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风流大亨全本:渴望-洞箫独奏-琴台乐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24:16

渴望(洞箫独奏)

2011-06-14 17:32:00|  分类: 琴台乐坊 |  标签:洞箫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990年岁末,有一个名字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观众,她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善良的心——她就是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刘慧芳。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渴望》热播时万人空巷的情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充满戏剧性变化的时期,中国社会经过混乱、动荡,又由乱而治,道德、人心经受了一场洗礼。在随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又发生了巨大变化,良心再次面临抉择……该剧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那个社会动荡、是非颠倒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青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该剧囊获了当年度“飞天”和“金鹰”等几乎所有相关大奖。

该片的主题曲《渴望》,由毛阿敏演唱,与李娜演唱的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完美呼应!本博主洞箫演奏。敬请试听。

自动播放模式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重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过去未来共斟酌。

 

 

剧情介绍

 

该剧讲述的是一位女性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期的生活故事。故事开始于一段复杂的恋情,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面对两个追求者迟疑不决。一个是车间付主任宋大成,一个是来厂劳动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她渴望爱情,但是,前者有恩于她,后者身处困境,需要帮助,这使她左右为难。王沪生父亲是个著名学者,于文革初期突然被抓,下落不明,母亲急忧交加,病发身死,姐姐王亚菇是一名医生,在送别未婚夫罗刚去干校后,发觉已有身孕,不顾罗刚的劝阻,偷偷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罗丹,罗刚突然深夜返京,王亚菇惊喜中并未察觉他神色有异,罗刚带着女儿悄然离去,留下一封信,告之他被通缉,生还无望,让王亚菇忘掉他。

刘慧芳和王沪生结了婚,刘对捡来的弃婴刘萌发母母爱,王不情愿,只好勉收留,起名刘小芳,一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王东东。深感失望的宋大成和刘慧芳的好友徐月娟结了婚,但对徐感情不深。刘慧芳在夜大与教师罗刚相识。偶然间,小芳的身世大白。恰在此时,王亚菇经过几年钻研,终于治愈了小芳相同的病症,生活再一次迫使刘慧芳作出抉择。

 

 

剧评辑要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部曾经在20年前引发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 建构了一个“好女人”形象—刘慧芳。怎样才是中国式的好女人呢?《渴望》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模式化的隐忍型的女性角色,满足二元对立中人们的欣赏观念,更多的是以男性视角看待女性的受难故事。 这是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

刘慧芳在《渴望》中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女人。完全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的要求。出嫁前照顾寡母妹妹以及弃婴小芳,结婚后顺从操持家务,传宗接代生下儿子东东,体贴丈夫,孝敬公公,工作认真,热心帮助他人。总之,王朔在原著中建构刘慧芳的形象很明显是模式化的,甚至是没有人性地建构了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完美女人,就像童话里的“公主”。

这部片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社会背景比较特殊:70年代末一直到80年代的离婚潮,主要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纷纷返城工作,在农村“艰苦奋斗”结成的友谊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从而引发家庭的解体。刘慧芳和王沪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厂认识的,王沪生被下放到工厂,刘慧芳是他的师傅,两个人彼此萌生爱意结婚,而文革结束了,王沪生一个大学毕业生身价提高,不再是要到处低头看人脸色遭批判的“黑五类”,怎么能和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人在一起呢?于是两个人离婚了。

《渴望》刘慧芳隐忍、忘我、默默承担一切的形象回归了中国妇女形象传统,成为中国男观众择偶的标准,同时也激起了很多女性观众的不满。原著作者王朔拥有了话语权,站在男性的价值取向立场,建立了这么一个完美的好女人形象,但是,美好形象却记录的是好人的受难史。王朔对于女性形象的审美是不是有性别歧视呢?为什么好的女性形象必须忍耐,忘我,默默承担?为什么都要由女人承担所有的压力和责任?在《渴望》一片树立刘慧芳形象的同时,摆出来一副男权的嘴脸,给优秀女性的定义是“贤妻良母”,是“温柔寡断”。女性的成功只有在家庭中,作为好妻子、好妈妈,任打任骂,才能展现。这就是男性为导向的文类立志创造的女性形象。

《渴望》一片是借助一个作家—王朔能说会道的笔,写出来了女人、家庭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一段的变化,解释清楚了文革结束后离婚热潮的问题。同时,通过人物内心描写,展示了被低估的经验区域—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生活。文化大革命与后面时代最不同的就是关注的主体。走出文化大革命,个人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的变化被《渴望》论述的十分清楚。这么一个主题是跨性别的,于是也吸引了男性观众关注《渴望》。这样让一部煽情剧不再是女性的专利。

在《渴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妇女的成长经历。建国以来,中国妇女,尤其是城市妇女的负担其实是加重了的。一方面,自立自强的教育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现实使她们大都要承担一份社会职业;另一方面,社会传统对她们妻子、母亲角色的要求没有丝毫削弱。从另一个角度,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也有了双重性质:既希望她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又希望她能够像职业妇女一样自立、有开阔的视野,任何一种期待的失落都可能引发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渴望》是第一部室内情景剧,提供给我们人物形象以及文本的建构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