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达快递破损赔偿标准:【教程】洞箫教学[边学习洞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5:10:00

教學心得

口風控制與簫音 唐式吹口研究 靈敏度問題

 

洞簫教學 洞簫種類 論壇發表文章

发现这个网站

http://www.dahtai.com.tw/donsiau/main_n.htm

台湾人的研究.够深入啊.

基礎篇

一 姿勢

持簫姿勢原則順人體自然,雙手持簫按孔一般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南管古老方式剛好相反,何者在上獨自練簫無妨,對將學八孔簫或兼吹笛則有關,樂團中習慣相同會方便些。因為八孔簫的最下孔是開在稍側面,換手就需重開孔,吹笛是橫吹,就有左右問題。按孔手指以最輕鬆能蓋滿音孔為原則,下方的手最好稍稍斜度向上,根據最下孔以指臉蓋孔,依序上來越高手指更接近指中蓋孔,將有助於按孔的靈活度。也有助於大型簫的吹奏。

為維持換氣的順暢,身體要維持挺直腰桿,不管是坐姿或立姿或慢步間吹奏,維持直立的腰身,以利呼吸換氣自然平順,若是坐姿時切忌躺住椅背及蹺腳,必須坐於前方椅子三分之一處,以利身體自然垂直,不必過度緊繃,輕鬆直立便是。

雙肩也必須放鬆,隨樂曲而姿體語言而無妨,切莫高聳雙肩,增加身體無謂的負荷。雙臂隨著按簫的手指而自然垂於兩方,簫與身體成約45度角,若南管則略仰於45度,南管簫有鳳簫之名,吹簫者雙臂象其鳳翼。

二 換氣

吹簫首重換氣方式,因為若換氣不適當會影響身體健康,民間傳說吹簫致吐血的故事,筆者認為有可能。若方法錯誤,又是憂鬱性格而寄情簫聲,吹簫會有持續性停不住的情形,不覺中長時間對健康會是慢性的大損害。

一般人呼吸都以胸部的肺部呼吸,吹簫或其他吹管樂器,含歌唱,都需要練習含腹部的呼吸,胸部呼吸的容量有限,吹簫容易疲勞與頭暈,一方面是會有氣不夠的感覺,對肺部也會有損害。吹簫以腹部呼吸為先,就是深呼吸及下腹的呼吸方式為首,胸腹同時使用為輔,的呼吸方式,一般的吹奏都以下腹部作為換氣空間,必要的長樂句段落需要一氣呵成時需胸腹同時使用。

腹式呼吸在打坐或練功都有用到,在吹簫的練習上,可以透過哈氣法練習,就是練習在鏡子前哈氣,可以看到霧氣的現象就是腹部哈出來的氣,熟練了哈氣的換氣方式,用來吹簫練習時,先吹筒音,將洞簫尾端接近鏡子,吹出簫聲後,鏡子也會有霧氣,那就是腹部的氣出來了,用鏡子來檢驗自己的方法有沒正確,是筆者個人的體驗方式,可謂簡單確實。當已經能將腹部之氣呼出,要吸進腹部乃簡易自然之事,因為那裡空間已經被擠壓沒氣了,只要一吸便深入腹部,因此先有正確的呼氣法也是方式之一。

確定自然的腹式呼吸,可請旁人注意吹簫時的身體變化,吹簫時肚子是慢慢消下去,吸氣時腹部是凸出,而不是只有胸部在變化。

至於吸氣是由鼻子吸氣或嘴巴吸氣,若是自己練簫修身養性,以鼻子吸氣是最好方式,若為演奏或錄音,則需要練習鼻口同時進氣的功夫,迅速又減少換氣聲音。

大部分的人吹簫都會有喉嚨的異聲,這情形有些人即使非吹管樂器,例如拉胡琴也會有,都是身體沒有完全放鬆,這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自己吹簫的用力點,多餘的緊張盡量消除,就像高聳的雙肩一班。

三 口風

洞簫音色的關鍵性影響在口風,口風氣息的控制是吹簫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技巧,吹簫的功力在這上面可以看出來,因為口風與氣息的控制能力演變的技巧很多,例如強弱音的控制,簫聲音色的改變,乃至循環換氣都與口風有關,筆者個人認為在口風控制上,每支簫多少都需要經過適應期,以達到駕馭自如,在經驗上,每次吹簫也都有口風的適應期,尤其隔一陣子沒吹簫,一開始吹就需要經過口風適應期,大約十分鐘到半小時。

聽老一輩南管絃友提到古人練簫,為了檢查自己的簫聲音質,對著大缸,讓大缸的共鳴擴大簫聲,讓吹簫口風控制能掌握最佳簫音音色。南管對簫的要求簫音要濃,就是要夠厚實,尤其低音要渾厚,同一支簫可以吹出纖細的雅簫聲,也可以吹出渾厚的濃簫聲,完全在口風的控制上。

口風的控制得宜,吹簫可以省力,不浪費氣息於不必要的地方,因此讓循環換氣變得可能,這也是讓吹簫不會很累的方法。一般人初學吹簫,往往使力過度,簫聲不但不純淨,還吹得頭昏腦脹,上氣接不著下氣。若覺得吹簫很累人就是口風控制不佳。

以嘴唇來分,口風可以分為鬆緊嘴唇兩種,若以簫吹口與吹氣角度可以分順氣,俯切與仰切型。上嘴唇必須變化上下與下嘴唇的前後配合,可以變化氣束的強弱與角度。

扁平氣束     唐簫吹口研究

吹唐式吹口在口風控制上需要讓出氣扁平,吹高音更扁細,讓氣束壓力強,而不是加大力氣吹出來,而是嘴唇控制鬆緊,低音時下嘴唇稍後,讓上嘴唇相對在前,口風鬆,簫音就低濃。

唐式吹口著重在平扁口風,角度適中後,透過俯仰角度可以變化音高,約大二度範圍。日本有某流派以偏一邊的的嘴唇吹簫,使用單邊嘴唇的直線性,對扁平口風更有利,其波動俯仰時類似搖頭方式,以約45度角俯仰,群簫吹奏時,長音的搖頭族甚是壯觀!

唐式吹口在俯仰變化上,對音高影響很大,音孔間而且差異不同,其影響同一音階的高低八度音,在俯吹時近吹口的音孔,會造成高八度比低八度高很多,就是俯吹時對低八度的影響大,降低很多,高八度卻降得少。這在吹口特性上需要注意音準的控制。

圓氣束    

吹南管簫的口風屬於橢圓氣束,尤其高音時,變得細窄時可以是小音量的高音,也可以是大音量的高音,完全是口風對氣息的控制。

相對V型(雞嘴)的吹口形式,圓氣束更有力於發揮,在角度上也容許範圍大,不會向唐式吹口,角度不正確,吹不出聲音,V形角度對口風的縱軸適應範圍大一些,因此在吹南管長音控制上比較容易,且在簫音上氣聲少,相對有幽靜的感覺。

早期台灣的簫都是半雞鴨的UV混合方式,有點尖又有點弧度,這樣的簫聲是典型台灣簫味,這樣的口風也是橢圓氣束方式,簫聲聽起來有點甜味。

總的說來,氣息拿捏到最佳時,簫聲在共鳴最佳點,把氣用在適當的地方而不浪費,音量隨心所欲能控制,就是最佳口風。

口風控制與八度音階

洞簫吹奏音階約有三個八度音,音孔只有一組八度音,八度音階的變化在於口風的鬆緊與氣息的強弱變化。基本上高音需要的氣息強,口風要細緊,低音要鬆口風要弱的氣息。根據這個原理若吹高音需要更大力氣,在實際上是口風縮小,讓氣流加大,並不是維持原來口風加大力氣吹氣,這樣會很累,方法是錯誤的。

口風在控制氣流上做寬鬆的變化,實際操作上是在上下嘴唇的配合,下嘴唇有前後變化,也有上下變化,來配合不同音階所需要的氣流。

良好的控制口風與氣息可以讓高音也可以很小聲,讓低音也可以很大聲,初學者容易是吹高音很大聲,吹低音階變得小聲,這就是還需加強的地方。

口風控制的音色變化

透過口風控制來變化簫聲音色,是吹簫重要的功力,也是一支簫的性能評價之一。這樣的效果在台灣或國樂領域中比較被忽略,在日本尺八上尤其著重這樣的音色,簫友們以"共鳴"來形容此音色,筆者修過【音響工學】,對音頻效果可謂專長之一,透過頻譜分析與聲音波形檢測,很容易可以發現音色的變化情形,透過儀表可以檢測出簫的共鳴好壞與吹簫者口風控制能力。

所謂共鳴聲出現在簫音出現多次倍頻諧波的震幅,它是一種共振頻率的出現,就好像竹笛貼了笛膜的聲音,也讓笛聲出現不同倍頻的諧波,讓笛聲不是純正弦波,這樣的現象在簫聲的低音域尤其明顯,南管簫的品味就是濃音,簫聲很濃,就是在低音中出現諧波。

筆者曾經在洞簫音律論文中,比較不同洞簫吹口形式的音色與波譜關係,在這裡再略加區分:吹口的不同在諧波上是屬於高頻諧波,就是比較尖銳的氣聲,而與共鳴聲的諧波屬於與主波相鄰的半頻與倍頻震幅。唐式的共鳴聲,聽起來有"霧霧"的感覺,而UV型吹口的共鳴聲聽起來有明亮又厚實之感。

口風樣本一唐式吹口平音與共鳴(霧聲)比較,口風與吹口切面轉換

口風樣本二V形吹口雅音與濃音比較,口風與吹口切面轉換

樣品音錄製音量音質不經任何調整,提供客觀參考,經過64k壓縮

四 音階

洞簫的音階雖然分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等,在音律上有分為傳統音律與現代音律兩種,日本尺八與國樂簫都已經是十二律制音階,只有南管簫維持傳統模式。

五孔是日本尺八形式,其自然開孔音階為五聲音階:6 1 2 3 5 6,全按與全放重疊音階,需要半音階由俯仰口風控制,或按半孔,差孔等指法控制。

六孔簫是傳統古制,早期為勻孔開製,是典型七律制(北管),或擴大八度音的七律與十二律折衷型態(南管),目前在洞管演奏中,因為琵琶關係,已偏向十二律化,尤其大陸官方也已改成十二律制,只有台灣維持傳統方式,而且並不統一,筆者個人歸納各館閣折衷後訂為453hz的略高50音分的基音,並維持六孔,第二孔開略高,使倍思音與琵琶相近,且在叉孔指法的四空六音準也維持不偏高,其而相對音都比照琵琶的十二律關係,在實用上與琵琶相當吻合音律,為老一輩絃友所稱道。

七孔有日式七孔或中式七孔,日式七孔為五孔的延伸,增加兩個半音孔在高於筒音半音的#6與高第三孔半音的4。中式七孔是將折衷(騎牆音)的第二孔以各半音的兩孔取代,構成十二律音階(一孔被兩孔取代)。

八孔簫音孔是在中式七孔之後再加一孔於第四孔與地五孔間,讓半音階出現,以利於筒音為mi時的do音不需叉孔指法與俯仰控制,也更有力於其他調式的轉換與超高音的吹奏叉孔。

八孔以外有人開以九孔,多了左手小指的音孔,在上下手銜接空間處,以利更多十二律轉調應用。

五 裝飾音

裝飾音的應用可分為歷音、顫音及倚音等,在主旋律音階之間,或之前加以潤飾音,以讓旋律更圓融,或讓音符必較明顯等用途。

歷音可分為上歷音與下歷音,與吹笛一樣,以高點或低點迅速升降到主音,營造主旋律引導效果,倚音也是有上有下,在音符與音符間加入過渡音可加高也可加低,上行下行不同的倚音,來圓融旋律。

傳統吹簫少用吐音,吐音是可以練一下基礎,幫助口風之控制能力練習,在音符的強化上,洞簫有獨特的快速顫音裝飾於主音符之前,或利用打音來區段同音符的銜接,這樣快速顫音有單指顫音也有雙指顫音,其效果各有特色,但這樣的應用不能太多,太多會顯得旋律複雜。

南管簫在潤飾音上有獨特的簫法規則與彈性變化空間,在唱曲時候引腔度曲(引空伴powa字)。例如引腔起音可以由高往低,由低往高,小三度或大二度,三階段引進,或跳躍方式,例如起音是士,可以顫一音然後落入士,可以一六士,六一士,工六士等等。過度音也一樣容許不同的曲線連結,但是所有的彈性變化需要在熟悉南管曲牌大韻(旋律模式)後,才能靈巧運用,不能亂無章法。因為簫的旋律需要根據琵琶指法來做旋律段落與潤飾模式,也就是簫的換氣點與潤飾模式是有規則可循,與琵琶指法有關,這是南管很重要的精神所在。只知道音符與節拍,不懂琵琶指法與簫的關係,會造成旋律模式混亂,變失去嚴謹南管的"和"的境界,這是一般譯譜後會發生的現象。

南管的潤腔音的加高加低音符,很多地方是容許自己發揮的,若有人唱曲,多半順其唱曲者模式,有明確規則者,例如凡前的去倒,一定是加高繞行,點甲後有輪,點甲需摺聲,並在輪前甲音之後加一潤飾高音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六 顫音

顫音的應用有連續顫音與短暫顫音,連續顫音在南管應用很多,用於引腔之起音與過渡旋律時增加花俏感。短暫顫音應用於音符之開始,讓音階清楚之用。另外在靈活應用上可以有兩指顫音方式,兩指顫音法在日本尺八本曲中特定應用到,個人偶而會穿插應用於適當的旋律中,增添活潑氣氛,用得太多反而造成複雜音符。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顫音的技法在於手指靈活的變化,快速顫動,上方手指可以應用顫抖方式增加綿密感。開孔距離之高低對顫音效果也有差異。

進階篇

一變化音高

簫聲的自然音階是在音孔的開放與關閉的控制,但是很重要的對音高的細微彈性變化是吹簫者的階技藝,這是一種無限細度的變化,不是有量化刻度的。

變化音高是一種口風氣息與洞簫吹口的相對角度變化,以讓簫聲音高可以高低變化。變化音高的應用除了技術的技巧外,還必須具備有對音感的靈敏度,才能有效控制變化量。

音準調整

利用變化音高可以用來適應簫聲音高與別人的配合,例如洞簫本身偏高或偏低,利用氣息的俯仰,讓簫聲合乎音準。俯吹角度讓簫音降低,仰吹可以升高音準。

俯仰變化量在高低八度的影響效果是不一樣的,而且對不同音孔也有不同的變化量,近吹口變化量大,因此拿捏盡在聽覺。

洞簫俯仰變化音高在物理現象上,重點並不是在吹口角度的改變,而是吹口開口率的變化,開口率越低,其管徑補償距離加大,因此音高降低。開口率加大時補償距離縮短,頻率升高。

特殊音應用

在音孔沒有的半音階,利用俯仰口風變化音高,以達旋律需要,是日本尺八最常用的方式,這樣的應用在吹奏中,需要突然變化口風角度,一次到定點,而後迅速返回,這是需要熟練的技巧。

波動音

最常用的俯仰控制是在長音的波動上,這樣的變化音高量可大可小,而且變化速度也音樂曲節奏感而有所不同,變化量的大小與波動速度的變化,可以產生很好的搭配方式。

在物理原理上,氣息與吹口角度變化音高是俯仰關係,有人以傾斜口風吹簫,其口風在變化音高上是斜度變化,因此看起來好像搖頭,其實是約45度角的變化模式。

二 花舌

花舌的應用與笛子的技法一樣,同樣的效果在洞簫上,有另一種以喉嚨的震動方式,達到類似花舌的效果,在日本尺八上較多人應用。

花舌的應用只在簫的特殊演奏曲中用到,南管簫的花舌應用只在"百鳥歸巢"中模擬鳥叫聲時。

花舌在於舌頭輕抵上顎,氣息經過時舌尖快速自然律動。可以平常練習,不需有簫,等熟練舌頭滾動後才練習吹簫時應用,重點在於熟練花舌後,練習花舌時氣息需要維持良好口風,還有花舌律動可以因舌尖前後而改變速度與震幅,可以讓花舌很細緻或明顯突出。

三 氣沖音

氣沖音是在吹簫氣息上做突然加大流量氣息,使簫氣聲強烈又明顯,做能量上的力度表現與情緒的變化,尤其以日本尺八應用最多。

氣沖聲以唐式口最明顯,U型效果次之,V型因為簫聲本身氣聲少,因此相對不明顯。

在實際吹奏上,氣沖聲的出現,口風角度是稍稍偏內,為氣息突然加大時,口風會往外散開,因此容易讓簫聲減弱,氣沖聲需要的是強烈氣息,而不能散開,因此在實際練習上,需要拿捏維持氣束,容許加大,但不能化角度,因此在出氣的喉嚨中是有點竅門很難形容,就是在力道上,用力點在喉籠內部,而不是嘴唇上,透過舌頭向前導引,讓口腔的氣束更集中,讓出氣角度與口風導角一致,效果更強烈。

配合氣沖音,在音階上有時可以吹出主音與泛音的結合,這在氣流與口風的控制上需要更巧妙的控制,先適應不用氣動音時,拿捏口風與氣息,讓泛音與主音可以混合出現,這樣的簫聲有和弦效果音。

四 殘響效果

殘響效果主要應用在於簫聲的尾音,或俐落的階段聲,簫聲突然中斷,突出洞簫本身的殘響聲。

殘響的應用在南管用得比較多,例如八駿馬的每個樂章尾段的工工口工口工工工... 馬蹄聲的的效果有按孔余韻的殘響聲,極為特別。最常用的是終止(丟)前的引上孔收尾的殘響最為常用,也最為明顯,可謂響如宏鐘,其效果也是簫聲殘響,為引上孔強音急速煞收,其殘聲俐落而有力。

也有殘響聲是在吹聲結束後,放孔讓簫有開放孔的殘響聲。這樣的殘響聲音量比較小,但對細微的氣氛有獨特的效果。

在實際操作上,引上孔收音的動作是在吹氣已經停止,瞬間與氣停同時開孔,要拿捏速度的準確性,殘響效果只在配合恰巧時才出現。

在尺八本曲上,常聽到日本吹法是引下孔收音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是讓尾聲力道維持。或說簫聲在尾音的處理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不只是常見的漸弱方式而已。南管簫聲吹漸弱音的曲子反而比較少。

五 長音處理

洞簫的吹奏在長音的處理上,是重要的基礎功夫,也是簫聲成熟度的展現重點。長音的處理方式有腹吟、強弱、音色、俯仰高低音等變化方式。

腹吟

最常用的長音處理是透過氣息強弱控制,讓簫音波動,這樣的波動在吹簫上最忌諱固定高速度震動,聽起來好像簫聲發抖,讓人難受,這是吹笛子者多數人的習慣吹法。簫聲著重情感的傳遞,速度是隨心所欲,或隱或現,或快或慢,或強或弱,變化存乎一心,不能千篇一律。

強弱

南管簫一般是不用腹吟音,著重在強弱音的變化,"初如行雲流水,中間纖細如絲,收尾響如宏鐘",南管簫的美學類似書法藝術,以沈穩力道為最,不重花巧。在南管音樂中,簫聲需要更成熟練達的功夫,因為曲子緩慢,難度高高在於緩慢的曲子中的沈穩與駕馭能力,忌諱輕浮急躁,需要紮實的基礎功夫,絕不是應變技巧的靈活性,而是內斂沈穩的基礎,與心性涵養有絕對關係。

音色

在好的簫上,可以利用口風的控制讓簫聲產生變化音色,就是簫聲可以純淨,也可以帶有共鳴諧音,這樣的效果是人與簫的兩方面配合,簫的物理特性若不夠條件,吹不出諧波共鳴,條件夠好的簫,若不是口風上的控制自如,一樣出現不了這樣的音色。

長音在音色上的變化,先是以純簫聲出現,然後變化共鳴,然後漸弱收為純音,或諧波直接收尾,在配合腹吟音的變化,容許個人彈性發揮。

俯仰

長音處理利用俯仰口風來讓簫音波動,是類似弦樂器的吟揉效果,它的波動是音高的波動,不是只有強弱的波動,因此其效果有其獨特之處,配合速度上的變化,在緩慢波動上,效果尤其獨特。

六 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名詞沿用自音響工學,是最大音與最小音之比值,有人稱張力﹔意思是簫聲的強弱控制能力,這與簫所具備的靈敏度,還有吹簫者的口風氣息控制能力有關係。吹簫在樂曲中可以如泣如訴,繞樑飛舞,或輕聲低吟,纖細如絲,這樣的變化完全在動態範圍上的掌握。當我們變化著簫聲,所牽動的是聆聽者的心,氣息、手指是撥弄著聆聽者的心。

變化簫聲動態時,需要注意的是音準問題,吹小聲容易音準降低,吹大聲容易升高音準,這完全在口風的控制與自己的音感能力上,也有洞簫本身高低八度不準者,那是先天的工具不佳,也會難以駕馭。

練習動態範圍的基礎,在長音上先行練習,讓持續音的強弱變化,以不波動的穩定音練習,由強轉弱,由弱轉強,變化在數秒之間,尤其持續的若音不斷,要練就純熟功夫,尤其以固定的簫練習,熟練度更易於掌握。

七 循環換氣

循環換氣並不是很有需要,但若具備此技巧,偶而也可以應用,尤其在長樂句的處理上,會更從容。也可以應變臨時氣息不夠。

基本上洞簫的循環換氣原理,與吹嗩吶是一樣,但吹簫做循環換氣難度更高,主要在吹簫氣息是直接由腹胸經由口腔出氣,並沒有嗩吶口腔有氣壓力,容易鼓氣於口腔。因此吹簫的循環換氣的蓄氣空間需要顧及口風的不變,保留氣息在喉籠下方及後方,讓下喉嚨往下往後延伸,以保留餘氣,然後以鼻子吸氣,吸氣候的腹中氣要與口腔的餘氣尾聲交接是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這裡容易變化氣息強弱,需要維持一貫穩定度。口風控制能力是循環換氣的基礎,在敏銳口風下才能完成循環換氣不留痕跡,因此口風把握在簫聲最敏銳時候,循環氣息便是有利基礎。

練習循環換氣可以由吹吸管於杯水,持續吹氣冒泡不間斷開始,拿捏口腔餘氣與吸氣的竅門,然後增加吸管數量,一次吹兩支管,三支管的不間斷換氣能力,然後開始練習簫音循環換氣,這還有一段練習要體會。

當已經可以循環氣息時,可以練習吹奏連續循環,讓簫音不間斷,練就隨意換氣,不刻意找換氣地方,自然能循環,那才能運用自如。

個人在循環換氣上很少用到,只是吹禪時應用,或南管取七寮三寮等慢曲,遇到過寮長音,一貫要貫十數秒鐘,萬一沒準備,就可以循環換氣,以不留痕跡。

 

選簫與保養

一 竹材選擇

洞簫的竹材與音色有相當關係,一般選擇成熟夠老的竹材為佳,至於竹材種類或木製,也有所差異,以竹製簫主要在於竹子在自然上已經形成自然中空內徑,而且其紋路為直條纖維,由吹口貫穿至簫頭根部,對簫聲而言,對其物理震動共鳴條件,是有利的。筆者實驗過烏木檀木製成簫,音色上雖也結實,但感覺透明度不如竹簫。

竹子本身密度與生長年份有關,因為竹子一出生就那麼大,大竹的筍子出土就是那麼大,年份只是增長密度,不會擴大直徑,因此要看竹子多少年份可以從其顆粒密度來看,另外從其質量與外表也可以了解,密度越高縮水越少,比重也會較高,太年輕的竹子,晾乾後表皮會皺皺的痕跡,就是縮水。另外與竹子種類也有關,孟宗竹的比重密度也比桂竹低,孟宗竹即使夠老,依然皺皺外表。

竹材以自然為佳,很多樂器商為了美觀或掩飾接合竹節,都去皮上漆,個人認為很可惜,竹子本身外層是最堅硬的一層(密度以外層最高,越靠內徑越低,最內徑一層保護層也堅硬,然後是竹膜),而且有一層自然蠟油質,尤其經過烘烤後,其油脂出表更是有如一層保護膜。自然竹材除了有不需樣漆的自然保護外,還有其自然風格之美,支支不同。

在質地厚薄上各有特色,以厚者可塑性高,音色相對厚實,但是新簫啟用,以略薄者音量共鳴大,但穿透力以厚者為強,太過厚,或以補土變厚也不佳,簫聲共振響應差,簫音也會失色。樂器越常用,經過時日吹奏的簫,其簫音與靈敏度都會更佳。

二 音色與音準

除了竹材特色外,影響音色的還有吹口方式與洞簫內徑,吹口方式影響高音諧波的氣聲大小,內徑影響簫聲共鳴效果,雖然一樣的音高簫聲,不同內徑會出現不同效果。

略大直徑的簫聲聽起來簫聲會濃厚些,但不利於高音的吹奏,兩個條件是互有優缺的,因此需要拿捏內徑尺寸與適合的筒音音高,取其最佳點。

在選簫時對音準的測試,有絕對音高、相對音高與及八度關係,絕對音高是基音頻率,是否在音律的標準上,相對音高是每個音孔的自然音階是否合乎律制。八度關係是同一音孔變化八度時是否是倍頻。這三個條件都很好以後,可以檢測一下超高音是否能吹到所要的音高。

口風角度與洞簫音準有相當關係,往往因人習慣而異,部分還需因為吹奏者的不同,需要調整簫的音孔或吹口,以配合其口風習慣。也有因為選簫才發現自己口風不正確,而調整自己習慣的。

三 保養與調整

日本的皇室文物收集庫正倉院還留有唐朝尺八簫(與南管洞簫雷同,只是吹口不同)。可見簫是可以保存久遠的。洞簫的保養有幾點注意的地方。

防止龜裂

最常見問題就是龜裂,因為溫濕度的關係,竹子容易龜裂,尤其無表層的洞簫。龜裂的原因多半是竹子內壁與外表的張力不同,主要是吹奏時的濕氣,讓內壁膨脹,沒有外表的內縮力就容易裂開,尤其冬天內濕外乾,內外溫差大時。

防止方法主要在於內壁的保護,一段時間對於內壁表面通以植物油,以茶油,或樟腦油,些許沾於通管布上,然後通管,吹奏後也隨時以乾布通管,就是不讓水分滲透累積於管壁之中,若是簫已經去皮上漆,除了上述外,隨時注意外漆是否脫落,儘速補漆,以維持管表結合力。

管內以油質保護主要是隔離吹奏時的水蒸氣,若吹簫是以腹式呼吸,吹氣是熱氣,含有水氣很高,尤其冬天時,因此管壁的水分會很多,以此隔離水氣,以避免吸收入管壁而造成張力變化而龜裂。

筆者親身經驗,經過上述處理,即使韓國、加拿大零下溫度環境、美國沙漠乾燥環境吹奏,也不曾發生龜裂現象。

 

靈敏度

靈敏度這名詞用得很廣泛,在電子設備上尤其是重要的性能規格,靈敏度高,可以表現比較細微的部分。例如麥克風或早期的唱針,好的元件它的靈敏度是可以平坦寬頻的高靈敏度,因此能傳遞高傳真的細節。一支錄音室用麥克風,造價數十萬是很平常,就講究那細微的收錄再現性。

簫有其靈敏度問題,吹奏的人(口風掌握)也有靈敏度功夫

簫的靈敏度關係有以下幾點:
1入氣角度、吹口深淺、幅度(大小),還有下額角度,構成吹奏口風的流暢性與變化操控性的方便與否,都會關係到吹奏的靈敏度。

2共鳴特性。每一音孔一致角度的重疊特性是一個很關鍵的吹奏流暢度關鍵,高低音轉換匯顯得容易而滑順。尤其是能一致角度深疊的共鳴特性,會使簫顯得能細膩操作與層次變化直線性。反之若共鳴特性不夠完美,會讓簫聲在旋律變化音高時,不夠滑順,增加吹奏的困難度,會讓吹奏失去信心,吹簫之趣也減低。

3通透性。簫聲與簫材的共振傳導特性,會使吹奏靈敏度提高,細微的簫聲顯示明澈清晰,不會渾滯木納。帶有點甜味(細微高諧波)就是通透度的明顯現象。

人的靈敏度
提到人的靈敏度是兩片唇的開拓功夫,從吹簫的歷的累積,讓雙唇的操控性更精密細微。還有一把良器也會有助於靈敏度的開拓,那是操控與被操控原件間的寬容度加寬了,讓學習過程受引導。另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每次吹簫,都講究簫聲的純淨度(不帶雜音),每次都累進唇控功夫,到達想變化大小聲在輕易之間,想變化疊音濃度也在輕易之間,這就是到達了高靈敏度的吹簫口風。

再提一點手指的靈敏度,吹簫的最大魅力除了簫音外,還有指頭直接接觸音孔,操控音孔的靈敏度與微變功夫,這是西洋樂器間接按孔所無法到達的類比線性特性,練就瞬間靈活的按指,尤其領音與疊音,似開未開,似洞未動的靈動,是簫聲的顆粒顯現特性,值得平常(不吹簫)練就每個手指的獨立靈活性,然後應用於音符的微動中。

練就音符的微動,一開始會不夠自然或花俏感,那是一個過程,漸漸到變化於吹氣之前,息氣之後,那微妙的時間關係掌握。簫聲的顆粒,還有息氣後的殘響(腔管內餘韻)這都是屬於非常細微的細節,簫曲缺它就不夠味,”遠聽笛子近聽簫”簫聲可以近聽,就是聽其細微韻味。例如[平沙落雁]尾段中,雙指顫音,持續直到音息後一段時間,這效果有如聽到落雁再起飛,如如此細微處理手法,都在指與息的靈敏功夫上,這是我們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