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委书记公示:“十二五”之后,苏联为何解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3:50

    十二五,是时下的热词,其意思是指国家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但谁知,曾经不可一世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恰恰在这“十二五”之后,便轰然倒地……

苏联的“十二五”,起止时间是1986年到1990年。在1991年的圣诞节,即“十二五”刚刚结束、“十三五”刚刚开年之际,苏联的红旗就从克里姆林宫降了下来。

在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中,究竟有哪些导致整个社会大潮不可逆般变化的因素?或者说,这“十二五”对苏联瓦解产生了哪些影响?

主要来说有两点:一是经济状况持续严重恶化,让国民对国家的未来丧失了信心;二是言论自由度提升,铁幕褪去后迎来了思想的春天。

且看苏联经济是如何死循环的——

第一步——在1981-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3.4%,而1986-1990年中,这一数据下降为1.3%,更严重的是,1990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即下降4%,1991年又下降近15%。再看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不在呈现着“从低速增长变为大幅下降”的趋势,可以说这一期间经济衰退幅度之大,“在苏联历史上是创纪录的。”

第二步——更可怕的是,由于经济状况恶化,这几年中,苏联政府财政赤字增长惊人,到了1991年时,赤字竟然达到了3000亿卢布。而又由于财政赤字太大,只有靠加印钞票过日子,使得货币发行量猛增。叶利钦曾说过——“印钞机一天四班倒,不停地印,仍不能满足需求。”在苏联人眼里卢布不值钱,其在国外的信誉亦已扫地。

第三步——财政赤字怎么办?借债是有效弥补手段之一。1990年苏联内债总额为5661亿卢布、外债总额为700亿美元,到了199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9740亿卢布、1200亿美元。截至1991年,平均每个苏联公民负担外债约400美元。由于外债数额大,政府已经丧失了偿还能力。

第四步——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的恶果,就是通货膨胀,从1985年的5.7%到1991年的145%……

要知道,这些数字不是虚的,对苏联人民的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1989年苏联家庭主妇用于排队购物的时间为每天1.5小时,而1990年则为每天3小时;在苏联的1200种主要消费品中有1150种长期脱销,“商店的货架空空如也”,包括食盐、食糖、面包、火柴在内,各种物品都得凭票证定额供应。

当然,人民的反应也来得迅速而猛烈——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到了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至于苏联旗下的各加盟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无论俄罗斯还是阿塞拜疆都觉得自己“亏了”),其后果亦很严重,此处暂且不表。

再看言论自由化带来的思想开放——

1986年,苏联开始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延续了几十年的审查制度开始悄然松动。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届代表大会上讲道:“原则上说我们的问题在于扩大‘透明度’,这是个政治问题。政府没有‘透明度’就谈不上民主,人民大众的政治创造性就是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

早在1933年1月,苏联当局组建了国家背景的电台。为了有效抵制针对苏联的外国“自由宣传”,如美国之音、自由之声、德国之声、BBC等电台的对苏广播,苏联在同一电台波段释放大功率广播来压制这些电台信号,这一压制持续了60年。随着苏联改革步伐的启动,1986年9月25日起,苏联当局也放松了对外媒的压制,而到了1988年11月,苏联放弃了对所有外国电台的干扰和压制。

1990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新闻出版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权利创办舆论工具”,这为“自由办报”开了绿灯,使反对派政党团体办报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

如学者所言,在改革进行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媒体人成为推倒苏联大厦的最后一个操盘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得更明确:“正是新闻传媒发起的揭露苏联历史黑暗面和现存体制缺点的运动,直接动摇了这一帝国的根基”。

后记:曾经,在苏联的“真理报”上,“从没有铁路和航空惨剧,从没有沉船事件,矿井从不爆炸,泥石流也不会崩塌,总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但当这艘曾经的巨轮出现麻烦时,崩溃的速度却远超世人想象。虽然“十二五”及其设计者绝不应是苏联垮台的替罪羊,但其中的深意亦值得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