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二胡演奏:揭秘:毛泽东临终前为何邀请已下台的尼克松再次访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49:38
揭秘:毛泽东临终前为何邀请已下台的尼克松再次访华? 打印 订阅 刷新 持瓢猛灌   上尉   发表于:2011-01-21 12:04   只看该作者 发帖 565    精华:0   注册时间:2005-8-31    发短消息        
1楼 该帖被浏览  38,134 次,回复 57 次


   核心提示:毛泽东指出:“西方政治?那是假的。”他再次转向朱莉:“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戴维接上来说:“现在,在美国,反对我岳父的人很多。还有人强烈要求审判他。”

  毛泽东说:“好,我马上邀请他到中国来访问。”然后加重语气说:“马上。”毛泽东又转向朱莉:“信里再加上一笔,说我等待你父亲再次来中国。”

  毛泽东始终认为,西方政治是虚伪的。

  因而,他的上述表示绝不是偶然的感情流露,而是对美国“民主”和“公正”的批驳和揭露,更是对尼克松的支持和慰问。因为这位美国总统冲破反华分子的层层阻碍,在改善中美关系上迈开了第一步。

  ------作者:王泽军

  毛泽东同尼克松的会见给双方都留下深刻的印象。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曾表示,如果他连任,将在第二个任期内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尽管因“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迫辞职,但毛泽东却不以为然,几次通过来访的外国要人传话,邀请尼克松访华。在尼克松不能立即动身访问中国的情况下,中国邀请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戴维先期访华,毛泽东并破天荒地会见了他们。

  1975年12月29日,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她的丈夫戴维应邀飞抵北京。戴维与朱莉一样,都是总统的后代。他的爷爷艾森豪威尔是第34任美国总统,1953年当选美国总统并于1957年蝉联。他们带来了尼克松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遗憾的是,周恩来总理已到癌症晚期,生命垂危,无法同他们见面。

  31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会见了这一对年轻人。

  当朱莉和戴维来到毛泽东面前时,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两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费力地站起来。当他独自站稳之后,同朱莉和戴维握手表示欢迎。外交部长乔冠华和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等参加会见。这时,时钟敲响午夜12点,1976年元旦来临,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跨午夜会见”和“跨年度会见”。

  戴维和朱莉都是首次拜访毛泽东主席。戴维凝视着毛泽东,而朱莉则把目光移向一边。她感到,正面凝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一种不恭的表现。在这两位美国青年人面前的毛泽东,安详地坐在沙发里,和蔼可亲。

  毛泽东看着这两位尚带稚气的年轻面孔。当看到戴维久久不愿把眼光从自己的脸上移开时,就笑着说:“你在看什么?”

  戴维答道:“我在看你的脸,您的前额很出色。”

  毛泽东笑了笑,说:“我生着一副大中华面孔。”他接着说:“中国人的脸,演戏最好,世界第一。中国人什么戏都演得,美国戏、苏联戏、法国戏。因为我们鼻子扁平。外国人就做不到,他们演不了中国戏。他们的鼻子太高了,演中国戏又不能把鼻子砍去一截。”

  毛泽东的话引得在场的人一阵笑声,拘谨开始消散。

  朱莉递上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翻译还未开口,毛泽东伸手将信拿了过来,并且用英语低声读出:“1975年12月23日”。戴维和朱莉听得很清楚,此时会见的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
  听完尼克松来信的翻译后,毛泽东对朱莉说:“你坐的沙发就是4年前你父亲坐的那张。”朱莉拍了拍扶手,环顾了一下这张沙发,对毛泽东说:“主席,我想同戴维换换座位,这样,他就可以说也坐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座位了。”毛泽东点了点头,看着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动作迅速地交换座位,爽朗地笑了起来。

  朱莉像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光辉灿烂的毛主席像章,说是黄镇大使夫人送给她的礼物。毛泽东也显得很兴奋,再次同朱莉握手,发出会心的微笑。

  毛泽东问道:“总统先生的腿怎样了?我欢迎他到中国来。”

  朱莉答道:“好多了。”

  毛泽东说:“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来爬长城呢。把我这话转告总统先生。”

  戴维说:“尼克松先生患的是静脉炎。他现在已经不是总统了。”

毛泽东说:“我习惯这样叫他。不就是两卷录音带吗?有什么了不起!”

  戴维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到西方的政治。”

  毛泽东指出:“西方政治?那是假的。”他再次转向朱莉:“马上给你爸爸写信,说我想念他。”“我这句话可以登报。”

  戴维接上来说:“现在,在美国,反对我岳父的人很多。还有人强烈要求审判他。”

  毛泽东说:“好,我马上邀请他到中国来访问。”然后加重语气说:“马上。”毛泽东又转向朱莉:“信里再加上一笔,说我等待你父亲再次来中国。”

  毛泽东始终认为,西方政治是虚伪的。

  因而,他的上述表示绝不是偶然的感情流露,而是对美国“民主”和“公正”的批驳和揭露,更是对尼克松的支持和慰问。因为这位美国总统冲破反华分子的层层阻碍,在改善中美关系上迈开了第一步。

  戴维和朱莉谈起了毛泽东新发表的两首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是他们在来中南海的路上听到的。

  戴维说:“刚才在来的路上,我们看见很多人在听广播,在听您刚发表的两首诗。”

  毛泽东说:“那算不得什么,那是我1965年写成的。”

  戴维说:“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您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可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您首先是诗人。在延安时,您同她谈过诗。有一句话给她印象太深了。”

  30年前,毛泽东曾站在黄土高原上,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谁说我们这儿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儿就有一个。”

  戴维接着说:“您的诗有很多读者。但是相比之下,您的著作读者更多,因为您的著作印了几十亿册。”

  毛泽东说:“我的那些书没有什么好谈的。我在里头写的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戴维记起了尼克松的一句话,便说:“您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并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谦逊地予以否认,说:“我没有那个能力,地球那么大,怎么改变得了?”

  戴维说:“我岳父让我转告一句话:他希望能在美国见到您。40多年前,您对埃德加·斯诺说过,渴望去美国旅行,特别渴望去加利福尼亚。”

  毛泽东说:“因为加利福尼亚离中国近。”他又指指自己的身体说:“不会再有这个机会了。”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已经谈了一个钟头。乔冠华外长担心毛泽东主席太劳累,曾两次用手指轻轻敲打手表,提醒客人该告辞了。但是,谈兴正浓的毛泽东两次以手示意,让客人再谈一会儿。

  毛泽东把双臂放在沙发的扶手上,对朱莉说:“你父亲来时,我会等着他的。”毛泽东重复了他对尼克松的邀请。

当两个青年起身告别并走向门口的时候,毛泽东同他俩一道走了几步。这是他近来接见外宾时都没有过的。在同朱莉和戴维握手告别时,毛泽东说:“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访问吧。10年以后它将是了不起的。”

  朱莉和戴维乘车来到寂静的长安街上,新年的街头除了微微寒风之外,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朱莉问戴维:“你对他有什么印象?”戴维深有感触地说:“十里之外,你就可以呼吸到他的个性。”

  朱莉和戴维离开中国不到一个月,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访问4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这一消息不但轰动了美国,而且引起世界瞩目。因为美国总统福特刚刚于1975年12月初访问中国,不到2个月,中国政府又邀请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使福特政府如坐针毡。1976年是美国大选年,此时福特总统竞选活动正处于关键时期,政府内的许多人认为,尼克松访华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但卸任后的尼克松已是平民身份,其行动谁也无可奈何。而在尼克松看来,由于他在总统任内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而他辞职后美中尚未建交,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再次访问中国,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继续努力。尼克松甚至给媒体写信称,“要想有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在美中之间建立起一种崭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一种关系比4年前更为重要了。我期待着再次会见中国领导人。”

1976年2月21—29日,几乎与4年前同一时间,尼克松夫妇应邀访华。此时的尼克松已失去了当年美国总统的显赫地位,但毛泽东和中国政府仍给予他“总统的礼遇”。

  21日晚10点16分,尼克松乘坐中国政府派出的专机到达北京。代总理华国锋、外交部长乔冠华、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等几十名高级官员前往机场迎接;尼克松下榻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第二天,中国政府为他举行国宴。一切都和4年前作为总统来访时一模一样。

  23日上午,毛泽东主席不顾重病缠身,在中南海住所会见了尼克松。毛泽东步履艰难、言语不清,但精神集中,思想活跃。同尼克松互致问候结束,便就广泛的国际问题进行了交谈,尼克松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十分钦佩。当尼克松引用毛泽东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来描述中美关系前景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人的愿望和决心。他们就像老朋友重逢一样,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摄影记者为我们留下过一张他们会见时的珍贵照片:毛泽东的身体已经非常衰弱了,但依然颤巍巍地端起茶几上的茶杯;而尼克松也热烈响应,端起茶杯,以茶代酒——碰杯。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一位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外宾,也是最后一次会见来自发达国家的客人。

  会见结束后,尼克松回到宾馆兴奋地说:今天能同毛泽东主席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的交谈,感到非常愉快。他说:“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思想仍如此明晰敏锐,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如此关切注意。历史上何去何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消息说:“毛泽东主席今天会见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约翰·布伦南。”“会见时,毛主席和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对他们前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同尼克松先生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谈话结束后,毛主席请尼克松先生回国以后向福特总统转达他的问候。”新华社还发表了毛泽东同尼克松握手时的照片。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介绍了当时的情形:“1976年我再次到中国访问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单音字组成的嘟哝声。但是他的思想依然那样敏捷、深邃。我说的话他全能听懂,但是当他想回答时,就说不出来了。他以为翻译听不懂他的话,就不耐烦地抓起笔记本,写出他的论点。看到他的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难受。无论别人怎样看待他,谁也不能否认他已战斗到最后一息了……”

  “在我们会晤结束时,工作人员把他从椅子上扶起来,搀着他陪我走向门口。在电视灯光和摄像机要记录我们最后的握手时,他却推开了助手们,自己站在那里向我们告别。”

  尼克松第二次访华半年后,毛泽东在患病后经过多方医治无效,于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尼克松于当日就毛泽东主席逝世发表声明,声明说:“作为代表完全不同的哲学和观点的领导人,我们1972年在北京会见时都认识到,中美友谊已成为对于我们两国的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了。”“我对于他不仅对本国人民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客观现实都有深刻的了解这一点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时建立的新关系应当归功于他的这种高瞻远瞩。”“在今年2月23日我最后见到他时,他再次表现出了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

  毛泽东逝世两个月后,1976年11月美国举行了大选。在职总统福特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一些媒体和中国问题专家分析,这与毛泽东破格邀请尼克松访华有关。中国人给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尼克松如此荣誉,表明他们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中国人认为尼克松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将来在世界史中回忆起尼克松的,主要是他对华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卡特总统上台后,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会大大加强远东局势的稳定,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竞争,从美国战略地位考虑,美中关系正常化是十分可取的”。经过双方努力,两国政府于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主席的会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建交,使中国得到了一个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全面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自罗斯福起,历届卸任总统都建造个人图书馆,收藏任职期间私人文件和珍贵文物等。在尼克松图书馆的陈列室里,竖立着10尊同真人一样大小的世界政治人物雕像。这是尼克松最为钦佩的人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法国总统戴高乐、英国首相邱吉尔……其中在最前排的是身着中山装、脚穿圆口布鞋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他们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由此可见,毛泽东、周恩来在尼克松心目中的地位。

下一篇:中国这个表态完全是在摊牌:向美国投放重磅炸弹!

下一篇:中国南沙的这个岛:竟是美国公司默默守了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