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部落单机版:老照片系列 晚清的著名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4:06

老照片系列 晚清的著名人物
[原创 2011-01-15 23:18:09]
末代皇帝傅仪(1906~1967)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3岁时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五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


末代皇后婉容(1906—1946)字慕鸿,别号植莲。祖先达斡尔族,隶属正白旗,曾为大清屡建殊勋。1922年,以家族势力入选皇后,并与溥仪完婚,时年17岁。1924年,随溥仪被逐出宫,流徙于醇王府、日本公使馆后,旋至天津张园。1932年3月经旅顺辗转抵达长春,成为伪满洲国“执政夫人”,言行均受到日本人严密监视和限制;期间曾秘密与国民党代表顾维钧联络,拟逃离长春未果。1934年6月,成为伪满洲国“康德帝后”,后因“秽闻”被打入“冷宫”,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嗜毒成瘾。1945年,伪满洲国灭亡后,流浪于长春、通化、吉林之间。1946年病逝于吉林延吉监狱,终年40岁。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卒后追谥文恭。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翁同龢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劾,翁同龢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龢掣肘,“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光绪皇帝(1871年--1908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荫斋,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第二子,母为孝钦显皇后之胞妹叶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庆亲王奕劻(1838~1917)中国清末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会同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1894年,封庆亲王。1901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仍任总理大臣。1903年,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旋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1911年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后,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不久,袁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宣统帝退位后,奕劻避居天津租界。1917年病死,葬于北京昌平庆王坟。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1951年),清末摄政王,宣统皇帝父,袭封醇亲王。中国清末监国摄政王。8岁承袭其父奕的醇亲王爵位。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夫人)。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宣统帝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在皇族成员支持下将袁世凯开缺回籍。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无法控制局势,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颁布《宪法信条》。在革命力量的打击和袁世凯挟制下,载沣于12月6日辞去监国摄政王,退归藩邸。清帝退位后,载沣在京深居简出。1928年移居天津。1951年2月3日卒于北京。

第二代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1880~1936),奕訢之孙。号锡晋斋主,满族爱新觉罗氏。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系第一代恭亲王奕訢嫡孙。1898年承袭王爵。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在辛亥革命时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妄图复辟清室,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主张整兵一战,是清皇族中的复辟派。

良弼(1877年--1912年),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晚清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字赉巨。曾留学日本,入士官 学校 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禁卫军成立,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统。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年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坚决主张镇压,反对起用袁世凯。12月调任军谘使。次年1月与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死。

清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1866年—1922年),铁帽子王,为第十代肃亲王。(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其叔叔多尔衮反对,未能继承皇位,后由九弟福临继承,为顺治帝)历任崇文门税监、步军统领、民政部尚书。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清末赞成立宪运动,并免除刺杀监国摄政王的汪精卫死刑。民国之后图谋复辟,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1922年病死于大连。享年56岁。爱好京剧。有女儿金璧辉,过继给日本人川岛浪速,日本名字叫作川岛芳子,后因汉奸间谍罪于战后被枪决于北京。

光绪与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妃子,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898年),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身后谥“忠”(清宗室谥“忠”者唯奕訢与多尔衮二人)。

刘坤一(1830-1902),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有《刘坤一集》传世。

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捻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之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第二年,又署广信知府(今上饶市)。太平天国起义时因保全了广信,不仅名闻天下,而且摺升为广饶九南道道台。后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上司,去职回家养亲。咸丰十年(1860),重又被起用,授吉赣南道道台,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辞。被留在原籍办团练,很得曾国藩赏识。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推荐他出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仁轩等。1867年沈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当时,正是举办洋务时期,左宗棠调任临行前上疏说:非沈葆桢不能任其职。沈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造成船舰20艘。

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年-1885年),他以"仁"、"义"二宇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随机应变,而决不投机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谙钱财的真正价值,大行义举,在赢得美名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经商不忘忧国,协助左宗棠西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救亡图强的洋务运动中,他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郭嵩涛(1818-1891),是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以魏源为知己,率先倡导洋务,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教”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来。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来在商贾。”他批评那种认为“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立足法”的观点。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改名廷芳。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