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天王路微盘:科学松鼠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3:15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松鼠会logo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科学传播并流行开来。科学松鼠会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科学松鼠会”的名字来自一个有趣的比喻。松鼠会的创始者们认为科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他们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目录
简介成员网站活动小姬看片会科普讲座&阅读沙龙达文西行走中队2009科学嘉年华更多精彩活动
书籍《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吃的真相》《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内容简介编辑推荐
荣誉姬十三和科学松鼠会如何加入科学松鼠会理想: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达人扎堆汶川地震一战成名挖掘多种发挥的接口科普因需要而流行社会效应
简介
成员
网站
活动小姬看片会科普讲座&阅读沙龙达文西行走中队2009科学嘉年华更多精彩活动
书籍《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吃的真相》《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内容简介编辑推荐
荣誉
姬十三和科学松鼠会
如何加入科学松鼠会
理想:让科学流行起来
科学达人扎堆
汶川地震一战成名
挖掘多种发挥的接口
科普因需要而流行
社会效应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科学松鼠会logo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
愿景:让科学流行起来
价值观:严谨有容,独立客观
编辑本段成员
  
科学松鼠会成员由海内外优秀的华语科学传播者组成。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文字出众,视野开阔。现有成员105名,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成员以集体专栏的方式为《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读者》、《男人装》等媒体供稿,并以个人名义为《南方周末》、《新京报》、《时尚先生》、《智族GQ》、《外滩画报》等几十家一线媒体写作。
科学松鼠会亦着重培养科普后备人才。2009年,分别与中国科普作协和上海科普作协合作,松鼠会在北京、上海开设了科普写作辅导班,培训了近40位学员。
编辑本段网站
科学松鼠会网站(链接见扩展阅读):由全职编辑和作者共同参与管理,用集体协作的方式发布大量科普文章。我们通过三种途径来保证文章的质量:1)成为作者需经过十分严格的专业和文字审核(难度不下于打通关游戏);2)每篇文章都由编辑加以审核,大多数文章会经由“同行评议”再发出;3)网站吸引了大量科学专业人士,web2.0的模式使得读者可以随时挑刺,作者及时修改文章,不断完善。
编辑本段活动
  小姬看片会现场
“去参加科学松鼠会的活动”,已成为京沪两地青年人的新时尚。小姬看片会
精心挑选的科学影片、花样百出的暖场活动、专业幽默的专家讲解、与众不同的活动气氛……这是科学松鼠会最受欢迎的线下活动——小姬看片会。每月精选一枚优质科普大片,和你分享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的科学话题,主持人小姬邀请科学达人来一起快意交流。科普讲座&阅读沙龙
定期的科普讲座,邀请科学界专家学者,为科学青年们奉上一场场精彩的科学饕餮盛宴。力求在轻松愉快的现场气氛中,捡拾科学的快乐。
以书为名,把读科学爱文艺的有志青年聚拢来,按期推出点评榜,找机会聚众狂侃,请来各领域人士同读同乐,跨界交换独到见解。达文西行走中队
  
定位在上海的王牌活动。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当Geek、Nerd们说自己热爱Science的时候,不如找点理由加入女王达文西的division,和宅性痛快说拜拜。在她带领下,大家可以去平常进不了的科学场馆,见平常见不到的科学大腕,尽情踏遍科学大好河山。2009科学嘉年华
  科学嘉年华
2009科学嘉年华是由科学松鼠会发起并主办的大型科学节。在2009年10月底短短一周内,在北京共举办了24场科学相关活动,包括演讲、沙龙、现场实验、化妆晚会、交友Party、科学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活动成为科学青年的大聚会,参与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次。媒体深度报道达到二十篇以上。兴业全球基金全程支持了此次活动。
《南方周末》对此评价道:“科学传播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深刻的理解力、想像力和卓越的表达能力,但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形成的自发组织——松鼠会正试图让这一活动变得轻松活泼,甚至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时尚”。更多精彩活动
观赏植物、征文、在线问答、户外观测……丰富的活动形式,时刻引爆科学青年们的小宇宙。
编辑本段书籍
科学松鼠会让科普图书成为了畅销品和时尚品。《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植物知识的松鼠会作者的精选文章,可说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中“花世界”和“动物志”两部分的放大,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行文展开,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旨在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都市人群中引领一种博物学精神的回归。《吃的真相》
  吃的真相
重庆出版社 2009年11月出版
松鼠会成员云无心——一个“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的食品工程博士,以融科学入生活的态度,运用科研结论和权威机构的报告,对食品的营养、功效、安全等诸多问题做出解答。作者并不像很多“权威”那样提出“能吃”或“不能吃”,而是告诉大众怎样在了解食品的益害之处和未知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比较和选择,怎样分辨假象与真相,怎样破除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2010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对《吃的真相》进行了推荐《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1月出版  
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梁文道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
2010年1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评为年度十大好书
2009年12月,《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2009年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焦点访谈》报道《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出版社: 中国书店; 第1版 (2011年3月1日)内容简介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作者的作品,包括色、爱、和、美、宅、酒说、新生、艺术8个主题。松鼠们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用专业化的知识、通俗化的语言对主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从颜色的味道到基因与爱情的关系,从护肤品、保健品中隐藏的秘密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人文气息与科学理想完美契合,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浪漫科学世界。编辑推荐
《冷浪漫》:科学是一种理性“冷”的浪漫。
中国第一科普创作团体
科学松鼠会最新作品
科学+幽默+感性=冷浪漫
艾未未/许知远/老狼倾力推荐
X射线分析发现兵马俑上的蓝色颜料并非埃及蓝的“后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决定了一个女人会不会爱上一个男人,非主流的自平衡地球控制理论点出了和谐:二字的精髓,计算机和进化论比化妆品更能决定一张脸美不美,宅男遇见媳妇的几率大小取决于是否身处德西特时空,有人会因为拥有灵敏的味觉而不喜欢喝酒,宇宙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恒星核反应为新生命的到来提供了可能,放弃种种玄学信仰之后用逻辑来研究艺术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尝试。
科学松鼠会那些充满文艺情怀的理工松鼠们,在一年里用八个关键词写就了一本作业,为你呈现这个既有理性之冷酷又有感性之浪漫的世界。
编辑本段荣誉
友成基金会“优秀社会企业奖”之“新公益发展潜力奖”(2010)
创始人姬十三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
《南方周末》年度媒体致敬之专业贡献(2009)
《南方都市报》评选之“年度文化英雄”(2009)
创始人姬十三被授予“上海大众科学奖”(2009)
《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之“中国娇子”青年领袖(2009)
“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2008年度中国科普十大事件(2008)
“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全球最佳博客公众奖”(2008)
编辑本段姬十三和科学松鼠会
  
“我们是一群科学松鼠,要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剥出营养的果仁,送到公众面前。让科学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姬十三
“科学如果总是让公众敬而远之,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就不能让科学好听、好看、好玩,像电影、音乐那样流行起来呢?”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姬十三(原名嵇晓华)厌倦了板着面孔搞科学的生活。
这个自称为“理工生里比较文艺”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带着巧妙的想法,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迈出了从实验室到社会的重要一步。
2008年4月,姬十三放弃了自己在上海的工作来到北京,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科普作家一道,创立了科学松鼠会。他们要做科学的松鼠,帮大众拨开科学坚硬的果壳,烹制营养、美味、有趣的科学果仁,让更多人领略科学的奇妙。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致力于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它运用博客群、线上线下活动,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手段向大众传播科学,让科学变得妙趣生生、简单实用,同时也为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开发了很好的平台。
针对科学研究与公众生活实际相脱离、科普人才缺乏、科学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研究者的游戏的现状,姬十三选取最好玩的问题,用浅显幽默的语言揭示深奥的科学原理—— “什么样的脂肪能让你变瘦”、“隐身衣的故事”、“侧身看见自然的拱门”……,这些很贴近生活的博文,很快就拥有了许多粉丝。一年后,他们拿了下“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和中文博客奖,他们出的文章合集在全国热卖,他们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如今,“松鼠”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写科普文章,他们接受了专业的NGO孵化,管理运营的平台日益完善,组织不断壮大。他们还不断丰富项目,让科学与设计、文学、甚至影视等领域对接,让科学更加走近生活。[1]
编辑本段如何加入科学松鼠会
  让我们一起剥开坚果
成为科学松鼠会的作者成员要先在科学松鼠会论坛注册,并申请。科学松鼠会会员分为原创组会员和非原创组会员,申请原创组会员要求有科学背景并写得一手好文章,非原创组会员需已经为科学松鼠会做出重要贡献,并经老会员推荐。
编辑本段理想:让科学流行起来
成立于2008年的科学松鼠会,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今天100多人,队伍迅速壮大。会员涉及国内外高校科研专家、科幻圈、媒体从业者、及文科生里的那一小撮科学迷。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钉钉子问题的:你的反射神经没有长好,多锤几次,多给人体建立几次反射条件就好了。至于风的形成,是因为冷空气跟热空气轻重不一样,重的要到处跑。是不是很调侃,很好玩。  
这个叫做科学松鼠会的圈子,以其有趣、活跃的科学传播方式迅速赢得了数十万国内外科学爱好者的口碑。以圈子成员联手建立的科普博客,入围2008年全球华文部落格最佳博客奖,成为了中国圈子文化中最大的黑马。而来自大奖赛的官方评语是“它的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太空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而且作者们有办法将科学写得活泼好看又不失专业”。
编辑本段科学达人扎堆
  科学达人扎堆
2年前,姬十三还是一个专职在实验室里和动物脑袋打交道的脑神经科学博士。崇尚自由精神的他,去了一趟北京,和北京科学传播圈里里外外的同好打了个照面后,就商议着建个平台,为大众提供一个可以看到有趣科学文字的地方。
随后google group成立,十几个人在里面交流溜达,这便是科学松鼠会最早的雏形。十几个人的讨论有一搭没一搭,一点都不热闹。姬十三就琢磨着拉更多的人进来一起交流,方法是到处看别人的博客,觉得有科学达人的“型儿”,就跑去“勾搭”。也许是科学迷之间共有的闷骚气质起了催化作用,也许是姬十三“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理想让人着迷,居然有一大批人被拉了进来。
很快,瘦驼加入,猛犸加入,哈尔滨的猛犸加入,前者是山东一家医学院的教师,如今他每天混在科学松鼠会里的时间比实验室里的时间还多,后者是大学里的企业信息化专业教师,同时也是一名IT技术人员。这位哥们变身松鼠前,还被姬十三忽悠来1万字的压轴文,作为投名状。当然也有主动撞到枪口上的,比如一个叫桔子的女孩,从遥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动跑来投靠,还主动担当起了会里科普翻译和纠错的工作。
2008年4月13日,松鼠会小聚北京37度书吧,这次聚会除了继续“混个脸熟”之外,亦一起决定做个群博。首日访问量就达到了5000。在半年多时间里,群博的总访问次数超过200万。如此之大的反馈,连姬十三都觉得有些不适应,“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
编辑本段汶川地震一战成名
真正体现科学松鼠会的存在价值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汶川地震当天发生后3个小时,科学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并就此课题做了深入独到的见解。随后松鼠会策划了“地震专辑”,白天的时候,国内的松鼠写,睡觉的时候,地球另一边的松鼠们接着写。“完全是义务性的写作,但大家干得很卖力”,20天之内发稿量达到30余篇,内容从地震能不能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到救援技术、预警系统、地震局、防疫等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此专辑使他们的日IP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许多我们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并让科学会的松鼠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可以这么有力有用。
奥运期间,松鼠会又推出奥运专辑,从奥运科技装备、天气控制、奥运村科技等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与奥运相关的种种科学知识。随后的奶粉事件,松鼠们更是草木皆兵,全民出动,解答分析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技术的所有问题。
随后,松鼠会开始了线下的频繁互动,比如推荐书活动,每个松鼠或准松鼠推荐一本他所在专业领域的入门级书籍,最被大家认可的书会列在豆瓣组里,供入门参阅。 “松鼠会本着积极的目的,去做好玩的事”姬十三说,这种这种依靠阅读普及科学知识的方式确实很有意思。
“小姬看片会”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互动,即每期选1到2部科普大片,召集松鼠们一起观影,在分享科学视觉化大餐的同时,邀请幽默思维的科学专家作点评,参会的松鼠可以全程敞开自己的思想小宇宙,参与交流与吸收。用上海某松鼠男的话说,“这种100多号人拥挤在上海的新天地谈论世界的真实性及一些不接地气的话题,着实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编辑本段挖掘多种发挥的接口
除了一般的科普文章之外,松鼠会博客还开设了许多有趣的栏目,比如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Dr. You竞答,几乎每周都有几个挑战松鼠智商的刁钻诡异的问题提出来。 比如第一期问题是“为什么放在口袋里的耳机线很容易缠在一起”和“同样是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为什么草莓吃起来比巧克力凉多了”。网友的回复也五花八门,有人建议从高分子混合热力学角度、蛋白质结构学、拓扑学角度来回答,小鹿说,可以从织毛衣来解答,小菊同学从结构学角度给予了一份详细的Answer。
姬十三欣喜若狂,这些答案可不是通过谷歌或百度搜索引擎就能获得的,“众人科学智慧的结晶”。 有一次,一个读者发帖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肌营养不良症”存在误解,很快松鼠会组织临时小组,集体写出了一篇针对肌营养不良症的深度报道。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知识跳出纸面, 发动出更多能量的松鼠会这次找到了贡献能量的对接口。姬十三也坦言,“从科学传媒的角度关注孤儿疾病,这个项目将会是长期的。”
编辑本段科普因需要而流行
  户外活动
当科学像音乐、电影一样,成为人们热聊的话题时,整个社会将会怎样?一个叫丫丫的松鼠对这一不遥远的未来做了美好憧憬:那时“人们不会再花200块钱去买一盒价值10块的脑白金,也会对铺天盖地的前列腺尿路感染特效药完全免疫”。而连岳的一句话则完全说出了松鼠会的存在价值,他说:如果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就是需要的。
一个从事广告设计的准松鼠男坦言,自己乐于了解未知的世界,乐于欣赏最新的科研方向或理论成果,“这一点,相信也是很多非理工科出身人士喜欢看看科学松鼠会的原因之一。”他说。
这一观点与科学松鼠会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最近姬十三对常看“科学松鼠会”的网友做了一次调查:让人惊讶的是,文理比例是4:6。“其实我们的读者群并不是想象中的理工男,很多学文科的对科学的需求也很大。”姬十三说。
地震、奥运、以及神七那会儿,姬十三老接到媒体机构的电话,他们大多是到科学松鼠会里找专业背景的人,来给他们写稿子 “都在找科学作者,找不到”。国外有很多博士毕业去媒体工作的科学作者和记者,但国内却很少。科学松鼠会的成立,无意间让很多科研人意识到除了一辈子蹲在实验室里,还有另外的职业道路可以走:科普作家。
需求也罢,供应也罢,聚在科学松鼠会里,大家的共同点,就是都想:让科学流行起来。
编辑本段社会效应
“作为个体写文章投稿时通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稿件的格式和引注不够规范,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往往是不予刊发。”姬十三深有体会。
当时姬十三把一篇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然后群发给很多科学杂志编辑,“一开始没人理,两个月后却收到《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的回信。”唐老师认为姬十三文章的内容还不错,但不符合杂志定位,“我现在想,如果没有这样细心的入门老师,对于新手来说是没有继续写作信心的。”姬十三感慨地说。
而在松鼠会这里,会有编辑会告诉投稿者问题出在哪里,让他们产生巨大的信心。“松鼠会对科普新人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可以缩短他们入门时间,让他们成长得更快。” 姬十三说。
为帮助松鼠们尽快提高写作能力,姬十三组织20多位志愿者一起翻译《科学写作教程》,并时时做些科普培训。松鼠会还通过常规征文比赛等方法挖掘新人,让更多有专业背景并对科学写作认同的人士聚合在一起,新人们在一起写作水平进步很快。“我们还计划把100多名松鼠分为不同的学科小组,由一名松鼠带领,类似导师制,这样大家会进步的更快,”姬十三说。
著名的博客作者连岳认为“科学松鼠会的模式,即志同道合者的聚集,其实是科普比较有效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只写自己的专业,这既增加了文章的公信力,又避免了在所有科学议题上发言的尴尬---因为科普告诉了我们一个常识:没有任何人知道所有种类的科学。”
“科学松鼠会着力打造科学群体写作者沟通的平台,我们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集合体,我们帮作者找媒体,帮媒体找作者。” 姬十三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松鼠们”的文章源源不断地在各大科普媒体上刊登。
科学松鼠会的博客也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协议(CC协议),在媒体事先联系,并且取得作者授权的前提下可以刊登作者的文章。 科学松鼠会也帮助作者向报社或者出版社争取稿费,而争取到的稿费往往高于一般科普杂志所给的稿费。“我们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因为我们觉得作者写作,不仅让他们的文章发表有成就感,还要让他们有物质回报,保证他们最基本的权利。”姬十三说,“我们是作者服务的平台,更是作者维权体。”
目前在《南方都市报》设有专栏。
2011年6月28日,科学松鼠会作为重头戏,出现在了19点38分在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中,当期栏目的主题是:让科学也流行。
参考资料 1
网易科技  
http://tech.163.com/09/1012/15/5LEFO1JT00093QK2.html
扩展阅读: 1 科学松鼠会永久网址:http://songshuhui.net/
2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songshuhui
3 豆瓣据点:http://www.douban.com/group/songshuhui/
4 让科学色彩缤纷: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4/12/4390204.html
5 南方周末:让科学成为流行色:http://www.infzm.com/content/37180
6 一群松鼠创业记:http://money.163.com/10/0513/16/66J1V22I00253G87.html
开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