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棒下的紫萱:“励志”并非诱惑欲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07:34

魏敏芝回国拍摄励志片《奇迹的女儿》,讲述她自己的故事。记者的提问,却试图颠覆她的主题。记者问:“你觉得跟你比,她们(姐姐、妹妹)幸运吗?上天把拍电影这个机会给了你而不是她们……”魏敏芝回答说:“我只能说,自己是幸运的。就像我孪生妹妹说的一样,很多记者会问她,你会不会觉得你姐姐比你幸运,她去拍电影了,而你没有。然后我妹妹就想得很开,她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但是我们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像吃橘子,我姐姐得到的是大的橘子,但是我得到的是很甜的那个。”

  魏敏芝没有否认自己的幸运,但她淡化了“幸运”决定一切的“幸运观”。她实际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之路。记者的话,反映了一种狭隘的价值观。为什么在农村养猪,就是不成功和不幸福的呢?


  把成功归于“幸运”,常见于许多“励志教育”的故事里。这样的“励志故事”往往起着一种诱惑作用。这种“励志教育”采取的手段是无限提高欲望目标,而极力降低成功门槛。“出人头地我雄心在,大款富豪他没有种。”“只要咱们走捷径,一夜成名不是梦。”这种“豪言壮语”为什么能诱惑一些年轻人?就因为它隐匿了成功的历程,使贫富的衔接变得轻而易举。


  “励志教育”的另一种论调,是鼓吹“成功可以复制”。这就比“幸运论”还带有蛊惑性。许多类似白日做梦的发财“秘籍”所以能高调招摇过市,依赖的就是“复制论”。人们在为那些戏剧性的成功故事而神往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因人而异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类说教,实际上是一种灰色的“励志教育”,它助长一些年轻人好高骛远的浮躁情绪。这类“励志教育”,刨它的“祖坟”,是它的商业化运作,最终把“励志教育”变成见利忘义的“市场行为”。

 

(摘自1月24日《今晚报》,作者:陆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