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夕照地铁站d口:前路漫漫的优雅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6:29
前路漫漫的优雅社会   

新加坡行善理事会的最新调查发现,国人认为自己够优雅,但觉得别人不够优雅。在理事会今年举行的第三次新加坡优雅指数调查中,社会整体的优雅指数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去年的61点下滑到60点;前年的指数则是58点,三年调查期间的起伏并不大。

  在1404名受访的国人当中,88%表示在过去的6个月里曾经做过好事,但只有55%表示在同一时期感受到别人的善意;43%觉得自己亲切待人,可是只有15%认为其他国人亲切对待自己;35%表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意的回应。新加坡行善运动秘书处总经理袁国栋如是解读:国人很自我,只记得自己如何善待别人,却忘了他人如何善待自己。

  新加坡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急速发展后,物质上的成就反衬了社会行为的落后。早在1978年,当时的李光耀总理便着力推动“礼貌运动”,希望长期的宣导能提升国民素质。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目标,“优雅社会”更是在1990年代初由当时的总理吴作栋提出。21世纪已经过了11年,今年的调查揭露出国人对于优雅行为的认知落差,所反映出来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不优雅的态度;可见要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1978年礼貌运动开始时,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7776元;1990年吴作栋接棒总理时已经达到2万3101元;2010年的数字更高达5万9813元。对比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在社会领域的进步明显地相对滞后。

  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国经验,似乎并没有在新加坡得到完全的印证。国人的生活虽然比以前更为富足,公共秩序也有所改进,但花园城市的整洁依然得靠勤奋的外籍劳工和严刑峻法来维持——在罚款效果不彰之余还得实施“劳改令”来公开羞辱垃圾虫。此外,公共厕所的干净指数,地铁上下车的争先恐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礼让老人、孕妇……都还是国人讨论的常青议题。

  表面上看,这似乎同国人普遍的“怕输”心理有关。深一层想,“怕输”心理的背后,恐怕更是社会迷恋效率的集体潜意识的副产品。干净有序固然是新加坡的主要国际形象,但真正让新加坡为外人称道的,其实还是本地的效率,无论是投资经商还是日常起居,生活在新加坡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效率,事情不但办得好,还办得快。讲求效率,已经成为国人最高的价值,也快成为“新加坡人”的基因。

  追求效率的结果,也造成事事唯恐人后的焦虑,国际排名如此,国内生活更因而“怕输”;“怕输”看似自私的表现,真正的驱动心理是不愿吃亏,宁可损人不利己也不要让别人占便宜——吃相难看不是问题,吃进肚子才是关键。

  行为不优雅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也能成为颠覆效率的实际问题——堵着门争着上车的地铁乘客,反而会妨碍乘客顺利下车而浪费所有人的时间。从类似实惠的角度进行讲解,或许比让人厌烦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重视效率的国人。当然,实惠和优雅虽不必然相互排斥,却总难以让人联想在一起。要跨入优雅社会的门槛,最终可能得改变急功近利和效率至上的思维和处事逻辑,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人愿上下而求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