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到兰溪地下长河:(引)苏静:一个诗意流彩的女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45:29

追索属于苏氏个性的精神自由

从外表看,苏静非常随和。是的,她在许多问题上可以迁就人,即使是别人错了她自己对了,她都能够一笑了之。为了朋友,她可以将自己手中极为紧要的任务放下,义不容辞地奔赴而去。所以,她的妈妈说,苏静的一个弱点就是不会拒绝。但是,人往往有两面性,苏静在教学上,却守持住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很会拒绝,并且敢于拒绝。

在她进入青岛嘉裕关学校半年多时,她有幸被选中参加青岛市新教师的比武大赛。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按照惯例,她要接受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课型也是“钦定”的。她承认,在准备过程中,她确实从老教师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但由于课型不适合她更有效地挥洒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在出课前一周时间,她毫不犹豫地向郭青伟校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么另起炉灶,自选课型,自己备课;要么放弃这次开课的机会。在一般人看来,这绝对是一种“不识抬举”和“不知天高地厚”的行为。好在郭校长有大将风范,他了解苏静,看着苏静毅然决然的情态,他大手一挥:“就按你说的办!”就这样,苏静就开始了她的“古诗长廊”的教学准备工作。出人意料的是,在高手如云的比武中,她轻取一等奖的第一名。

这令我们思考一个常见的问题:某人出课,必须有名师指点,众人帮抚,并经过马拉松式的演练之后,方才可以纷墨登场。事实上,已经成了“集体思想”的再现。个性不要说,表演的成分也是随处可见。但苏静就保持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她说,在教学上,她追求属于自己个性的自由精神。因为这是不失却其本真价值的一种个性。这就是苏静,一个有着自己教学主见的年轻教师。这一点弥足珍贵。

我们的年轻教师,往往是尊重老教师有余,自己的主见不足。这甚至成了中国的一个“优秀传统”。但正是这样一个优秀传统,使得许多本应崛起的年轻人沉寂下去,乃至终生不起。这种悲哀延续至今,余音未绝。苏静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可谓深远至极。

苏静是一个诗化的女孩,她更适宜于进行诗教。所以,她没有因为统编教材而放弃诗教,而且将诗教拓展与放大,以至将其成为一种班本课程。在教学中,有固定教材,更有非固定教材;有教学思路,却是教无定法,教学机制随处可见。听她的课,最令人拍案惊奇之处,几乎都是显现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就说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重点部分“送灵车”时的一段教学场景吧--

学生争相回答“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时,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轻声插言道:“不就是玩完了吗?”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反感的目光,但也有的禁不住笑出声来。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悲哀氛围即将功亏一篑,苏静老师并没有去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不动声色地说:“的确,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却一样吗?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吧,他的死能和秦桧一样吗?”“不一样!”孩子们齐声答道。“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此时,苏静老师挥 笔在黑板上写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联句,然后作以解释。尔后,苏静老师又写下了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候,已经有 几位平时博览群书的学生要求自己解释诗义了。随后,苏静老师又引用和解释了“人固有一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等相关诗句。此时此刻,孩子们已经激动万分,立即把这些诗句抄写在常备的《课堂偶拾》上,并不由自主地默诵起来 。此后苏静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与黑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孩子们顿时说出了许多诗句:“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时候,苏静老师又将孩子们的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请刚才那个调皮的同学再谈谈对课文“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的理解。他的脸红了,忽然,他提高声音说 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理虽已逝,千载有余情。”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苏静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收集赞美古今英雄的诗作并做课文感怀诗一首。第二天,孩子们确实给了她一个相当精彩的回应,一首首课文诗争相送到了讲台桌上。对于学生来说,自创课文诗的过程,便是一个深入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涵,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悄然矗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这种课,是苏氏之课,有人试图仿效学习,结果大都东施效颦。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者缺少苏静的文学功底,不是“腹有诗书”;二是不适宜于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苏静而言,她也不是全知全能者,她在教学一般性的说明文议论文时,就不如教学富有韵味的诗歌时神采飞扬。所以,她选定的班本课程是古诗词,因为这有利于发挥她的特长,张扬她的个性。她甚至将诗化教学向更宽的层面推展,使诗文成为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她期末为每一位孩子所写的评语,都巧用了诗词名句,以诗样的语言,抒写诗样的年华。几十篇评语篇篇都是短小精悍的散文诗,让你对它有一种割舍不下的留恋。苏静老师称这些评语叫“我心中的你”,在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的同时,让他们感受老师向自己娓娓叙说内心的真诚。其间浓浓的诗意和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表述,令胸有诗书情调的学生自然和老师达成一种内在的默契。苏静老师的许多对学生的溢美词,蕴藉着她对孩子们的由衷欣赏,也昭示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我为我的学生深感骄傲!”将学生视作发展的主体、成功的群体以及和自己心息相通的美丽天使,诗意盎然的教学过程就都成了一种心灵的放飞与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而学生则在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中,释放潜在的智慧,感受学习的幸福,获取意想不到的成功。

    但目前的不少教师,缺失的就是苏静式的教学个性,缺失的就是苏静的文化底蕴。但如果没有教学个性,穷其一生,也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教书匠一个。如果缺失文化底蕴,就不可能达到高层境界。所以,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就要像苏静一样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之时,大胆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来。因为这是一条自由精神之路,是一条走向成功之路。

刚与苏静打过电话,她说自己初入苏州大学,就已为她那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吸引。相信数年之后,从自古名士荟萃的苏州市,蜕化出一个更富文化韵味与思想内涵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