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活着 鬼丑 剧透:中搜 陈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57:29

自1995年涉入中文搜索业务以来,中搜及其颇具传奇色彩的总裁陈沛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与百度“依托复制Google模式并执著于搜索且最终成功突围”有所不同,在发展时间上要远早过百度的中搜从“企业级搜索”、“Google式页面”,到“门户化转型”,再到所谓的“个性化门户”,其企业战略的多次转变、不明晰甚至不确定已多次引发投资者与互联网观察家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诟病,发展之路亦几度遭遇掣肘。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数学天才,陈沛却并不认为自己从“技术型选手”转向“管理型选手”有何不妥或者存在怎样的困难与问题,“我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但我仍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别人清不清楚无所谓。”  16岁,从安徽蚌埠考入浙大数学系,安静地完成了一段人格塑造的必要阶段;23岁,进入总参三部参与“大规模数据处理”且因独特原因,无奈告别军旅生涯;29岁,励精图治推出中文全文检索系统I-Search;33岁,结盟郭凡生,并受邀进入慧聪国际,任CTO;34岁,推出“慧聪软件”,也即慧聪搜索,任总经理;37岁,在慧聪搜索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中国搜索”品牌;38岁,因亏损局面无力回天,中国搜索与慧聪国际整体剥离,并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始第二轮资本锻造……经历可谓丰富,性格可谓坚忍,但现年41岁的陈沛却无论如何难以摆脱尴尬与无奈的困窘,面对来访的记者,他出人意料地宣称,“其实,我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这是冬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其时,破釜沉舟的陈沛与中搜,孤注一掷的正是其上线不足2个月的最新产品——“IG”。  诸多相关学者、分析师在与记者谈及中搜时,基本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陈沛尽管有所技术,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却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而他领导的中搜在经营模式上的嬗变更直接导致了其最终的没落。”赛迪顾问常燕杰更是毫不客气地对记者讲:“尽管IG融合了多种技术与内容,大而全,但似乎并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网民未必能够买账。”  中搜可否东山再起,甚至领导一时风尚?“别着急,三四月份,你将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陈沛幽幽地对记者讲。  坦率而言,不论争论的最终走向如何,不论中搜能否一鸣惊人,对于曾经的技术天才以及曾经引起“不大不小”关注的中搜代言人,我们有理由对陈沛十几年如一日对“搜索”的坚持表示钦佩,哪怕这样的钦佩是建立在一个失败的基础上。  陈氏猜想  父亲为安徽蚌埠人、母亲为浙江宁波人的陈沛生于1966年的一个书香门第,而在他的认识里,那段跟随父母辗转于蚌埠与宁波之间的奔波生活能够给予他的,却正是性格与气质上的无形塑造。由于其父在某大学担任逻辑学教授,而其母一直以来在学校教授生物化学,所以陈沛从小便在思考方式上兼收并蓄地接纳了来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面的熏陶,而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成长与职业选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撑。  13岁习武且一直为之坚持了长达八年的时间,“不分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无所阻挡”。六岁接触围棋,并一直进步不已,不但已取得围棋业余五段的肯定,更曾夺冠某年度北京围棋大赛。“安徽尚武,那段习武的经历,想来对于培养我的忍耐力、持久力与永不放弃的精神真是十分关键的。围棋实在是一个精妙的东西,棋局里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大与小、强与弱、快与慢、全局与局部,那一黑一白、一阴一阳,最简单的构造里却孕育着最复杂的内容,正如计算机里的‘0’与‘1’那一串最简单却是最复杂的字符是一样的道理。这两件事情,我觉得是值得说一说的。”  回溯过往,陈沛最为感激的却是两本书与一个人。这两本书,一本为大学里读到,另一本在毕业后偶遇。“第一本叫做《IBM的奥秘》,内容我忘了很多,但扉页上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晰:‘计算机可以实现人类的所有梦想’。第二本书来自一位日本作家,该作家姓名我无法记起,书名为《挖掘你的潜能》,它当即就让我想到了更多的东西。而至于这个人,正是作家徐迟。”  那么,陈沛到底是基于怎样的逻辑走入数学殿堂进而选择自主创业道路的呢?陈的回答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虚伪与做作的成分。他说,正是当时的徐迟写出了一个《歌德巴赫猜想》,让他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个数学家,叫陈景润;正是因为这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解破了数学难题,被全世界尊重,才激发了他学数学的强烈兴趣,尽管那个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数学有多难,也并不知道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记者有意查阅了当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的相关资料。在浙大数学系1981-1984届校友录里,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如下几个名字:林芳华,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第九届“陈省身”奖获得者。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管鹏飞,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数学系教授。史玉柱,巨人集团总裁,曾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胡润百富榜位列第30名。而陈沛,正是浙大数学系1982级本科生。  “我有一半同学做数学,另有一半同学在做技术,而励建书、管鹏飞在数学上是我引以为骄傲的两位同学。尽管我依旧和他们、和数学界保持着联系,但我很清醒的却是一点,我已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因为它实在是太难了,但我却很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因为这个东西真是要轻松得多。”陈沛如是袒露自己对数学的自我认知。“我对自己大学后的出路其实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尽管我一直有过一个看似伟大的数学梦,要做一个如陈景润一样的大人物,但后来想想,实现起来却是那样的模糊。大约,人总是在不断调整的吧,正如我后来主持中搜一样,先前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想象的。”  几度浮沉  尽管其间曾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但陈沛却说,他不想再提那段从总参退出的经历以及其中的具体细节,“你看过《暗算》吗?看过就知道了。”  “其实,我对做企业并不真正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只是工作本身,一切只是因为我热爱它,热爱这样一份兼具技术性与管理性的工作,尽管,我有可能失败”,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者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风格略有不同,记者面前的陈沛似乎是一个稍显理性且可称得上“内敛”的人物,说话清晰而有条理,稳重且不失睿智,虽然因曾经的某些论言以及公司的赢利前景触动了某些情绪,公众对其负面的评判并不少。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从总参退出的陈沛,曾与人合作创办过一个名为“华软”的公司,而该公司早在1994年便已直接切入到企业级搜索,产品即名为I-Search,而且因其技术不错,很多程序的编写都是他亲自操刀。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企业级搜索确实取得了不小的市场成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陆续采纳了其技术。后因机缘巧合且言谈欢畅,1999年陈受邀加入郭凡生的慧聪国际,担任CTO一职,“当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慧聪到NASDAQ成功上市,但说起来实在很是不幸,随着2001年互联网行业的全面崩盘,一切计划便灰飞烟灭了。”  记者手上有一份资料:中搜在2003年其实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包括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网、263以及中国搜索联盟等520家网站均已采纳了中搜的搜索引擎技术,不过,当时它还只是叫做“慧聪软件”,而不是“中国搜索”,更不是“中搜”。  据陈沛坦承,在“告别总参”与“加入慧聪”之间的一段时间里,陈其实是有过与人合作经营其他业务经历的,但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样的短暂经历如果说出去,对自己一直宣称的“执著于搜索”的外部形象并没有多少好处,所以,“就没必要讲了”。  2005年,由于中搜的整体经营陷入困境,且慧聪明显有些“尾大不掉”,电视广告、慧聪商情、B2B网站纷纷呈现迟滞,再加之鞭长莫及、力所不贷,于是在经过一段悄无声息的沉闷与压抑后,中搜最终被富达基金、IDG和联想投资联合接手。同时,富达基金(Fidelity)、IDG以及联想等多家公司将135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注入中搜。出售和融资后,慧聪失去了中搜的控股地位,所占股份仅为18.44%,由中搜管理层控制的宇联投资所占股份上升为27.46%,成为中搜最大的单一股东,而富达、IDG和联想投资三家风投共占有中搜46.57%的股份(分别为14.27%,21.53%,10.77%)。来源:草根网(www.20ju.com) - 互联网界的读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