容易把这种非物质财富遗失掉,而有书作载体无论多少年别人都可以从书中看到他的研究成果,书最根本的东西是纸,其为四大发明之一。那么靠手写书很费时间、精力,也无法大量产出,活字印刷术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知识不仅可以传承而且可以大量传播,其为四大发明之二。这两样东西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重复劳动”的无用功,使得后来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的完成一套理论体系是不现实的,而现在可以每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成效自然不同。指南针使得远洋航海贸易成为可能,大英岛国因为海上贸易成为当时的超级帝国,满世界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包括1997年之前中国香港都是,英国人在他们的殖民地强迫当地人学习英语,使得现在英语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现在还是英联邦成员国,航海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例证,其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三。国耻啊、国耻,晚清签了数不清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淫威下签订的,这个船能远涉重洋的开来得益于指南针,炮之所以能轰炸得益于火药,而现代军事火药的应用就更广泛了,事实上火药是现代文明永不倒退的保障,现代军事战争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科技得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野蛮不再能战胜文明,其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四。现在蒙古人再打一次到欧洲试试,让人开开眼界,我不清楚蒙古人现在能不能自己生产摩托车,但应该是普遍用上这工具,比起蒙古马来应该更有优势。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没有走对方向,方向走错了开F1赛车也没用,有时在原地踏步,好不容易有时候刚找到那么点感觉,又被人干掉了。典型的如:秦、元、清,当百家争鸣遇到了秦就变成焚书坑儒,当唐诗宋词遇到了元就只会“射大雕”,现代人一般谓之曰“*”,清还好一些,因为它干掉的明朝与它一样混蛋,而满人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应该说还是有贡献的,只是从元之后我们变得残暴、血腥,从清之后让我们的脊梁弯了下去,奴性支配着民族的意志。
  华夏文明现在不得不说已经到了需要进重症监护室的时候了,值得欣慰的是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正在不遗余力的加以保护和推广,但显然还能做得更好,前几年满世界建孔子学院就是一个例子。这让我想起了犹太人的文化传承,从摩西开始到现在也是3000多年,如果你看过《圣经》就知道,从出埃及到公元元年耶稣降世这段期间,以色列没几年太平日子,更多的是战争、被统治和奴役,但他们的文化从来没有被改变,就算被统治的时候还是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最后整个国都被人踹了,犹太人被像种子一样播到世界各地,他们的文化依然还保留着。反观我们,传统文化在民间已经基本消失了,很多民俗文化没有传后人,就连各地方上一些小段子、小故事也没有人会讲了,等现在七老八十这一代人都过世之后,这些小故事都将永远同他们一起埋入尘土,历史文化上现在七零八落没几分像样的,每朝每代都在编写自己之前朝代的历史,改朝换代又推翻原来的历史重新来过,近代由于各种原因对历史的颠覆甚于元、清,属于灭绝性打击。这样下去除了你身上的DNA和象形文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你是炎黄子孙了,当然我不是支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是我们有责任去传承这些文化。就身份而言,中国人是针对中国国籍而言的,而我说的是你认祖归宗对华夏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切更多的承载于文化之上。
  罗列的种种只是想说不要被历史的烟雾给迷惑了,以前的这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原地不前徘徊了几千年,原因多种多样。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没有人会怀疑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但我指的不是目前,可能你对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充满信心,但不见得对长远也是如此,比如说50年、100年后的中国会是怎么样的,中国以后的发展会不会“冲高回落”?我认为不会,以后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在大的趋势上人民会越来越富有、幸福。
  当然无论什么观点都要有理有据才有说服力,不然就是扯淡。凭什么说中国以后会不断进步,不会再走以前的老路?我们长期看多中国就是基于以上对中国古代发展不起来原因的分析并与现代中国相比较作出的结论,现在最大的特点是全球一体化使世界变成平的,网络的兴趣和发展使得天南地北无间沟通,连同传媒使得信息瞬间全球传递,任何事件都在公众的监督下,大国之间较力使得每一国家都必须发展,国内的分权产生相互制衡的各方力量平衡,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福祉的力量,最根本性的是民族找到国家发展前进的方向,而这个的根本保障是广开民智,在这方面网络担当着它巨大的历史使命。总体上现在民智的开发与西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现在的人不会像300年前一样愚昧无知,后来人肯定也会再超过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慢慢的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我们现在就像列车被正式搬上铁轨,将永不回头的走向进步和文明。
  从目前中国发展最大的贡献力量暂时是全球体,可以说中国是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最大的胜利者。关心经济的人应该都感觉得到中国在2000年之后的发展大大提速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大致感性的认识,经济发展的提速直接得益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它的核心作用是促使各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中国每年生产数之不尽的产品,除了自身消费之外更多是依赖出口。2001年我记得那时候还在读书,媒体经济报道当时中国外汇储备还是有点紧张,不过相比起改革开放初期捉襟见肘的情况应该有很大改善,但储备量应该也就是几百上千亿美元这样子,但到今天还不到10年,我们的美元储备已经快到3万亿了,其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所在。经济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十年来消费所占GDP的比例从40%多降到30%多,以珠三角机电产品和长三角纺织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每年为中国GDP增长直接贡献就占到一半左右,如果算上间接的就更大的。全球化贸易就有这个好处,能帮助相对落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但当你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的时候也是别的国家越来越无法容忍的时候,美国从中国加入WTO时对中贸易逆差占所有逆差20%多到目前的80%多,这也是最近逾百名美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盖特纳及商务部长骆家辉要求对人民币采取强硬态度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从美国“偷走”工作岗位。作为一名中国人当然希望我的国家富强,但我也知道美国人不会长期容忍这样的贸易逆差,中国必须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产业升级是不容易,可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投资上我们也长期看好国内消费行业,尽量避免投资在业务上严重依赖外贸出口的公司,特别是产品属于“三来一补”型的低端类企业。
  科技的进步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再发展的保障,IT信息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像纸和印刷术让知识大量普及一样,现在电脑和网络让实时交流突破时空的障碍,知识的传递只要上网一点击就可以分享到,除了不同语言文字和知识产权保护之外已经可瞬间获得你想要的任何信息。事实上它远远超过了知识的范畴,想了解什么信息都可以百度一下,想要买什么东西都可以淘一淘,想找朋友就Q他一下,我们已经离不开这种生活方式了。曾经有一个北大学子写书说上北大无用,其理由是他这么多年所学到的知识,任何人上网搜索一下也可以得到这些知识,其实这不是上大学无用而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培养“有知识”的人但知识在工作生活中毫无用处,知识还靠死记硬背,学习用来应付考试,而不是在实践运用上培养人的创造性。教育的趋势是培养独立人格、创新思维的人,知识以后一定是以实用性学习为原则,其它知识都储存于网络上,你想要什么知识就从网上把它“拿来”用,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脑袋和网络从本质上都只是储存媒介,再说你的脑袋能储存多少,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博览群书,古人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那是因为古代书籍少,现代就算给你时间学富五十车,对于浩瀚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现在世界上每天新出版的书平均不会少于100本,你告诉我你想每天博览多少本。知识是拿来运用的,为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成为知识的奴隶,更悲哀的是为考试而学习,我们的教育现在正在干着这些蠢事。
  幸运的是世界上阻碍文明进步的力量越来越小,当然中国也是如此,这就是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性,别说无所谓回到古代王朝当一介草民,就是没电视看、夏天没空调、冬天没热水器、出门得步行、工作只能种田就这几点很多人已经活不下去了,这种环境下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平平安安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农妇、山泉、有点田。就算回到改革开放前,结婚“老三样”、集体劳动、看露天电影、基本上也没电视看、有时还吃不饱饭这样的日子也没人有愿意再回去,这才三十年的变革,古代三十年算什么,要我们回到三十年前,全国人民都说“NO”,现在已经可以非常确定我们的社会将不断进步,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尽管会有波澜曲折,但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脚步,从现代文明大的趋势上讲,绝对百分之百会越来越好。
  上面长篇累牍讲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你坚定大趋势上我们会越来越好这样的信念,而我们该做的就是跟着社会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财富也随着不断累积,这需要做的事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那就是投一个票。在这个国家的股市里选出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钱当成选票投给它,通常一届要好几年,在这期间除非你手上有新的“投票权”,否则不需要再去重新投票,等到几年后出现一个大牛市,不用多久就得重新投票了,如果公司在这届任上表现良好,基本面没有什么变化的话,重新选举的时候还投给它,除非有公司能证明投票给其能获得更大的安全性和收益。
  你找得到理由看空中国吗,她是目前全世界最欣欣向荣的国家,她的复兴和崛起不可阻挡,价值投资者有幸生长在这大时代背景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相比较而言我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美国二战后的时代机遇,而正是这个时代机遇造就了投资者的“万世师表”一代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不要以为巴菲特的出现只是偶然,他是美国成为超级强国时代下的产物,若你稍微关注过巴菲特,你就会知道他对美国的热爱和信心,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信仰,现在你去全世界任何地方问“下一个超级强国是谁?”,我打包票所有人都会在地图上指向遥远东方的中国。
  对未来的信心是价值投资的信仰基石,希望本书都看到这里了你起码得有这点“觉悟”,只有大趋势向好,价值投资理论才会成立,我们才会随着时间慢慢富有。对未来的信心具体化表现是对投资所在国家的信心。既然这个国家不会灭亡,社会不会走回头路,并且相信其能够走出一个长期振荡向上的 “慢牛”行情,那就坚定的与她共存亡吧。巴菲特也是最近十年才跑到国外去投资,所占资金比较也非常小,之前几十年他都只在美国投资,这样一种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做法没有对国家坚定的信心行吗?
  我们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性,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还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呢,餐厅一些坐位黑人是不能坐的,就算在军队里面黑人也都是干下等脏活,但今天的美国总统是黑人,所以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它,不能盯着一些不好的地方就全盘否定它。就像当下社会最关心的贫富分化太严重问题,前些天*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了要重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今天看到新闻“发改委”应声而动提交了其拟定的新收入分配方案,细节方法国务院认为还需要修改给它退回去再完善,调节收入分配今年底或明年应该会有新的措施出台。例如收入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慢慢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马上完成,客观存在问题并不能成为投资者看空中国的理由,或者狭隘点说我们只是“在商言商”,中国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时中国也会越来越好,在投资上我们关心的是后者。
  其实很多人分不清楚国家、民族、人民、政党、政府的区别,其实这是初中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拿着大学文凭却是小学水平。我对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充满无限的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实在在进行着,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党和政府会越来越科学高效、廉洁奉公,尽量路途上会有困难阻碍,但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在这点上我坚信不疑。

49对股市的信心
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股市的信心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国家必须长期向好的趋势发展,存在于国家机体上的股市才有可能长期向上运行。作为我们投资者来讲只是在商言商,我们对从政或参政议政不感兴趣,事实上中国政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需要你参与的事已经有人代表你在做了,尽管你可能都不知道这回事。我们无意评价这件事情本身,只想说与我而言对国家的信心只是为了能在投资上有更强大的气魄和勇气,在暂时不景气中勇于下注,下的这种“注”即为巴菲特所指的那意思,这个注会下在资本市场上,不特指而言一般指的是股市,所以对国家有信心是为了对股市有信心,这才是对我们投资者有意义的事。
  一个正在走向衰落的国度里,价值投资者特别是长期价值投资者将一无是处,也许证券交易所还会存在,正常情况下也一般都还会存在,但里面所上市的公司业绩都会哀鸿遍野,所有人对未来的预期都持悲观态度,自然没有人愿意为股票报出高的价格,就连投机炒作的人也很难找到可以炒作的题材。唯一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真正赚钱的是投资那些业绩向好的公司,它们靠每年业绩的增长推高股价的上行,比方像腾讯控股这样的公司,在那一个市场中长期持有都能赚大钱。问题是大趋势向下要找到伟大公司来投资是件很困难的事。作为价值投资者也应该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不要试图在危机中当英雄,而要避免参与危机,即不要在大趋势不好的时候试图买到鹤立鸡群的股票,应该要恐惧的远离市场,耐心等待价值再次突显。
  国家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身在其中的企业自然有钱赚,从而在基本面上交出靓丽的业绩报表,这是股市能够长期向上的根本动力,但这个向上一般不会是扶摇直上的,大盘除了恢复性的上涨之外,超过45度角上涨是泡沫的明显特征,这样上涨肯定是不可持久的,现在涨得越多,以后下调的幅度就越大,此乃道法自然之道也,涨高了就跌是循着自然规律而出现的现象。只有在基本面的推动加上一个适当合理的投资者预期而形成的上涨,才能持久有效,市场对股票的估值难就难在适当合理的预期应该是多少,股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不管怎样只有公司基本面稳步向上时投资才有实际意义。
  对于业绩长期向好的公司,其股票长期趋势呈20到45度振荡上行是比较健康的,剔除炒作成分而言上行角度完全取决于公司业绩成长性和成长趋势,如果公司原来的成长性很高,但有往下掉的迹象,那市场的报价将会比现有表现应得报价低,反过来若原来成长性一般,现在有加速成长的趋势,那市场会给出比现在表现应得报价高的价格。当然对于估值方向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但总的原则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千万不要把自己推进复杂的泥潭里。大盘走势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虽然正常情况下会比经济周期快半年,但总的基本面不可能大大超越经济表现,我从来没有在那一个国家的历史当中听说过经济有可能长期呈45度上涨的,20度上行已经很了不得啦,那大盘除开恢复性上涨之后呈45度甚至超过45度上涨的现象只能解释为泡沫,一般泡沫最开始是从投资者向好的预期来的,但到后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赌的只是谁将接最后一棒,往往每个人都认为不会是自己。
  证券交易所是股票交易的中间媒介,现在就交易所的实际情况了解一下。股票的交易分场内和场外,中国现在股票的交易全部实行场内交易,而发挥这方面作用的机构是证券交易所,世界上的交易所有两样组织形式:公司制与会员制,现在世界上普遍有影响力的主流交易所都采用公司制,这也是证券发展的趋势,与我们最近的公司制交易所就是“港交所”,其同时也是一家在本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国内的交易所目前采用会员制,会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相当于政治体制上的全国人大,下设理事会,总经理为最高行政管理职务,性质上国内的交易所属自律性组织。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证券交易所的关门倒闭主要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现在发达国家中交易所有合并的趋势,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合并成泛欧交易所(Euronext)、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收购合并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值得注意的是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为全世界最早成立的交易所,从金融市场发展上看资本与上市资源都在往大的交易所集中的趋势,很多小国家的交易所越走路越窄,但一般都不会直接关闭,而是以合并整合来应变。有没有关闭的证券交易所?在中国就有,我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是1891清朝光绪末年由上海外商经纪人组织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众业公所”,旧时代的大上海曾经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时的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港。27年后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并开始营业,但后来都由于战乱和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关门大吉了。
  它们的关门应该说是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加上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而造成的,事实上证券交易所就像一辆公交车,上市公司是车上的乘客,你车子出了问题没理由乘客也跟着歇菜,肯定是下车后重新上一辆正常的车子继续上路,像交易所合并就可以认为是这样的例子。当年邓公在祖国的南边画了一个圈要搞试验田,随着而来的是资本开始流通和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正当人们在辩论股票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时,邓公以像白猫黑猫避开姓资姓社问题一样,用“不好就关”正式推开改革开放后股票市场的大门,现在这扇打开的大门已经不像当年说的那么简单不好就能关上,20多万亿的市值,牵扯到亿万人切身利益的中国股市关不了门咯。
  需要注意的是股市并不等同于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关闭股票可以放在另外的交易所上市,但股票市场本身将随着国家的发展一起发展。前些年有人提议把深交所搬到广州,被痛骂是地方保护主义,我当然也认为这样的提议很荒唐,但却不是行不通,而且很简单。把深交所关了,成立广交所,然后把原来在深交所上市的股票放到广交所就完事了,但如果提议改成把深交所关了,把所有在深交所上市的股票全部退市,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基于我们对国家与股市的共同命运体认识,从逻辑上说我们既然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那对于中国股市的长期向上走势也应该不会怀疑,长期价值投资更是完全基于这个理念之上,只要在不那么高的价位买入,拿上几年都有不错的收益,这种方法真的挺适合业余投资者的。既然股价长期趋势是向上行的,那么暂时的下跌有什么可慌的呢,拿住好公司的股票,买入并持有,就这么简单,从长期来看会产生让人难以置信的回报,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最重要的是相信天不会塌下来。
  只有岁月才能把真正好的企业甄别出来,短期的市场波动是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其背后是一个个情绪化的反应,但长期的股价运动一定是内在价值决定的,取决于基本面的情况。格雷厄姆说:“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器;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其称的重量即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只要抓住这些好的企业,与时间为伴就可以了,不被市场报价逼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卖出的。

50对基本面分析的信心
所谓基本面是指企业本身经营情况这方面,基本面好坏就是企业经营情况的优劣,基本面分析即是对企业经营情况好坏的分析,其根本目的是尽可能深入了解企业真实运营的方方面面,挖掘企业的实际价值和深藏其中的潜在价值。探索和发现企业价值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有点像考古研究,也有点像医生在给病人诊断,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却没有规定的执行标准,主观能动性比较强,考试机器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我个人喜欢从财务分析入手,再用各方面的情况来印证财务数据,财务数据是了解各方面情况的起点也是依归,换句话说财务分析在我的基本面分析方法中占绝对中心位置,一切都是以它为主线进行的,这样有一大好处即对某家企业分析之后很容易形成系统且标准的认识,对公司方方面面在脑子里都很好形成有条理的记忆和理解,不会杂乱无章。
  基本面分析是内在价值估算的基础,前面提过无数次企业估值一定是在对其基本面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没有经过基本面分析就试图对一家公司作出价值评估那显得非常不谨慎,尽管你可以相信这个结果,但客观上这个结果很难让人信服,它也很可能是一个远远背离真正内在价值区间的数字,从而种下投资风险的隐患。从这个角度讲基本面分析和内在价值评估共同构成价值投资的基础,而基本面分析同时也是企业估值的基础,所以基本面分析是一切事情的基石,应予以充分重视。
  既然基本面分析如此之重要,那当然必须下大力气去学习掌握,很多人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认为没有到上市公司实地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其研究结果也是完全不靠谱的。事实上眼见很多时候只是现象,其本质需要智慧之眼才能看见,奥运金牌多不能证明就是体育强国,魔术能够欺骗你的眼睛但它是假的,空气你看不见但它是真的。公司高管炒自家的股票,结果亏得一塌糊涂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就了解公司而言有人比高管更了解这家公司,究其原因其表在于他们不太懂股票,且喜投机炒作所致,其里在于一家公司是很复杂的实体,他们了解公司信息虽全面但不知道那些信息才是真正对投资有用,又出于对公司的了解而过于自信。基本面分析的原则一定要化繁为简,且尽可能少去用预期判断,你相信你所看到的资料是企业的真实情况吗?
  尽管我很推崇对一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但它绝对不是基本面分析的前提条件,甚至几乎就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现代法律有一条著名的无罪推定原则,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你没有证据证明其有罪,那在法律上就必须进行无罪推定,所以你认为一个人有罪,就必须拿出指控他的证据,而不是他来解释自己无罪,不然就是诬告,这本身就有罪。在基本面分析尤其是财务分析上这条原则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在没有证明一家企业年报和财务数据造假欺骗股东之前,我先以它所提供的资料是真实可信的来看待,在使用其资料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报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审视其真实性,如果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那最后得出的投资结论也以资料完全真实可信为基础。
  财务分析在很多人看来太枯燥、乏味,又太显得过于专业化,好像不以财务工作出身的人很难去读懂它,其实财务分析很简单,一般人只要加以学习都可以很好的掌握。会计最基本的分类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也称对内报告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目的就是给公司外部人看,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税务部门、社会公众等等,既然是给所有人看,那它当然得以一定的标准化形式写出来,而且得让人看得懂,别人可以看懂你当然也可以看懂。财务是基本面分析的核心,更是公司估值的根本所在,没有了财务数据所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之所以不大关心港股,一来是现在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投资不方便,加之两地的会计制度不是太一致,不过这方面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国内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与国际一致,二来更主要的是得不到我所需要的财务数据,当然不是提供几个财务数据像业绩快报一样就可以了事,我需要详尽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留待下章再讨论。
  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方法、培养对自己分析能力的信心,这两点是成为一名独立投资人的基础,第三章和第七章加起来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基本面分析架构,第三章是基本面分析原则,第七章是基本面分析核心,以它们为出发点去探索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的工作重点就是公司年度报告和财务指标,有人感觉基本面分析就应该是很“正式”的事,这种认识是错的,券商的研究报告、公司发布的公告、行情软件里的F10资料、评级机构的评级、媒体的报导甚至你对其产品的评价或其广告的印象都是基本面分析的范畴。以上种种构成了对企业的基本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得以作出价值评估,你对一家企业的了解程度是敢于在熊市中大胆下注的前提,有时候一些庸才也会对某家企业非常有信心,但这种信心是迷信,这些人认为该企业一定值多少钱,从表面上看与我们很相似,不同在于我们经过客观、科学、理性的分析而他们只是迷信,这种迷信有可能是因为该企业名称与他姓名中有某一个字相同而产生的。
  投资方法和分析方法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47篇说对投资方法要有信心,那对分析方法也是如此,必须有绝对的信心,你得百分之百相信你的分析结果是正确无误,这是投资方法得以执行的底气所在,若对一家公司的分析结果没有自信,如何敢根据这个结果做出投资行动。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的即是投资方法,如果你已经用心看过就一定会知道,这个分析结果对于投资方法的重要性,投资方法就像开车的驾驶技术,分析结果就像眼睛,没有了眼睛看路再好的驾驶技术也是白搭,你敢坐上瞎子开的车吗,尽管他是舒马赫。
  对分析结果的应用除了对分析能力的信心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相信从长期来讲股价的走势取决于企业基本面吗?在中国股市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企业基本面是扯淡的,尤其是ST股票走势简直是对价值投资的嘲笑,这是由证券市场的畸形发审制度导致的。在后来我研究发现很多股票的上涨并非只是空穴来风,它背后都有一定的基本面逻辑作支撑,例如“中恒集团”(600252)的上涨让你目瞪口呆,就在今天还创了新高,股价从2008年10月30日前复权的最低价元,不算复权价为元一路扶摇直上涨到今日2010年3月23日最高价的元,很多人完全看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基本面上它的业绩完全呈向上走势的,医药制造和房地产又都是前期很受市场追捧行业,更直接的原因是无良机构研究员和媒体为私利把它吹上了天,画了一块巨大无比的饼,把公司的血栓通描绘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又言之凿凿说房地产业务进入收获期将持续贡献利润,这种走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利益集团在里头联合做庄,但基本面上对它能涨13倍是有力的保障。当然也有一些股票与其基本面走势毫不相干,甚至公司越亏股价越涨,道理很简单,又该重组了嘛,但这种不是我们所能驾驭的股票。没有一种投资方法能适合所有的股票,就像没有一个男人可以讨所有女人欢心一样,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就行了,再说你也要不了那么多,贪是魔鬼的第一杀手锏,不管怎么我相信正道上对基本面反应一家公司价值从而决定股价高低还是有坚定的信心。
  短期的股价是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的股票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台“投票机”会随意的往任何方向波动,没有可预测性,除非你能把所有人心中的情绪量化的计算出来,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件。相反一家企业的价值是可以被估算出来并被聪明人加以运用,基本面反应的公司内在价值需要放到“称重机”上才有意义,一旦称出的重量确实超过你的投资成本时,你的财富数字就会随之增加,这台“称重机”就是时间。

51信仰复利的威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比原子弹更大。”开篇明义以一个科学天才的话做开始,有点权威性吧,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很多人不明白也不以为然,但当看到以下事实的时候就都明白了,自然也不可能再不以为然。许多人开始是不相信,然后是震惊居然会有这奇妙的事,绝大多数人也就到这里止步了,不过有极小部分更聪明的人就会进一步去想如何利用它为自己赚钱,想通方法并付诸实践的人最终都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回报。
  就像原子核裂变产生足以毁灭世界的威力一样,数字几何式增长所爆发的威力让你难以置信,你现在就可以拿起计算器验证一个事实: 10万元以每年30%增长50年后是亿元,将近500亿,注意单位是亿,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并没有一丝半点夸张的修辞。一个普通人拥有10万元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在深圳华侨城这钱只能买两平方米的房子,刚好是厕所里浴缸的那点面积。一个人正常的工作时间大概就是40年到50年,只是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职业寿命要更长一些,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自己的寿命,所以价值投资者如果想变得很富有,时间是非常关键的,若有两个人一个能活70岁跟另外一个能活90岁的人相比,假设他们都是30岁开始投资,年复合增长率30%的话,到他们死的时候财富相差190倍,一个投资生涯是40年,另一个是60年,这期间相差只有20年,有意思么?这也就是说对有志累积巨额财富的人而言,长寿是多么重要,在这方面很多时候是天命,但人为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平衡、安宁的内心,规律、健康的生活,无不良嗜好和重大生理或心理打击都有很大的关系。
  多么奇妙的复利,它最奇妙之处在于时间因素,如果1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30%十年后只有138万,在深圳还远远不够买一套房子,现在关内一平方米3万左右,100平方的房子要300万,这钱连一半都不到,豪宅那就更不用想了,华侨城波托菲诺•纯水岸现在一套动辄千万以上,但50年的增长会变成什么样,这笔钱可以买入整个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还剩50亿,现在“华侨城A”(000069)的市值是亿。当然华侨城跟它所开发的商品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比主要是让你看到复利增长时间发挥的威力。
  以上的事实换句话说如果以138万起步,可以省十年时间让财富达到498亿元,这么说来前十年只赚了128万,对于40年后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裂变就是这么奇怪的一件事情,首先你得有“原子核”,所以说基数是最重要的,100万赚10%是10万,10万赚20%只有2万,但后者的业绩是前者的两倍,这也是为什么我支持在适当的时候举债投资的根本原因,不过还是像前面说的,你必须要控制得了债务,不能让债务控制你。
  “百万富翁”这词好像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毕竟美元币值高且是世界通行货币,百万美元可以换得的物质或服务是很可观的。以前我们讲“百万富翁”的时候,对算对人民币而言百万也是很大的一个天文数字,它是象征非常富有的意思,但在CPI的围剿和现在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对比下,百万人家只能算是一个小康家庭,在京、沪、穗、深这种一线城市买房还得按揭变成房奴,早就算不得富翁了。你想在别人退休的时候成为亿万富翁吗?这个不会有人回答“否”,不举债以10万元起步,成为亿万富豪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只需要你保证年复合增长率30%便可,以60岁退休计算那么在25岁用10万元开始投资就可以了。想想很简单吧,事实上要做到是极难的,其一是35年的财富坚守对90%的人来说都等于天方夜谭,不过这个还算是在人的能力控制范畴内;其二是年复合增长率30%的投资收益,相对很多投机客来说每年这样的收益他都不屑一顾,他的最低收益底线期望值是每年翻番,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单纯一年或几年投资收益达到30%也不算高要求,光景好的时候连续几年每年翻番确实是很正常的事,这种情况运气成分居多,只要碰到这样的好年景谁都能办到,只要你把钱投入股市就行了,买那支股票那支股票就涨,特别是小盘股、低价股、ST重组股,一年赚300%也是很平常的事,但要连续35年做到年复合增长率30%则难于上青天。
  聪明的人在这里应该会有一个“感悟”,498亿损失50%就只剩下249亿,所以不亏损在价值投资里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沃伦•巴菲特说过:“投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就是要永远记住第一条。”现在你应该很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了,这跟一般人认为的做股票要承受得起大亏损不同,希望你已经看到这个事实,把不要亏损放在投资第一位,只是价值投资对亏损的认识跟普通人可能不同,具体参考第四章。接下来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做到不亏损?答案就是“安全边际”,现在你应该回到前面再看一次我们对安全边际的讨论。
  看了这个事实,脑袋要清醒一点,每年追求翻番的收益,甚至每月、每天都要有“正收益”,这样的愿望现实么?如果答案是不现实,那就要问即然不现实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每年收益一次的是高管,每月都有收益的是员工,每天都有收益的是卖菜的,干活就有收益的是零工,投资者,你的收益周期是多长?事实上你不需要去追求每年收益翻番,只需要做到尽量不亏损和长期跑赢大盘的稳定收益即可。
  既然世间有如此神奇的东西,我们要如何利用它帮我们赚大钱,“复利神功”有三个最基本要素:基数、增长率、时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三点展开的,对应的追求目标是“大高长”,基数大、增长率高、时间长,最后累积的财富也就越多。除此之外就是尽可能保持其稳定性,不要一年增长50%,下一年亏损10%,稳定性与投资风格和选股偏好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的是印第安人要想买回曼哈顿市,到2000年1月1日,他们得支付万亿美元。而这个价格正是他们1626年出售曼哈顿时的24美元以每年7%的复利计算的结果。抛开CPI不计,现在很多中国人一天平均都不止挣24块美元(约164元人民币),但对于万亿美元,很多人已经没有概念了,数字大得你都不知道它所对应的财富是多少,给你个相对参照物吧,相当于去年初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若再从万亿的基础上再复利增长十年到当下2010年,这笔钱变成万亿美元,数目跟2009年中国GDP十分接近,2009年美国GDP是15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三分之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这什么跟什么啊,但我肯定没算错,至少数字上是如此。
  经初步估算,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约花了3万美元资助哥伦布开展探险工作。若以4%的复利计算,到1962年,这3万美元已经变成2万亿美元。再经过37年,到到1999年,西班牙国王的3万美元已增长为8万亿美元。8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当时美国全年的经济产出。这又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吧,请注意,这里只以4%的复利率计算,还比不上房子的按揭贷款利率呢。
  4%、7%的增长率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但经过时间的累积其威力照样巨大无比,只要稍稍在这利率上加上微不足道的1%,其结果照样可以再给你来一次头脑风暴。把你的每一块钱当成一粒金钱种子,你只需把它种在年复利20%的土地上,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其结果照样惊人。现在的A股市场上,年增长率超过20%的公司还是不少的,只要在有安全边际的价格季节把种子播下去,其余的事情就交给时间了。
  其实这一切只需要你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管住你自己什么也不做。这可以认为是真正长期价值投资的精髓,那些宣称长期持有而不顾买入价格的,经过上面的讨论你就会知道他们有多少的可笑,这也是前面我之所以支持非专业投资者做长期价值投资的原因,因为不可能有大量非专业投资者能做到我所写的这种价值投资方法。看过前面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本人不是长期价值投资者,但对买入价格我依然有着严苛的要求,有点近乎严酷了。因为我始终认为无论对任何一个价值投资流派,没有安全边际就没有一切,任何抛开安全边际高喊价值投资的都是扯淡,其结果只能够误人子弟,害人害己。

52投资是一个绝对主观的领域
股市大家知道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叫“羊群效应”,一般人应该都听说过,但你也许不知道这现象是很重要的股市致富秘诀。如果没有“羊群效应”,股票没有大跌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许多好公司的股票跌到内在价值以下,那赚大钱也就无从谈起了。跌到内在价值以下还要看到什么地步,这是一个安全边际,对不同的公司要求不一同。
  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博傻市”,涨的时候看涨,跌的时候看跌,中国的投资者还不够成熟自然是部分原因,但跟体制的不完善,不公正相关性更大,股市大多数参与者只是为了投机赚差价罢了,并不是真的投资者,说白了就是在赌博。像是2007年股市涨到6124点的时候,相信无论是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还是刚开户参与的新手,都知道股市泡沫严重,背离内在价值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投机,他们关心的是这泡沫能吹到多大,并在泡沫破灭之前一刻离场,更为糟糕的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到,接最后一棒的那个人不会是自己,至少主观希望上是这样。
  但现实与理想永远是有差距的,不满足是人的天性,一方面促使社会不断进步,一方面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在股市大热的时候,为了能继续投机赚钱,“黄金十年”概念就孕育而生了。在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可以看到,许多经济体在现代科技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确实有经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大发展,在我们周边的例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最典型的是日本,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济腾飞确实支撑股市大方向上涨。长期的大趋势向好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熊市,更不意味着股市不会跌,可惜提出“黄金十年”的人没有把实体经济和股市区别开来辩证分析,有意混淆概念,让人认为经济十年向好股市也会十年向好,或者干脆就不管经济是否十年向好,而强调股市会十年向好,而听的人却有意无意的在精神上强迫自己选择接受,这也是人性的贪婪所致,生怕“踏空”行情。
  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结果却不是这样,以国内A股为例,2001-2005年这五年间,中国经济每年GDP的增加率都在8%以上,但股票却一路下行,熊了5年。现在回过头看上证指数,可以说上一轮的牛市是在2005年12月开始启动的,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向好很多年了,这也就说明股市和经济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其实这本应该是常识。但并非说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有点类似于股票与公司的关系,短期内的涨跌完全是任意的,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它的走势,但从长期看股价会围绕着内在价值走。股市有没有长年向好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美国2000年科技股泡沫前的那轮牛市就走了17年,这里牛市的意思是一个大的趋势向上,而不是说只涨不跌,期间也会有下跌,从整轮行情看那些下跌是中期调整,另外更重要的是其为相对“慢牛”格局。
  我们说股价会围绕着公司的内在价值走,股价本身是怎么确定的呢,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得出现在的股票报价,这个就是多空双方博弈的结果,那一方的报盘数多了,通常就会往另一方的领地进攻,换句话说现在每股报价可以认为是市场对其所代表公司权益公允价值的认可。这个概念很重要,尽管存在许多投资炒作,不过我们要的就是完全相信股票始终是代表公司权益并在相对长的时间内肯定会得到公正报价这个信念。需要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和内在价值的不同,公允价值是大众对一件商品价格的广泛认可,在很多时候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内在价值是公司实际应值多少钱的问题,有许多方法和模型可对公司进行估值,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估值区间,但对内在价值认定是非常主观的,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精确数字。
  既然股票代表公司权益,如果抛开股市报价不讲,一家正常经营的公司,一般情况下在短时期内每股内在价值应该不会发生很大变化,那股市老是涨涨跌跌就不应该了,合理的表现应该是完全的对应公司的内在价值。但这说法没有考虑内在价值不可以精确计算这个事实,有时同一支股票不同的人对它进行估值,结果相差一倍甚至更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涉及到对这家公司所处行业的信心、护城河的认可程度、成长性、业务范围、业务能力、相应业务竞争对手的评估等等许多方面,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偏好,特别是成长性,往往争议最大的地方就在这儿。有时候也许因为与该公司接触有过不愉快的经历,甚至只是因为一个咨询电话得不到满意回答而心存偏见,这些都会影响到估值的结果。另外恰是因为内在价值无法准确计算,给投机留下了空间,应该说投机的存在这是前提,也是造成大涨大跌最主要的成因。但这并不是说投机就该人人喊打,股市每个人都可以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决定用什么方法参与,这完全是个人自由,而且投资从根本上讲也是因为有投机才有赚大钱的机会。
  投资领域永恒主题就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短期内价格涨跌无常、风云莫测,股票表现尤为甚,不要相信有人可以预测股市点位或某支股票的涨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操纵股票那也只能得一时之逞,也许有人想去跟庄投机,如前面所说那是个人自由,但既然选择了投资赚钱,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对公司进行研究。不但要做到不从众,不相信任何人对未来走势的预测,自己也不会试图去预测,那样最后只能害了自己。预测不可能每次都正确,如果一次、两次、三次测试正确,那可能是上帝布下的陷阱,令你对自己的预测能力信心百倍,利令智昏之下很可能就会继续按自己的预测结果举债下注,那时事实上是在投机或赌博了,至于自己是否能承受预测不准确投机失败所带来的后果,这时候已经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只要做到不去预测股市,基本上就可以少了很多别人“客观”看法的影响了,许多“高人”将离你远远的,这是极大的好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对公司进行研究,确定其股票的内在价值,且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绝对自信,这样才能有胆量在市场大跌到股价远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进,并且因为你对所买的上市公司充分了解,知道它的股票值多少钱,这样也才能在市场大涨使得股价远远背离内在价值的时候卖出,卖出后看着它往上涨而不会惋惜,因为那部分完全是博傻钱,不是作为价值投资者该赚的。

53投资不需要精确化的数字
科学需要精确化的数字,其最好的体现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涵义,火箭上天就算像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所说的相差公分,结局可能导致整个发射任务失败,轻则科研受挫,经济受损,重则出现人命伤亡事故,这么严重的事实摆在眼前使得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对个位数小数点后的数字同样敏感,这种人“炒股”总是亏钱的道理就在这,思维模式没有转换过来,而对于“业余选手”而言转换思维模式谈何容易。
  投资当然有科学的道理,但不是狭义上所指的科学,一般我们所说的科学都是指物理上的科技,投资当然不属于此一范畴,全世界没有一所商学院开设投资专业学科,金融专业喜欢教你如何应用数字模型,但我认为就如巴菲特所言,那只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平庸。从属性上而言投资更类似于一门艺术,不过事实上是探讨人性的哲学,只要你内心对财富的一些道理看化了,一切就都变得不一样了,但难点也在于此,可以说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办法做到。
  投资虽说不是狭义科学范畴但也要用到数字方面的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财务分析或统计学领域,都不需要精确化的数字,遵循的是“大概”原则,米饭是中国人的主食谷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吃,但应该没有人去算他每天食用的米饭有多少粒,吃饭量用的单位是碗,每天吃的饭量自己心里当然有数,但把它转换成粒为单位也许就没有人知道自己一天吃多少粒米了,也许有闲人雅士去算过这个,但也只能是一个大概数,不可能精确的知道自己每人需要吃多少粒米,再说我们对于饱有一个区间数,而不是精确数,譬如说一碗半到两碗半都是你一餐可以接受的饭量范围,你说这里面那一个精确数最合适,我认为没有,在适量的范围内吃到感觉饱就行了,顶多中庸些认为两碗是最适量的,但同样的两碗也没有精确的米粒数啊。
  在很多领域包括企业财务分析,数字是用来形成概念的,没有对比和趋势数字就没有意义,比如说一家企业一年赚5亿,是多是少,是优是劣呢?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它没有对比和趋势可以让我回答,这家企业若是“中国石油”( 601857),那完了,几乎等于没有盈利,就差会计上一个小调整就可以亏损了,对于“东阿阿胶”(000423)而言很不错,业绩优良,除了跟自身的“块头”比较之外还要跟同行业比较,这样才能知道该企业的赚钱能力是不是行业领先。趋势是用来比较公司本身发展方面的,今年赚5亿是从什么方向来的,如果原来1亿慢慢好起来那很好,如果原来是10亿慢慢少下来那糟了。只有在这些对比和趋势的环境中5亿才有它的意义,否则5亿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所以说对企业的了解“大概”就好,不需要精确,抓住这些核心本质问题之间对比和趋势,之后形成概念就可以了。
  人类大脑有巨大的潜力,这所指的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在记忆力方面人就算在生物面前也没有绝对优势,据说大象的记忆力就非常惊人,而且人的记忆中很多都是错误记忆,包括很多你笃定亲眼所见的“事实”,科学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在记忆和运用方面比人优异得多,但其永远替代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化也只是按人设定的程序走,其并没有思维能力。一份“招商银行”(600036)的年报在电脑中也就是10M左右的PDF文件,下载也就是几十秒的工夫,电脑把它完全记住了,但我们人要从头到尾看至少要一整天的时间,一天下来看得你头昏脑胀的,再回忆一下你记住了多少,更别说几周以后还能记得多少,我相信秦晓和马蔚华对80页以后那些详尽的数字记住的也不多,但他们能很好的管理招行,他们对一些关键的数字和概念必定倒背如流,对和各银行间的差别了然于胸,记性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把招行年报中200多页的数据给背下来,就算有人能背下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只会在你的脑中成为记忆垃圾,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的投资者或企业管理者,去背企业详尽数据我可以肯定的说你已经误入歧途了。
  我们前面讲过有一些人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没有管理层一般的彻底对中小投资者不利,这是没有必要的。一来如上所言,企业管理层也只是了解“大概”,而这个大概公司年报完全能满足你的需要,可以肯定的说若把招行的年报数据记住50%,你对招行的了解程度比秦晓和马蔚华要深得多,你愿意去做这些投资的无用功吗,如果不愿意那是可以了解而你不去了解,那就是你的事了。二来投资者跟管理层并不是利益对立关系,事实上我们希望管理层非常有能力和了解企业并把它经营好。三来投资者对企业一针一线都了如指掌并非投资成败的关键,内幕信息不属于了解企业的范畴,如果管理层利用内幕信息交易那是犯法的事,有风险成本的。若你因此说中国现在的金融业监管不力,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比比皆是,这点我没有意见。
  很多人以为估值是一个精确的数字,这完全是门外汉的表现,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说估值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也无须精确的数字,实际上估值只是一个价值区间,其反应的意思是大概在这一段区间代表企业的内在价值,比如说6元-8元代表我认为股价在这一段是比较合理的区域,跌破6元是低估的表现了,注意这里的用词——我认为,估值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有相对客观但没有绝对客观,像有人觉得“贵州茅台”(600519)大概就值70元-90元,有人觉得应该值120元-160元,这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要是有人说茅台就值净资产元或可以值600元那肯定有问题了,其大大超出了这个应有的“大概”范围。
  如果数字能摆平一切,电脑老早就替代了人,投资决策电脑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而人在投资方面永远不要去追求精确化的数字,需要精确化的方面已经交给了电脑,我们需要的是电脑把这些精确化的数字转换成“大概”再交给我们分析决策。沃伦•巴菲特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做什么事情都有一条不变的原则简单制胜,千万不要钻进数字堆里出不来,那是庸才干的事。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54投资很安全,风险来自无知
这里指的投资不包括投机,第8篇介绍了两者的区别,在我看来投机充满了危险,真可谓之危机四伏,但投资从长期上看是没有什么风险的。投资要“知”先行,看过第8篇就会知道这是所有投资的基石,只要夯实了企业分析方法这个基础,把工夫真的下到实处,投资的风险就可以相对给杜绝掉,否则很大一个风险就来源于此,而不知则不可谓投资,好像是爱因斯坦说过“恐惧源于无知”,投资的风险同样来自于无知。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方法、理性投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不存在风险。当然这个风险是指做生意这方面,比如你开一家公司、一个工厂、一间店铺,风险都要远远大于股票,从企业安全的角度看你认为你的公司比招商银行、万科、贵州茅台这些公司更稳健更能抵御风险吗,基本上投资这些企业你不需要担心其倒闭的风险,至多就是业绩下滑风险,幸好股市是有周期性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对冲掉这个风险。另外一方面投资可以做组合,而实业一般只能孤注一掷,开一家公司往往意味着整副身家都投进入,几乎是破釜沉舟式的,但股票投资我可以选出八家稳健经营的企业,它们几乎都不可能会倒闭的,长期最极端而言倒闭两家,但相比起其余六家所赚到的钱,这两家倒闭所受到的损失已经微不足道了。此外还有一个为价值投资者所不齿的问题,中国A股的“ST股文化”,经营得越烂的公司越受追捧,因为其重组预期更强烈,一个干净的“壳”就能值几十个亿,所以八支股票里那两家亏损的公司也许让你赚得更多,重要的是大股东有没有资产注入,有没有集团要借壳,或者公司转型投资受市场欢迎的概念也行,如“佛山照明”(000541),不得不承认这些股票涨起来是按倍来算的,像“*ST 鑫新”(600373)、“ST 琼 花”(002002)、“*ST 光华(000703)”、“*ST 罗顿(600209)”、“ST 珠 峰(600338)”、“*ST 国祥(600340)”不胜枚举,当然这些股票之所以能上涨肯定有其原因的,其背后都有动听的“故事”可讲。从可兑现的角度,没有一种生意的兑现性有股票这么强的,几乎你什么时候想买,什么时候想卖都随时可以实现,这种特性也为投机炒作提供了绝佳的土壤。除些之外再加上“安全边际”的投资思想,股票投资从长期看几乎是没有风险的,当然前提还是要看懂它才可能认出安全边际在那,我们可不希望投资的企业靠ST重组来上涨。
  无知的投资者就像瞎子开车上路,肯定很危险的,如果眼睛明亮,头脑清醒,小心看路,不开快车,那来的风险哪?如果这样都算风险,不可能不出街吧,那是泛义上的风险,睡觉也是有风险的,可能心机梗塞猝死。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股票是危险的投资种类,这种看法包括许多基金经理和金融企业高管,那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信仰,在股市中的心态是“博一把”,捞到就跑的思路,持这一种看法那股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于我而言这世界上没有一项投资比股票还要安全,包括国债,甚至非投资性的银行储蓄,因为银行也会倒闭,即是说储蓄并非百分之百无风险,银行的股票可以算出其安全边际然后在适当的价格买入,一有风吹草动股票的兑现性可比去银行挤兑要容易得多,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有安全边际的情况下买入银行股票甚至比它的储蓄更安全,当然这是长期而言,因为短期股票的波动是随机的,且有低估的时期,这时候就不是卖出的机会,若我在安全边际内买入三家最优质银行发行的股票,长期可言安全性完全能得到保障,至少不会比储蓄差;再加上考虑资本增值的要求,由于当下储蓄利率长期低于CPI,事实上每年的收益都是负的,而优质银行每年最保守增长率平均在15%以上,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在中国特色下银行背后几乎是以国家信用做担保,特别像四大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它们的储蓄和发行的债券几乎与国债处于相同安全级别,尽管从理论上看它们只是金融债券,放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没有人担心它们会倒闭,顶多就像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前一样,成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相应把银行的坏账剥离过去就完事了,说到底就是国家埋单,说彻底就是全民为银行埋单,不过这个“利好”对储蓄和股票是一致的。
  因为对股票很了解,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投资者需要有这样一份自信,股市永远是涨涨跌跌的,如经济般有周期性,我们大可不必为下跌恐慌,为上涨欢喜,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平常,但你可能比较喜欢某一个季节这很正常,我个人就比较喜欢秋天,或许因为我是秋天生人吧。四季、四象和股市周期可以对应起来:春为少阳对应牛市初期,夏为老阳对应牛市高峰,秋为少阴对应熊市初期,冬为老阴对应熊市谷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为我国长期农业社会对耕作的总结,在股市中要因地制宜有所变通,春天播种、夏天耕作、秋天收割、冬天储藏把它看成伏羲八卦图的方位,春夏秋冬作逆时针转动90度,变成夏天播种、秋天耕作、冬天收割、春天储藏,即是在夏天股市最高峰的时候卖出,在秋天下跌过程中扎实的对企业进行研究,在安全边际入冬之后开始买入股票,在春天新一轮牛市行情来临时要拿得住手中的股票。具体到某一个细分行业、某一支股票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就是《周易》的道理。
  《周易》确实是可以用来卜卦,有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想到预测未来,事实上其背后的思想更伟大得多,“春夏秋冬”说法不能理解为可以预测或知道股价走势,而是指抓住它里面不变的一些东西,其它的部分任凭它怎么变化都无所谓,本质上的东西抓到了就行,本质上是指在了解企业和其价值的基础上股市永远演绎着“春夏秋冬”,永远要记住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同样可以反过来讲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任何事物就在这种相对平衡的变与不变之间向前发展,投资最高境界的指导著作是无字天书《周易》,这才是最伟大的投资教材。
  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理论带来的是物理上的安全,我认为对投资者而言更应该有心理上的安全边际,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心理上的安全边际就没有物理上的安全边际,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而发的,投资这门务虚的哲学更是如此,你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的话,就算一支股票你买在最低点也没用,它一反弹你就卖出了,或者已经买在相对低点,它一探底你就“止损”了,止损了就见底了,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问题看似在股票上这只是表象,根本上原因在自己的内心,故此最重要的安全边际在于追求内在的安宁,不能心随股动。书包网 www.bookbao.com

55宏观经济与我何干,守着一亩三分田足矣
有句话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实际上这话有失偏颇,如果把经济和股市走势拿来对照,会发现在大部分时候走势方向并非一致,甚至很多时候是相反的走势。无论在那个国家、那个市场,宏观经济与股市走势都不是正对应的关系,A股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短期一、两年的时候段上看走势即没有明显同向,也没有明显反向运动关系。正确的说股市是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股市的高低点位就是具体的预期值,包括对实体经济的预期和资本市场的预期,比方说最近中国经济从各方面数据上看都是振奋人心的,但股市却在暴跌,很多人包括基金经理都一头雾水,实际上这很简单,只要你搞清楚了股市跟宏观经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跟投资者的预测正相关这一切就都明了,既是说股市与经济是间接相关而非直接相关,目前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是什么呢?刺激政策退出、信贷收紧、房地产调控、出口前景不乐观、人民币升值、通胀预期、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大家担心政府会收缩流动性经济因此二次探底,而不收缩流动性通胀预期又非常强烈,防止通胀必然又要加息,就是由于这方方面面的预期导致A股下跌的。
  然而投资者的预期有时候准,但有时候也会出错,出错了市场就会用上涨或下跌来修正错误。若正确通常会领先经济半年,错误了会进行自我修正,修正之后会产生“惯性”导致矫枉过正,如02年-05年的A股,中国经济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股市却走熊了三年,这如果从两者直接相关的角度就没办法解释了。那时候除了投资者对股市预期不好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实业有钱赚,大家更愿意兴办实业,05年之后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量,之前经过原始累积的产业资本在实体经济无利可图之下,蜂拥而至引发A股大行情,同时也导致了07年那样的矫枉过正。通过观察发现股市一般领先实业经济半年,同时也领先国际资本市场半年,而国外股市同样会领先经济半年,两个半年加起来不准确的可以认为中国股市会领先全球经济一年,从这角度讲中国股市是08年10月份见底的,那09年11月份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应该出现好转并逐月复苏才对,具体我手头没有数据不知道,如果不是那样的话这轮股市下跌就很正常了,因为实际情况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欧美经济并没有强劲复苏而我国靠大量基建和信贷吹起来的泡沫是不可持续的。出现中国领先世界经济走势也许跟我们处于世界产业链的生产环节有关,经济热起来的时候通常PPI先于CPI起来,中国就是世界的PPI。
  你会发现宏观经济看准了,对投资并没有多大裨益,并且有研究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未来的预测比普通投资者没准多少,况且经济学本来就不是用来搞预测而是出对策的,你又无须去给管理层谏言献策,经济学对你没什么用。靠谱些的做法是学会以常识判断经济是否过热,这对投资者来说已经够用了。就像前阵子深圳的房地产,我没有刻意去研究这个行业,不过看到三个现象:1.签了合同后不认账就地涨价,2.中介先把房子买下来再待价而沽,3.华侨城看房者坐骑全是宝马、奔驰、奥迪,再想想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和一年涨幅后,基本就判断为最后的疯狂,前阵子房地产“新政”未出台前,4月6日那天晚上看完CCTV新闻联播,联想起《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接力10多天对房地产发表“社论”这事,判断中央准备对房地产调控下重手,当晚在微博里写下这个看法,有具体时间,微博发表后是不可修改的,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翻。这不需要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那些就留给经济学家在庙堂之上唱大戏用吧。
  股市和经济没有必然同步的关系,但从大趋势上必然是一致的,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抓住大趋势,这是很简单的事情,最大的趋势就是经济会向上,此一说法不特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详参《48对国家的信心》,从理论上而言这也是价值投资存在的基础,关于这点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但这并不等于非要作长期价值投资者才行,市场处于高估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卖出。你只需要知道大环境是向上的就可以了,具体不需要太过关心它,而是应该关注于你的股票,无论再好的股票也有其价格范围,我们希望市场不要疯狂报价,那样我们就不需要卖出股票,而是随着大的趋势一起稳步增值了。关于经济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去了解,只是不要根据预测去操作,一来预测往往是不可靠的,二来就算预测对了与股市的走势也不同步,三来价值投资往往是逆市而为,经济越不景气对我们而言越是利好。
  投资的成败最关键取决于什么价格买入,买入什么股票,而股票价格趋势并不重要,更何况经济走势这种间接因素。经济向好、投资者预期向好股票会上涨到矫枉过正的境地,又会进入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尽管经济这时候还是一片红火。最好的例子是99年网络科技泡沫时的微软公司,公司是好公司,投资者的预期也没有错,确实从99年开始PC呈现暴发性的普及速度,本人是98年开始接触电脑的,差不多也是那时候科技股已经炒得火热了,这十年间微软的产品装遍千家万户的PC机,Windows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上一轮全球牛市从美国911之后启动,几乎也是牛了十年,而这十年间微软的股票离99年最高点还有20%的差距,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就算经过十年依然少于99年最疯狂的时候,这样的例子绝不仅仅是微软一家,事实上所有网络科技股都如此,我们只是想说明市场疯狂的情况下买入,就算经济向好、未来预期正确、公司选择都对了,也同样会亏钱的。
  除了宏观经济跟投资者关系并没有一般人认为的那么大之外,大盘行情也不是投资决策的根本因素,尽管股市整体“生态”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但大盘的方向跟个股没有绝对必然的关系,从这一轮的牛市中可以看到:医疗器械、生物制药、智能电网、电子信息、传媒娱乐走出了独立行情,并非建议大家现在去介入,只想说明重点还是要放在个股身上,大盘与你关系不大,决定投资成败的是股票。精力还是要放在股票上,就是你所关心的那些公司的研究上,对它们越了解投资越安全,但不要去钻牛角尖,了解些浪费精力而对投资没帮助的事情。
  要关注那些你看得懂的个股,就是对该公司的业务了解,对行业比较熟悉。经济学家对这一亩三分田不熟,所以炒股会亏钱,会计师分析企业有点优势,不过通常也在做一些无用功。例如也许他们不知道好公司也要有好价格或了解公司却去炒短线,最大的麻烦是不明白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经济并非直接反应到股价中,然后去根据这些情况买卖股票,那么亏钱是必然的,他们习惯去“扣”企业的每一个数字却不知道审计、管理、投资对数据的用法和思考角度是不同的。巴菲特说过如果有一万支股票里只有一支他看得懂,那他就会投资那支股票。寻找那些你看得懂的优质公司,然后用心去研究它们,其它的事都是旁枝末节,甚至是无关紧要的,投资者切记不可心猿意马,尤其是在牛市的时候,眼看ST股、重组题材股、概念股涨得欢,那是人家的不管你什么事,“一亩三分田”具体就是自己看懂的行业和公司,这才是你应该着眼和用力的点。真正理解这一篇所说的道理,对价值投资者而言不仅仅是加分,而是投资能力层次的提升,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大白话,每个人都看得懂,我也不喜欢故弄玄虚,但要参透现在所讨论的这个主题背后的道理就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了。

56投资有信仰的人夜夜安枕
要做到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前提条件是做到心中有数,“数”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而是定数,即是内在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改变的那部分。《周易》讲究的有三个层面象、数、理,象就是卦象,数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理既是事物遵守的法则。所以心中有数就是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要建立在洞悉事理的基础上,理通透之后数自然就明了。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还不够,要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总结利用规律的方法并且不断改进炼纯,投资方法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臻于完美。
  菲利普•A•费舍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提到“夜夜安枕”,很喜欢这个词,这应该是价值投资者追求的理想状态,或者说做不到这般从容不迫,那不是一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当你做到之后会反过来问“股票投资实际上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呢?”基本上都属于庸人自扰之。除非中国再来一次运动,把所有股票都无偿收归国有,那时候我该害怕了,不过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了,就像《48对国家的信心》说的中国不会再走回头路。更何况〈物权法〉也出来了,虽然保障还很有限,可在中国相比起你的其它资产,如房子、土地、公司权益,上市的股票资产保障明显要比它们高许多。我几乎没有担心过自己的股票会被政府和谐,如果有人担心这个,那我觉得应该是多虑了。
  当然让投资者提心吊胆的主要因素还是股票波动,但我从来没有把股价波动当成风险,而是看成投资机会,包括买入机会和卖出机会,除此之外波动对我来说没意义。假设我今天不买不卖股票,根本就不想知道今天市场的报价是多少,有兴趣知道的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大家非常恐惧,股价严重低估,要么是大家非常贪婪,股价泡沫严重,这时候进场去与大多数人做反向行动。更多的时间是关注在公司层面上,而不是K线图上股价的波动,只要它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就不关我的事,这已经成为投资信仰的一部分。
  找到一套正确且行之有效的价值投资方法,持之以恒的执行,投资信仰就会慢慢建立起来,需要说明的是投资方法没有最终形式,一定是不断向前推进演变的,巴菲特已经80岁了都没有停止改进他的投资方法。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改良投资方法是持之以恒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直到确信这套方法能成功的战胜市场形成投资信仰,有了投资信仰只要严格律己就可以了,到了一定程度变成孔老夫子所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对投资方法有信仰,才能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信心,你去观察那些在某一领域很卓越的人,无论他们生活中是否有自信,在那一领域里面他都是确信“我就是最棒的”,几乎无一不是如此,自我怀疑不论对做人或投资都是毒药,实际上投资就是做人的延伸。
  投资似乎比任何领域都更需要这份自信,因为它是最依赖以内心的。于我而言,这世界上没有那一行比股票投资更安全,理由就是我对它熟悉。有时候看到路边的一些商店,就在想假如让我投资商店我会怎么想,无论是书店、饮食、零售店或其它任何类型,无一例外都使自己摇头。感觉风险太大了,假如用100万均分两份,50万投资于股市,另外50万投资于商店,股市中这50万我可以分别相对均等,于内在价值以内投资于八家公司股票上,这些公司几乎不可能倒闭,而且在本行业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每年最低成长率都有保障,最极端的情况下十年倒闭2家,其余6家的复合收益使得那倒闭2家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最保守的说法,实际上市场的疯狂报价很多时候会让我赚得更多。另外50万投资于商店应该是中型大小,必须从零开始,我不知道开业之后有没有生意,就算做了很详尽的可行性分析,也只是预测结果而已,并非十分可靠,就算生意尚可,还要面对工商、消防、税务等部门的关怀,很多社会人员需要去与之周旋,另外生意好了我没有办法控制别人在我不远处开同样的商店,因为只是一个小商店根本没有护城河,只能一方面打价格战,一方面眼睁睁看着客人的分流。此外商店风险也非常集中在这么一个店上,没办法分散投资,开业后有可能得撑几个月才能盈利,这时候也需要后续资金支撑。商店同时还不容易兑现,要是在股市企业面临强烈竞争我可以高位套现退出,实体店生意很难做到这点,毕竟傻瓜不是天天都能遇上,但在股市中确实是天天有、处处有,事实上做得再垃圾的公司在牛市时也有高位套现的机会,若是业绩不好但存在重组预期那比业绩好的股票还能开涨。
  心态放好,戒骄戒躁,不求一夜暴富,但求财富随着岁月流逝稳定增值,我想不出市场不回报这种人还能回报谁。《周易》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无咎,无咎不是说不会犯错,而是做人无愧于心,无愧于心就能心安理得,这也是投资者理应追求的境界,赚钱赚得心安理得,也就是说股票的涨跌不会使得你的心跳加速,所赚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赌博赢来的。这种投资境界在第一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要做到其实不难,只要有投资信仰就可以,很多人在投资生涯中多年寻寻觅觅却始终摸不着价值投资信仰之门道,笔者写了这么多也是希望能给有志成为价值投资者的朋友指一个方向,以冀望能抛砖引玉,至此吾愿足矣。
  希望投资人最终能做到夜夜安枕,“内力”修为部分至此已可付梓,本来笔者的初衷就是写一点市场上价值投资书籍的“空档”,几乎所有价值投资的书都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却很少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很多人学了但做不好的原因,因为心里不明白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完全依赖内心发力的价值投资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而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务虚的,难免使人感觉不具象、稍空洞,然而却是通向真正价值投资彼岸的必由之路。
  接下来部分是比较务实的内容了,最开始的时候还在犹豫是否要加入务实的内容,因为我想让它的特色就是只讨论务虚的“理”部分,但考虑到价值投资在务实财务分析部分有时常走弯路,“抠”数字钻牛角尖,还是应该在我们的讨论中有所涉猎,故而有了第七章的财务分析,会从财务的角度展示笔者是如何看待一家公司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财务分析
事实上价值投资很简单,选股方法我们可以在50条判断标准以内基本上给说清楚,再加上点财务知识就可以整装上阵了,其余的部分只有在投资的过程中慢慢的学习、体会。同时也可以说价值投资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反人性”上,即是对与生俱来的贪婪与恐惧天性实施改造工程,有少数人与生俱来就有跟其它人不一样的这种价值投资性格,另一类人只要稍加“点化”就能悟道,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改造工程一辈子都无法完成。大费周章改造性格只为了四个问题:买什么公司的股票、什么情况下买入、如何持有、什么时候卖出,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背后是投资思想的具体投射。大道至简,最伟大的投资者和最失败的投资者也就只在这四个问题上表现不同罢了。本书的侧重是解决难的问题,即是心理层面的问题,目的就是将价值投资的理念内化成性格,我们反复强调投资不是约束自己不去投机,而是根本没兴趣投机,不是强迫自己持有,而是打心眼里没到条件成熟根本不想卖出。
  《周易》分三个层面:象、数、理,投资也可以分成这三个层面,“象”就是投资风格,包括选股方法,“数”就是财务分析和估值,至于“理”就是投资思想,就也是我们想把其内化入性格的这部分。孔老夫子所撰《十翼》是为易经“理”的注解,本书就是要侧重对价值投资“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这里所讨论的见解不是权威的,我们希望百家争鸣,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搞一言堂或神秘权威。个人觉得“理”部分是所有文章中最有价值的,集中体现于第一、二、六章,不过这些理念贯穿始末,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面都若隐若现的体现了。“理”所代表投资思想是第三、四、五章撰述之“象”所代表投资方法的基石。当然“数”所代表财务分析也不会避而不谈,只是这部分不是所要侧重解决的问题,不会去进行深入讨论,毕竟我们可不想作一本价值投资的“百科全书”,更多的是作为价值投资书籍空白的一点填补,因为目前大多数价值投资的书谈及之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象、数”,对“理”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是价值投资最重要和根本的层面。“其余的在投资学习、体会部分”说白了就是用真金白银去悟“理”的道,我不知道当你从头到尾看完后能不能跳过用真金白银去悟“理”的道,至少我自己的悟道过程不是通过输大钱才得到的,性格在这里起的作用很大,但不管怎样都是值得一试的。
  接下来我们就对“数”部分进行一些讨论,事实上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必要的原因不在于展现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过程,而是就分析过程中重要的部分、方向性问题、财务分析基本态度和所应该注意的一些地方做探讨。我想这特别适合于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看,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在财务会计上比你更专业,甚至不止财务会计,也许管理会计方面你也比我专业许多,只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往往与会计的传统思考方式不同。例如在存货周转率上,财务会计只管计量,管理会计想的是如何提高周转率,不过投资者所站的角度更侧重比较与同行业其它公司间的差距和公司自身的周转率变化趋势。
  另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在“投身股海”后经常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是“钻牛角尖”,这是很要命的一点,我们前面多次提到财务人员做不好投资者的最根本一点就是这个原因,就像前面所举的例子招商银行的年报,里面的财务数据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相信招行自己的管理层对这些数据也不是非常了解,可无论是管理或投资,对公司财务的考察应该“抓重点”,重要的方面只是抓住了其它的一切也就好说了。
  看到这你应该基本上知道这一章的初衷不是要帮助不懂财务分析的人入门,而是就财务分析的方法进行一些讨论。初学者可以自行去找一本会计教材,这方面的书籍多如牛毛,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假定读者有一定的财务基础,比如不会对资产负债表作常态性的介绍,而是直接说明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许这样我的劳动才有一点意义,因为书店中《财务会计》的书不下100本,高度相似近乎以官话阐述相同的章节结构,不在乎多我这一章,我们要讲的内容肯定是与这些书不一样的。
  我想这里应该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投资者的财务分析能力学习到底以什么为准绳和目标,如果你以跟专业财务工作者比“专业”那就走错方向了。这里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学习财务知识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分析上市公司还是为了精通财务知识,精通了财务知识之后又为何呢?总不可能为了精通而精通吧,那是蠢材干的事,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可以分析上市公司,所以目的只有这一个,就是用财务知识来帮助我们分析、判断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一般投资者总不可能想学好财务去从事会计工作吧,那也太掉档次了,有筵席坐上宾不当跑到厨房去做大厨。
  可惜很多新手开始学习会计知识的时候都抱着“大而全”的想法,恨不得最终成为注册会计师,这也是钻牛角尖的一个表现。经过这个讨论我想现在学习准绳和目标应该明确了,即是以能够熟练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为依归,以财务知识帮助我们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是了解一家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手段,但切记并非是唯一手段。我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是以财务为出发点,又以财务为依归;譬如高于同行的毛利率可认为是竞争力强的表现,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探究该优势从何而来,是公司生产效率高、原材料成本低、高端产品定位或是品牌竞争优势,甚至于是母公司的关联交易导致的,原因千奇百怪没有一般定律,这就要求你必须跳出财务去了解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所在。由毛利率的变化直接引发净利率的变化,依然要考察期间费用的变化情况、税金增减情况、营业外收支情况,特别是存货周转率的变化情况,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会对净利润产生影响,所以具体原因要具体分析才有意义。从财务上发现变化到考察各项变化是由什么产生的,再返回来确认这个变化是根本性转变还是临时特殊因素所致,当然这个变化又会触发其它财务指标产生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看,又会有不同的解读,好的企业还有发展趋势的不同,向上、向下、平行、反复、无规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静态是看现在的表现,动态是从过去的表现展望未来的趋势,假设说去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25%,从静态上看这是一家成长中的企业,如果从过去五年的数据看是:10%、15%、18%、22%、25%,那么无疑企业在加速成长,但若是反过来40%、37%、33%、29%、25%,那说明企业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正在步入稳定发展阶段。从静态上看两家企业的增长速度一致,如果综合这五年的增长动力来看的话前者肯定不如后者,而在发展趋势上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从管理者的角度这是很自然的企业发展过程,就像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一样,可放到资本市场上不同阶段的公司那“待遇”可是完全不同的,那里从来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地方。
  一章的开始摆在前面的话不知不觉已经像一篇文章那么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没有经过任何构想就写了,因为开始之前以为跟以前一样写上一小段即可,自然无须考虑章句整体结构和内容完整性,谁知写了这么多还意犹未尽,整体结构和完整性肯定不如意了,还请各位读者海涵。虽然说了这么多,可对财务分析所要说的话而言还远远未够,实际上一篇文章绝不可能把这么大的命题弄明白,就算一整章下来,也是说重要而已,如果你对我的企业财务分析方法感兴趣,以后又有机缘的话用一整本的书来论述吧,一章的内容所能表达的太过有限,但我又不想再写了,因为写起来很辛苦,快一年了还没能够完成,真不明白那些一年写五、六本书的人是如何做到的,照我看如果不是为了赚钱一年写上两本就算是很勤劳的作者了。
  最后我们选择了六家公司,作为财务分析中的例子使用,本章凡所涉及的实例均以这六支股票为限,这样能有效防止东拉西扯的最后乱作一团,之所以选择它们除了公司质地优良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应财务的特点,从公司本身的纵向深入和不同公司、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能立体清晰多角度说明问题,这六家公司分析是:
  兴业银行601166(代表:银行、地产行业 属性:护城河)
  露天煤业002128(代表:矿产、资源行业 属性:周期性)
  泸洲老窖000568(代表:高速成长性 属性:非周期性)
  深赤湾A000022(代表:宏观、外向型企业 属性:被动行业)
  格力电器000651(代表:品牌、制造业 属性:主动行业)
  东阿阿胶000423(代表:医药、高新技术 属性:扩张式发展)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7三大财务报表的作用
在会计上有三大财务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反应企业报表日财务状况,损益表反应企业会计期间的盈利情况,现金流量表反应企业会计期间的经营、投资、筹资现金流情况。三张报表在编制上相对单独存在,而在财务分析时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实际的使用中一定要把它们综合起来看,对表间的各种财务数据的关系要辩证的看。如净利润大增而经营性现金流量反而减少,那这个业绩增长的质量就不可靠了,很可能是“突击销售”的结果,又比如负债水平与财务费用不匹配,有可能这些负债是预收账款,该类负债不增加费用反正增加利润,这样的负债多些放在银行吃利息也不见得是坏事。
  三张报表以一个三维立体式展现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多角度对同一经济实体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作报告,从三大报表的时间属性上看,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属于期间报表,反应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表是期末报表,反应的是报表制作时企业的资产状况。从相互作用上看一个经营期间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但长期而言,资产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又是资产负债表决定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从某种意义上讲,资产负债表系静态报表,而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系动态报表,表现为在一段时期内如何改变资产负债表,有点像资产负债表提供一个平台,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在上面长袖善舞。也许从这点上看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时候应该以资产负债表为根本,可我个人并非太看重企业资产结构,更愿意把损益表即利润表作为分析的根本出发点,它更好的反应了在一个期间之内企业的经营成果,高质量的资产就是通过盈利水平体现价值的。当然,同期间前后两份资产负债表也可以大致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迟钝和间接的。现金流量表对不同行业的表现大相径庭,如港口、高速公路、医药等这些行业一般都有较充足的现金流,可对银行、房地产、制造业而言现金流一般都是较为紧张也算常态。
  如何看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最主要的是看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即资产的配置和权益负债的组成,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报表从等号双边两个角度分别反应企业资产存在组成明细,一方面是资产的配置情况,另一方面是股东权益与负债的比例和组成明细,在报表中分左右两列记录,如公式般报表左右一定要相等,在会计上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表内勾稽关系,很多其它会计勾稽关系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故上面等式可变成: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又可进一步分解成: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双边一定是均等关系,这是会计的基本原则。总的方面正常情况下流动资产占比越多越好,负债占比越少越好,但这并非绝对,负债过少有时证明企业已经过了成长期,管理层对未来悲观,已经不思进取抱着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做事了。
  在左边的资产形态中,固定资产越少越好,优秀的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太多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很难正确估算,且由于账面价值每年需要计提大量折旧,影响企业盈利表现。固定资产多企业在这方面后期的投入也要大,随着业务的拓展投入会越来越大,像无底洞般把赚的钱都投进去了,一旦业务上出现什么问题,企业需要转型应对,但这艘船已经太大难以实现,宏观经济面上出现不景气,也由此原因很难收缩战线,最后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企业亏损却无计可施。在账面有不错的净资产增长记录,可惜都在固定资产部分。假设企业经营不善倒闭清算了,这些固定资产会被贱价拍卖,实际所得可能连账面价值一半都不到,且要面临债权人、银行、优先股股东的瓜分,普通股投资者对财产的要求权被列在最后,正常情况下其结果是连根毛都分不到,你不禁要问“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那去啦?”,在投资上要警惕大量资产都扎堆在固定资产的这类企业。
  负债管理很能考验企业管理者能力水平,负债过多企业的财务费用会很沉重,如果这些钱没有派上用场还会拖累盈利表现,负债过少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需要,导致错失市场开拓良机,或直接证明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恰到好处的负债水平是一个优秀企业的重要体现。除了负债水平外负债结构也需要重视,债权人的结构还是其次,主要是流动与非流动负债结构,流动负债多可以减少利息支出,但却增加负债管理难度,要求企业有充足现金流和再融资偿付能力,这种企业的流动比、速动比最好都要大于,非流动负债多就没有这个问题,但需要增加利息费用,故此流动与非流动负债比例的分寸拿捏非常讲究水平,并没有说那个比例就一定最合适,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企业日常经营有许多账务往来,不可能完全做到绝对意义上的零负债,可很多负债率在25%以内的企业是实际意义上的零负债,这25%基本来源于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这些项目,属于“被动负债”,其实更可证明企业有良好的经营状态和信誉,在产业链上下流都处于强势地位。“泸洲老窖”(000568)就符合这个标准,这类公司不仅不用融资,还有不少现金躺在银行里面吃利息,所以它的“财务费用”项下是负数的。
  如何看损益表?
  损益表从收支和来源两个方面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式表现为:利润=收入-费用。要关注企业的利润,更要关注利润来自什么地方。投资者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企业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现代市场经济的组成基本单位就是公司,很简单明了的说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赚钱的,其它的回答如财富的产生、社会责任、增加就业等等这些都可在企业为赚钱就个目标下实现,前提是有法律规范它的生产经营就可以,这其实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嘛。故此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赚钱能力决定的,而且这个钱是从实实在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挣得。企业盈利能力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重视。
  损益表把收入与费用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主营业务收入与费用、其它业务收入与费用、营业外收入与费用,在新编制报表中往往只分成营业收入与费用和营业外收入与费用两部分。这与价值投资所站的角度不同,我们要求收入必须是主营业务所带来的,这样的利润才有质量,如果说来源于投资性房地产或政府补贴,对这样的利润来源我们明显应该持否定态度。事实上单纯只有损益表很难满足价值投资者的要求,它给了一个大致的利润结构,故此在实际企业分析中我们应该从其它方面去了解利润的组成,投资者要跳出财务报表去探究详细的利润来源。
  因为就像主营业务利润也不见得就有质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下的收益,就会被算入主营业务利润,可这样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反而可以说明管理层心猿意马不务正业,这样的业绩增长从长期而言对公司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立竿见影的影响就是今年的利润基数扩大了,明年股市不能持续上涨想要保持利润正增长变得非常困难;况且上市公司“炒股”能力有限,在股市赚钱一般都是在牛市的时候,遇到熊市很难全身而退,这样明年的收益可能会受同样这部分资产的负面影响,一正一负加大业绩的波动起伏,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
  看利润表很简单,以等式原则从上至下减下来就对了,基本上分成三部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其它利润=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要注意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的差距不能太大,否则就要仔细察看这些利润的来源,往往这部分的收入都不具有稳定性,另外期间费用的各项目也应该给予足够关注,特别是 “管理费用”项目,这是很多企业用来藏污纳垢的地方。
  如何看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记录企业真金白银往来的情况,一般情况下现金流量很难造假,所以自然也成为投资者考察企业盈利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等式表现为:现金流净额=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企业现金及等价物往来分三个方面: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报表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所产生的现金收支情况,以及现金流量净额进行记录。可以让投资者了解、评价和预测企业目前和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评估、判断企业所获得利润的质量。在看报表的时候不要被投资和筹资的作用弄糊涂了,不管是经营、投资或筹资,总之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即为现金净流入,反之为负数即表示现金净流出。
  现金流量表应该说是损益表的“最佳拍档”,好像站在损益表旁边验证它有没有说谎,在资金链上说明企业的钱是如何运作的。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现金流量表放在利润表之后,但对PE(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而言,现金流量表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上市的企业更容易财务造假,中国的企业尤甚,一般都有内账、外账,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外账是给税务、审计部门、银行等看的,当然也可以给PE投资者看,其实就是一本假账,故PE们更注重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收支记录,可靠性要比账本上的利润真实许多。另外一个就是中国商业特有的赊账文化,很多企业倒闭不是因为业绩不好,而是业绩太好了,但都挂在“应收账款”上,最后收不回来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关门;其实这个不止是在中国,美国人做过此类调查,结果表明在美国因为效益不好倒闭的企业只占不到30%,其它的都或多或少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可见资金链安全对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基本跟人的血液差不多重要。
  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看,没有绝对的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要具体分析才能看出好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要与净利润相当则较为理想,太多可能是以前年度赊账的收回来了,太少证明销售业绩多数以记账方式完成,这是比较坏的一种情况,一般而言在当期净利润的85%-130%之间较为合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决策,正常情况下都不应该太高,筹资每年为负而企业又持有大量现金,投资每年都占净利润比例非常低,这样的企业很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泸洲老窖”(000568)就属于这种类型。
  投资与筹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可以说明企业正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投资与筹资现金流量净额都为正,说明企业可能准备要增加某一方面的投资,往往这意味着转型或准备老树发新芽;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而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说明企业高投入已经进行到尾声或自身盈利可以满足投资需要;投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而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说明企业处在高速扩张发展过程;投资与筹资现金流量净额都为负,说明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可以同时满足投资与筹资的资金需求。除此之外要注意这些现金流量净额与往期相比的增减情况,这样的变化趋势也许更能够敏锐的发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上面说过对不同行业现金流的表现往往大相径庭,实际上对同一行业的各公司之间,现金流情况很可能也是千差万别,不能笼统的认为现金流充足就一定是好事,现金流情况紧张就一定是坏事,典型如“苏宁电器”(002024),该公司从上市到现在没有过一年的现金流为正数,主要跟其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有关系。其实无论那个行业,高速扩张中的公司一般现金流情况都会比较紧张,公司处于就差钱的境地。
  三张报表的讨论到此也告一个段落,聪明的人不会止步于表内的数据分析,表内勾稽关系是应该细加观察,但我们说过三张报表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即表间勾稽关系。各报表间不能分开独立的看,而要一起综合对比分析,相互印证,上面说过“资产负债表提供一个平台,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在上面长袖善舞。”最重要的两种表间勾稽关系是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分别按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计量,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时候应该更侧重于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可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这两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在一段期间记录企业经营状况,这些状况会反应到资产负债表里面去:
  一、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表间关系主要系未分配利润项的期未数减去期初数等同于损益表当期的未分配利润项。
  二、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表间关系主要系资产负债表的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等项目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现金流量表本期现金及等价物净额。
  至此我们对财务报表的表内、表间讨论已经差不多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看财务报表的时候不能静态的看一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很容易以偏概全,要综合以前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看企业的各个数据具体变化趋势。我推荐这个纵深分析的时间段以五年为宜,这个时间长度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八年、十年没有必要,太过久远以前的数据对今日而言已经失去应有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处在高速成长中的企业,况且很多股票上市时间都没达到那样的长度。
  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一般企业都会对会计报表进行或多或少的修饰,这么做最平常不过的目的就是平滑利润,无论是财务修饰或造假,都可以从详细的财务数据中看来端倪。投资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财务修饰的做法,但无法容忍财务造假,对粉饰业绩欺骗投资者的行为“零容忍”;而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最难偷鸡摸狗的就是现金流量表,在打假上该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只要细心对三大报表的表内、表间数据认真比较,再对往期的数据做同样的比较,一般的财务造假很难不露出马脚,另外与其同行业公司进行比较,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大大高于行业平均表现的数据都应该注意,问题在于我们肯不肯在这方面下功夫。
  此外对财务报表附注部分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很多重要的信息而公司不想人注意的都会偷偷标注在这里,不会大张旗鼓在醒目位置写明,往往这些信息又非常重要。我们读年报附注时主要是为了解公司相关“阵营”内部的运作情况,包括控股股东、关联方、控股子公司的运作情况,这一块是财务造假的“根据地”,许多臭名昭著的案例都是以关联交易和子公司利润造假来进行的,几无一例财务造假案例是公司“个体户”完成的,肯定是窝案,另外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这些重要信息也会在此体现。
  除了传统的三大财务报表外,原来在资产负债表附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现在已经得到“正名”,在新会计准则中从地位上而言已经与前三张表一样了,可以说现在有四大财务报表,但在实际应用中该表没有得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足够重视。它是从股东权益增减的角度反应问题,与资产负债表还是有很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后者的盲点,如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这些项目在三大报表中就有点不清不楚的,而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就一目了然了。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8重要的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以公司公布的各项财务数据按一定算法编制的,一般按百分比计算,中国《企业财务通则》中为企业规定的三种财务指标为: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实际的分类至少还可以算上成长性指标和现金流指标,而且重要性丝毫不比前面三个差,各财务指标重要性要些轻重之分,应该重点关注核心的指标,但也不可忽视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因为反应的都是不同方面的问题,再者而言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一样,不能孤立的只看一面,否则得到的结果肯定是片面的,一定要综合对比分析才能得到客观、正确的结果。财务指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追求“合理”,即是正常可持续增长的合理水平,比方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100%,那我们要严重怀疑这个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可能有企业可以长期保持这样的增长率,也应该注意到这个指标在增长的时候是不是毛利率在下降,如果是那证明公司在打“价格战”争取市场,还应该注意到净利润率的变化,如果可以同步增长,虽然毛利率降了,但说明周转率提高了,企业整个进入良好运行状态,那这样相对是比较可以接受的。
  财务指标是用来帮助理解企业财务数据的,进而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为具体的数据没有对比很难被消化吸收,对企业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点即是它存在的意义。在解读账务指标的时候依然不能死板,除了上面说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财务指标自身的变化趋势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比静态表现更重要,前面我们举过的例子“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看,又会有不同的解读,好的企业还有发展趋势的不同,向上、向下、平行、反复、无规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静态是看现在的表现,动态是从过去的表现展望未来的趋势,假设说去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25%,从静态上看这是一家成长中的企业,如果从过去五年的数据看是:10%、15%、18%、22%、25%,那么无疑企业在加速成长,但若是反过来40%、37%、33%、29%、25%,那说明企业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正在步入稳定发展阶段。从静态上看两家企业的增长速度一致,如果综合这五年的增长动力来看的话前者肯定不如后者,而在发展趋势上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时候,财务指标应该在同行业间横向比较,这样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指标大大高于或低于行业的正常水平,我们认为不能偷懒,应该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要是如果两家企业规模相仿,但属于不同行业的话,指标横向比较意义不大,财务指标的横向对比要在同一市场上同一行业之间进行才有意义,比如中国市场的房地产行业中“万科A”(000002)和“金地集团”(600383)之间的比较或银行业中“招商银行”(600036)和“兴业银行”(601166)之间的比较就有意义,当然不同市场的比较也是可以的,不过应该要求一定要向人家看齐,如以美国Pulte Homes为 “蓝本”来要求万科一定要怎么干,这是刻舟求剑的做法,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每家企业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大家所走的路不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财务指标的使用要有“全局观”,我一般情况下不看每股指标,因为A股上很多企业每年不分红,但一般都会送红股,尤其是高速成长中的公司,所以每股指标都被打乱了,根本上失去了参考意义。比方说一家公司去年股本1000万,盈利1000万,即每股收益1元,今年盈利1500万,除权除息搞10送10后股本变成2000万,如此情况下等于是净利润增长50%,每股的净利润却负增长25%,每股收益只剩下元了。建议一般情况下不要看每股指标,有些“专家”就会在媒体上讲“每股盈利多少”,基本上都可确定是不学无术的,根本上不比普通股民懂多少,就是靠张嘴巴唠嗑那些个股市专用术语赚钱。因为只要对一支股票稍加分析,就不可能不看多年数据,而多年数据在送股、转股、配股、增发的“蹂躏”下,不可能有参考意义,而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又不可能多年不做这些事情。那些喜欢提每股收益多少的“专家”基本上是对大数字没有什么概念,所以他们喜欢这种每股多少的“小数字”,对他们而言比较有概念,反正这些人也不需要懂什么,他们是靠忽悠吃饭的。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据说巴菲特最重视该指标,其是观察企业市场占有率最直接和重要的指标,要注意同行业的同期增长水平,只有超出同行业水平才能说明公司的增长具有质量,否则只是“市场蛋糕”大了的被动增长而已;正常情况下我们要求该指标每年的增长率应该在10%以上,不过注意企业一味追求市场份额不见得是好事,要观察是否利用降价促销等竞争手段,需要降价促销的企业是没有多大投资价值的,这可在毛利率和净利润率的变化中知道答案,一般而言同步增长就表明没有问题,其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净利润增长率:
  这是观察企业成长性最重要的指标,相比起“净资产增长率”而言,由于净资产受企业IPO、增发、配股等因素的影响,其增长很不具有常规性,参考价值不是很强。净利润的增长最理想是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同步或稍稍快一些,如果主营业务收入没有变化而净利润增加了,说明这个增长来自于内部,有可能是毛利提高了,也有可能是期间费用降低了,有时候来自“非经常性损益”或所得税的变动,它是企业盈利能力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其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净利润率:
  这个财务指标的叫法就比较多了,除了净利润率外还可以叫净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利润率、经营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其实指的都是一样东西,说明企业收入1块钱能净赚多少钱,看该指标的时候可以和毛利率比较一下,两者越接近说明企业的期间费用越低。也可理解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间接表现,不用大量管理费用证明企业运作有效率,不用大量销售费用证明企业产品有市场,不用大量财务费用证明企业负债水平低,但两者太过接近往往由于利润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收入,反而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同样所得税率对其的影响比较明显,其计算公式为:
  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毛利率:
  这个财务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产品竞争力,经营毛利率、销售毛利率指的都是指该指标,相对于同行的毛利率水平高低是最能直接反应企业生存状况了,不同行业间这个指标没有任何可比性,比方说“赣粤高速”( 600269)和“苏宁电器”(002024),但记住企业的好坏不是由一个指标决定的,指标也没有所谓的优缺点,一个指标就反应一个情况,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指标反应很多情况,而做不到就是缺点,如此这般要求未免有失偏颇,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不大喜欢那种毛利率很低的企业,其计算公式为:
  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存货周转率:
  这个财务指标直接反应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率,另外以360除之可以得出“存货周转天数”,较高的存货周转率意味着企业往往拥有较高的流动资产,指标高低直接关系到其盈利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可直观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正常情况下越高越好。高的周转率要么来自于高营业收入,要么来自于低库存,无论来自那里都是好事,在工业企业中要特别警惕货物库存量快速上升的情况发生;该指标有两种说法,一是以主营业务收入除以存货,二是以销货成本除以存货,我们更倾向于前者,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净资产收益率:
  这个财务指标是成熟资本市场最注重的,因为它直接说明了企业自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最朴实的说法是“我投入一块钱进去一年能够赚多少钱?”作为一名投资者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了,因此其也成为最根本上的指标,回答了企业自有资本赚钱能力的问题。看该指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资产负债率水平,由于资产负债率大大高于同行所带来的高收益,这些利润的质量要受到质疑。在实际计算中可分为“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我们更喜欢用后者,但当下几乎所有数据编制中都采用前者,同时该指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资产负债率:
  这个财务指标反应企业的账务杠杆比例,高速发展中的企业一般资产负债率要相对高些,但太高则要引起投资者足够的警惕,说明公司管理层可能头脑发热在搞“大跃进”式发展,相反太低也不是好事,往往预示着公司无所事事,已经处于“守业”的状态,这类企业比较适合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的口味;故此该指标没有越高越好或越低越好的说法,但有一个合理的杠杆比例区间,或许用合适更恰当些,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要了解企业后站在管理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