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边不负干目录:钮文新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8:0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紧缩信贷的问题,现在已经变成华尔街刻意打压中资银行股的借口;而打压银行股是不是“做空中国”的一个突破口?很像!
  
  此前,他们是逼迫人民币升值、逼迫中国紧缩货币那是摧毁中国实体经济的工具;而现在开始寻找另一个攻击角度了--银行,我们必须警惕这样的“两面夹击”,更要防微杜渐,避免一轮强似一轮的“脉冲式”冲击。
  
  
6月28日下午消息称:标准普尔和高盛联手在香港唱空中国银行股。标普说: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若没有政府介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4000亿美元――超过2.5万亿人民币坏账;高盛报告同时指出:今明两年西部地区将先爆发不良贷款问题。他们认为,今年和明年中国分别有2.6万亿和1.8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到期,由于流动性收紧,目前房地产政策下土地销售收入也减少,不良贷款的最薄弱环节可能在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出现。

    当然,标普和高盛也没忘了“打一巴掌揉三揉”。标普说:政府最终必然会介入帮助,出现大量坏账的机会不大;高盛说:地方政府负债占GDP的27%,如果内地取得强劲的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层面也奉行财务纪律的话,将可能逐步偿还债务。

    表面上看,标普和高盛“两面说”,也还算“客观”。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做法实际是主要说风险,适当往回“找补”一点儿的做法,把新闻人和投资者理解更多地引向了恐慌。去看看新闻报道的标题吧:《标普高盛警示内银股风险
料新增2.5万亿坏账》。这说明,人们更多地愿意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理解为巨大的风险,而政府高度关注此事、并正在着力加以解决的事实,以及平台贷款96%投向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经济项目,对地方经济建设将发挥重大作用的表述却被有意“忽略”掉了。

    这就是手法的高明。我们“天生习惯于眼球效应”的新闻人被人利用,往往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

    有人说,标普不是也准备给美国国债降级吗?这不是很公正吗?哈哈哈哈!这只是表面文章。请注意:假设美国债务信用等级确实被标普调低了,到那时,他们只需把其它国家的债务信用等级调得更低,美国不是依然可以坐拥“世界信用等级最高”的声誉?

   

   
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风总是从小变大的,雨总是从稀到密的。

   国际投机者利用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打压中国股市已经不是一、两次了。2007年、2008年、2009年曾经连续发生过。尤其是2007年底,当美国“垃圾债”即将失去流动性的时候,他们大力度打压中资银行股,其目的无非是:将资本赶向美国抵押资产证券,好为自己解套。但现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不清。但至少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不错!地方融资平台确有很大风险,但是不是不可控的风险?我没那么悲观。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审计署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调查结果,但从透露的信息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事实。第一,银监会说14万亿,央行说9.1万亿,现在正式确认为10.7万亿,这事没有超出市场预期;第二,地方融资平台是在2008年之后大规模铺开的,一般发债期限在五、七或10年,所以短期看风险可控;第三,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对事态的发展实施严格地监控,并开始逐步清理,规范行为;第四,中央已经在研究地方政府发债的问题,如果实施,贷款可以被债券换置换,银行违约风险大大减低;第五,审计长刘家义告诉我们,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审计署方面也表示,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弱,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按国务院要求,逐项制定整改措施,研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其实,许多人对地方政府的财务能力了解有限。比如,地方政府手中拥有大量非常好的赚钱项目,如果中央手段强硬,地方政府只需稍加资产置换,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客观地说: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确实存在风险,但风险并不等于“现实损失”。因为,风险不一定“无解”。有解,而且实际在解,那风险就是在化解当中。诚然,难免会有一部分风险变成“现实损失”,但到底有多大量?至少我们不能把全部“风险敞口”都视为“现实损失”。但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外行”的胡乱计算,简单武断。

   不过,我坚信标普和高盛不是“外行”,那为什么他们提供大量“外行数据”?这也是我怀疑他们心存不良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