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顿dtse9:碎片化的存在 ——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特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9:11
        碎片化的存在
            ——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特征分析
            作者:王金玲 等
            
            
                   
            提要: 通过对全省抽样调查所获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在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近二十余年来,浙江的社会阶层分化也有着特有的进程和结果。以资源的离散性配置/拥有为基础,由于浙江的社会阶层结构类型呈现为“葫芦型”,阶层利益分布未出现“断裂化”或明显的“层化”的层级区隔,因此,浙江阶层的心态亦未出现“断裂化”的层级区隔,而是与阶层结构类似,较多地表现为“碎片化”态势。而正是这一与结构“碎片化”对应的心态“碎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阶层和谐,为浙江的社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关键词: 阶层  阶层心态  心态特征
                    
                   
            自1970年代末至今的近三十年中,与社会的改革开放相伴随,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当属以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变迁。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社会结构的变化更为广泛和深刻—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更为剧烈和多样,由此而形成和凝集的阶层心态也更为多元和复杂。任何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或修订,首先应知晓所处的社会人群构成类型和特征;任何政府行为或社会行动的实施,首先应了解和把握目标人群的需求和心态。从这三点出发,“当代浙江阶层分析”课题组力图通过实证分析,在宏观层面上探讨当代浙江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类型与特征,分析各阶层资源拥有的状况,研究各阶层的心态,以向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具有较高可参考性的基础性资料,为和谐浙江的建设提供具有较高实用性的理论观点。本文为该课题对有关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所做的分析。
                    
                   
            目前中国社会学界占主流的研究方法有二:一是更注重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一是更注重思辨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而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均为理论框架先行,然后根据这一框架进行演绎推理。作为对主流研究方法的挑战、弥补和修正,质性研究方法在近几年崭露头角。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不同,质性研究方法更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发现性,以及不将既定的价值加之于被研究者。因此,这一方法的运作一般为先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才形成某种理论观点。当然,事实上,没有理论依据而进行的学术研究是不存在的,所以,质性研究往往是先建立一个大致的、开放的概念架构,然后再通过研究,将相关发现或结论总结归纳成理论观点。而质性研究方法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对宏观研究把握力的短缺。鉴于本研究为一种实证分析,吸取质性研究的长处,我们采用的基本方法为:以定量分析方法为核心方法,辅以质性研究方法以弥补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即:首先,根据已有的权威性理论预设一个开放的概念框架,然后基于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分析对此进行修正和弥补,进而形成某种理论观点。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资料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11—12月进行的全国抽样调查之浙江点的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复合抽样的方法,从全国3300个市县级抽样单位中抽取了73个市/县/区的408个居委会/村委会的16—70岁居民共6240人,最后获取的有效样本为6193份。就浙江点而言,共随机抽取了6个市/县/区的12个居委会/村委会的16—70岁居民共420人,最后获取的有效样本为420份。本研究的结论能推论总体。
                    
                    一、基本假设
                    
                   
            以社会学大家们的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报告就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提出如下基本假设:第一,由于资源的差异性拥有,社会中间阶层和基础阶层具有较强不平等感,其中,基础阶层的不平等感最为强烈;
                    
                   
            第二,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相同/相似拥有为基础,以阶层的层级序位为界线,分别处于阶层结构序位中的上层—优势层、中层—中间层、下层—基础层的各层次的心态具有层次性特征;
                    
                   
            第三,由于处于中、下层次的阶层具有较强的不平等感,而下层的不平等感最为强烈;由于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层,尤其是下层阶层会对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多地持负面评价,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更倾向于否认目前资源占有状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各层级对于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期待也不尽相同。
                    
             二、被调查者基本人口信息与阶层构成
                    
                    被调查者基本人口信息如下:
             
                       
            从上表可见,被调查者的基本构成为:男女两性大致相当;基本为20岁以上者;非农户口较多于农业户口;已婚有配偶者为主体;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小学型;绝大多数为在业者;在业者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构成主体。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之浙江点调查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该课题组所划分的十大社会阶层为基础性依据,对浙江点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浙江省社会阶层的构成如下:
                    
               
            由上表可见,以比例由多到少排序,占10%以上的五大阶层分别为:农业劳动者(20.8%)、办事人员(14.6%)、产业工人(13.8%)、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1.2%)、个体工商户(10.5%)。这五者共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0.9%,构成了绝对多数。
                    
                   
            进一步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程度为依据,将所划分的十大社会阶层进一步划分为社会优势地位者、社会中间位置者和社会基础者,即上、中、下三个层级。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私营企业主为优势地位者,属上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为社会中间位置者,属中间层;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为社会基础者,属下层。尽管浙江的阶层位序与全国有所不同,但出于与全国进行比较的可行性的需要,本研究仍以全国课题组的社会阶层层级划分标准来划分浙江的社会阶层层级。据此,浙江被调查者中,居于社会上层者占12.2%;居于社会中层者占33.9%;居于社会下层者占53.9%。
             三、研究结果
                    
                   
            在近三十年来社会极大的结构性变迁中,社会阶层不断地离散和重组,各阶层既得利益的损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各阶层的心态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从典型性和代表性出发,根据调查问卷的设项,本研究主要从“对生活变迁的评价”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观点”这两个方面,对各阶层的心态进行考察。
                    
                    (一)对生活变迁的评价
                    
                   
            问卷中对生活变迁的评价涉及两个问题:(1)“与1995年相比,您现在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即对生活变迁的感受性评价;(2)“您认为今后五年的生活会比现在好,还是会不如现在”,即对生活变迁的预期性评价。
                    
                    1、对生活变迁的感受性评价
                    
                    (1)总体分析
                    
                   
            表三数据表明,就总体而言,绝对多数的被调查者对生活的变化持正面评价。而从感受变化的程度看,“好于5年前”者中,“好了一点”者占绝大多数;“差于5年前”者中,“差了一点”者占绝大多数;1/10强的人认为“几乎一样”。可以说,与1995年相比,在2001年,浙江人对生活水平变化的感受无论是趋好还是趋差,感受到的变化的幅度均不大。而尽管感受到的变化的幅度不大,绝对多数的被调查者对近5年生活变迁的感受是肯定性的。
            
                   
            以阶层为变量,对生活水平变化感受评价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见表三),第一,在所有阶层中,均为至少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1995—2001年社会变迁中的获利者;至少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生活的变化持肯定态度。
                    
                   
            第二,在所在阶层中,认为自己是获利者的比例最高的三个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92.8%)、专业技术人员(81.1%)、经理人员(80.0%);最低的三个阶层为农业劳动者(68.9%)、无业失业半失业者(66.0%)、产业工人(65.5%)。即,相比较而言,中上层中认为自己是获利者的人更多,下层则较少一些。
                    
                   
            第三,十大阶层中,有七大阶层中对这一获利的评价是“好了一点”者多于“好了许多”者。即,绝大多数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虽然认为自己在1995—2001年的社会变迁中获利了,但感到获利不多,生活改善程度不大。
                    
                   
            第四,认为“好了许多”者的比例多于“好了一点”者的三个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私营业主。即,这三个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认为自己是1995—2001年社会变迁的获利者,且其中认为获利较多者也占大多数。
                    
                   
            第五,各阶层中对1995—2001年生活水平变化持负面评价者的比例超过10%的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农业劳动者六大阶层。即与其它阶层相比较而言,这六大阶层中认为自己在1995—2001年的社会变迁中利益受损者较多,对这五年生活水平的正向变化持否定态度者也较多。
                    
                   
            第六,自认为是利益受损者中,除个体工商户两者持平外,均为“差了一点”者多于“差了许多”者。即相比较而言,即使是利益受损者,也更多地认为受损程度较低,对生活水平正向变化的否定度也较低。
             (2)与全国的比较
                    
                    将浙江的数据与全国的数据进行比较如下:从表三可见,对1995—2001年生活水平的变化,            首先,浙江与全国相同,就总体而言,均是所有阶层皆以持肯定态度者占多数,即均是更多的人认为自己是获利者。
                    
                   
            其次,浙江各阶层的平均肯定度和平均否定度均高于全国,其中,平均肯定度(73.5%)为微高于全国(73.0%);平均否定度(15.3%)则略高于全国(11.9%)。
                    
                    第三,持正面评价者的比例,浙江十大阶层均超过60%,全国则只有九大阶层。相比之下,可见浙江获利的阶层面更广。
                    
                   
            第四,肯定度最高的三个阶层,浙江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92.8%)、专业技术人员(81.1%)、经理人员(80.0%),全国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84.8%)、私营业主(82.4%)、办事人员(80.9%),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不一致性。
                    
                   
            第五,否定度最高的三个阶层,浙江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23.4%)、产业工人(20.7%)、商业服务业员工(20.6%),全国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28.8%)、商业服务业员工(12.3%)、农业劳动者(12.2%),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
                    
                   
            第六,肯定度和否定度最高的两个阶层,浙江与全国相同,但肯定度高于、否定度低于全国。第七,如果按白领、蓝领半蓝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分层,浙江认为生活水平提高者的白领占其总数的81.2%(121:149),蓝领半蓝领占其总数的70.0%(156:223),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占其总数的66.0%(31:47)。与全国同类数据相比,分别高1.2个百分点、持平、高10.9个百分点。这表明,在2001年,浙江的被调查者中的白领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对自己生活正向变化的认可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蓝领半蓝领的这一认可度则与全国持平。
             2、对生活变迁的预期性评价
                    
                    (1)总体分析
                    
                   
            表四数据表明,在2001年,绝对多数的浙江人对未来5年生活的正向变化拥有信心,而认为生活获得改善者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生活将有的正向变化亦持乐观心态。
            
                    以阶层为变量,对未来5年生活变化预期性评价数据的分析表明,第一,所有阶层均倾向于未来5年生活会得到改善。
                    
                    第二,所有阶层中预期未来5年生活将得到改善者均为多数。
                    
                   
            第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85.8%)、私营企业主(84.7%)、产业工人(77.6%)、商业服务业员工(76.5%)这四大阶层中压倒多数的人持正向期待,即相比较而言,这四大阶层更多地倾向未来生活会得到改善。第四,相比较而言,对未来5年生活改善的程度,经理人员的预期较高,而其它阶层则较低。
                    
                   
            第五,商业服务业员工(14.7%)、个体工商户(11.4%)、农业劳动者(11.4%)、专业技术人员(10.8%)、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0.6%)这五大阶层持负向评价者的人数超过10%,即相比较而言,这五大阶层对未来生活担虑者较多。
                    
                    第六,相比较而言,办事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个体工商户这三个阶层中有占10%以上者对未来5年生活变化缺乏把握。
                    
                    (2)与全国的比较
                    
                    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如下:                   从表四可见,对未来五年的生活变化,首先,就总体而言,与全国相同,浙江也是持正向预期者占绝大多数。
                    
                   
            第二,就各阶层比例分布而言,浙江与全国相似,各阶层均为50%以上者倾向于认为生活会得到改善。第三,持正向预期者的比例,浙江较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持负向期待者的比例,浙江与全国不相上下(-0.5个百分点)。即,较之全国平均水平,浙江人对未来生活的改善更倾向于持乐观态度。
                    
                   
            第四,预期不确定者的比例,浙江略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即,相比较而言,较之全国平均水平,浙江人对未来生活预期的自我把握度和明晰度更高。第五,与全国基本以上、中、下三个层级排序,正向预期者比例逐层降低不同,浙江的分布呈离散现象,正向预期值并不表现为全国所呈现的上层较高、中层中等、下层较低的分布态势。这表明,与全国相比,浙江各阶层对未来生活持乐观态度者的层级特征并不明显。
                    
                   
            第六,就各阶层选项百分比分布的众数看,对于未来五年生活,在浙江,经理人员倾向于有更大的改善,其余阶层倾向于略有改善;在全国,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倾向于有更大的改善,其余阶层倾向于略有改善。这表明,经理人员对未来生活的改善拥有更多的期待和把握,这是一种全国性的态势。
                  (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观点
                    
                   
            问卷中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选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对收入差距的评价;(2)对高收入者的指认;(3)对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评判;(4)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指认;(5)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指认。以下分别展开分析。
                    
                    1、对收入差距的评价
                    
                    这一选项包括两个问题:①您认为一个社会是否应该存在收入差距;②在您看来,您所在的市/县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
                    
                    数据分析表明,就总体而言,第一,绝对多数者认为社会上应该存在收入上的差距。
                    
                   
            第二,就程度而言,无论是肯定者还是否定者中,持极端态度:“完全应该”或“完全不应该”的人均较少。即,人们对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或否认态度基本上是温和的。
                    
                   
            第三,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过小和过大者总计占七成五。这表明,绝对多数者已对本地区收入差距状态感到心理不适。但进一步看,认为差距过小者仅占0.5%,为微小的比例。因此,这一心理不适基本上为对收入差距过大的不满。
                    
                   
            第四,有二成四者认为本地区收入差距适中。这表明,尽管所在地区收入差距态势引起绝对多数者心理不适,但尚未感到心理不适者仍占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虽然我们不太清楚这究竟是其所在地区收入差距确实不大,还是尚未引起其心理不适。
                    
                   
            第五,将两问回答比较,对收入差距存在持肯定态度者占77.6%,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太大者占74.5%。即,不仅肯定收入差距存在具有合理性者占绝对多数,对这一差距的态势感到不满者也占绝对多数;并且,即使是那些认为收入差距存在具有合理性的绝对多数者中,基本上也已对这一差距的距离感到心理不适(77.6%:74.5%)。这表明,绝对多数被调查者在肯定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也认为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对此感到不满。
                    
                   
            分阶层而言,第一,对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而言,所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以上者均认可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而其中,超过平均值(77.6%)的有七个阶层,涉及上、中、下三个层级。
                    
                   
            第二,就认可程度而言,相比较来说,高收入者对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度较高,无收入/低收入/收入来源不稳定者对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度较低。
                    
                   
            第三,如按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三个层级划分,优势层的平均认可度为92.8%,中间层的平均认可度为77.4%,基础层的平均认可度为75.8%。可以看出,其一,认可度按阶层呈递减态势;其二,中间层与平均值基本持平;其三,基础层的认可度低于平均值。第四,在持否定态度者中,有持强否定态度:“完全不应该”者的阶层为五个: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0.6%)、产业工人(5.2%)、办事人员(4.9%)、个体工商户(2.3%)、农业劳动者(1.1%)。这不仅占十大阶层的半数,且涵盖了所有处于社会基础层的阶层,这无疑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信号。
                    
                   
            第五,所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者均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太大,而其中,超过平均值(74.5%)的有五大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82.4%)、办事人员(80.3%)、产业工人(77.6%)、农业劳动者(75.9%)、专业技术人员(75.7%),均为中下层。
                    
                   
            第六,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适中者的构成以上层为主,包括了下层和中层:阶层分布呈两向发散态势。而分层级看,上层阶层对现有收入差距的认可度最高,下层次之,中层最低。
                    
                   
            第七,一个令人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各阶层中,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两个阶层中有人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过小,前者为2.7%,后者为2.1%。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中,专业科技人员被界定为:中高层白领,自主从业或有一定自主性的被管理者,自雇或受雇(不占有生产资料),在体制内或体制外就业,占有文化资源;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被定义为: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如何唯有这两个阶层,且为地位不同、资源拥有差距较大的阶层中会有一定比例者认为本地区收入差距太小,值得探究。而可能有的一个解释是这两者中均不乏有专业技术特长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目前自己收入较低的状况感到不满。
                    
                   
            第八,各阶层对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度与对差距态势的认可度并非相对应。即,对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持高肯定度者并不一定就是对收入差距距离认可度较高者,反之亦然。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目前浙江资源拥有/配置和阶层利益关系的异质化。
                    
                   
            第九,所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者均肯定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所有阶层中的绝大多数者均对目前收入差距的距离表现出心理不适,并且,基本上是对差距过大的不适。这表明,在收入差距存在的合理性在所有阶层中均获得了较高的肯定的同时,其目前表现出的距离过大的态势也在所有的阶层中遭到了较高的否定。
                    
                    2、对高收入者的指认
                    
                   
            对高收入者的指认,包括以下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对高收入者收入的现实认定和合理性的道德判断两个层面:(1)您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哪三种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2)您认为应该是哪三种人获得高收入。
                    
                   
            数据分析表明,在所列的九种社会身份者中,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三种人中,当官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有社会关系的人为频数最高的三种人;认为最应该获得高收入的三种人中,有技术专长的人、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吃苦耐劳的人为频数最高的三种人。两者相比,人们的道德判断与现实认定之间无疑有较大的不同。而将人们的道德判断与现实认定之间的差距按百分比的绝对数由多到少排序,可以发现,当官的人、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和吃苦耐劳的人这三种人被认为是在应得收入和实际收入之间差距最大的三种人。
                    
                   
            进一步看,当官的人、有社会关系的人、家庭背景硬的人、有资产的人更多地被认为属于不应获得高收入而获得了高收入;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脑子聪明的人、胆大肯干的人更多地被认为属于应获得高收入而未获得高收入。联系到社会上一般较多地将当官的人、有社会关系的人、家庭背景硬的人、有资产的人划归于“有权、有势、有钱”者,将有文化有学历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脑子聪明的人、胆大肯干的人划归于“凭本事吃饭”、“靠双手挣钱”者,这表明,人们倾向于不满有权有势有钱者的较高收入和有技术勤劳者的较低收入,更多地认为目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在于有权有势有钱者对有技术、勤劳者利益的侵占与剥削。
                    
                    将对高收入者的指认置入阶层的背景,相关数据分析显示:
                    
                    首先,对当前最容易获得高收入者,各阶层均以“当官的人”确认度最高,以“吃苦耐劳的人”确认度最低。
                    
                    其次,对应该获得高收入者,各阶层均以“有技术专长的人”确认度最高,以“家庭背景硬的人”确认度最低。
                    
                   
            第三,两者相比较,各阶层均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认为“当官的人”不应该获得高收入,但在目前,则是“当官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或者反过来说,各阶层的均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认为:目前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的“当官的人”是不应该获得这一高收入的。
                    
                   
            第四,两者相比较,各阶层均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认为“有技术专长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但在目前,“有技术专长的人”不容易获得高收入;或反过来说,各阶层均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认为:目前不容易获得高收入的“有技术专长的人”是应该获得高收入的。
                    
                   
            第五,合理性的道德判断与现实判断间最大和最小差距的选项比较表明,各阶层均更倾向于认为“当官的人”实得和应得间的差距最大,“有资产的人”、“胆大肯干的人”、“脑子聪明的人”和“家庭背景硬的人”应得和实得间的差距最小。
                    
                   
            第六,就当今中国最容易获得高收入者的个人资源/基础性条件/背景而言,文化知识、勤业和智慧更多地获得社会基础层的指认,权力资源更多地获得社会中间层的指认,资产、家庭与社会关系、技能和胆量更多地获得社会优势层的指认。
                    
                   
            第七,就应该获得高收入者的个人资源/基础性条件/背景而言,文化知识和社会关系更多地获得社会基础层的认同,权力资源、家庭关系和勤业更多地获得社会中间层认同,资产、智慧、技能和胆量,更多地获得社会优势层的认同。
                      3、对相关年代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评判
                    
                    问卷中对相关年代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评价涉及三个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现在,以下分而析之。
                    
                    (1)对经济形势评价的阶层分析
                    
                   
            从各阶层对三个年代评价的数据分布看,首先,对三个年代的评价中,1980年代以“一般”为众数的阶层为9个,“比较好”的为一个;1990年代和现在,则全部阶层均以“比较好”为众数。这表明,就对经济形势评价的阶层倾向而言,对1980年代的经济形势为中性评价;对1990年代和现在的经济形势为肯定性评价。
            
                 
            其次,对三个年代的评价中,持肯定性评价者居多的阶层数与持否定性评价者居多的阶层数相比,均为前者超过后者。这表明,较多阶层对三个年代的经济形势均持肯定性评价。
                    
                    第三,持肯定性评价者占多数的阶层数与持否定性评价者占多数的阶层数相比较,
            1980年代为8:2,1990年代和现在均为10:0,即,倾向于对经济形势持肯定性评价的阶层数呈增长态。
                    
                   
            第四,有持强烈的否定性评价——“很不好”者的阶层数1980年代为6个,1990年代为2个,现在为5个,呈缩减型增长。这表明,虽然对经济形势变化持绝对否定态度者的比例总体为下降态势,但与1990年代相比,“现在”的阶层分布扩大,否定程度有所增强。
            
                 
            第五,就总体而言,除经理人员阶层对三个年代的经济形势均更倾向持肯定性评价外,其它各阶层均为更倾向于对1980年代经济形势持中性评价,对1990年代和现在经济形势持肯定性评价。
                    
                   
            第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这四个阶层更多地认为现在是自己的“美好时光”;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六个阶层则更多地认为1990年代是自己的“美好时光”。
                    
                   
            第七,肯定度超过平均值的阶层,1980年代有六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990年代有五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现在有四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从中可见,阶层数呈持续下降态,这是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为两大常态阶层,这是二。以阶层层级分,优势层和基础层为常态层级,这是三。
                    
                   
            第八,否定度超过平均值的阶层,1980年代有五个: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1990年代有五个: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现在有五个: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从中可见,阶层数保持一种常态性的稳定,这是一。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为两大常态阶层,这是二。以阶层层级分,优势层和中间层为常态层级,这是三。
                    
                   
            第九,从各阶层评价的变化态势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这四个阶层对经济形势的肯定度呈持续增长态;余者均为缩减型的增长态,即对现在的肯定度大于1980年代,但小于1990年代。如果以社会优势层、社会中间层、社会基础层三个层级划分,各层级对三个年代经济形势肯定度变化态势的分布,无疑呈离散状态。
                    
                    (2)对社会形势的评价
                    
                   
            从各阶层对相关年代社会形势评价数据的分布看,首先,对三个年代的评价中,1980年代,以“比较好”为众数的阶层为4.5个(个体工商户中选择“比较好”和“一般”者比例相同,均为众数),以“一般”为众数的阶层为5.5个;1990年代,以“比较好”为众数的阶层为七个,余者以“一般”为众数;现在,以“比较好”为众数的阶层为7.5个,“一般”为两个,“不太好”为0.5个(经理人员中选择“比较好”与“不太好”者比例相同,均为众数)。这表明,就对社会形势评价的阶层倾向而言,对1980年代的社会形势为中性评价;对1990年代和现在的社会形势,为肯定性评价。
                    
                   
            其次,对三个年代的评价中,持肯定性评价者居多的阶层数与持否定性评价者居多的阶层数相比,均为前者超过后者。这表明,较多阶层中的较多人对三个年代的社会形势均持肯定性评价。
                    
                   
            第三,持肯定性评价者占多数的阶层数与持否定性评价者占多数的阶层数相比较,三个年代均为10:0。即,十大阶层均呈倾向于对社会形势持肯定性评价的稳定态。
                    
                   
            第四,有持强烈的否定性评价——“很不好”者的阶层数1980年代为2个,1990年代为2个,现在为7个,呈增长态。即,阶层分布扩大,否定程度有较大增强。
                    
                   
            第五,对1980年代的社会形势,较多的上层和中层,半数的下层更倾向于持肯定态;对1990年代的社会形势,上层、少数中层和半数下层更倾向于持肯定态;对现在的社会形势,所有阶层皆更倾向于持肯定态。
                    
                   
            第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这三个阶层更倾向于认为1990年代是自己的“美好时光”;经理人员、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三个阶层更倾向于认为1980年代是自己的“美好时光”;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更倾向于认为现在是自己的“美好时光”。
                    
                   
            第七,肯定度超过平均值的阶层,1980年代有四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990年代有四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现在有四个:者。从中可见,阶层数保持某种常数,这是一。属于社会基础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为唯一的常态阶层,这是二。
                    
                   
            第八,否定度超过平均值的阶层,1980年代有六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990年代有四个: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现在有四个: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从中可见,阶层数为平稳型的缩减态,这是一。属于社会中间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唯一的常态阶层,这是二。
                    
                   
            第九,从各阶层肯定性评价的变化态势看,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四大阶层呈持续增长态,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两大阶层呈缩减型的增长态,即对现在的肯定度高于1980年代、低于1990年代;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呈增长型的平稳态,即对1980年代和现在的肯定度持平,1990年代为最高;经理人员阶层呈平稳型的缩减态,即1980年代的肯定度为最高,1990年代和现在持平;产业工人阶层为增长型的缩减态,即对现在的肯定度低于1980年代、高于1990年代;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呈持续缩减态。如果以上、中、下三个阶层层级划分,与年代
            相伴随,各阶层对三个年代社会形势的肯定度,中层表现为增长的态势,而上层和下层则更多地表现为离散状态。
                  (3)对评价的综合分析
                 
            将各阶层对三个年代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评价综而析之,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对经济形势还是对社会形势的评价,除1980年代的经济形势外,各阶层均以持肯定态度者占绝大多数。
                 
            第二,就总体而言,无论对经济形势还是对社会形势变化的肯定性评价,阶层的层级性差异不明显,上、中、下层之间表现出较大的离散性,没有绝对的层级性区隔。
                 
            第三,阶层中对经济形势变化持肯定态度者所占比例达最高点的众数年代为1990年代,阶层为6个,即该众数亦为绝大多数;对社会形势变化持肯定态度者所占比例达最高点的众数年代为现在,阶层为4个,即该众数为少数。这表明,倾向于肯定1990年代经济形势的阶层数不仅排序第一,且为绝大多数阶层;倾向于肯定现在社会形势的阶层数虽排序第一,但为少数阶层。
                 
                 
            第四,就持强烈否定态者的比例而言,对经济形势的评价以1980年代为最高,现在次之,1990年代最低,而阶层分布的变化亦如此;对社会形势的评价,以1990年代最低,1980年代次之,现在最高,而阶层分布1980年代与1990年代持平,现在最多。这表明,无论对经济形势还是对社会形势,1990年代是人们不满程度最低、不满者阶层分布最少的年代,而现在,尽管持强烈否定态度者仍为极少数,但不仅人们的不满程度有所增强,且阶层分布也有所扩展。
                   
            
                   
            第五,对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变化的肯定性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农业劳动者三大阶层呈现一致性: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劳动者均为持续增长态办事人员均为缩减型的增长态,而其它阶层则表现不一致性。这提示我们,虽然就总体而言,对于经济势和社会形势变化的评价存在着阶层的不一致性,对某些阶层来说,还是表现出正向对应性的。
             4、对出现社会不公现象原因的指认
                    
                   
            问卷中有涉及12个选项的“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列不公平现象是否突出”一问,每位回答者可选三个案。因该问题有一原因性的前置,因此,实际上内蕴回答者对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原因的指认。
                    
                    置入阶层的变量,数据的分布如下:             从表五可见,第一,各阶层的选项中,均以“因权力造成的不公平”为众数,即各阶层均认为权力是目前社会不公的首位原因。
                    
                   
            第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这六大阶层对于权力在社会不公现象出现和存在中的重要性的指认值较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四大阶层的指认值则较低。
                    
                   
            第三,近半数阶层认为户藉制度因素在当今社会不公现象产生和存在中的作用是最弱的;1/3强的阶层认为年龄因素在当今社会不公现象产生和存在中的作用是最弱的;1/5的阶层认为性别因素在当今社会不公现象产生和存在中的作用是最弱的。
                    
                    第四,对造成社会不公最重要的三大因素的总体指认值,“权力”为最高,“行业”次之,“职业”居第三。
            
                 
            第五,按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三个社会层级分析,对造成当今中国社会不公的最强大的三大因素和最弱小的三大因素的指认,按强弱度由高到低排序,优势层分别为权力、行业、单位与年龄、户藉制度、家庭出身;中间层分别为:权力、行业、阶级/阶层与户藉制度、年龄、所有制;基础层分别为:权力、职业、行业与所有制、户藉制度、性别:三大阶层共认的最强大因素为“权力”和“行业”,最弱小因素为“户藉制度”。
           5、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指认
                    
                   
            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指认表现在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中:(1)“依您看,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限选三项);(2)“您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保持社会稳定,首先要抓下面哪些大事?”(限选三项)综合这两个问题的三项答案选项后的数据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见,就总体而言,首先,被调查者所指认的“当前影响社会稳定最严重问题”中比例最高的三者为:腐败、社会治安恶化和就业缺乏稳定;认为“保持社会稳定首先要抓的大事”中比例最高的三者为:惩治腐败、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即,前三者被指认为影响稳定的最重要原因,而后三者则被认为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其次,除“其他”外,被调查者中有关影响社会稳定最严重问题指认值最低的三者为:重大事故、信任缺乏和自然灾害;有关保持社会稳定首先要抓的大事指认值最低的三者为:推进政治改革、加快国企改革和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别。即,人们普遍地不认为前三者已对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而对后三者在保持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的认可度也是最低的。
                    
                   
            第三,就超过10%的选项及排序看,前者为腐败(27.2%)、社会治安恶化(13.2%)、就业缺乏稳定(12.2%)、社会不公(11.0%);后者为:惩治腐败(24.5%)、
                    
                   
            解决失业下岗问题(14.7%)、保持经济健康发展(12.8%)、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11.5%)。即,人们更多地感受到前四项因素,尤其是腐败对社会安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其严重性,更倾向于认为要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保障社会安定,必须做好后四个方面,尤其是惩治腐败的工作。
                    
                    分阶层而言,首先,所有阶层均认为腐败问题是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稳定的最严重的问题。
                    
                    其次,所有阶层均认为当今中国必须首先做好惩治腐败这一重要工作,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腐败、社会治安恶化、就业缺乏稳定、社会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老百姓权益没有保障这六项被较多阶层中的较多的人指认为影响社会稳定最严重的问题。第四,惩治腐败、保持经济健康、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减轻农民负担这五项被较多阶层中的较多的人指认为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第五,按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这三个社会层级划分,对于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稳定的最严重问题的指认,各层级均以“腐败”为首要问题。而对次重要问题的指认,优势层更倾向于“社会不公”;中层更倾向于“社会治安恶化”;基础层更倾向于“社会治安恶化”和“老百姓生活没保障”。这表明,除了均认为“腐败”已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最严重的影响外,优势层更感受到和注意到社会公正的偏差,中间层更感受到和注意到安全保障短缺,基础层更感受到和注意到安全和生存保障的双重短缺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六,按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三个社会层级划分,对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的指认,各层级均以“惩治腐败”为首要工作,对次重要的工作的指认,三个层级也有较大的一致性。其中,保持经济健康发展、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得到最多指认的三项。这表明,无论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均认为要保持当今社会的稳定,惩治腐败、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是三项最重要的工作。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1995——2001年生活改善的肯定度,浙江与全国不相上下(73.3%:73.0%),否定度略高(15.3%:11.9%),但浙江不仅持肯定态度者占绝大多数的阶层数量多于全国:十大阶层均为肯定度超过60%,并且,基础层的肯定度也高于全国。对未来五年生活将获改善的肯定度,浙江较高于全国(71.9%:64.2%),否定度,浙江与全国不相上下(8.4%:8.9%);持肯定态度者占绝大多数的阶层数量,浙江与全国持平,均为九大阶层,但基础层的肯定度高于全国。这表明,与全国相比,在浙江,1995——2001年间不仅获利者的阶层面更广,并且,所有阶层均以获利者占绝大多数,而社会基础层也有较多的获利。这是一。对未来生活的改善,浙江各阶层不仅普遍确信度较高,基础层的确信度也较高。这是二。
                    
                   
            第二,相比较而言,属于社会中间层中的办事人员和属于社会基础层的四大阶层共五大阶层对1995——2001年生活变化的否定度较高。其中,否定度最高的为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属于社会中间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以及社会基础层中的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共五大阶层对2001年以后5年生活将获改善的确信度较低。其中,确信度最低的为商业服务业员工。这表明,相比较而言前五大阶层中,认为自己在1995—2001年生活变迁中获益较少或受损较多者较多,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是认为获益最少或受损最多的阶层;后五大阶层,对未来5年生活改善的期望值较低,而商业服务业员工是期望值最低的阶层。这是一。数据显示,对前五年生活变化较多持否定态度的阶层并非一定就对未来五年生活的改善持低肯定态度者,这暗示着这些阶层的生活已开始改善。这是二。
                    
                   
            第三,在浙江,绝对多数者认可收入差距的存在,绝对多数者认为所在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这两者的比例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6%:75.6%;74.5%:71.6%)。这表明,浙江人对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度略高于全国,但对于现实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则略低于全国。而分层分析显示,就总体而言,以社会优势层、中间层和基础层排序,三者对于收入差距存在合理性的认可度按序递减,对于现实收入差距的容忍度也是按序递减。但就各阶层而言,认可度的排序与容忍度的排序呈现较大的不一致性,即,认可度较大的阶层并非一定就是容忍度较大的阶层,反之亦然。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为认可度最低者,但其容忍度却仅次于属于社会优势层的三个阶层,居第四位,也是仅有的有认为“差距过小”者的两个阶层之一。
                    
                   
            第四,人们对高收入者合理性的现实认定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并更多地认为目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权者、有钱者、有势者对有技术者、勤劳者利益的剥夺。分阶层而言,各阶层均在较大程度上倾向于认为“当官的人”和“有技术专长的人”的实得和应得间的差距最大。其中,前者是实得大于应得,后者则反之。而对于高收入获得正当性的依据,经济实力、个人智慧和胆量、技能更多地获得了社会优势层的确认;权力资源、家庭关系和个人勤业更多地获得了社会中间层的确认;个人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关系更多地获得了社会基础层的确认,各层级间有较大的不一致性。
                    
                   
            第五,对经济形势的评价,1980年代、1990年代和现在相比,一是各阶层对经济形势变化评价的肯定度由二成四至六成四,呈增长型的稳定态;二是分阶层比较,所有阶层对“现在”的肯定值均高于“1980年代”,但与对1990年代的肯定值相比,有六个阶层的比例有所下降。而无论是肯定度持续上升的阶层,还是肯定度有所下降的阶层,均分散在各社会层级中,即,对经济形势变化的评价在社会层级上呈现出离散状态。
                    
                   
            第六,对社会形势的评价,1980年代、1990年代和现在相比,一是各阶层对社会形势变化评价的肯定度由四成五至五成一,呈增长型的稳定态;二是分阶层比较,对“现在”与对“1980年代”的肯定度相比,有六个阶层提升了,一个阶层持平,三个阶层下降了;与对“1990年代”的肯定度相比,有五个阶层提升了,一个阶层持平,四个阶层下降了。而以社会层级划分,社会中间层表现为肯定度提升,属于社会优势层和社会基础层的阶层则表现为离散状态。
                    
                   
            第七,就评价的态势而言,对经济形势,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中存在某种肯定性评价常态,对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某种否定性评价常态;对社会形势,农业劳动者中存在某种肯定性评价常态,专业技术人中存在某种否定性评价常态。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评价综而述之,可以说,与其它阶层相比,属于中间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唯一的对于近20年来经济——社会形势持否定态度者的比例均保持着一定的常数的阶层:这一阶层对近20年无论是经济变迁还是社会变迁的评价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常态性的否定态度。
                    
                   
            第八,无论是对经济形势还是社会形势的评价,除1980年代的经济形势外,各阶层均以肯定性评价者占绝大多数;而对于近20年来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均以肯定度上升阶层占绝大多数。分层分析显示,虽然某些阶层在对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变化的肯定性评价上存在着一致性,但分社会层级而论,无论是对经济形势还是对社会形势变化的肯定性评价,阶层的层级性差异均并不明显,社会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之间没有绝对的区隔,处于社会优势层的阶层没有更多地持正面评价,处于社会下层的阶层也并未更多地持负面评价。
                    
                   
            第九,权力被认为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公平产生和存在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户藉制度则被认为是影响力最弱的。就阶层分层看,各阶层均认为“因权力造成的不平等”是最突出的不公平现象,半数以上的阶层认为户藉、年龄是影响力最弱的因素。以优势层、中间层、基础层三个层级分而析之,三大层级均指认的影响力最强的两大因素为权力与行业;均指认的影响力最弱的一大因素为户藉制度;而中间层所指认的影响力最弱的两大因素:年龄和所有制则分别与优势层和基础层所指认的另一大最弱因素相同。这表明,各社会层级对于最突出社会不公平现象,或者说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最大因素有较大的认同度,各社会层级间不公平感的来源无明显差异。
                    
                   
            第十,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原因中,“腐败”、“社会治安恶化”和“就业缺乏稳定”是被选率最高的三项原因;与之相对应,“惩治腐败”、“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被认为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三大首要工作。分阶层看,所有的阶层均认为“腐败”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严重的问题,而“惩治腐败”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首位重要工作。这表明,各阶层对于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期待有着较大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与近二十余年来浙江的社会阶层分化特有的进程和结果相伴随,以阶层间资源的离散性配置/拥有为基础,对应于浙江的社会阶层“葫芦型”的类型结构,浙江阶层的心态亦未出现明显的“断裂化”或层化的层级区隔,而是与阶层结构类似,较多地表现为“碎片化”分布的离散态势。而正是这一与结构“碎片化”相对应的心态“碎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阶层和谐,为浙江的社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来源:浙江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