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铁站在哪个广场:资讯中心——老年心态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24:58
老年心态漫谈 来源:老年文化
发布时间:2009-12-11 22:45:31   点击: 25301次
  因为内容触及到“老年心理学”,故而在落笔时,难免战战兢兢,忐忑不安。但因心中的话语不吐不快,不论对“老年心理学”多么无知,还是壮着胆子写下去。

  什么是老年心理学呢?准确地说:“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也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十分完善的理论体系,正需要我们步入老年的同志,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为老年心理学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以便完善和成熟“老年心理学”是门不太年迈的学科。

  “老年心理学”受什么条件制约,又因什么因素而变化呢?“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

  当我掌握了“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之后,对“老年心态漫谈”这篇即将落笔的文字,便不再缩手缩脚、战战兢兢了。

  我们常常说,要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恰恰囊括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亚健康或不健康(有病症),会影响到心理的亚健康或不健康,而心理的亚健康或不健康,又会反转来影响到身体的亚健康或不健康;它们真的是互为因果关系。但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比较起来,心理健康更重于身体健康。一个人得了重病,如果心事重重、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茶不思、饭不想,势必病情加重,难以治愈。而对于一个正确对待病痛的人,即便是得了绝症,他也能让病痛减轻,甚或早日治愈。这类例证很多,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比之身体健康更为重要。

  前面提到:“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神经系统及身体器官功能是否健全,当然影响着对社会种种变异的承受能力。但是,除去神经系统及器官功能之外,意志、性格、修养、智力对心理承受能力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到老年,会遇到有别于青壮年时期的种种问题,如不能正确处理、漠然置之,便会构成心理上的亚健康或不健康。这便是我要说的“心态”问题。

  《黄果树瀑布》歌词中有这样两句:“人从高处跌落/难免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这里讲的就是那些不能承受离、退休造成的职务上“一落千丈”的人们。细想想,年龄到了离、退休时节,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如对此不能接受,或不情愿接受,或耿耿于怀,岂不太不理智了,这恰恰是心障造成的。

  其实对于这种“气短神伤”的反映,还不单单表现在职务上的变异,还表现在对工资、待遇的不满上。我们这些老同志,在职的时候干的是竞争性极强的工作。不论是演员、导演、编剧、作曲、设计等等,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竞争意识,到了离、退休年纪,依旧喜欢和同行比较,和在职者比较,于是,不平衡的心态油然而生。这里不妨引用孔老夫子的一个观点:孔子非常注意心理健康,在《论语·季氏》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出过不同的养生要求。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我们略去青少及壮年时的养生观点,只看老年。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淡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对孔子的观点更完整的解释,应当是,不论你老有所为干的多么出色,也不要和名利紧紧挂钩了。这段话或许对“人从高处跌落,难免气短神伤”者有所启发吧。

  老同志有老同志曾经创造过成绩的优势,但不应以此做为自身居功自傲的心结,成为不能和后来者交流的心理障碍。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振;未犯错误,也可以使人觉得自己是未犯过错误的,从此骄傲起来。工作无成绩,可以使人悲观丧气;工作有成绩,又可以使人趾高气扬。斗争历史短的,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任;斗争历史长的,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工农分子,可以自己的光荣出身傲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又可以自己有某些知识傲视工农分子。各种业务专长,都可以成为高傲自大轻视旁人的资本。甚至年龄也可以成为骄傲的工具,青年人可以因为自己聪明能干而看不起老年人,老年人又可以因为自己富有经验而看不起青年人。”这段论述,对几种人不同的心态,做了笔锋犀利的直击。确实,当某些专长,某些才能成为一个老人高傲自大、旁若无人的资本,又不能得到相应名利的补偿时,必然会“气短神伤”的。这种心结的解冻,有时是很难很难的。原因是一种心结的形成,恰似一种难以治愈的痼疾,它占据你的心灵,冥顽不化。有时又像捆绑你的绳索,挣脱不易。缓解或解脱这种心结形成的困境,只有把大量时间与精力转移到轻松的,或精彩的活动中去,也许对于缓解会有所帮助的。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是这样说的:(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可见无私者才能心地宽广,不会为名利二字而“气短神伤”。

  制约老年心态形成的社会因素,或曰外部因素,一是环境,二是家庭。环境的因素就太多了,比如居室离马路近,车水马龙无法休息,必然烦躁不安;邻居装修叮叮当当,焉能不无名火起;居室太高上下不便,怎能不唉声叹气;居住偏远购物不便,怎不教人有苦难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家庭的因素影响更加巨大,夫妻不和、子女不孝、兴趣爱好大相径庭,这还是影响心态的一般因素。家庭的巨大变异能否承受,那才是不小的考验呢。比如: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丧偶,或遇水火之灾、被盗之横祸等等。

  心理的承受能力,首先是和人的神经系统、各个器官功能健全与否有关,又和人的智力、意志、性格、修养密不可分。我曾见过白发人送走黑发人之后,依然坚强地生活下去的不少可尊敬的老人。他们没有被巨大的悲痛所击垮,他们能冷静地面对不幸,其力量来源于意志,来源于修养,来源于健全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可见,那些因车水马龙都烦躁不安的老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健全,就源于其神经系统或某个器官的功能不健全,或意志脆弱、或缺乏修养、或智力愚钝、或性格古怪。

  我们的国家在缔造和谐社会,我们在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任何意料之外的环境变异、家庭变异,都是在所难免的。如何正确对待不幸与变异,如何化解变异带来的不幸,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关键是要用冷静、用修养,智慧地去处理,绝不能灾难降临时,便手足无措、心神不安、一蹶不振。

  我们倡导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孔老夫子除在养生方面的论述之外,在调节心境,锻炼身体方面亦有实践的具体事例。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亲自编订了《乐经》,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精神,舒缓情绪。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正如其弟子们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正是这样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酷爱体育运动,很注意强身健体。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孔子可能被想象为一位肩不善挑,手不能提的文弱的老书生模样,而事实上孔子酷爱体育,身体强健。孔子喜欢钓鱼和射箭,并且还是位优秀的骑手。但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登山和游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暮春时节,他常与十多个学生结伴去沂水游泳,必至尽兴方罢,然后一路唱着山歌回家。正因为孔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所以尽管一生多次陷入困境,却都能坚持了下来。孔子活了73岁,在近三千年前,能活到这个年纪,当然是长寿啊。他之所以能长寿,正是因为在多次逆境中,始终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这方面,孔子理应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我们倡导乐观。我们有幸生活在欣欣向荣的时代,党和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方面的优惠条件,可以说我们的晚年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乐观地面对生活呢!而乐观又是缓解种种心结的良药。有一部电影叫《找乐》,说的是一帮爱好京剧的老人,聚在一起自拉自唱,好不快活。我们不妨学学他们,根据自身的爱好也找找乐。钓鱼、打牌、养花、养鸟、唱歌、唱戏、绘画、书法都是不错的选择啊。毛泽东同志有两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表现了一位革命先辈对革命、对人生的最大的自信与乐观。人步入老年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却是可以自行安排的。让我们乐观地安度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