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之夜 在线播放:第二单元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21:15

《詹天佑》教学反思

 

   今天上《 詹天佑 》,这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难点较多,如何较好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地探索学习,实现旧教材新教法,确实值得探讨。
   上课后,我没有急于介绍时代背景,而是直接问孩子:“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争着发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知道詹天佑是个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人。”  我很惊奇(因为孩子一般会说詹天佑是爱国、杰出的工程师),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 ‘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詹天佑对工程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可见他对工作是一丝不苟的。”  说得太好了,我因势利导,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从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体会到,詹天佑对工作十分负责?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这样做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从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讲到詹天佑为人谦虚、平和(请教当地老农民,与工人同吃同住);从詹天佑的勇气(受命令于危难之中),讲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设计“人”字形线路……)。讨论十分热烈,即使是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能说上一两句。特别是当谈到设计“人”字形线路时,许多孩子上台充当了讲解员,又是比,又是画,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车爬上青龙桥的情景……不时,有同学质疑,马上有同学为他解答,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孩子们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学得不亦乐乎。在这堂课上,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了。          
     我不敢说,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却十分肯定地知道,这堂课充满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这堂课上,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孩子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个性飞扬!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孩子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孩子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让我感触颇深,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但愿不会漏下孩子们那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的课时目标是: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划出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生母的怀念之情。

    一、本节课我想带学生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导入时,我选取了季羡林《永久的悔》里的一段话。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读这段话,效果不是很明显,课后我想如果老师深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效果会更好。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

    四、这篇散文跳跃性较大,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因此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很困难。因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季羡林《永久的悔》和《赋得永久的悔》相关段落,让学生充实认识,加深了对情感的体会,效果较好的。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教学本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学习本诗时,我重在指导学生朗读本诗,从引导他们自由朗诵,到分角色朗诵,和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由于本诗是一首朗诵诗,较适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诵诗歌,要求他们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和四人小组合作读,全班分角色朗诵等形式。最后,我让学生表演朗诵诗歌。为了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尝试让学生装扮成不同民族的少年,并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让学生尝试装扮成不同民族的少年,并配上动听的音乐,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不知道是不是学生已经是六年级的缘故,他们显得非常的羞涩,而且是不大愿意的,我想假如换了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很高,表演的热情就会特别高涨,可能这就是年龄不同的缘故,难怪高年级的老师在不断抱怨,为什么学生越上高年级就越不愿意举手,我可要好好反思一下才行。

 

 

 

 

《口语交际·习作二》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上这节课的时候,在学生确定了演讲的主题后,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了这样的讨论“你会选择哪些具体材料来支持你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丰富了素材,拓宽了思路,孩子们畅所欲言,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自信的笑容。集体发言时,他们的兴致极高。我得意于这样的教学效果,又讲解了演讲稿的三个部分,就下课了,并为此有些沾沾自喜。但是,课下去想“这么多的素材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才是一篇层次清楚的演讲稿?这里是不是应该再加以现场指导,使他们对文章的谋片布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看似喧闹的课堂过后,孩子的写作能力有没有针对性的提高?老师有没有真的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写作?怎样理清学生的写作思路?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此,两位老师又陪我总结了理清写作思路的方法。1、描写锦绣山川的可以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分类组织材料。2、描写悠久历史的可以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3、描写科技发展的可以从工业、农业、商业、航天、的顺序来组织材料。4、描写传统文化的可以按诗、词、歌、赋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经过这样的梳理,我想学生一定更能轻松自如的表达所思所想。同时,这节习作课也使我认识作文的教学应该在关注内容的同时,关注写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