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成蟒化龙txt下载: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6:16
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 韩庆祥 王海斌  中央党校哲学部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深层来讲首要是利益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利益问题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主要包括哪些主要观点

 

  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在马克思那里,对利益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思想不能脱离利益的分析方法,成为马克思思考利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后来经过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观点:

  1.利益是关系范畴,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一种分配关系。利益,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俗称“好处”。在马克思那里,利益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分配关系。需求、需求对象、社会关系、分配,是理解利益概念的四个核心要素。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思想不能脱离利益”,他们认为,“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就是说,利益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人对需求对象的分配上就是利益关系,就是利益。

  2.利益的本质根植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有着内在联系。首先,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初动因。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进行生产并积累资料和经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利益诉求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其次,生产关系状况决定着利益的实现状况,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而这一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的创造、分享、流通和实现过程。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冲突实质上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阶级斗争的根源。第三,利益决定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最后,一切政治思想体系的背后,实质就是利益,利益是政治思想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3.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人们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利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追求丰富的社会交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便成为未来新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人的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

  4.追求利益既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既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又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本身的发展。追求利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利益刺激生产而发挥作用的。恩格斯指出,“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代表大众利益。大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头脑”,它十分关注大众的生存境遇、发展命运和心灵世界,并为分析解决大众关心的问题提供方法;它是一种真正为大众立言、以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为理想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决定了它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表明,共产党人与整个无产阶级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实质上就是维护和实现大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根本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所解决的大众问题、满足的大众需求、体现的大众思维、运用的大众语言、提供的大众产品,都是大众立场、大众利益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人在利益观上的发展和转变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中国化,实现了利益观上的转变和发展。

  1.理念转变:由注重阶级利益到自觉主动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强调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这是革命时期党在利益观上注重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反映着党注重的是阶级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日趋多样化,人民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党要巩固其执政基础,就必须“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对为祖国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中国共产党人应相对注重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共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理论强调“人民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旨在确立人民利益的主体地位。尤其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且支持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表达其利益诉求。

  2.本质关注:由一般地强调利益到在本质上注重利益。革命的党强调更多的是阶级利益,而且没有完全从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本质上来强调。当今,我们党作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更加自觉注重从本质层面上且全方位强调利益问题: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强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本质上对人民利益的关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执政本质角度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从党的执政本质上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本质的角度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本,这是从发展本质上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

  3.外延扩展:由注重部分利益到全方位关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权益和社会利益。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也谈论利益问题,但利益的外延不十分清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然全方位关注利益注重利益的外延,把利益区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还有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各国人民的利益,等等。这里的经济利益,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政治利益,主要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民主权利,文化利益,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会利益主要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4.全面推进:由强调集体利益、长远利益、精神利益到注重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统一。过去,我们相对强调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精神利益,强调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精神利益高于物质利益。这样强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要看到,这种强调很容易使人们陷入对物质利益、对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理解误区,使人们讳谈合理的物质利益、讳谈正当的个人利益、讳谈必要的当前利益。这种扭曲的利益观严重了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动性和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主体结构、利益来源途径、利益表达方式和利益分配差距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整合人民各种合理的利益诉求,如何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各方利益,反映了我们党在利益观上在强调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人利益、当前利益和物质利益。这是我们党在利益观的一大跃升。

 

利益观上的进步在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转型中的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利益客体、利益保障等关系,对利益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不断地探索。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在利益观上的转变,使全党从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高度增强了对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认识,进一步从理念上明确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一是确立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体现了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与注重。二是党的“三大执政方式”的确立。为真正关注与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的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人民利益又规范人民利益。苏联亡党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忽视人民利益。文革时期“谈利色变” 的思想,也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反面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尊重人民的利益诉求。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利益观上的转变,也在我们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中得到了体现。在经济领域,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强调要切实保护人民的各种合法经济利益,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等等。这其中就表达了对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注重。在政治领域,我们党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治政策,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我们党强调要尊重人民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政治利益诉求,强调要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强调决策要考虑群众利益。这里,人民的政治利益在政治政策中得到了体现。在文化领域,我们党倡导主旋律、尊重多样化,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领域,我们党强调要注重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我们也要规范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利益是中性的,但获取利益的方式却是包含价值判断的,有合理的方式,有不合理的方式,甚至还有违法的方式。我们强调对获取利益方式的规范,包含着对他人利益的尊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11-5-5 10: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