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股神传奇:毛泽东,确实伟大!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57:52
一个60年代人印象中的毛时代

本人是老毛的家乡人,生于60年代,那时“3年自然灾害”刚过,因此从小营养不良,导致长大后疾病多,身体弱。本来,只是在各论坛看看贴,潜下水,但看到有些人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忍不住也来说说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毛时代。

1,说吃的方面,农民普遍缺粮,一般是一半大米拌一半红薯米煮一锅饭,我的农村亲戚把它叫做红薯米饭,我也吃过,第一顿还是有点新鲜感,吃多了就会觉得太不好吃。我的一个舅舅连食盐都买不起。我们工厂的人相对好一点,叫做吃国家粮,但每月也只有31斤米,凭粮本每人每月一斤肉,经常记得小时候排队买肉的情景,因为跟肉食站砍肉的师傅不熟,买到的都是很硕的肉。那时候要吃肉只能过年过节过生日。一毛八分钱一碗的肉丝面,对于我们来说,那是奢侈品。
2:住的方面,我父母加上本人三兄弟,五口之家分了一套两间一厨,大概相当于25个平方,人平5个平方,我们三兄弟挤在一个床上睡,如果来了亲戚,只能打地铺,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到结婚,厂里才给分了一个单间(本来是给4个单职工住的),做饭就在走廊里做。
3:穿的方面,青一色的蓝布衣服,穿到不能穿为止,有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衣是最好的衣服,工作后穿工作服为主。
4:行:行的方面,那时候很少有钱去县城,虽然那个县城也不怎么样,但比起穷山沟里还是强很多,十分向往,后来还是参加数学竞赛到了县城,一个家庭稍微富裕的同学请了吃一碗馄饨,觉得是天下最好的美味,工作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有钱买一辆凤凰牌单车。
5:文化生活,基本上清早广播里就是东方红,然后京剧样板戏之类,能够看到的书籍除了毛选,品种真是太少,小说有“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半夜鸡叫”,“鸡毛信”,“战斗的堡垒”等,还有一些连环画,电影不是搞大批判就是阶 级斗争,现在记得的有,青松岭,艳阳天,闪闪的红星,决裂,还有部分战斗片,如英雄儿女,奇袭,渡江侦察记,平原作战,铁道游击队,车轮滚滚等。那时候隔壁的老干部家有一台电子管台式收音机,羡慕得我的眼都红了。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szttxs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
在线时间
314小时 
最后登录
2011-6-30 
注册时间
2010-5-27 
阅读权限
20 
积分
3476 
帖子
3476 
精华
UID
1269569 

二级网司

二级网司, 积分 34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24 积分
红网币
19029  
注册时间
2010-5-27 
魅力
0  
威望
0  
帖子
3476 
精华
8楼 发表于 2011-6-26 14:49 |只看该作者 伟大领秀毛泽东!!!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咸蛋超人奥特曼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73小时 
最后登录
2011-6-29 
注册时间
2009-12-3 
阅读权限
10 
积分
587 
帖子
586 
精华
UID
1003830 

三级网友

三级网友, 积分 5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3 积分
红网币
3010  
注册时间
2009-12-3 
魅力
1  
威望
0  
帖子
586 
精华
9楼 发表于 2011-6-26 14:52 |只看该作者 转毛时代的“幸福生活“

一、收入

农民 一般一个劳动日只有0.1元多,一个劳动日挣几分钱,也非常普遍。国家副主 席董必武之子董良翩下放农村劳动,一年到头,扣除分粮款,只落下0.37元。绝大多数农民家庭,无钱购买点灯用的煤油和吃饭必不可少的食盐。煤油、食盐都要靠养鸡下蛋解决。因为区区几分钱,打架、吵骂是司空见惯之事。

城镇职工 一般,月工资都是30—40多元,50多元以上就是高工资。

二、饮食

农民 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农民,口粮都以红薯、土豆为主。因为它们是高产作物。顿顿天天月月年年都以红薯充饥的农民们编有顺口溜,如下:“蒸红薯,煮红薯,上顿下顿皆红薯,吃罢红薯酸水吐,红薯把人吃糊涂”,“红薯叶、红薯干,红薯旦旦红薯面,离了红薯没法办”,“红薯面汤,红薯面馍,还有红薯面饸饹,没有红薯没法活”。许多农民因常年吃红薯而患胃病。即使红薯也不够吃——闲时喝稀汤,处于半饥饿状态;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许多家庭断粮。

蔬菜极少,许多家庭主要靠咸菜、豆酱佐食,很多农民往往只吃干馍喝凉水。食用油更少,大多数家庭一年难得炸两次油条。鸡蛋舍不得吃,要积攒起来兑换日用品。什么时候能吃了一顿肉,便是梦寐以求最奢侈的享受。

城镇居民 口粮定量供应,普通城镇居民每月20多斤,工人30多斤—50斤。难以满足食欲。

食用油、葱、蒜、豆芽、其他蔬菜、鸡蛋、肉全部凭证凭票购买,供应量很少。砂糖、糖块、糕点也都凭票供应,量极少。市场极难见到水果——也很少有人舍得花钱购买水果。

一般大小饭店,都经营一道大众菜,就是将客人吃剩的菜肴倒在一起,热热再卖,美其名曰:杂烩菜。

家中来客,大多吃家常便饭。很难用肉蛋招待。不少家庭,即使有票,也无钱购买。无论城镇或农村,都很难留客人住上一个星期,因为没有多余的粮票和粮食。

提起毛 时代中国人民的饮食,不能不说说惊心动魄的大跃进时期。当时的亲历者,谁没有喝过大锅煮清菜汤?谁没有吃过连猪 狗都不吃的代食品?

三、衣着

一件破烂棉衣穿几代,一条破烂被子盖几代人。不少家庭只有一条整齐裤子,兄弟、姐妹、夫妻,谁出门谁穿。山民穿草鞋,打赤脚,是普遍现象。

城镇居民 布料、纱线凭票定量供应。每人每年的布票是1米多—4米多,仅够做一件上衣,一条裤子,多者可以做一套衣服。大多数家庭都有缝纫机,自己动手裁剪,缝制服装。

服式,基本上是中山装或军装,颜色多为兰、绿、黑、白四种纯色,十分单调。很长时间,在大街上、公共厕所里抢军帽是常见的一道风景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全国各地的流行语。几乎人人都有带补丁的衣服,一件补丁摞补丁洗得发白的服装算是常见的事。

四、住房

农村 破破烂烂的土坯房、窑洞、茅草房是全国各地农村的普遍风景。阴雨季节,房顶漏雨,无法安睡,住窑洞的农民外出躲避,以防窑顶坍塌,许多家庭早已成为习惯。

城镇住房难,和孩子就业难是毛 时代城镇居民最烦心最揪心的两大难题。所有居民住的都是公房。大多数普通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仅有一平方米多些。五六口,七八口,挤塞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小屋里,一张折叠床,晚上装好,加上地铺,上中下三层,长年累月睡三代人是不少家庭的写真——住房难,破灭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

五、家庭财产

毛 时代,自行车,收音机,手表,是宽裕家庭追求的令人艳羡的“三大件”。桌子、凳子、木箱、被褥,就是当时殷实家庭的财产。西部地区的农民以及中、东部地区的山民,家庭所有财产就是:锄头、铁锨、一领破席、一床烂被子。

六、城市建筑面貌

全国各地的县城,大多只有一两条、三四条小街,尽是些破烂屋。

中小城市,都是道路狭窄,路面坑凹不平,楼房极少,大多是破烂瓦房,路边流淌着污水,厕所飘散着恶臭。

而与此同时,却正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灿烂的黄金时期。科技革 命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生活飞速改善。地球上许多国家,纷纷实现了家电化、轿车化,弱 势群体享有了种田、食品、住房、医疗、失业等种种补贴。社会实行了最低收入保障。

1976 年,原来与中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日本,这一年,彩电普及率96.6%,(中国近于0%),电冰箱普及率100%(中国是0%),每3—4人拥有1辆私人汽车(中国是0)——日本所有的"无 产者"都变成了富人,而中国近9亿人几乎都是赤贫赤贫的无 产者!

1976年,中国的GDP在全球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5.7%,降至1%(根据郑必坚先生的文章《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新道路》)。而这年中国人口占全球的22.6%。这就是说,中国的人均GDP比全球平均水平的1/22.6还低!

1976年,全球各国贫困线是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中国年鉴》公布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百分之八 九十)的年收入合56美元。然而,他们除了难以果腹的口粮(以红薯为主)外一无所有。其真实收入充其量只有十几美元,是全球贫困标准的1/20!
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liu935482411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518小时 
最后登录
2011-6-30 
注册时间
2011-5-11 
阅读权限
10 
积分
1570 
帖子
1570 
精华
UID
1592810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积分 15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0 积分
红网币
8680  
注册时间
2011-5-11 
魅力
0  
威望
0  
帖子
1570 
精华
10楼 发表于 2011-6-26 15:07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七几年和八几年吧,家里还是要煮红薯米饭,我只吃米饭,不喜红薯。放灶里煨的红薯,黄心的却爱吃;放在锅里一锅煮的,红色的,甜甜的也吃点。就是饭里面的红薯不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