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理财与揽存疯狂竞赛 银行“时点”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3:44

理财与揽存疯狂竞赛 银行“时点”调查

2011年06月28日 04: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郑智 李姗姗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硝烟弥漫,人人自危。”这是对当下银行业存款争夺大战的真实写照。

临近6月30日,存款规模事关存贷比达标和半年报业绩,战争更是如火如荼,但是各家银行拥有的“武器”却非常有限。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银行如果“变相”突破,如给客户额外返点佣金,或者送点大米、食用油,将被定为“违规揽存”而遭受重罚。

但另一面,5月CPI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而一年期定期存款仅为3.25%,持续负利率状态下,存款“外逃”势难遏制。

大量的资金逃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却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于是滞留于银行理财。而银行面对存款外逃,几乎唯一“合法”的遏制手段就是疯狂地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靠期限的精准设计,保卫6月30日的存款规模。

“整个银行业在互相挖墙脚,恶性竞争,然而任何一家银行都被迫接招。”一家股份制行研究部总经理6月27日无奈地表示,理财将存款加速推向表外,然而,“别人搞了,你不搞,你的客户马上就把资金全部搬家到别的银行了。”

在银行流动性紧张,同业存款利率上升,理财产品采用更为激进的资产配置,以及银行让渡部分“业绩提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急剧攀升了100-200个基点。

然而,收益提高还有另外的一面。采用更为激进的资产配置策略,意味着理财产品持有的资产组合风险在上升。而更为恶劣的情况是,一些银行人为操纵理财产品的收益,靠后一期理财资金高价购买前一期理财资金持有的资产组合,实现高收益。

“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各家银行都有各自的办法,银监会正在疏导,我不想发表任何看法。”一位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6月27日婉拒了记者采访。

理财精准配合揽存

纵观6月15日以后(甚至从更早前开始)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可发现理财条线在全力配合“拉存款”,通过“精准”的期限设计,力保6月30日这一天的存款规模。

途径之一是,跨6月30日这一天,发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在募集期,客户的申购资金体现为银行的表内存款,并在银行表内度过6月30日这特殊的一天,次日,理财产品立即成立,资金从银行表内划走。

比如,工商银行[4.50 0.45% 股吧]正在发行的2011年第55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89天、2011年第56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33天,募集期均为6月22日到6月30日,起始日为7月1日;2011年第56期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32天、2011年第57期工银财富专属理财产品14天、募集期为6月27日到6月30日,起始日同样为7月1日。

途径之二是,让理财产品在6月29日结束,理财资金从银行表外回到表内,成为客户的活期存款,而客户不会马上把钱取走,这样,绝大部分资金仍然能在银行度过6月30日这一天。

建设银行[4.99 -0.20% 股吧]利得盈债券型(全)系列理财产品第25期到第31期为例,其成立日期不一,期限不等,但结束日期均精准地设计为6月29日这一天。如第25期6月16日开始募集,次日成立,“倒算”出到6月29日,需要12天,于是期限就设计为12天。以后各期产品期限的设计均遵循同样的规律。

通过理财产品期限的精准设计,银行“保卫”了6月30日这天的存款规模。实际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部门两三年前没有这样的理念,但如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自觉。

比如,工行资产管理部长期苦恼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分支行客户经理往往会在月末、季末前夕,让客户提前“赎回”未到期的理财产品,然后客户经理用存款营销佣金“补贴”客户损失的收益。但现在,工行资产管理部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分支行考核存贷比的压力,主动予以配合。

“股份制行对统筹表内和表外资产管理更为重视,行长会亲自出面协调。”一位股份制行资深理财产品设计经理说。

各家银行6月15日以后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比6月初发行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年化)陡然提高了100到200个基点。国有大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从3%攀升到4%,进而有突破5%之势。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则普遍达到5%以上。

不同的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不同,风险收益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收益率的比较。但从同一系列理财产品各期的收益率水平呈上升趋势,可判断出整个市场的收益率在快速攀升。同时,可清晰地发现,越有利于银行保卫6月30日的存款,银行给出的收益率越高。

以建设银行利得盈债券型(全)2011年第24期到第31期理财产品为例。该系列产品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商业银行次级债、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和公司债[129.98 -0.03%]等。

利得盈第24期于6月16日募集,次日成立,期限3天,6月20日结束,不能起到保卫6月30日存款的作用,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仅为2.60%;而同一天募集的利得盈第25期,仍然是次日成立,但由于期限较长,6月29日到期,理财期限12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达4.10%。

即便考虑到理财期限长短的差异,利得盈第24期和第25期年化收益率的差距150个基点,仍然让人吃惊。而利得盈第31期,募集期为6月28日到6月30日,投资起始日7月1日,期限21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已攀升到4.50%。

高收益何来?

投资方向没有显著的变化,为何收益率差距悬殊?一家股份制行的个金部人士认为,可能是银行调整了资产组合的配置,比如买进了更多高收益的城投债、次级债,而减持了低收益的国债。“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匹配的,预期收益提高的同时,资产配置可能更加激进,风险在上升。”

利得盈系列产品投资标的集中于债券,调整资产配置以提高收益率的空间尚属有限,另外一些“全功能”的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更加广泛,调整资产配置,提高收益率更为容易。

招商银行[13.16 -0.83% 股吧]发行的“招银进宝之点贷成金”系列理财产品为例,其投资标的为:AA级(含)以上信用级别高、流动性好的银行间市场流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及其他金融资产。

理财与揽存疯狂竞赛 银行“时点”调查

“其他金融资产涵盖了同业存款、信托计划等所有的可投资标的。”一位熟知招行理财产品设计模式的产品经理说,要提高收益非常简单,配置更多的房地产信托计划,票据资产,或者同业存款即可。

今年以来,产品投资范围中包含同业存款的理财产品逐渐增多。“同业存款利率是参考SHIBOR的,SHIBOR最近急剧攀升,加之股份制行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对同业存款的需求量大增,理财产品配置的同业存款数量大量增加。”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收益提升,是拜银行流动性紧张所赐。

6月27日,隔夜、7天、14天SHIBOR均有所回落,但仍分别居于6.1117%、7.2617%、7.0592%的高位。银行间市场人士预计,在6月30日之前,SHIBOR还有进一步冲高的可能。

如果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仅仅源自于银行流动性紧张格局下,资金价格的上升,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和理财产品自身投资组合的变化,投资者似乎应该感到欣慰。

但是,多位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人士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可能,是银行为了达到理财产品大量发行,配合拉存款的目的,人为操纵和调节理财产品的收益。而这又分为“善意”和“恶意”两种。

“善意”的情况是银行让渡部分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一般会声明,超过“最高预期收益率”的部分归银行所有。前述理财产品设计人士举例说,比如一个资产组合实际的收益率是6%,银行原来只给客户4%的预期最高收益率,银行获得2%的业绩提成,而现在理财产品发行困难,则银行给客户5%的预期最高收益率,自己只留1%的业绩提成。

“恶意”的情况则是,“让后一拨理财客户补贴前一拨客户”。目前的理财产品,普遍是成系列滚动发行,比如某系列产品第50期募集的资金,实际上是用于购买第49期理财产品持有的资产组合。

“短期内,要抬高理财产品收益太简单了。”前述理财产品设计人士表示,银行用第50期理财产品的资金,“高价”购买第49期理财产品持有的资产组合,即可实现第49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然后,等到资金充裕的时候,再类似地进行一次“低价”交易,降低某期或某几期理财产品的收益。银行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这样的操作空间,来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以及对理财产品之间互相交易资产的完全操控。银行不会告诉投资者,理财资金究竟购买了哪些基础资产,只披露一个极其宽泛的投资范围。理财产品之间在进行交易时,对资产组合的估值,交易价格,都是银行内部确定,投资者完全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