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茶叶品种:蒙古骑兵对阵印度战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2:05

蒙古骑兵对阵印度战象

成吉思汗为了活捉扎兰丁,不惜代价长途追袭,却在印度河畔最终停下马蹄放弃追击。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唯独不取印度。而史料记载,这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怪兽有关。这种叫角端的怪兽到底是为何物?

蒙古人西征100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1398年12月,帖木儿部队与印度军在德里附近上演了一场蒙古骑兵对阵印度

象阵的战役。据说一头狂奔的大象相当于6000名骑兵,那么派出120头战象的蒙古骑兵何以最终战胜?

怪兽角端劝走了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对阵印度战象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很快撤回了阿富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濛。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一声响亮,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劝说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君宜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虽然耶律楚材的话未必是真,但手法可谓善谏。

其实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彪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这是印度属热带,比起阿富汗来更加炎热难当。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而唯独没有取下印度。因为印度这地方对很多外来的征服者都是一块神秘的土地。2300多年前,古马其顿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中东、两河流域和古波斯时,都是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正值气势大盛,亚历山大率军去征服印度,但是这支军队却在印度河地域奇怪地遇上大瘟疫。泱泱大军不战而倒,于是不得不被迫后撤,回征途中只有30岁的亚历山大病死于伤寒。印度人就这样避免了这次生灵涂炭的灾难。

帖木儿继续成吉思汗未成之业,力排众议,攻入印度

蒙古人西征100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欧亚大陆除了明王朝以外,再无强国。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从母系上说也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横空出世,他奋起统一四大汗国,立志重建成吉思汗大蒙古国的雄图。经过40余年的奋斗,他建立起了一个东起印度,西及小亚细亚,北接里海,南达波斯湾的强大帝国。

可是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与其说这是一个心愿,不如说这是一块心病。当年他的祖上没有征服印度,使印度成为欧亚大陆上与蒙古帝国并存的最大的一块领土。

帖木儿出生时,印度正值德里苏丹的塔忽剌王朝,但他的帝国已经岌岌可危。

26岁的帖木儿在征战阿富汗的战斗中被当年成吉思汗的宿敌扎兰丁的后裔凯雅尼王子击败,帖木儿的脚被箭集中,成为终身残疾,固有“瘸子帖木儿”的称号。而从此帖木儿的势力却不断扩大。1370年建立帖木儿帝国,称都撒麻而罕。紧接着,帖木儿出征突厥斯坦,攻占波斯,灭毁花剌子模,远征钦察汗国。1397年,帖木儿觉得攻占印度的时候终于到了。

因为当时的印度德里苏丹国已经日趋瓦解,各地王公纷纷脱离苏丹独立,建立赫曼、孟家拉、古吉莱特等国。国力随之减弱。而且德里苏丹马茂德沙二世是个软弱无能之君,朝中大权落入宰相黑巴勒手中。帖木儿想乘国中混乱攻下印度。

但帖木儿做出这项决定时仍然受到王公、将军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远征事关重大,他们列举以下原因来反对远征印度的计划。第一,与印度相距太远,害怕军力接济不上。第二,印度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多猛兽、毒蛇攻击。第三,印度气候干燥炎热,又容易发生瘟疫。

但是帖木儿决心已定,他力排众议,坚持攻入印度。

蒙古骑兵怎样战胜印度象阵?

从历史上所有侵入势力来看,要攻占印度都是从阿富汗直捣印度西北部开始的。帖木儿的决议最早的执行者就是阿富汗的总督,也是他的孙子皮儿•贾汗吉。贾汗吉接到帖木儿的命令后立刻率领3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在1397年渡过申河(印度河),1398年5月攻占木儿坦。随后,帖木儿率10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达到喀布尔。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

12月帖木儿到达印度首都德里附近帕尼帕特。帖木尔汗军与印度军在此会战。当时帖木儿骑兵13万,印度军队只有骑兵1万、步兵4万。正当两军激战之时,忽然从军阵中冲出一群庞然大物来,蒙军惊慌万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兽。这时有人告诉帖木儿这是南方的一种叫大象的动物。

当时印度军派出120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这种印度军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更是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雨如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马上回头撤退。

骑兵怎样战胜象阵,帖木儿大伤脑筋。终于有人献一良策。1398年12月17日,帖木儿汗军与印度军再次会战。这次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骆驼惊恐万状,乱跑乱冲,火乘风势,驼乘火势冲向印度军一翼。大象生性怕火,看见骆驼背火冲来,吓得四处逃窜。另一支象阵还是冲向蒙古骑兵,帖木儿汗军也不迎战,而是纷纷下马逃入树林中去,战象落入圈套,紧追不舍。这时蒙古军队的弓弩手箭如飞蝗猛射战象,战象负伤甚痛四处乱窜,印度士兵被逃回来的大象踩死射死过半。

交战胜利后,帖木儿于12月18日乘胜攻下首都德里。德里城民坚决抵抗。蒙古骑兵尽杀城民。1399年1月。波斯又乱,帖木儿将印度领土分封诸将,自己撤出德里,并且把德里苏丹积累200多年的金银财宝悉数运往河中。除此之外帖木儿没有忘记带回90只印度大象。在撒马尔罕建造清真寺时,这90头大象成了搬运建筑材料的好劳力。并且随军带走一些战象。大战土耳其时,帖木儿还用上了从印度带去的30头象战参与作战,不过这次就象蒙古军队战胜印军一样,土耳其人用同样的办法击溃了蒙古的象阵。蒙古骑兵从此不再运用象阵,仍然依靠他们的弓马铁蹄踏平了土耳其。

蒙古人后裔从此统治印度300多年

公元8世纪初,印度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入侵者的“狩猎场”。印度陷入长达500年的异族统治和内部战乱之中。1206年,苏丹穆斯林政权在德里建立,印度再度统一。这个帝国存在了200余年后,在帖木儿征服印度以后于1413年解体,印度重又陷入分崩离析的战乱之中。

1525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率领军队由阿富汗攻入印度,并于次年占领德里,稍后又征服了北印度大部分地区。从此,印度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莫卧儿”一词,在《蒙古族通史》等历史著作中,有时写“莫卧儿”,有时写“蒙兀儿”,都是蒙古语的音译,就是“蒙古”的意思。在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内修朝政,外事征服,其疆域面积扩大到西起俾路支、信德,东至阿萨姆和孟加拉的广大地区。

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的100年间,莫卧儿帝国达至极盛。在查罕杰和沙•贾汉统治时期,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次大陆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均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如规模宏大的著名建筑泰姬陵,即为沙•贾汉时期所建造。18世纪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走向衰败。1739年和1761年,波斯和阿富汗军队又先后入侵印度,德里遭受浩劫。此后,侵入印度的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扩张,最终,莫卧儿帝国沦为英国的附庸。1857年,莫卧儿帝国正式消亡。

解析蒙古骑兵战无不胜的秘密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这是一个神奇,也是一个秘密。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我们不妨解析。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蒙古人从小开始旦旦追逐、年年游牧的生存方式和蒙古草原险恶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强悍的体质、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高超的骑射技术。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是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或者因粮于敌,从前线得到补充。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在兵制上蒙古骑兵以轻骑兵为主,重骑兵为辅。所以保持了全军一致的速度和整体的威力。蒙古骑兵严格限制每人的携带品。出征时规定:每人各携一小帐,一革囊盛乳,一锅。随身行李只有这些。

装备上以轻便为主,鞍辔轻小,重量不超过八斤,鞍边悬一皮袋,内装肉干、乳酪。

武器上以轻利实用为主,远战武器有弓、箭、弩、抛石器。近战武器有投镖、长枪、矛、弯刀、套绳。随身配备环刀,刀柄小且扁状,轻便犀利。每骑携带两只弓矢。蒙古骑兵的作战工具也是生活工具。弓箭、投镖、套绳既可狩猎又可作战。成吉思汗特别重视武器制造,每克一地,就选铁匠、工匠制造武器。

服装上,寒冬则穿毡帽、毡靴和皮衣。他们的战装是马皮制成的,这种马皮经过动物的尿液浸渍而变得坚硬。战斗时还穿一件丝织长袍。这种丝织长袍有今天的防弹衣的作用。此外妨刀箭切入皮肉,如果是皮衣、棉衣的话,就会连皮毛或棉丝一起切入皮肉,造成化脓。而丝织衣料即使切入皮肉,当从伤口拔箭时还可以减少磨擦,减轻疼痛,对医治起来也起作用。左臂上拴一把短剑,战靴内缝一铁块,保护小腿。

在编制机构上,按十进制编制军队。从十夫、百夫到千夫、万夫,另设护卫队,先遣队,指挥方便,精简精干。牧户从十户、百户到千户、万户编制,设立户长。马匹分配上,配备从马,“日轮一骑乘之”。普通士兵2匹,各级头目三四至五六匹不等。长途行军中,有空马担任粮草的运输。他们的战马是一种蒙古矮种马,胫粗、腿短、头大,但精力充沛、反应敏捷。

蒙古骑兵有四大优势。一,擅长野战,有利于在运动战中前歼敌。二,有利于集中兵力。三,机动性强,有利于及时捕捉战机。四,在不利条件下,随机应变,“去如电逝,追之不及”。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在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看看印度战象威力有多大?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训象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人们的好朋友。但是了解真正的野象的人都知道它们是怎样的一群。他们野性十足,很容易发怒,发起怒来令人生畏。而且大象也是群居生活,庞大的象群看到自己的伙伴受到攻击时,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们是所向无敌的。人们将它视之为百兽之王。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我们无从得证人们一开始驯化大象就是为了作战,但是历史上很多关于大象的记载都跟作战有关。5000年前,驯化大象就在印度两大宗教中扮演重要角色。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大批进入印度,他们是游牧的入侵者和草原上的畜牧人,但是他们到达印度后所到之处都有大象,他们很快学会了捕捉和训练。很快他们就学会了所有关于大象的内容。传说中雅利安人的领袖因陀罗出征打战时骑的不是马,而是大象爱罗婆多。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更让人高兴的是,大象与马能配合的很好,象马并肩作战,又象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编制中最小的兵队有1头象、1辆战车、3匹马、5名步兵。而最大的军团配备21870头象,21870辆战车、65610匹马、109350名步兵,其实就是21870倍小队的规模。作战时,善战的一部分大象先展开攻击突破,将敌军的队伍冲乱,踏毁城垛。另有一批大象用作驮兽,或者在深水处架造浮桥。每头战象都需要一批士兵和一定的装备为之组合:1名驭象者、2—3名骑象者、一小队保护象群的士兵、1辆拖位的车、以及随行的非战斗人士。

战象的装备极其精良。身上有皮制外罩或青铜甲片保护,鞍座上带有投掷武器,骑在象背上的战士箭袋里装着长枪和箭矢。象牙是大象天生的锋利无比的武器,除此之外,人们在象牙上还缚上短矛。护膝甲上插着匕首、长鼻虽然是大象的主要武器,但是它也是最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因此长鼻末端还绑着护套,护套上又插起大刀,以此既起到保护作用,又加强攻击性。

印度的王公贵族交战时双方都驭使大象披甲上阵。战斗开始时,出战的是生有锐利獠牙的大雄象,一对一短兵相接。这时大象的长鼻缠绕,獠牙相撞,极为勇猛激烈。等其余的象群攻上来时,战象横冲直撞,对方被象背的弓箭射死、被战象全身的刀矛刺死、剩下没死的被大象卷鼻摔死、被立柱般的大脚踩死,可谓无处不致人于死地。

大象力大无比,在战争中它可以为军队干很多重力活。比如大象可以拖起陷入泥潭车辆。大象在作战时最主要功能是负重。它可以驮运辎重装备、军需给养、驾车、拉大炮都是他们干的活。英国人侵犯印度河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还一个优势是它的高度。一般的大象都在2米以上,高的战象达到2米7。这般的高度使得架在它宽厚结实的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但是战象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大象的生活习惯相对比较娇养,喂养一头大象需要大量的粮食,而且挑剔食物。如果让它挨饿,它就很容易衰弱。大象需要比较好的保养和照顾,比如大象被吵得睡不着觉,它的身体就会很快的垮下来。大象的一时的力气是大,但是大象的耐力却不好,每天的劳动很少能超过6个小时。与骆驼相比,它的负重只不过是骆驼的3倍。但是大象能套车,而骆驼不能。与驭象者配合默契的大象是很聪明的,驭象者一摸它就会懂得要做什么。另外,驭象者有一个小铁钩,用来刺激大象灵敏的耳朵。但在作战时,大象也会惊慌失措,与马匹比起来,大象不容易被良好的驾驭。所以在需要大象冲锋陷阵时,驭象者往往要用酒来刺激它,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又很难控制,被酒刺激的大象很难保持纵队的阵型了。

刚开始利用大象作战屡战屡胜,但打败的都是那些没见过大象的军队。一旦对方知道象战的特点以后,破阵的方法往往很多,而且不同的民族都会想到自己本族可用的办法,比如蒙古骑兵就用骆驼火战来制胜战象。与蒙古骑兵比起来,战象编队累赘辎重,行动不便。大象身体庞大,转身太慢,曾有敌军用斧头从后面砍断腿弯,用弯刀割断象鼻,用标枪刺穿大象肋部。象阵指挥困难,战术单一,只靠猛冲践踏,别无它法。一旦受到对方涂有松脂、沥青的火箭射中贴在皮肉上,大象疼痛起来,容易回头狂奔,这时踩死撞死刺死的将会是自己的军队。(文/中国国家地理网 雷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