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20岁:【时评杂谈】习近平对“形象工程”泼冷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04:33
《扬子晚报》3月16日
         近期《求实》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文章指出,部分领导干部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和单位“文山会海”屡禁不止,这些行为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威信、影响工作实效,亟待纠正。

  习近平为何狠批“形象工程”?可见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形象工程”是花架子工程,是个人功利主义作祟,损害了党和政府威信、影响了工作实效,让人民群众失去了信任,影响极坏。

  时至今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仍然红红火火,但诟病实在太多。其实中央早就关注到“形象工程”的危害性,2010年10月8日财政部公布《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明确表示,各地不得通过编报虚假信息等方式骗取奖励资金,不得截留、挪用奖励资金,不得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否则,一经查实,中央财政将扣减奖励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享受奖励政策的资格。 在中央倡导求真务实,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千姿百态的形象工程依然泛滥。这些遍及农村城市,渗透各行各业的形象工程,到底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什么形象?

  笔者认为形成“形象工程”的因素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些官员成天想的是如何为自己脸上添光贴金,如何“多快好省”地为自己博得卓著的政绩,很少顾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均衡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权力无限、缺乏制约。主要领导掌管着政府财政支配大权,一枝笔、一张嘴定乾坤,缺乏民主决策的机制,缺乏公开监督的保障,具备搞“形象工程”的方便条件。三是不科学的发展观、不正确的政绩观仍在作怪。在以GDP为核心的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人以为,只要把经济建设硬指标提上去,就容易出政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但很多地方官员认为形象过程就是政绩,是在做事情、干工作。而在错误政绩观驱使下出现的形象工程令人深省: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乐于徘徊在一个又一个“闪光点”之间,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的所经之处,都是经过认真选择而精心安排的所谓“好典型”,说白了就是形象工程。这些貌似“闪光”的东西一级引荐给一级领导观赏,一方面夸大了成绩,隐瞒了缺点,掩盖了错误,失去了调查研究的意义,一方面造成追逐形象工程之风越来越勇。广西恭城县搞了个桃花节,大喜日子已经排定,领导和明星也都邀妥,然而偏偏这时桃花“不解春风”,连个花骨朵也不钻出来。当地领导“急中生智”,给一株株桃树穿上了衣服,并在地里点起火来,期望熊熊的火焰能燃烧开桃花的芳心,早点开出花来。

  应该看到,有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表面文章,主要还是对政绩的冲动和欲望在作祟。伴随一个个形象工程的崛起,可能是一个个干部的升迁。东北一位副县级领导无奈地说,自己亲眼看到一些形象工程背了上亿元的债务,而一些弱势群体却在等饭吃;亲眼看到跑官买官、吃喝送请的社交怪圈,使正常的事情蒙上了庸俗的阴影。无奈之下,他多次向组织上提出辞职。“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关键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这就是大贪官王怀忠的政绩观。

  其实,形象工程离求真务实其实就在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是能够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但在有些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规章制度应有尽有,却高高挂起、形同虚设;“文山会海”屡禁不止,习惯于靠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落实工作;各种检查评比考核过多过滥,催生“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看风向、赶时髦,喊不着边际的空口号,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求大轰大嗡的所谓“规模效应”;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去深入了解群众真实的情况和要求,等等。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开篇立意非常有必要,习近平给“形象工程”泼冷水十分及时,不能再让“形象工程”司肆意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