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夫人个人艺术照女生:中国城市为何下雨就成威尼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3:07

     无论是华北的北京,还是华中的武汉,抑或是华南的广州,只要一下雨,中国的城市就会立刻变身“水城”。最新的例子如同网友调侃北京内涝的段子——“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上班时陪你在办公室看海,下班陪你在地铁看瀑布...... ”

中国的城市何以不分南北,无论东西,一碰到稍大些的雨水就成了这副模样?

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说起……

中国人走上了“苏联模式”

如你所知,49年建国后,我国除了政治学外,其它领域都是“一穷二白”。比如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人民政府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治理臭水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臭水沟疏通河道。

但城市的排水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天然河道解决啊,于是人民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老大哥——苏联。

此时,正值中国开始号召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中国的重点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排水工程建设。

比如一份“为帮助北京城市建设规划 1955年派往中国的专家清单”中显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当时派出了8位专家,其中就有一位是“供水和排水系统工程专家”。

也在1955年,国家城建部门安排7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工作组到广州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工作。

而南京、沈阳、天津、武汉等城市的排水系统,均在苏联专家的手把手规划下,慢慢成型。

除了直接的技术援助外,中国人在理论层面更加深刻的拥抱了“苏联模式”——

1952年,在“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哈工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给水排水专业。
1957年,中国人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制订了第一个排水设计规范。
而在具体的诸如“排水管渠计算公式”上,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数据,基本完全沿用苏联规范。

直到60年代苏联变成“苏修”后,为了“防止‘左’的错误”,中国排水业界才进行了一次反思。但之前埋下的管道和采用的技术已不可能再有改观。

伏笔亦就此埋下。

“苏联模式”究竟是什么模式?

要知道,苏联是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

苏联式排水,即"下水管网",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但这种排水管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虽很适合苏联的排水需求。但在中国许多地区,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000mm以上,苏联模式根本不适应中国现实。这便是中国城市目前“逢雨易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国际层面,其它国家太多使用庞大的“地下河”方式排水。对于中国这种只注重地上建设,忽略地下建设的国度来说,这些花重金的“非形象工程”,很难博得各级领导的青睐。暴雨来的几率必竟还是比较低,是吧。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可供比较——上海250个已建成雨水排水系统,也仅基本达到“一年一遇”,重点地区才达“三至五年一遇”;2010年5月广州暴雨袭城,当时官方数据称,当地中心城区排水管道达“一年一遇”的占总量83%,达“两年一遇”的仅占9%。今年武汉大涝,媒体报道称,武汉符合国家“一年一遇”的城市防渍标准。

而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

写到这里,我突然很困惑,作为中国的老大哥,苏联的城市不会被淹吗?

这时,一句话深深震撼了我——

“到了20世纪末,在俄罗斯的欧俄部分,还有100多座城市2/3以上的住房没有地下排水系统。”

 

最后,愿那些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在城市的河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北漂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