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视频手杆钓鲫鱼:远交近攻,范睦助秦统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2:02
 【原典】

  范睢原本是魏国人,家境贫寒。由于没有钱财去接近魏王,只得先去待奉魏国中大夫须贾。后来遭须贾诬陷,被相国魏齐打得死去活来丢在厕所里。

  幸亏魏人郑安平救了他,改名换姓为张禄。不久,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让他见了范睢,王稽与范睢谈话后,觉得他的确很有才能,便设法把他带回了秦国。

  范睢到秦国时是秦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秦国在南方打败了楚国,东边攻破了齐国,又屡次围困韩、赵、魏三国,形势大好。因此,秦昭王讨厌那些说客辩士,这使得范睢到秦国后一年多时间还没有得到秦昭王的接见。

  后来,秦相国穰侯想越过韩国和魏国去征伐齐国的纲寿,借此扩充他在陶的封地。范睢知道后,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托人呈交给秦昭王,秦昭王读信后终于同意接见他了。

  范睢见到秦昭王后,谈古论今,话说天下大势,分析秦国现实,深得秦昭王信服,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话到关键处,范睢说:

  “现在穰侯想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是极不明智的。”

  昭王正为此事举棋不定,听范睢一说,连忙问范睢的理由。

  范睢陈述说:

  “如果秦国出兵太少,根本就打不了齐国,如果出兵过多,又害怕国内空虚。何况,现在韩、魏两国对秦国本来就不够亲善友好,你还要越过他们的国土去攻打齐国,这妥当吗?从前齐■王曾南征讨伐楚国,破楚军,杀楚将,又占领了方圆千里的土地,可最终却没有得到这些土地的一尺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这些土地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形势所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因为各国诸侯见齐国远征楚国,疲惫困乏,就乘机联合起来进攻齐国,使齐国顾此失彼,大伤元气。齐国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它讨伐楚国而使韩国和魏国得到了好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小偷,岂不是荒谬之极的行为吗?”

  昭王觉得范睢说得完全正确,便进一步问范睢该怎么办。

  范睢说:

  “以在下的看法,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即交好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占领一寸土地就得到一寸土地,占领一尺土地就得到一尺土地。

  而不会像穰侯想做的那样,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昭王听后茅塞顿开。接着,范睢又为他描绘了控制韩魏以威慑楚赵,制约楚赵以威慑齐国的蓝图。昭王于是拜范睢为客卿,发兵攻打魏国和韩国。

  秦昭王四十一年,又拜范睢为相,封应地,号为应侯。

  以后多年,秦国一直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从秦昭王到秦始皇,终于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而统一天下。

  【新说】

  作为军事和外交上的策略,远交近攻的作用在于分化或防止敌人联盟,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所以,远交并不是永久和好,而是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手段。简单说,远交是为了近攻。近攻的目的一旦达到,原来远交的对象就会变成新的近攻目标。如此循环注复,各个击破,步步兼并,天下也就统一于我了。

  远交近攻是囿于地理空间的限制而生发出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因此,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尤其是核武器的使用,远交近攻的思想虽然仍可借鉴,但却不可能成为左右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了。相反,意识形态的标准,即政治的标准,往往压倒远和近的标准而成为交或攻的决定性因素。

  倒是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远交近攻的思想仍可以有广泛的运用,凡事总有轻重绥急,囿于条件暂时不能做到的,实行“远交”,先放它在一边,而集中力量“近攻”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一步步接近“远交”的目标,变远交为近攻。如此循环往复,逐步获得成功。

  说起来,知识的积累,学业的进修,不正是这样一个远交近攻的过程吗?

  【典源】

  远交近攻:“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语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另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助秦统天下,事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