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长安车出租: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44:3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调查、病情系统调查、设定测报观测圃、大田普查、气象条件记载、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方面内容。本方法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2.1       中心病株  田间出现零星的单株病株。2.2       现蕾期 有50%的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2.3        “标蒙”气候标准存在菌源的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第一次出现连续48小时内,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经15~22天后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3 始见期调查(中心病株调查)3.1 调查时间   从植株现蕾期或根据“标蒙”气候标准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日后开始,每3天一次,直到发现中心病株。3.2调查田块  选择低洼潮湿、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5块。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预先在发病条件好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用于调查。3.3调查方法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取667m2实查;掌握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初始发病指数。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结果记入表1。表1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面积(m2) 发病面积(m2)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病情指数 备注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4  定点系统调查4.1 调查时间  出现中心病株后,每3天一次。4.2 调查田块  选择发病条件好、代表性强、已发病的感病品种田3块进行定点系统调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选择当地最感病的品种和低洼湿地,以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观测圃远离马铃薯大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设置面积不小于3亩。以掌握田间病情自然消长规律和再侵染情况。4.3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5点,其中至少1点选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2米行长,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病情指数。大田定点调查结果记入表2,测报观测圃调查结果记入表3、表4。表2  马铃薯晚疫病病情系统调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病情指数 备注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表3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带病种薯系统调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病情指数 备注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表4  马铃薯晚疫病观测圃健康种薯系统调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 各级严重度发病株数 病情指数 备注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大田普查5.1调查时间  中心病株出现后,立即进行普查;若气候条件适宜,则每10天普查一次。若气候条件不宜,根据人力情况,及时组织几次病情普查。5.2调查田块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5块。5.3调查方法  采用按行踏查方法,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查667m2,以株为单位调查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结果记入表4。表4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普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田块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田块数 发病田块数 病田率(%)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 备注                          6 气象等资料记载    马铃薯生育期间,利用田间小气候仪或抄取附近气象台记载的气象资料,填入表5。表5     气象基本情况记载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降水(mm) 降雨日数(天) 日平均温度(℃) 田间相对湿度(%)                                     严重度分级标准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0级:无病;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4级:几乎全株叶片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有时茎部也枯死。8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  9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重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程度级别 1 2 3 4 5 发病面积比率(%) ≤5 5.1-10 10.1-20 20.1-30 >30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分级标准 程度级别 1 2 3 4 5 发病面积比率(%) ﹤10 10--30 30--50 50--70 ﹥70  10 预报方法 10.1  发生期预测:利用“标蒙”气候标准,结合田间调查预测发病始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需要注意“标蒙”气候标准与地区性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因此应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资料,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标蒙”氏条件。一般情况下,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在适宜条件下,大约经过10~14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10.2 发生程度预测:种薯带菌和中心病株虽然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但它们的数量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10.3 发生面积预测:根据种植品种的抗病性,种植区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预测发生面积。10.4  防治适期预测:发现中心病株后,根据天气情况和未来一旬天气预报,确定大面积防治适期。11  数据传输11.1  主要传输工具    采用互联网和传真机等。11.2  模式报表按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容汇总上报(见附录A)。其中,发生程度分别用1、2、3、4、5表示。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迟)、减、少、低用“-”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附录A(规范性附录)马铃薯晚疫病模式报表要求汇报时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每周一次,周一汇报  序号 编报项目 编报程序 1 报表代码   2 植保站名称   3 调查日期   4 发生程度   5 发生面积(万亩)   6 防治面积(万亩)   7 感病品种面积占总面积比率(%)   8 晚疫病始见期   9 平均病田率(%)   10 平均病株率(%)   11 平均每667㎡发病中心数(个)   12 病害流行关键时期(开花期)气温比常年高低(+ ℃或 - ℃)   13 病害流行关键时期(开花期)降水量比常年增减比率(+ % 或 - %)   14 预计发生程度   15 预计发生高峰期     
附录B(资料性附录)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条件  晚疫病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气候条件与发病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晚疫病发生要求高湿凉爽的气候,菌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高于24℃,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都是具备的,因此雨水或湿度则是影响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寄主抗病性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病力有很大差异,病害能否流行及流行程度,首先取决于品种抗病性的强弱。病害在感病品种上发展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量大、传播快,容易流行成灾。寄主的田间抗性,则以芽期最易感病,以后抗病力逐渐增加。到现蕾期抗病力又下降,开花期最感病。田间病害流行也多从开花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