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考研:德国经济为何一枝独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37:54
2011年06月28日 07:09 AM

德国经济为何一枝独秀

前美国财政部长顾问 史蒂文•拉特纳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乍看上去,德国不坚持要求私人贷方必须参与最新希腊纾困行动的决定,对于该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这个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言,似乎是一场挫败。但这种表象可能带有欺骗性。从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来说,德国走出了最新一轮的边缘政策,且恰恰是在该国很可能希望的节点上——共同货币安然无恙,而德国经济能够继续迅猛前行。

这正是德国的大好光景。凭借第一季度高达6.1%的增长率,德国在工业化国家中独领风骚。尽管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一直在倡导美国提振出口,但人口仅为8200万的德国,却不事张扬地保持着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的地位。在过去10年里,这不仅为德国带来了巨额经常账户盈余,还为德国经济贡献了三分之二的增长。

1992年以来,德国失业人数首次降到了300万人以下,而长期困扰自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以降历届德国政府的通胀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商界人士信心满满,甚至表现出一种不易觉察的傲慢——在两德统一前,这种傲慢十分明显。统一耗费了西部地区2万亿美元的资金,并创造出了“欧洲病人”这种说法。

在解决欧元区外围国家问题的策略中,默克尔精明地在德国普通民众对(为他国)纾困的抵触情绪与竭尽所能保住欧元对于商界的重要意义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两个选民群体的观点有异也不足为奇。

对德国工人而言,当前的经济繁荣来之不易。从2003年开始,时任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大力推行一项宏大的“2010议程(Agenda 2010)”改革方案,成功地取消了德国福利国家制度(此外,为鼓励就业,还降低了失业救济金水平),放松了死板的监管实践,并与工人们达成了一项“全面协议”。

这份复杂的劳工协议,以更低的薪酬要求换来了更大的工作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通过“短时工作”来实现的——即通过减少工作时长,来避免裁员情况。工资减少额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由政府补贴加以弥补。但即使那些并非短时工作的员工,也出于保持竞争力的需要而在工资上做出了牺牲。总而言之,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报道,过去10年里工人的实际收入降低了4.5%。因此,德国能够在生活水平没有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应做到这一点)的情况下,创造更大的出口,并维持国民的就业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普通民众反对纾困便不足为奇。定期民调显示,与法国人或意大利人相比,德国人对于救助希腊的反对更为强烈。为平息民众的抵触情绪,默克尔在第二种争议更小的纾困条件上毫不让步:希腊应加大紧缩力度。同时,在私下谈话中,大多数德国商界人士都赞成务实地强调保卫欧元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支持以转移支付来减轻希腊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弱小成员国的糟糕表现拖低了欧元汇率,令德国出口商从中受益。欧元区的解体,将使德国出口商面对高昂得多的汇率水平,并影响到他们的竞争地位。

在欧元完好无损,而欧元区国家在德国面前受到惩罚之际,德国的经济前景看好。过去10年间,德国的竞争力(按单位劳动力成本衡量)提升了20%,而欧洲弱国的竞争力则原地没动。这不仅使德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击败了其它欧元区国家,而且使德国出口商在向欧洲其它市场出口时占据了优势——这些市场占到了德国总出口的60%。

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及其“小兄弟”们的激烈竞争。但除了明智的经济政策,德国还得益于本国制造业的强大定位。同时,德国也得益于一个更无形的因素:根本的纪律和追求成功的动力。凭借这些因素的支持,默克尔在欧元区政策方面的影响力,仍将比媒体作者们有时愿意承认的更大。

本文作者为前美国财政部长顾问拉特纳,每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一篇专栏文章。本文的全文版发表于《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