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王的士高:买下欧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8:32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捕捉到了在一些欧洲人心里能引起共鸣的情绪:欧洲已经变得如此虚弱,外国人可以一口气把它买下来。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或许有两件事值得高兴:在心仪已久的莎士比亚故居,他欣赏了最喜欢的戏剧《哈姆莱特》片段,并接到了演员送上的迷迭香花;中英两国签下了价值42亿美元的订单。

    当地时间26日上午开始的英国之行,是温家宝对欧洲三国进行访问的第二站。此前,他已经出访匈牙利。离开英国后,他还将去德国访问。据陪同温家宝出访的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称,此次中方的意愿是同欧方“增进了解,扩大合作”。

    扩大合作的效果看来十分明显。在中国与匈牙利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议草案之后,一名匈牙利智库评价说:“这次访问的经济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而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名记者在温家宝抵达英国后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交影响力的增强,使得英国只能选择同中国合作。

    但增进了解的过程有可能更漫长。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中,温家宝再一次强调:“我们历来主张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但围绕此次访问,外媒仍然在表达欣喜的同时疑虑重重。

    在一篇即将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论文中,英国一家智库居然用19世纪末列强“争夺非洲”的典故,来比拟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捕捉到了在一些欧洲人心里能引起共鸣的情绪:欧洲已经变得如此虚弱,外国人可以一口气把它买下来。

    “我不做这样自以为是的政治家”

    英国《金融时报》注意到,抵达英国后,温家宝没有首先前往首相办公室或议会,而是去参观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居。

    在这栋16世纪都铎王朝时代的房屋花园里,温家宝通过翻译与英国文化大臣杰里米·亨特的对话,“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充满了暗示”。

    他们讨论文学和文化如何能够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一座桥梁。他说,一些政治家可以在谈判桌上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并不一定了解彼此,“我决不做这样自以为是的政治家”。

    无独有偶,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访问时,温家宝到罗兰大学观看了学生表演的匈中两国的民歌和诗歌。《华尔街日报》据此认为,这同温家宝一贯的公众外交行为相一致。此前,他总是在行程中加入一些文化作品。

    外媒对温家宝在莎士比亚故居的行程进行了报道,并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他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句。不过,这些并不是欧洲人最关心的内容。《金融时报》记者在报道结尾描绘,在离开莎士比亚故居后,温家宝坐进印度企业拥有、英国制造的捷豹汽车,前往伯明翰出席首辆MG6 Magnette汽车的下线仪式,这家工厂现在由上汽拥有。MG6 Magnette这款车是在英国设计的,但采用在中国制造的部件总装而成。

    “一切都回到温家宝此行的真正目的:资金和商务。”该记者写道。

    资金和商务无疑是外媒讨论此次访问的焦点。在温家宝承诺购买数十亿欧元的欧洲债务以支持欧洲的单一货币计划后,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承诺购买国债,欧元区松了一口气。”

    温家宝是在登上前往英国的飞机前宣布将提供这一帮助的。此举将让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等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松一口气,报道认为,中国总理“抛给欧元区一条生命线”。 

    法新社早在温家宝来到英国之前也评价称,伦敦把北京当做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并急于推进双方的经济政治关系,以恢复英国的强劲增长。

    “中国龙前来拯救欧元了”

    欧洲政客对此次温家宝来访的态度,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身上。当双方代表互相草签了十几个经贸协议后,《金融时报》记者发现,欧尔班甚至“露出了骄傲的微笑”。到这次访问结束的时候,匈牙利的总理看上去好象已经成了温家宝“最好的老朋友”。

    当温家宝承诺加强中国与匈牙利的“传统关系”时,欧尔班表示了首肯。但一家当地媒体评论说,在匈牙利总理和他的中间偏右政党青民盟中,根本没有“传统关系”这回事。

    一切是从9个月前开始的。据布达佩斯的政治智囊安德拉什·比罗介绍,直到去年夏天,欧尔班和他的政党还在批评中国人权问题。去年秋天,匈牙利总理才开始考虑与亚洲和中国有关的新外交政策方向。

    比罗指出,欧尔班和青民盟早先甚至不支持以前的匈牙利社会党政府与中国建立关系的努力。但在温家宝此次到来之后,“他们(青民盟)开始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前匈牙利共产党的联系”。

    改变的原因看上去一目了然。综合来看,温家宝和随行的公司承诺购买匈牙利国债并对物流、食品、化工行业进行投资。他们还表示将在航空、铁路和水运、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等领域进行合作。中国还表示将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价值10亿欧元的贷款以支持匈牙利公司在国内的投资。

    欧尔班说,中国承诺的资金是“历史性”的,至少在中期内保证了匈牙利的财政状况。

    “中国已成为负债国家的政界人士最后可以求助的债主。”《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分析称。在承诺购买匈牙利债券之前的一年里,中国一直在从西班牙和希腊购买债券。昨天中国承诺从匈牙利购买债券。

    “中国龙前来拯救欧元了。”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如此惊呼道。

    “欧洲争夺战”

    温家宝到来之际,正值欧洲深受负债过度和经济困难之苦。中国人的钱加深了部分欧洲人的失落感。正如英国媒体所说的那样:当温家宝25日走下专机时,人们难免觉得,英国和欧洲在中国人眼里从没像现在这么虚弱过。

    甚至有媒体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温家宝要在英国这样一个孱弱的贸易伙伴身上花3天时间?”

    这种复杂心态,让人们在为中国人带来的订单欢呼之余,也产生了很多怀疑和担忧。《星期日电讯报》相信,“中国现在认为自己拥有支配权。”针对中国资本,尤其是大型项目或者“战略资源”,欧洲人也存在着戒备心理。法国媒体就表示,中国企业购买希腊的两座码头令人担忧。

    《经济学家》发表的文章说,在欧洲联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正日益增长;欧洲委员会拟采取报复措施,以对抗中国在公共采购和稀土矿出口方面的限制;此外,中国的投资也使欧洲人紧张,认为中国打算利用其积累的盈余购买欧洲的珠宝并打压价格。

    欧洲人的不自信已经达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一个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事会(ECFR)的智囊团在即将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论文中,用“欧洲争夺战”来称呼中国在欧洲经济中“改变游戏规则”的经济政策——中国人收购了沃尔沃和MG.。这难免引起共鸣:欧洲看来真的变得虚弱了。

    ECFR在这篇尚未发表的论文中,探讨了中国投资为欧洲带来的困境。

    首先,中国对欧洲债券的购买,严重影响了欧洲在贸易互惠、气候变化和人权等问题上对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的能力。其次,在坚持自由市场的欧洲,有人开始建议将中国企业从欧洲国家公共采购中排除,因为中国并未完全向外国公司开放其公共采购市场。

    然而,《经济学家》文章说,这些担忧并不恰当。因为,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年代,任何表现中国对欧洲的信心的迹象都应该受到欢迎。

    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反驳了这种保护主义式的担忧。他说,他拒绝将中国排斥在欧洲公共采购市场外,即使中国不愿更多地开放其采购市场。他认为中国的投资是一件好事,不可怕。

    当然,还是有很多欧洲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对中国的积极行为保持沉默,但努力在中国的竞争中保护本国工业。

    对此,文章作者评论称:“贸易和投资不是给中国的礼物,主要的好处是给欧洲国家的。开始一场贸易战并将投资关在门外,实在不是变强大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