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萝莉养成小说合集:浅谈三门峡唐代特殊工艺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8:21
论文标题:浅谈三门峡唐代特殊工艺镜

论文作者 李书谦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中原文物,论文单位 郑州,点击次数 144,论文页数 54~58页2000年2000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80802871/ 唐代的特殊工艺镜代表了当时铜镜的最高制作水平。三门峡出土的金银平脱镜是特殊工艺镜的一种,制作方法独特。本文从制作工艺、制作材料、图形设计、铸造期及文物保护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十余年来,三门峡市的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发掘的唐代墓葬就有四百余座,出土铜镜近200面,其中不乏精品。尤其是出土的12面特殊工艺镜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就此发表浅见,以求教师友。
      一、制作工艺
  唐代铜镜不仅形制、镜背图案与历代有本质区别,而且制作工艺也有独到之处,特殊工艺铜镜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发表的有关资料,唐代特殊工艺镜有银背镜、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铅花镜及鎏金镜等。就三门峡地区而言,目前仅发现有12面金银平脱镜,大多保存不善。
  金银平脱镜是指古代工匠利用金银具有良好伸展性的特点,把金银制成所需厚度的箔片,修剪成各种图案,并利用大漆技术,制成金属和漆器的复合体,成为精湛的艺术品。三门峡地区出土的12面特殊工艺镜,从保存现状分析,其制作工艺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灰漆上阴刻图案后,粘贴金箔或银箔拓制而成。其步骤为:
  1.垸漆。用灰漆涂于镜背上,反复打磨、加工,至约0.15厘米厚时即可,并按大漆要求的环境进行干燥。
  2.根据铜镜的形状及大小,设计出合适的图案,并勾勒在灰漆上。
  3.当灰漆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阴刻出图形。
  4.打制金银箔片。关于金箔的制作过程,清迮朗《绘事琐言》中记载:“尝闻打金之法:首熔金,次凿碎如米,捶扁成片,类似乌金纸,取其滑而不滞也。……竹刀切方为八块或四,大者三寸三分,小者一寸一分,类似白纸,十张为一帖,千帖为一箱,是名金薄,俗呼为飞金,凡漆饰绘画多用之。”(注:贾文忠:《文物修复与复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银箔的打制过程与金箔相似。
  5.拓制金银箔。将金银箔剪成所需要的图形,用大漆粘合在镜背灰漆图案的相应位置上,用类似拓包之物进行拓制,使各种花纹清晰可见。
  6.修整图案的多余和不足部分,并在箔片上涂漆、抛光,达到保护镜背的目的。这样,一件金银平脱镜就制成了。199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4、1993年三门峡后川钢窗厂M26及1986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1—38(即第11区38号墓)等出土的铜镜均系采用上述方法制作。
  第二种是在灰漆上粘贴金箔或银箔,錾刻花纹。其步骤为:
  1.垸漆。
  2.打制金银箔片。
  3.将金银箔片剪成所用的图形,并用大漆粘在镜背上,使大漆晾干。
  4.在金银箔上錾刻花纹,反复涂漆、抛光,成为金银平脱镜。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即1区6号墓)、1983年三门峡水厂M1等出土的铜镜就是用此工艺制成的。
  三门峡出土的特殊工艺铜镜,除5面制作工艺不清外。其余7面中,有5面属第一种制作工艺,另两面属第二种制作工艺。 由于特殊工艺铜镜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实物较少,相应的研究资料也不多。根据现有材料,其他地区出土的金银平脱镜的制作工艺均属第二种,尚未见有第一种。
      二、分型
  三门峡地区出土的特殊工艺铜镜类型比较简单,可分为两型。
  Ⅰ型:1面。圆形,圆钮,窄素镜缘。1987年三门峡印染厂的M4 出土。直径18.2厘米,缘厚0.6厘米。镜体完整,镜面光洁度好, 灰漆脱落严重,图案不清,灰漆厚约0.15厘米。制作工艺属第一种。
  Ⅱ型:共11面。方形,圆钮,可分为三个亚型。
  Ⅱa型:共6面。四方圆角形,窄素镜缘,镜体均完整。直径16.7—22.5厘米,缘厚0.2—0.5厘米,灰漆厚约0.15厘米。其中的3 面铜镜灰漆脱落严重,图案及制作工艺不清。分别出土于三门峡粮食局面粉厂工地(2面)和三门峡市中亚服装厂工地。另外3面保存相对完好。其一为1983年水厂工地M1出土的铜镜,四周为银箔连珠纹,内部系用银箔和金箔修剪成图形,錾出纹饰。(图一)其二为1984年三门峡粮食局面粉厂M74出土,它的四周为银箔锯齿形图案,其余图形及工艺不清。 其三系1993年三门峡后川钢窗厂M26出土,镜四周是银箔连弧纹, 内部为花枝图案。属第一种制作工艺。
  Ⅱb型:4面,3整1残。直径15.5—17厘米,缘厚0.15—0.3厘米。四方委角形,窄素镜缘。其中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工地M1—06出土的一面,灰漆大多脱落,图案、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不清。而199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4出土的一面,虽然灰漆多已脱落,图案不清,但从残留部分可以看出,其所用材料为银箔,制作方法属第一种。第三面为1986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1—38出土,灰漆保存尚好,银箔多已脱落, 四周饰锯齿纹,内部为花枝图案。(图二)制作方法仍属第一种。保存最完好的当属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出土的另一面铜镜,其四周饰银箔锯齿纹,内部为两组对称的花叶纹。(图三)制作工艺属第二种。
  附图
  图一 三门峡水厂工地M1出土铜镜
  Ⅱc型:1面。直径20.7厘米,缘厚0.3厘米。镜边直角方形, 宽素镜缘。1987年三门峡化工厂扩建工地M12出土,锈蚀较轻。 灰漆部分脱落,厚约0.15厘米。银箔大多不存在。四周饰连弧纹,内部为花枝纹和鱼子纹等。(图四)制作工艺属第一种。
      三、相关问题
    1.制作材料及图形设计
  明黄成的《髹饰录》对漆器制作的一般工艺及特殊工艺都作了详细记载。金银平脱镜是漆器工艺在铜镜上的具体应用,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如第一道工序用到的灰漆,因用料不同,它的名称也不相同,有角灰漆、骨灰漆、蛤灰漆、砖灰漆、瓷灰漆、炭末灰漆等(注:贾文忠:《文物修复与复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其中角灰漆是用已熬过膏的鹿角霜研细后调入生漆制成,为漆器中的珍品。砖灰漆则属下等漆灰,它是将砖块研制成粉状调入生漆制成的。不同质地的漆灰,对漆器产生的效果就不同。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目前没有对上述铜镜的漆灰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待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三门峡地区出土的这些唐代特殊工艺镜,镜背的底子比较粗糙,说明在涂灰漆前只做了简单加工。要想使漆灰和镜体充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除了漆灰的质量和操作技术外,接触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古代漆工对各工序的准确把握和精湛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金银虽有很好的延展性,但要锤打成约0.1毫米的厚度绝非易事,非一般工匠所能为。从铜镜上粘贴的金银箔看,其厚度可分为两种。其一为錾刻花纹的金银箔,厚度约0.1毫米。 要在如此厚度的箔片上加工花纹,除了要把握力的大小、工具的使用角度外,还有诸多因素要考虑。但仍避免不了失误,1985年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出土的四方委角镜就是很好的例证,其图案上就有一个约4毫米见方的银箔补块。 其二为阴刻花纹的金银箔,它比前者还薄。为使花纹充分显示出来,箔片愈薄效果愈好。
  上述特殊工艺铜镜大多灰漆及粘贴物脱落严重,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只能从残留的局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现在状况看,其图案并不复杂。镜的四周是用银箔剪成的连珠纹、锯齿纹或连弧纹等构成的图案,内部为花枝纹、花叶纹及辅助纹饰(如鱼子纹)等组成的图案,有的纹饰加工粗糙,但构图比较完整,各图案之间搭配协调。
    2.铸造期
  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在文献中多有记载。《资治通鉴》:“玄宗天宝九载(公元750 年)……上命有司为安禄山治第于亲仁坊……有银平脱屏风。”有专家认为,金银平脱器的始铸期当在玄宗时期以前(注: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中唐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由鼎盛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禁奢靡,代宗于大历七年(公元772 年)六月颁诏:“诏诫薄葬,不得造假花果及金平脱、宝钿等物”(注:《旧唐书·代宗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虽有禁令,仍不能止。
  三门峡出土的金银平脱镜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未发现确切的文字纪年。从查阅的资料中发现,同为金银平脱镜,三门峡出土的这批特殊工艺镜,无论是镜的大小、厚薄,还是图案的设计、用料、制作工艺等,与盛唐时期的矫饰奢华无法相比。徐殿魁先生在《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注:徐殿魁:《唐镜分期的考古学探讨》,《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圆形镜和亚字形镜在晚唐时期最为流行; 孔祥星先生则认为:“亚字形镜(即四方形委角镜)主要流行于唐代中晚期是没有疑问的”(注:孔祥星:《隋唐铜镜的类型与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综上所述,我认为三门峡出土的这批特殊工艺镜应为唐代中晚期的实物。
      四、余论
  金银平脱镜由于所用材料及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且距今时间较长、出土时的环境也各有千秋,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人员要做到取全第一手资料和保护文物原貌同步进行。对金银平脱镜,首当其冲的是对金银箔图案的保护。在当初制作时,金银箔虽有很好的韧性,粘贴物是粘性较好的大漆,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地下浸蚀,其性能都发生了一定变化,金银箔开始变脆,大漆的粘性变小,不注意就会起翘,甚至脱落。其次,室内的清理保护工作要及时进行。用机械法和化学法除掉镜体上的有害成分,用蒸馏水浸泡除去霉菌。最后用特制的匣囊盛装,并保持5 %以下的相对湿度(注: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第84页,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使它在适宜的环境中长久地保存下去。
  从以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金银平脱镜多出于西安、洛阳一带。三门峡处于二者之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到中晚唐时流行特殊工艺镜也就顺理成章了。令人遗憾的是,中晚唐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它失去了盛唐镜的富丽堂皇和中唐镜的千姿百态,从此以后,铜镜铸造业趋向衰落。尽管如此,三门峡出土的中晚唐时期的金银平脱镜,仍不失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它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非凡智慧和高超技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绘图:宁会振
                         摄影:任留政
  附图
  图二 三门峡钢玉砂厂M11—38出土铜镜
  附图
  图三 三门峡钢玉砂厂M1—06出土铜镜
  附图
  图三 三门峡化工厂扩建工地M12出土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