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倾城冷颜 sodu:大庆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1:37
新华社昨日播发报道 大庆精神,共产党人的精神

  新华社记者 李春雷 王淮志 范迎春

      6月21日上午,一架来自北京的包机降落在东北松嫩平原上的大庆机场。舷梯上走下来的,是英荷皇家壳牌集团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十余名成员。 

        英荷皇家壳牌集团,声名显赫的石油巨头。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并不仅是石油,更是来探寻:是什么样的“精神能源”,缔造了一座油田的持久繁荣和一座城市的疾速崛起?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生生不息,散发出不朽的魅力。 

        大庆的辉煌,是中国共产党人投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成功范例。 

        大庆精神,是对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生动诠释。

        ■勇于担当——“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是大庆人始终如一的追求

        石油,国民经济的血液。自诞生那一天起,“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一直是大庆的主旋律。 

        从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新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在大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和石油情怀始终如一。 

        1960年3月,甘肃玉门油田。一位即将奔赴东北参加石油会战的钻井工人,与母亲告别。 

        母亲问:“你走了,全家9口人靠什么吃饭啊?”儿子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说,这场石油会战是一场大仗,这一仗打赢了,更多的中国人就能有饭吃。 

        这个人,就是铁人王进喜。 

        他说,国家缺油,公共汽车背煤气包,是石油工人的耻辱。那个时候,新生的中国被“贫油”的阴影笼罩,严重的“缺血症”制约着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人民生活,甚至威胁到共和国的生存。 

        大庆油田,得名于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被发现,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会战。荒原上汇集起千军万马,很多人刚刚脱下戎装。昨天,他们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战,今天为石油、为民族繁荣富强而战。

      会战岁月的往事,古稀之年的王启民历历在目。第一次到大庆是会战开始不久,那时他还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第二年毕业,王启民毫不犹豫地报名来到大庆工作。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他,由此大半生与北疆的冰雪为伴,与共和国的石油事业为伴。 

        “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提起当年与伙伴们立下的豪迈誓言,王启民笑得很开心。他说,苦过,累过,失败过,困惑过,但是,没有遗憾。 

        1986年,王启民担纲编制大庆稳产规划。由于主力油田资源减少,王启民把目光投向之前被公认没有开采价值的表外储层。有人劝他:别人都不去碰,你何必冒身败名裂的风险?王启民说,身为共产党人,个人名誉事小,国家缺油事大,这条“险路”必须闯。 

        王启民取得了成功。表外储层开采技术突破,为大庆增加了7.4亿吨的可动用储量。 

        这就是大庆人,勇于担当、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庆人,把崇高责任融入点滴行动的大庆人。 

        作为掌握三次采油核心技术的年轻专家,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伍晓林多次谢绝外企年薪超过百万元的邀请。他说,在大庆,他觉得自己是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 

        因为担任伊拉克鲁迈拉项目部副经理和哈法亚项目指挥,虽然刚归国几天,李新民仍急着赶回去组织搬迁钻机,还要抓紧与甲方探讨接下来的合作。 

        “我们要用更快的进度,更高的质量,更好的业绩向祖国人民汇报,向党的90周年献礼。”李新民说。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大庆人克服千难万险,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大庆人在十年动乱期间坚持生产,原油产量攀升到5000万吨高峰。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大庆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了稳产十年、再十年。 

        投入开发50多年来,大庆累计生产原油20.7亿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40%;连续27年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 

        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到2060年开发100周年的时候,大庆油田仍将保持油气当量2000万吨的水平,仍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永续辉煌,是党和人民赋予大庆人的使命。”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永春说。

        ■埋头苦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业与奋斗的精神深入大庆人的骨髓

        “老会战”吴全清清楚记得,那一年的初春格外寒冷,加之严重自然灾害,使石油大会战异常艰苦。 

        “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全身水肿,也出现了一些逃兵,但是党员干部带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吴全清说。 

        吊装设备不足,王进喜率队靠人拉肩扛,把60吨重的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井场;完成生产任务之余,会战大军自己动手盖起60万平方米“干打垒”;为采集油温数据,党员蔡升和张孔法每人背上25个玉米面饼,在严冬里乘油罐车连续往返大庆和大连之间5个来回,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 

        许许多多故事,凝结成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所有故事的结局,汇成一张振奋人心的捷报:会战3年,探明面积860平方公里的大油田,探明储量22亿吨,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几近搁浅的新中国经济巨轮,从此拥有了澎湃的动力。 

        进入21世纪,坚持把党对企业领导奉为政治优势、坚持把大庆精神当做传家宝的大庆油田,再次引起举世关注。 

        2007年3月,由中宣部、国资委牵头组织的调研组对大庆油田调研后总结到:通过弘扬大庆精神,大庆油田创造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时代变了,条件变了,大庆人埋头苦干的作风没有变。 

        仅有初中文化的采油四厂工人何登龙,通过自学成为高级工人技师、中石油集团“技能专家”。他担任工人培训教师多年,培训员工5000多名;独立撰写了140万字的培训教材,成为全国石油系统职工培训通用读本。

        尽管身处和平建设年代,但大庆人也一次次经历“玩命”的考验。 

        2004年7月的一天,升深2号天然气井因套管腐蚀发生泄漏,井内巨大压力顶得阀门发出刺耳的尖叫声,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而一旦失控爆炸,方圆几公里将被夷为平地。 

        修井107队队长赵传利带领5名党员组成“敢死队”,登上井口实施封堵。 

        惊心动魄的40分钟较量之后,险情终于被排除。 

        在被誉为油田“大脑中枢”的勘探开发研究院,英年早逝的原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振宇同志的事迹,今天还时时被人提起。 

        在科研攻关的关键时刻,杨振宇悄悄地收起了中科院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全身心投入试验;当他坐的车翻入十几米的深沟时,从车里钻出来的他满脸泥水,手里紧紧护着取样的瓶子;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在病床上与同事们探讨如何让表面活性剂适应大庆多样化的地质特征。 

        “从这些普通共产党员、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更理解了大庆精神。”主持微生物采油储备技术研究的年轻工程师侯兆伟说。

        ■敢于创新——“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是大庆人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

        大庆,因石油名扬天下,因持续稳产令举世瞩目。 

        在外界看来,仅靠年产4000万吨原油和几十亿立方米天然气,就足以让今天的大庆衣食无忧。 

        但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庆人,仍在探索城市转型。 

        在今天的大庆,当目光离开高耸的钻塔和林立的抽油机、离开城市的车水马龙四下望去,您一定会惊奇:大庆还是拥有百亿斤产能的粮食生产基地,占全省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带有“大庆制造”标记的石油机械装备,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正在被处理的数据来自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这里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 

        2010年,大庆市地方经济产值达到2900亿元,非油经济比重达到48%。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投身“二次创业”的大庆人发扬当年会战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座矿区建设成了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魅力城市。 

        大庆没有放慢脚步。“我们的很多事业都还站在起点上。”韩学键说。 

        回眸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会看到一条精神的主线贯穿始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塑造着一个新的大庆。 

        正值北方瑞雪纷飞的季节,林甸县长青林场温泉果菜种植试验棚室里,翠绿的秧苗上结满了鲜嫩的黄瓜和西红柿。在接近北纬50°的高寒地带,大庆人创造了冬季果菜规模化种植的又一项新纪录,闯进了又一个“禁区”。 

        创新,大庆的基调。大庆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日本人先后在大庆所在的松辽平原做过地质普查,但都做出了“无油”的结论。是新中国的石油地质工作者,提出并应用陆相生油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楼内,挂着这样十二个大字:“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 

        不断超越,不断开拓探索未知领域,是大庆人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当剩余油藏逐渐减少,且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当党和国家对大庆提出稳产4000万吨的要求,大庆将如何完成? 

        曾有人根据大庆原油地质储量做出这样的测算:如果大庆油田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玉门油田;如果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提高5%,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人在探索把“如果”变成现实。 

        大庆人仍走在创新的路上,走在科学发展的路上。 

        “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个企业和城市走过短暂的历程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铭刻一个辉煌的亮点。”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同志在《回忆录》中对大庆这样评价。 

        2010年3月以来,“石油魂”大庆精神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宣讲150多场,场场引起强烈共鸣。在外资企业惠普上海公司总部,5000多名员工听得鸦雀无声,许多人落泪动容。 

        大庆精神,超越企业和城市界域,生命力更加强盛。 

        大庆精神,为时代领航,为党旗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