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内地娱乐大亨:让城市如何不再“心绞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35:53

让城市如何不再“心绞痛”

□ 尹于世 《 民生周刊 》(2011年第26期)

    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最近,受特大暴雨袭击,许多城市变成“水世界”,街道成为河流,汽车宛如小船在水中漂浮,无法行走,房屋大批被淹……频繁发生的内涝,让“城市的良心”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成为拷问的对象。

    暴雨面前,“城市的良心”显得太脆弱无力了。专家认为,表面上看,暴雨是城市内涝的直接推手,但根本原因是城市排涝系统的不健全、不完善。一遇到极端天气,现有的设施根本起不到预期的排涝作用。

    下水道被称作“城市的良心”,是因为它是城市基础设施品质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护卫芸芸众生的使命。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定位与功能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忽视。

    现实中,人们更容易满足于追求城市外表的光鲜亮丽,轻视那些事关长远、需要周密设计的城市规划与系统设计。于是,平日里漂亮、壮观的高楼大厦,一遇暴雨便排水不畅,此时才发现许多地方的排涝系统几乎是一片空白。

    投入不足、重视不够造成了排涝体系的功能紊乱,就好像因为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无力”,让城市陷入瘫痪的境地。而城市建设过分追求“水泥化”、“硬质化”,又给城市排涝“添堵”,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雪上加霜。绿地日益减少,积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汇集到低洼的市区,最终导致出现积涝。

    这种“心肌无力”的后果不言而喻:城市人口资产密度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更重;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更是不断蔓延、扩大。

    走出逢雨必涝的怪圈,不仅需要重视考量“城市良心”的功能、定位,更需要用智慧根治“心肌无力”这一顽症。其实,城市排水系统严重滞后,并非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诸如下水道等地下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跟进,一旦遇到暴雨天气,排涝系统便不堪重负。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完善城市的排泄功能。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都很高,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近代下水道的雏形脱胎于法国巴黎,目前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没有一丁点儿腥臭味。完善的排泄设施不仅让巴黎远离暴雨的威胁,也让下水道成为巴黎另一道靓丽的风景。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经常有外国元首前来参观,现在每年有十多万人来此参观学习。

    让“城市的良心”坚强有力,要靠完善的制度做后盾。美、日等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立法推动城市内实施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减免城市内涝灾害。对比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国一些城市内涝治理明显缺少成熟的城建理念、深切的民生关怀和周密的应急管理。

    城市的地下世界,是更能彰显城市功能与文明素养的另一面。如今,暴雨已经退去,但城市遭受的伤痛仍未完全平复。部分城市频遭内涝袭击的困境,提醒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真正学会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相处,努力健全与完善排涝设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人水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和顺应自然规律,让“城市的良心”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让城市不再为水所苦、为雨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