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姐大凤图片:缺乏家庭疏导的诊疗 (教育孩子的误区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27:07

缺乏家庭疏导的诊疗 (教育孩子的误区六  )

(2006-03-29 19:31:31)转载 分类: 教育反思 父母误区 心理咨询

对于孩子,或者对于家庭成员来讲,每个人都是心理疏导师,都是心理医生。大家说我没这个本事,实际上大家天天都在做这件事。比如谁家老人病了,故去了,你知道安慰人家,有些人故去的很快,很多人就会讲:老人没受罪,要是拖上一年半载,要受大罪了。这就是心理医生劝导的办法,那对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但有的比较强势的家庭对弱势成员在这方面做的反而不够。

我们有一个客户,一位女同志非常强势,各方面水平都很高,社会地位很高,家庭地位也很高。她给我说,她的孩子30岁了,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在银行上班老迟到。我说他在躲避什么?你不在家里他在家里,你在家的他就往外跑,再一个他躲避单位上的东西。他有完美症,过分追求完美。她说对啊!他银行里有很多东西看不惯,这里捣鼓,那里捣鼓,非得迟到半个小时,实在没办法了他才去。然后晚上加班,只要他愿意干,工作干得一定不错。不愿意干的话,结果会一塌糊涂。

我说这些都是你这个强势妈妈造成的。你给他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他设立了过分的标准,他对自己也很苛刻,达到了,他做的好。达不到,他就会一天天地退却,他强烈躲避这个指标,永远不会干这个事。比如,打字这件事,如果要求过高,他打字永远达不到,而且他又不会退却,他打字的工作再也不做了。弹钢琴也是这样,十级是个标准,十级达不到,他永远不再弹了。实际上九级也很不错了嘛!家长这种过分的、严酷的标准,又不知退让。你可以给他高标准,他达不到,你安慰他一句,已经不错了,再继续努力就行了。她没有这么做,所以对社会也是同样的要求,自己的事可以躲避。那么社会、上面的事没办法改变,他怎么办?抱怨或者躲避,就两条。在这之前这位母亲从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稍微有点晚,我教她几招,但愿能管点用,我相信能管用。

家庭心理的问题非常严重,不仅是孩子,还有我们的父母。现在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退休综合症,抑郁症。一个人突然从丰富的生活、受人尊敬的、有固定收入的,有地位的社会活动中退出,一下子跌落到无人问津,无人找他签字的环境,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退休了,然后在家里弄一张办公桌,故意弄一些假的文件来签字。别笑,如果这是你的父母的话,你得想办法了,总要给他点事干,比如跳舞、扭秧歌、下棋、唱戏。老人家奋斗了一生,尤其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在“文化大革命”遭受了很多的压抑、打击,即使没有经历过的话,很多人也有恐惧感,退休之后,他就爆发了。所以,就会有悲观思想,得抑郁症。现在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顺眼,不如文化大革命好。有人说,这根本不可能,现在国家富强,像汽车啊、房子啊、高工资啊、高质量的生活啊比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强,他看不到吗?难道他还不记得那时候房子又湿又脏?经常挨饿?他一定记的,但是,他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观点呢?所以,我们当儿女的一定要去解决这些事。

说实在的,我有一件事至今非常后悔。我妈60岁退休后,从一个非常开朗、积极进取的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人。“你爸爸病倒了怎么办?你爸爸起不来怎么办啊?我病倒了怎么办啊?”可是我爸瘫痪了近四十年,在几十年里我从来没见她叹一口气,她是一位坚强的母亲。那时候我就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最多也就安慰安慰她,也做了一点工作,后来她各方面也习惯了。我觉得当时的情况很危险,我现在后悔当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

我很赞成弗洛伊德的关于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的理论,人的一生永远存在着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斗争,严重的抑郁症就是死亡本能占上风,这跟年龄没关系,跟一个人的阅历和环境有关。我一直讲我们公司刘总的例子,刘总虽然年龄很大,但是他的生存本能极强,求知欲极强,学习能力极强,影响力极强。不是他天生具有影响力,是他想学习,是他保持了童年时代所有的童心。“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表现,有些人脑袋没迟钝的时候,精神已经垮了,哪能学习啊,别说五六十岁了,三四十岁,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对什么事情索然无味了。所以按正常的曲线,生存本能最高点是刚出生的时候,然后慢慢下降,下降到死亡那一刻,是一条直线。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不太正常的情况,中国可能提前到十一二或者七八岁生存本能就往下掉,死亡本能往上升,一直往下降,降到最低。可是很多人可能就是一条直线,也就是说他的心理上的年龄一直是非常年轻,这一点是能做到的。弗洛伊德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心理学中的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它成为我分析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