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复仇:千金归来微盘:趣联趣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41:22
                                       趣联趣事 十三、拍马升官联

  一次,明代嘉靖皇帝在御花园的池边赏花。池里的荷花十分娇艳,荷叶碧绿,生机
盎然。他见一片大荷叶上爬着一只绿乌龟,觉得十分惊奇,不禁脱口而出:“碧湖池内
出碧龟,龟有九数,阴九数,阳九数,九九八一数,数按于道,道归元始天尊,一灵有
感。”

  说完,嘉靖十分得意,忙叫旁边的宰相严嵩对下联。可是严嵩搜肠刮肚,怎么也对
不上。嘉靖朝他瞪了一眼,很是生气。

  此时,有位姓孙的太监心想,机会来了,也许会捞到一官半职,忙跪在地上说:
“皇上,此联我能对,不知……”嘉靖见有人续对,忙叫他对上来。那太监不慌不忙,
奉承拍马,对出了下联:“丹穴山中生丹凤,凤乃六鸣,雌六鸣,雄六鸣,六六三六鸣,
鸣闻在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嘉靖龙颜大悦,就称那太监有才学,忙赐一官职与他做。后来,这事在宫廷里传开
来,都说孙太监靠对对子拍马升了官。
 十四、金圣叹临死对妙联

  金圣叹,原名叫金采,明末清初时江苏吴县人,诗文评论家,明亡后乃改名为金圣
叹。他因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而闻名于世。相传有一次,他到庙里找一个和尚
借书,和尚听说他很有文才,便出一上联要他对:“一夜五更,半夜二更之半。”

  此联有数字“一”、“二”、“五”、“半”等,反复使用了“半”字,并且意义
上天然合成,对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他反复吟哦了很久,始终对不出下联来。为此,他
觉得是生平一憾事。清朝顺治十八年,他与17个秀才因“抗粮哭庙”案,得罪了清政府,
被巡抚朱治国以“上惊先帝之灵”的罪名,判处死刑。被处死刑的那一天,金圣叹的儿
子到刑场送别,见到父亲,悲痛欲绝,泣不成声。金圣叹是个刚烈汉子,此时不禁也泪
流满面,他仰天长叹一声,吟出了一句上联:“莲子心中苦。”

  这个上联,巧妙地使用了谐音,语义双关,除了字面意思外,真正表达的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此时,金圣叹的儿子已经悲痛至极,无心对下联。见儿子久久不对下
联,他只好自己对出了下联:“梨儿腹内酸。”

  下联用了上联同样的方法,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离儿腹内酸。”表达了自己临
死时与儿子的惜别之情。

  金圣叹自己对出了下联,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还欠和尚半副对联呢。如果不对出来,
就没有机会了。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于是他在刑场上反复地吟哦着那一个残缺的上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之半……半夜……二更……之半。”想着想着,他一下子想到今
天是中秋节,中秋节不是正在八月的正中吗?心有灵犀一点通,他马上对出了下联: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想到这里,他把下联告诉儿子,并叫儿子马上到庙里去告诉和尚,说他对出了下联,
可以死而无憾了。他的儿子果然跑到庙里,把下联告诉了那个和尚,和尚也被他的这种
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当他的儿子返回到刑场上去时,他已经被杀害了。从此,
金圣叹临终成联的故事,便这样传开了。




十五、汤显祖洞房续趣联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7年),字义仍,号居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
人。他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他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他新婚之夜的一段轶事。

  新婚之夜,汤显祖送别了亲友,喜不自禁地急趋洞房。花容月貌的新娘在烛光辉映
中,越显得妩媚可爱、美丽动人。汤显祖目不转睛地看着,越看越痴,越痴越迷,把个
新娘子瞧得羞娇难堪,于是逗趣地说:“瞧你这个新郎官怎么老这样看着我,多不好意
思呀!人家说你才高八斗,我现在请您对个对子怎么样?要是对不出来嘛,嘿嘿,对不
起,就罚您坐到天亮!”

  那时,才思敏捷、心气甚高的汤显祖正想在夫人面前大显才华,见夫人有如此雅兴,
不胜雀跃之至,随即答道:“如此甚好,恭请夫人出上联。”汤夫人环视一下洞房,见
喜案上大红龙烛高烧,烛焰光耀闪烁,便脱口念出上联:“红烛蟠龙,水里龙火里化。”

  汤显祖一听,觉得这上联确是出得奇巧,但这类对联自不难应对。殊不知默吟良久,
未得佳句,后来也想出了几句,终觉勉强,甚不如意,于是陷入了沉思。

  烛光噼啪,更鼓叮咚,夜已深了。汤夫人已经睡了。汤显祖不免感到慌急。他反剪
双手,来回踱步。最后踱到床前,想看看夫人是否睡着。忽然,一眼瞥见夫人的绣花鞋,
真是喜出望外,说了一声“有了”。接着高声吟道:“花鞋绣凤,天边凤地边飞。”

  夫人听到这绝妙下联,不禁喜形于色,立即坐起来说:“好对!好对!官人果然才
高,如今恭请安睡吧!”


十六、剧作家少年妙对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高则诚,也是一个善对的人。少年时代天资聪颖,留下了一些对
联趣话。

  有一次,高则诚的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四岁的高则诚当然没有陪客的资格,只有
在旁边羡慕地看着。满桌的好酒好菜实在是诱人。年幼的他忍不住从桌下悄悄地伸手在
菜碗里偷了一片肉吃。客人无意中发现了,想取笑一下他,也想考一考他的文才,便随
口说出了一上联:“小儿不识道理,桌边偷食。”

  高则诚听了,心里不服气,马上对出了下联:“大人有甚文章,场中出对。”

  客人一听大惊,果然出口不凡,于是再出一上联考一考他:“细颈壶儿,敢向腰间
出嘴。”

  意思是说,这小小年纪的孩儿,居然也敢对句。高则诚听了,马上又对出了下联: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客人见小孩子居然对答如流,不好意思了,涨红着一张脸。他父亲见客人下不了台,
便连忙喝住了他。他却不以为然,摇头晃脑地说:“大人出联让我对,礼尚往来,我也
出一上联向大人请教。”说着,便念出了上联:“懒童子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此上联看似平易,实际很难,因为上联把“一”至“十”十个数字用完,想对得工
整,确是不易。因此,客人想了很久都没对出来。最后,还是高则诚说出了下联:“瞎
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此下联用十大天干对十个数字,可谓构思奇特,天下无双。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的编修戴大宾,少年时也才华横溢,以善对著称。八岁应童子
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堂中的虎皮椅出一上联:“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略一思索,对出下联:“兔毫笔写状元坊。”

  表现出少年时即有远大的志向,与众不同。

  十三岁时,与人对对联游戏,有人出了一个上联:“月圆。”

  戴大宾对了一个奇妙的下联:“风扁。”

  出上联者问道:“风无影无形,为何是扁的?不妥不妥。”他回答说:“风见缝就
钻,不是扁的,难道是方的?”足见他少年机智,无与伦比。


十七、改联一字值千金

  对联中的文字,有时稍加改动,便可意义大变,真可谓“改之毫厘,差之千里。”
洪承畴是明代末年崇祯皇帝时的宠臣,官至兵部尚书,后来受命抗清,被俘变节,成了
千古罪人。然而,这个恬不知耻的民族败类居然敢书这样一联高悬于大门两侧:“君恩
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一位读书人看了,气愤不过,在其上下联尾各添一个字,对联变为:“君恩深似海
矣!臣节重如山乎?”

  改过之后,上联用的是表示肯定语气的“矣”字,说明洪承畴受到深似海的“君恩”
是肯定的,因为他得到崇祯的信任,官至极品。而下联用的是表示反诘语气的“乎”字,
说明洪承畴的“臣节重如山”是虚伪的。增加两字,语意大变,并且产生了辛辣的讽刺
效果。

  某位教师六十大寿,几位学生拟一副对联相送:“诗书满架;桃李盈门。”

  不料老师乐极生悲,突然病逝。正当家人取下这副对联时,只见一位弟子在原对联
上各增三字,对联变成了:“诗书满架悲空座;桃李盈门哭吾师。”

  寿联成挽联,且十分切合此情此景。

  从前有一个女人,凶恶无比,恰如一个“母夜叉”。但她自认为才能超群,智压世
人,以“才女”自居。那一年,她正好满八十岁,儿子为她庆贺八十岁生日,生日前一
天,请了当地一个秀才为她撰写寿联。她要求把自己的杰出的才能写进对联,秀才沉思
良久,为她写了一副对联:“母星正八十世上难逢逢世上;才女超百代人间不现现人间。”

  她很高兴,叫秀才把对联写在大门上。

  第二天一大早,就听到门外人声鼎沸。她还以为是祝寿的人来了呢!谁知开门一看,
原来对联变成了:“母猩正八十世上难逢逢世上;豺女超百代人间不现现人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顾
宪成题东林书院的一副名联,后人据此作了一些修改,如:“风声、雨声、不吱声,了
此一声;国事、公事、不问事,平安无事。”文革中,有人以此联讽那些“好好先生”。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胡耀邦改
此联,批评那些虚度年华的人,鼓励敢作敢为的青年勇士。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霭色,色色皆空。”此联改后,
颇有参禅的意味。


十八、长工的儿子也能对对联

  相传,明末清初时,有个长工的儿子,名叫林大茂。由于这小孩子聪明伶俐,刻苦
好学,每天在打柴放牛的时候,常常到学校墙外去偷听一会儿先生的讲解。时间一长,
他也就学得了满腹学问。

  林大茂十一岁那年,县里科举考试,那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儿都骑着高头大马,带
得书僮到县里去考试。他呢,只好在放养的马中偷偷地拣了一匹沙灰色的花马,也奔县
衙门去考试。才到县衙门口,他的破衣衫和沙灰马,以及只有十一岁的身材和满身的泥
沙,就被看门的土官看不起了,被喝下马来。当土官听说他也是来应试的,不由得一笑
:“你也来考试?如果想进考场,先过我这一关。”说着,念出了一句上联要他对:
“沙人骑沙马,沙头沙尾沙屁股。”

  很明显,这是一句讽刺他的话。林大茂想了想,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土官坐
土城,土头土脑土王法。”

  土官被这副对联弄得瞠目结舌,开不了口,只好让他进了考场。监考官一看进来这
么一个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来捣乱的。当听说他是来参加考试的,又知道他的名字叫林
大茂时,就对他说,如果能对出他的对子,就可以让他参加考试。说着,就念出了上联
:“嫩竹书生,几时等到林大茂。”

  此上联把林大茂的名字嵌入了对联,并且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你这个
象嫩竹子一样的小小书生,要哪个时候才能成才,才能长成茂盛的竹林呢?林大茂一听,
就知道监考官是在讥讽他。他知道这名监考官名叫叶梅开,就马上回敬了他一句下联:
“梅花开放,何日见过叶先生。”

  此下联也是把叶梅开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不过,为了不冲撞他,林大茂把“叶梅开”
三个字拆开来放在三个地方,就没那么明显了。下联的字面意思是,梅花开放的时候,
总是先开花,哪里见过叶子比花先长出来的呢?言下之意,我还没见过象你这样的先生
呢!


十九、蒲松龄妙联戏讽“三朝元老”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善于用各种各样的鬼怪故事讽刺
那些封建社会的丑恶势力和丑恶现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写鬼写妖,高人
一等;刺贪刺虏,入木三分。”他曾经写过一则短篇小说,题名为《三朝元老》。在封
建社会,能称“三朝元老”的都是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的人,所谓德高望重者。但是,
蒲松龄笔下的“三朝元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看原文: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
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
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
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之八,次句隐无耻也。”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明朝的一个老宰相,后来向“流寇”投降,世人对他的评价颇
不高。但他却自以为是,老年退隐山林,修起了祠堂,为之“歌功颂德”。为此,有人
送了他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并且给了一块“三朝元老”的匾作横额。

  这副对联的妙处,文中已作了解释。原来是这样的,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好象忘记了“八”字,故为“忘八”,谐音为“王八”;下联为“孝悌忠信礼义廉”,
按习惯的说法,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好象没有了“耻”字,即“无耻”。上
下联合起来,就是“王八无耻”。原来,自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原来竟然
是一个“无耻的王八”!

  对联巧妙地运用了谐音、藏字等修辞,把对“三朝元老”的评价寓于平谈的叙述之
中,表面是赞,实质是批,可谓不留痕迹,妙不可言。

  后来,在民国时期,有人用同一办法写了一副对联(一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已
经作过此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为:“南北”。此联的含义是,上联缺“一”,谐音为缺“衣”;下联少“十”,
谐音为少“食”;横批无“东西”。合起来便是“缺衣少食无东西”,揭露了旧社会的
贫富不均,人民过着缺衣少食、衣不敝体、食不裹腹的生活。


二十、郑板桥妙联戏和尚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好,诗文也
写得漂亮,诗书画堪称三绝。特别是他为人机智聪颖,幽默风趣。有关他的佳话流传下
来的很多,有不少与对联有关。

  正如他为自己题写的对联所说的那样,他是虚心对联艺术,刚直对待人生:“虚心
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枝。”

  此联是郑板桥自己的真实写照,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用竹子的“虚心”精神
来对待艺术,对艺术精益求精,虚心学习,因此,他的诗书画才得以日益进步,成为当
时杰出的画家、诗人、书法家。但是,对待封建官场的黑暗,他却不是那样了,就象一
树傲然对待风雪的梅花一样,他从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对待百姓,他敢于伸张
正义,敢于为民作主,当然,他也因此而丢了官。不过,他宁肯为民作主而在扬州卖画
而生,也不随波逐流而做官,正展现了一个高风亮节的艺术家形象。

  正如他在自己的六十岁寿联上所写的那样:“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
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
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还有一些对联也写得很精彩:“粘来旧稿花前改;种得新蔬雨后肥。”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话说郑板桥的家乡有一座寺庙,此庙里的和尚们贪图钱财,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
干了很多骗人钱财的勾当。庙里的香火倒是很旺,和尚们也养得肥肥胖胖的。但是郑板
桥看不惯这种坑人骗人的行径,有心要收拾一下庙里的和尚们。有一天,庙里的住持和
尚来到郑板桥的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大殿撰写一副对联。也许是附庸风雅,也许是
为了借重名士郑板桥的名气,以便庙里的香火更旺。郑板桥见机会一到,便欣然同意,
提笔写了一联:“凤临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住持和尚大喜,马上回庙找人把对联刻在大殿的两边。他想,又是“凤”又是“马”
的,准是一副好对联。可是,对联挂出不久,凡是来庙里的香客,只要有一点文化的人,
看了无不窃笑。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郑板桥在这里写的是一副字谜联。上联“凤临禾下鸟飞去”的谜底是一个
“秃”字。因为当时的“凤”字是这样写的:“鳯”,中间的“鸟(鳥)”飞去了,再
把剩下的“几”放到“禾”下面去,当然就是一个“秃”字了。下联“马到芦边草不生”
的谜底是一个“驴”字。“马”字到“芦”字旁边,再把“草字头”去掉,当然是一个
“驴”字。合起来,谜底为“秃驴”。

  自从这副对联刻在大殿两边的楹柱上以后,不少人都对着对联指指点点,含笑不语。
住持还以为对联真的写得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果然达到了吸引香客的目的。他想,
这郑板桥的名头就是大,写的对联有水平,再让他写一副吧。没几天,他又来到郑板桥
家里,要求郑板桥为他的山门再写一副对联。郑板桥也不谦让,马上提笔又写了一副对
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




  住持和尚更高兴,马上把对联刻在山门两边的石柱上。他看对联中有“去掉凡心”
啦、“意马沾边”啦等语句,以为这副比上一副还写得好,因为这副对联有佛家修行的
味道,好象超凡脱俗,不问红尘事。但是,他哪里想到,他又着了郑板桥的道儿。因为
这又是一副字谜联,谜底又是“秃驴”两个字。上联是“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香”字中的“日”字落下,只剩下“禾”字,“凡”字中的“一点”“去掉”,还剩
下“几”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秃”字。下联“炉火已灭,且把意马沾边。”“炉”字
中的“火”字灭掉,只剩下“户”字,边上沾上一个“马”字,自然就成了“驴”字。
这“秃驴”被反复地骂了两遍,还对郑板桥感激涕零呢!

  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过县官。上任以后,他就在衙门口手书了一副对联:“黑漆
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

  老百姓不知他的底细,还以为又象其他官员那样是沽名钓誉的呢。不会相信他。有
一天,来了一个告状的教书先生,案情很简单,就是他给一个有钱人家当教师,原来双
方商定一年的酬金是八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却赖帐。无奈之下,教书先生只好来
告状。郑板桥想了一会儿,对教书先生说:“恐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人家才不
给你酬金呢?”教书先生忙叫冤枉,说本人虽说不才,教书还是胜任的。于是郑板桥便
出一联来试一试他的水平。他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对他说:“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
煌,照遍东南西北。”

  教书先生听了,思忖片刻,就以自己的悲惨遭遇作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
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教书先生对答如流,知道他很有才华,便传被告来,了结了此案。并把教
书先生留下来,在他身边当差。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才相信了他的那副对联。于是,
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也因公正判案,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郑板桥特别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对于别人
的批评的态度:“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由此可见,他在乎的不是别人的批评还是赞扬,关键是看是不是评到实处。隔靴搔
痒式的赞扬,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地,只要是正确中肯的批评,却是难能可贵。

  有一次,郑板桥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过了一
会儿,夕阳落山,一弯如钩的新月斜挂天空。真是一幅好景呀!他不知不觉地吟诵起来
:“半湾活水千江月”。可是,想来想去,就是对不出好的下联来。正在他冥思苦想下
联的时候,天气不知不觉的变了,一阵狂风刮来,他的船翻了,他也掉入了水中,幸好
被当地的渔民救了起来。渔民们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后,对他更是热情,请他和
他们一起吃晚饭。饭间,渔民们告诉他:这湖可周身是宝,水里有鱼虾、有菱藕,更为
可贵的是,湖里有一种个体大的蚌,里面还可以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正在说着,郑板
桥心有灵犀一点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妙!终于对出下联来
了。为了感谢渔民们的盛情款待和救命之恩,他把这副对联书写下来,并请石匠刻在一
块石碑上,送给这些淳朴的渔民。

  郑板桥一生刚直不阿,勇于为民作主,得到老百姓的赞可。他既是一个诗人、画家,
也是一个有名的清官。他一生留下了很多对联,对后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的一副自
叙志联,很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
似儿孙。”

  “一面楼台三面柳;二分池沼八分田。”题山东潍坊复园草堂居。

  “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题北京白云观华室。上联言
经,下联言竹。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谈书画、文艺创作心得。

  他的很多风景名胜题联,也很有味道:“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去来客往还。”题
江苏镇江焦山壮观亭。

  “苍茫海水连江水;罗列他山助我山。”题江苏镇江海石庵。


 二十一、穷书生巧对汉奸骂贼寇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侵略者攻占了北京城。攻占了
北京之后,八个国家的侵略者头子大摆盛宴,欢庆胜利。

  在宴会上,有几个自称为“中国通”的侵略者得意忘形,文诌诌地玩起了中国文字。
他们先是用汉字吟诗作词,摇头晃脑地作了一些“诗词”。后来其中一个居然提议大家
对“对子”,也就是其中一人出上联,大家对下联,看哪一个的上联出得好,也看哪一
个的下联对得妙。乱哄哄的闹了一阵后,其中一个翻译官居然出了这样一个上联:“琵
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此联一出,侵略者们个个拍手叫好。好在哪里呢?因为此上联用了一种叫“联旁格”
的对联创作方法。所谓联旁格,就是运用相同偏旁或某种相同形体结构的字,以组成对
联。此上联的前四字,每个字上面都是两个“王”字,结构相同;合起来刚好八个“王”
字。再者,八个“王”字合起来是“八大王”,暗合英、俄、法、德、日、美、奥、意
八个国家,并把这八个侵略者称为“八大王”。侵略者们被称为“大王”,怎么不拍手
叫好呢?

  但是,由于这个上联太怪,对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拍手叫好之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能
对出下联来。不料这个汉奸翻译官的丑恶行径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是一个落魄
的穷书生,但是由于他聪明机智,很有文才,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常常给人们写点对
联、书信什么的,因此也被作为社会“名流”请到了席上。他怒火中烧又不敢发作,只
好用对联来反击一下这些侵略者和汉奸,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客气地说:“鄙人
有一下联,只是恐怕不怎么好听。”众人都说,席间凑凑趣,大家图个高兴,但说无妨。
于是他正色说道:“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话一说完,惊得那些侵略者和汉奸们目瞪口呆。但是,由于有言在先,也不好当场
发作。下联对得也很妙,同样运用了联旁格,但是把侵略者称为“四小鬼”,斥责了他
们“犯边”的侵略行径。

  那翻译官还不服输,又出一句更长的上联,以增加对联的难度,以为这样总可以难
住他了:“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此联又增加了析字格和合字格,对起来难度增大了。不料这书生却有几分文才,又
对道:“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这一下联把侵略者气得半死,但有言在先,也不敢发作,只好干笑几声尴尬地又喝
起了酒。


二十二、改联骂财主贪官

  从前,有一家财主,父子俩都不学无术,却想科场中举,光宗耀祖。于是用银两买
通主考官,中了两个进士。由此,财主的妻子和儿媳妇也就成了贵“夫人”。有一年除
夕,为了炫耀他们父子两人都中了举,财主在他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
进士,父子齐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同夫人。”

  此地有一个精明的老农,对这父子二位的“进士”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深恶痛绝,
故此将对联添了几笔。把“士”字下边的笔画添长一些,变成了“土”字;又在“夫”
字上添了一撇,变成了“失”字;在“人”字上添了两横,变成了“夫”字。第二天早
上,大年初一,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
同失夫。”

  粗心大意的财主父子居然没看出来,让这副对联在大门上原原本本地写着。他们还
以为,这还是昨天写的那一副对联呢,还在沾沾自喜,陶醉在“父子齐进士”,“婆媳
同夫人”的喜悦之中。周围的人很快就把这一笑话传开了,纷纷跑来看这一“妙联”。
他们对着对联指指点点,暗暗地笑。财主一家人也陪着他们笑。直到第二天,老财主不
知为什么抬头看了看对联,才发现不对劲!这下把他气得暴跳如雷,虽说没有“进土”,
也把他气了个半死!

  无独有偶,清朝时有一个贪官,实在是贪得无厌,只要是财,没有不要的。真正是
“为官一任,吃掉一方。”但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有一个春节,他在家
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有一个人深知他的底细,为了揭露他的虚伪和贪婪,半夜三更地起来在他的对联下
添了几个字,把对联改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
山,其为山乎?”

  这个贪官早上起来一看,大吃一惊。苦心撰写的一副对联倒成了揭露自己贪得无厌
的罪证,只好悄悄地把对联撕去,重新贴上一副表示吉利的其它对联。

  后来,这个贪官死了,那个好事者又送了他一副挽联:“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
日地无皮。”可谓一针见血。

  另外还有一个书生,也为他续了一个;“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
职而已矣;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从前有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人,到过年的时候,无钱买年货。他自宽自慰,在门口贴
了一副对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一位了解他的人看后,便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主人出门看后,感慨良久。


二十三、纪晓岚风流儒雅出口成章

  纪晓岚,原名纪昀,字晓岚,河北献县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文人,曾任《四库全
书》总编纂官十余年,为人坦率刚直,疾恶如仇,语言幽默风趣,入木三分。他才思敏
捷,善于属对,所对对子,巧妙绝伦。相传在他三、四岁时,就与四叔对起了四婶的小
脚。四叔出了一上联:“三寸金莲。”

  他就对出:“一双绣鞋。”

  四叔加一字:“三寸金莲瘦。”

  他也加一字:“一双绣鞋轻。”

  十五岁时,表兄牛稔文的儿子结婚,他给人家写的婚联是:“绣阁团圞同望月;香
闺静好对弹琴。”

  此联看似平淡,实则用了“犀牛望月”和“对牛弹琴”的典故,把结婚人的姓氏
“牛”隐含其中。

  他不仅与同乡开玩笑,还敢与学生开玩笑。学生给他磕头,他却想起了妻子昨晚摔
了一跤,大笑着吟了一联:“今日学生头点地;昨宵师母脚朝天。”

  弄得学生不知是何道理,傻乎乎地望着他。

  他还敢跟朝庭命官开玩笑。乾隆五十三年,工部(又叫水部)衙门失火,朝庭派工
部尚书大司空金简去负责修缮。此时有一个南方人新任中书,高大魁梧,自称为“南人
北相”,因为时人认为南人北相是所谓的福相。此人对纪晓岚的恃才狂傲早就不满,有
心出一下他的丑,便出一上联要纪晓岚对:“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他认为,这上联里面嵌入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结合了现在的实事,
要想对出下联是难上加难。

  没想到,才思敏捷的纪晓岚早就成竹在胸。只见他面带微笑地说:“对是对出了一
个下联,只是不雅。”那个中书还以为纪晓岚对不出下联,在找借口逃避呢,便紧追不
舍地说:“什么不雅,文字游戏,一笑置之罢了。”纪晓岚见他如此说,便乐呵呵地念
出了下联:“南人北相,中书公什么东西。”

  他巧妙地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来对“金、木、水、火、土”五行,
并借机骂了“不是东西”的“中书公”,使他有口难言。

  有一次,一位宫中的太监也想出一出纪晓岚的丑,出了一个上联要他对:“三元解
会状。”




  此上联就跟“三光日月星”一样,是非常难对的。因为“三元”就包括“解会状”。
下联不能用数字“三”去对上联的数字“三”,而用其它数字,后面的事物不是多于三
字,就是少于三字,很难对。不过,他随即笑笑,说:“此联要是对其他人,倒不能对
出。对公公却能。但是只是不雅。”

  这太监也以为纪晓岚不能对,借口推脱。便紧逼说:“口舌游戏,不求雅俗。但说
无妨。”

  纪晓岚便不紧不慢地对出了下联:“四季夏秋冬。”

  话一说完,太监便哈哈大笑:“纪大学士,谁不知四季是春夏秋冬?你的四季何故
只有夏秋冬,何故无春呢?”

  只见他微微笑了笑:“我不是说过吗?此联难对他人,只是对公公却是合适的?”

  “此话怎讲?”

  “别人四季中有春,唯公公却是无春。”

  太监一听,脸胀得通红,不好意思再说了。因为太监被阉割,自然是“无春”了。

  他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常常跟皇帝打交道。乾隆皇帝也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
常常想考一考纪晓岚。有一次,他出了一个上联想考住纪晓岚:“冰冷酒,一点水两点
水三点水。”

  这个上联运用了联旁格,不过是联旁格的特殊用法,都与“水”有关,但是又不是
“水”字旁。却是“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并且,前三字里又暗藏着“一点水两点水
三点水”(当时的“冰”字写作“氷”,可以看作是“水”字多“一点”,即“一点水”)。
乾隆皇帝以为,这样难的上联你纪晓岚一定对不出来。可是,纪晓岚只是眨眨眼,轻而
易举地就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下联使用的方法与上联完全相同(当时的“万”字是繁体字,写作“萬”),可谓
是千古绝对了。

  乾隆皇帝对他的反应迅速也非常欣赏,特别地喜欢他。在乾隆皇帝五十寿辰的时候,
他写了一副贺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
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此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数字,让枯燥的数字在对联里焕发了生机,也深得乾隆喜爱。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此为贺乾隆八十寿辰,与上联异曲同工,时为乾隆五十五年。

  编《四库全书》时,有一个编修官叫彭云楣,他见纪晓岚上早朝时步行速度特别快,
便随口笑道:“晓岚确是神行太保。”

  纪晓岚一听,一个妙对就从他的口中飞了出来:“云楣不过圣手书生。”

  其中,上句中的“神行太保”是水浒中人物戴宗的绰号,下句中的“圣手书生”是
水浒中人物萧让的绰号。

  纪晓岚在对联中活用数字还有一件趣事。有一次,他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到
了杭州的灵隐寺,在寺里遇到了一个得道高僧。在与这个得道高僧交谈时,得知他时年
已经有一百四十一岁了。乾隆皇帝灵机一动,想要考一考纪晓岚,便出了这样一个上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此上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得道高僧的年龄巧妙地嵌入进去。因为“花甲”
指的是六十岁,“重逢”就是两个花甲,也就是两个六十岁,即一百二十岁,加上三七
二十一岁,正是一百四十一岁。这种上联要对出下联,当然是不容易的了。但是纪晓岚
毕竟是名士,学问高深。只见他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

  下联用的是与上联同样的方法。“古稀”指的是七十岁,“双庆”就是两个古稀,
也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上一岁,也正是一百四十一岁。纪晓岚妙对的下联,使得一向骄
傲自大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点头表示赞赏。

  有一次,纪晓岚陪乾隆皇帝夜读,乾隆皇帝偶然之间问北京城附近有哪些县,纪晓
岚稍加思索,念出了一副对联:“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
知顺义便是良乡。”

  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八个县名,足见他才思之敏捷。

  有一次,乾隆下江南,见一池塘荷花含苞待放,便脱口而出吟出上联:“池中莲包
攥红拳,打谁?”

  随同的纪晓岚不假思索对出了下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入情入景,足见其才思敏捷。


二十四、乡民学对骂贪官

  乾隆年间,江西省铅山县来了一个县官,此人是个贪官。

  有一次,他到城外游玩,见几个乡民在河边舂米,就打起了鬼主意。他对几个乡民
说:“我这里有个对子,你们对得上来,本县有奖,对不上来就要受罚,罚你们每人一
担稻谷。”他的上联是:“水打轮,轮打碓,舂谷舂米舂稻糠。”

  说完,他领着手下得意洋洋地走了,并留下话,一会儿回来的时候,乡民们必须对
出下联。

  一般的乡民哪里会对对子,这分明是敲诈,几个人一边愁眉苦脸地舂米,一边不停
地念叨着上联,可怎么都对不出来。

  恰好此时有个读书人路过,见几个乡民不停地念叨着什么,好生奇怪,便上前打听。
几个乡民把事情的缘由讲了一遍,央求读书人帮他们想个下联。

  这位读书人决定借机教训一下这个贪官,便问:“他是骑马还是坐轿来的?”众人
回答:“坐轿来的。”

  这位读书人低头想了想,告诉了乡民们一个下联,几个乡民虽十分高兴但却为难地
说:“我们可不敢这样对,若骂恼了他,那还了得!”读书人说:“不要紧,到时候你
们就说……”

  不大一会儿,县官回来了,便问对上下联没有,几个乡民齐声回答:“想好了,请
老爷细听:“人抬轿,轿抬人,扛猪扛狗扛瘟神!”

  县官听后大怒:“大胆刁民,竟敢辱骂本官!给我狠狠地打。”乡民们见状齐声说
:“老爷暂且息怒,这对子是一位名叫蒋士铨的人教给我们的,他还说你要是生气,就
到城南去找他算帐。”

  县官一听,傻了眼,因为蒋士铨是铅山县的名士,任翰林院编修,他哪里敢去找皇
帝身边的人算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