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北极贝多少钱一斤:"非孝"青年施存统:脱党仍亲共 建国后任副部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45:07

"非孝"青年施存统:脱党仍亲共 建国后任副部长

                                                        2011年07月03日  

  施存统因痛骂孝道而闻名,他不满过分的孝道干涉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受到陈独秀赏识而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插图/金锐 王金花

施存统翻译的相关著作。

施存统和妻子钟复光共同使用的印章。

施存统曾用过的皮包。

  施存统在浙江一师做学生时,撰文《非孝》,痛骂孝道而名扬全国,随之引发的笔祸,成为五四时期反儒教精神的最大事件之一。施存统的勇气,亦受到陈独秀赏识,他跟随陈走上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走上革命道路之前,施存统先走过一条“出走之路”。而这段史料,鲜于记载。今年6月23日,施存统的侄子施根叶讲述了这段真实的故事。

  那时施存统还不满18岁,某个冬天的下午,父亲让他去池塘边洗刷泡菜坛子,他不小心打碎了坛子。

  施从小畏惧父亲,犯错后不敢回家,沿着小路一直走,在10里外一个叫洞店的地方,躺在凉亭里过了一夜。

  次日,施存统跑到60里外的金华,去了在国民党为官的舅舅家,并要求留下。舅舅答应了,并资助他考取了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那里,施存统开始接触激进思想,一步步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日后成为中共发起人之一,并担任首任团中央书记。

  “如果没有这次出走,不知道伯父日后的履历是否会改写。”施根叶认为历史充满了巧合。

  《非孝》一鸣惊人

  施存统考取浙江一师是在1917年,该校是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陈望道、夏丏尊等新派教师在此任教。

  在老师们支持下,施存统和同学俞秀松等人在1919年创办杂志《浙江新潮》。办杂志让施存统有了武器,抨击自小就想反抗又不敢反抗的封建礼教。

  施存统9岁进私塾,接受儒家思想,曾欣赏孔子的弟子子路(即仲由),给自己取名“子由”,他算得上是一个“孔孟之徒”。

  随着年岁增长,施存统愈来愈被这“孝道”困惑。他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性,父亲则是个爱财如命又性格暴躁的农民,时有虐待母亲。

  母亲患了眼疾,施存统借钱寄回家,让母亲看病,但父亲舍不得花这钱,最终导致施的母亲双目失明。

  施存统怨恨父亲,但在“孝”道中,儿子又不能对抗父亲。

  1919年9月,这种苦闷达到极致。施存统在校接到母亲病危通知,回家得知,父亲不给母亲治病,理由是给快死的人看病是浪费,甚至还打了一顿在病床上的母亲。

  施存统事后曾回忆说,自己在回校的路上哭了一场,“哭醒了十多年来做‘孝子’的好梦。”

  回校不久,施存统写了《非孝》,发表在《浙江新潮》上。事后,他分析了自己的写作心境,“我要救社会,我要救社会上和我母亲一样的人!……人类应当自由的,应当平等的,应该博爱的,应当互助的;孝的道德与此不合,所以我们应当反对孝。”

  施存统想借此问题,煽成大波,把家庭制度推翻,然后建设一个新社会。

  《非孝》发表后,施存统母亲去世。

  20岁的施存统一举成名,已名扬四海的陈独秀率先声援他的勇敢。

  但文章却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浙江新潮》被查封,浙江一师校长被免职,陈望道、夏丏尊等新派教授被勒令离开学校,施存统和几位参与办刊的同学则被逐出杭州。

  毫不畏惧的“信使”

  一筹莫展的施存统,得知北京正在试验工读互助团,他和俞秀松等人立即前往。

  “工读互助”思潮是一种半空想社会主义、半无政府主义理论,目标是要实现“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施存统与同伴们到京后,开始承办电影、洗衣、印刷等业务。起初,他们以为这种“无政府、无强权、无法律、无宗教、无家庭、无婚姻的理想社会,在团里总算实现一部分了,所以精神上非常快乐。”

  但两个月后,因为管理不善,工读互助团解散,试验失败。施存统得到的教训是“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

  1920年3月27日,施存统和俞秀松一起来到上海。

  经李大钊介绍,他们在《星期评论》杂志社工作,还认识了陈独秀、戴季陶等人。1920年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施存统成为发起人之一。

  上海期间,戴季陶对他影响较大,施存统逐渐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原本想下厂做工,但突然患上肺病。戴季陶帮助他,赴日留学兼养病。

  1920年6月,施存统抄了一份共产党党纲后东渡日本,筹建旅日共产党小组。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旅日小组本应由施存统出席,考虑到同在日本的周佛海,久未回国又适逢暑假,他主动让周佛海回国参加了“一大”。

  中共一大之后,施存统继续在日本发展党员,吸收了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浙江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王水湘教授认为,施存统在日本期间起到了“信使”作用。

  施存统成了中日之间,共产主义信息的中转站。他帮助李达递信给学者堺利彦。堺利彦对马克思主义深有研究。

  由于频繁地与日本共产党交往,施存统引起日本警视厅的注意。他曾在1921年5月的信中说,他几乎每天都受到日本警察的骚扰。那年12月,施存统被日本当局拘捕,关押了半个月后,1922年1月5日被驱逐出境。

  王水湘说,被驱逐一事反映施存统是个很坚决的人,毫不畏惧,他当着日本警察的面说他今后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还要联系日本社会主义者,他说中国要赤化,日本早晚也要被赤化。

  为爱更名

  施存统回国后到了上海,接到的任务是重振青年团。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于中国共产党于1920年成立,由于成员成分复杂,加上负责人张太雷参加远东国际大会停留了较长时间,青年团的活动在1921年5月前后,陷入了停顿状态。

  施存统接到重振青年团的任务后,指示各地团组织重新登记,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全国代表大会,他被推选担任团中央首任书记,其主持团中央工作时,奠定了青年团思想建设的基础。

  1923年,因为患有神经衰弱症,施存统辞去团中央书记,到上海大学任教。他讲授《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和《社会问题》。

  1924年,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被通缉,离开学校,施存统继任系主任。

  作为当时党内少数几个理论家,施存统带领学生创办工人夜校,在上海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平民学校。

  在上海大学,施存统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赢得了女学生钟复光的芳心,成为她最为敬重的老师。当时的施存统刚经历婚变,两人也由相识到相恋。

  认识钟复光之后,施存统决定为了爱情,将名字改为“施复亮”。

  当时,钟复光与他探讨“如何创造自己、如何有益社会”时,施存统专门雕刻了一枚“复光复亮”的图章,为了表达情意,他改名“施复亮”,并作了一首打油诗:“复光复亮,宗旨一样,携手并肩,还怕哪桩?”

  1926年春天,两人结为夫妻,相伴终身,“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便是他们的儿子。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施复亮遭军阀孙传芳的通缉。

  党组织安排施复亮奔赴广州。在广州施复亮先后在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经济学。

  悲痛中自白

  1927年2月,党组织又调施复亮夫妇到武汉中央军校任教官。

  后来,中央军校学生与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奉命,改编为中央独立师,由恽代英任党代表,施复亮任政治部主任。他的妻子钟复光此时则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大举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产,大革命失败。

  施复亮觉得革命前途无望。在思想上,他既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也不满共产党的暴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施复亮写了《悲痛的自白》,刊登在1927年8月30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

  脱党后,他曾幻想通过改变国民党的做法,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一度参加过国民党的改组派,并与许德珩、陈公博相约:“不骂共产党,只能帮共产党”,但终因意见不合而退出。

  于是,他退进书斋,埋首学问。1929年到1936年间,施复亮编著了《资本论大纲》、《苏俄政治制度》等20余种译著,帮助许多青年,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施复亮积极宣传抗战。

  1941年,施复亮又遭失业,度日艰难,儿子施光南还不满一岁。有人劝告施复亮投靠国民党,去当个参议员。对此,施复亮严辞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宁可饿肚皮,不投蒋介石”。

  1945年,他又和黄炎培等人创建了民主建国会,支持共产党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民主党派人士身份出任劳动部副部长,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常委。

  施复亮烟酒不沾,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一双皮鞋穿了20年,多余的钱参加储蓄,一旦公益事业需要,马上慷慨解囊。1970年病逝后,没给家庭留下一分钱。

  译著与同心印

  施存统是建党初期党内几个少数的理论家,他著作颇丰,脱党后更是潜心研究学问,一生的著作和译著有30多种。他编著的《资本论大纲》、《苏俄政治制度》等,帮助许多青年走上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

  他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课,赢得学生钟复光的芳心。

  两人在探讨“如何创造自己、如何有益社会”时,施存统专门雕刻了一枚“复光复亮”的图章。为了表达情意,他改名“施复亮”,并作了一首打油诗:“复光复亮,宗旨一样,携手并肩,还怕哪桩?”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北京、浙江报道

  “父亲去世后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

  施月明,施存统女儿,86岁,退休前在浙江大学从事行政工作

  新京报:你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施月明:性格秉直,嫉恶如仇。

  新京报:在家中,他是怎样的父亲?

  施月明:很严厉,我们姐弟有时玩在兴头上,一听到他回来的脚步声,就不作声了,在家里他笑容不多,做错事批评得很厉害。

  不仅我们怕他,连我舅舅都怕他,当时我父亲在四川省银行任经济研究处处长,我舅舅在他手下,有几次都不想干了。

  新京报:他与你们接触的时间多吗?

  施月明:不多,我们小时候都在外婆家长大的,他两三年才回来一次。直到我18岁,才与父母住到一起。

  新京报:在家里他讲以前的事情吗?

  施月明:不说。脱党的事情都不提,这是他心中永远的伤痛。

  新京报:那你们交流一般都说些什么话题?

  施月明:聊得多的就是让我们努力学习,还叫我们要节约。解放后三年困难时期,我弟弟施光南经常夜间学习工作,脸色不好,我就买了半斤巧克力给他,父亲知道后就批评我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说我们家祖祖辈辈是农民,不能忘记农民的苦。

  新京报:他自己节约吗?

  施月明:他生活简朴,家里吃饭规定只一荤一素,吃肉就不吃蛋,吃蛋就不吃肉。救灾时,他很慷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他捐款旧币人民币1145000元,河北水灾、家乡办学,他都捐款。他去世后,没给子女留下一分钱。

"非孝"青年施存统:脱党仍亲共 建国后任副部长 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原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宋建国 南中国海纷争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不安局势非中国造成 建国初上海改造3万娼妓纪实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江青的亲情世界:建国后如何对待哥哥姐姐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中国助力南苏丹建国:当地一名青年跪地渴求学习 老红军讲真话被杀害:建国后被处死的最高级别军官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孟良崮张灵甫求功心切揭秘:迷恋“非上将不见”的名妓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北京中轴线非正南正北之谜 33帝坐歪龙椅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青年人们警惕!60%以上的腰间盘突出患者是青壮年而非老年! 孟非:习惯下跪的青年千万别成了奴“才” 前任老公给后任老公的交班材料 广东郁南选拔13名80后任镇领导 五道杠成浮云 网曝90后任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图 青年,青年 那些脱党的一大代表 -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曾脱党七年的开国上将如何躲过“文革”浩劫? 曾脱党七年的开国上将如何躲过“文革”浩劫? 曾脱党七年的开国上将如何躲过“文革”浩劫? 曾脱党七年的开国上将如何躲过“文革”浩劫? 曾脱党七年的开国上将如何躲过“文革”浩劫? 张国焘脱党后 妻子杨子烈在延安的周折遭遇 温家宝:在第三届中非青年联欢节开幕式暨中国援非青年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的讲话 缅怀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