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皇冠校区: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29:59

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河口大闸蟹(以下简称大闸蟹)仔蟹培育、扣蟹培育和成蟹养殖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东营地区池塘大闸蟹养殖。
2 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NY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3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NY5064 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
NY/T5065-2001 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大眼幼体(megalopa)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是由V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6~7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04只/kg~18×104只/kg。
3.2 仔蟹(juvenile carb)
大眼幼体经一次蜕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变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只/kg~6000只/kg。
3.3 扣蟹 (young carb)
仔蟹经过120d~150d饲养,培育成60只/kg~200只/kg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4 仔蟹培育
4.1 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4.1.1 培育池选择
宜选择常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方,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
4.1.2 形状及坡比
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坡比为1:2~3。
4.1.3 面积
600m2~2000m2。
4.1.4 水深
0.8m~1.0m。
4.1.5 水质
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NY5051的规定。
4.1.6 土质
土质以偏碱性土壤为宜,避免酸性土壤,并具较好保水性。
4.2 放苗前的准备
4.2.1 清塘消毒
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10cm -15cm,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kg/m2,3天后将石灰水排掉。
4.2.2 设置水草
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三分之一,为蟹苗脱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4.2.3 施肥培水
放苗前7d~15d,加注新水10cm。养殖老塘口,塘底较肥,每667m2施过磷酸钙2kg~2.5kg,化水全池泼洒。新开挖塘口,每667m2另加尿素0.5kg,或按每667m2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kg~50kg。
4.2.4 加注新水
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cm~30cm,新水占50%~70%。加水后使用肥水素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 cm~80cm,透明度为50cm,使蟹苗下塘时,池水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
4.3 蟹苗投放
4.3.1 蟹苗选择
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d以上,淡化4d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规格16×104只/kg~18×104只/kg,育苗阶段幼体未经抗菌素反复处理。
4.3.2 蟹苗运输
蟹苗通常采用干法运输。干法运输是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60cm,宽30~40cm,高8~12cm,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1kg。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湿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4.3.3 蟹苗放养
放养密度500g-750g/667m2。放苗时,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2分钟,再提起;如此往复2~3次,以使蟹苗适应池塘的水温和水质,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4 培育管理
4.4.1 饲料投喂
蟹苗下塘后,直至第一次脱壳结束,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若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水蚤或增补人工饲料,泼洒豆浆;I期仔蟹后全池泼投鱼糜和市售苗种饵料,用量为蟹体重100%,每天分3次~4次投喂,傍晚占60%,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改投颗粒料,投饵量为塘内蟹重的50%,一天分两次投喂,至蜕变Ⅳ期仔蟹,此后投量减至20%,同时搭喂浮萍,直至22d~25d后蜕变成V期;V期仔蟹活力增强,摄食增大,此时水温升高,生长速度加快,为防蟹种性早熟,在投饵上要作调整,此时动物性饵料不能超过30%,增加南瓜、豆饼、水草等植物性饵料。
4.4.2 水质调控 
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40cm~60cm,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每次注新水5 cm -10 cm,水深达100cm后每周加注一次新水,每次20cm左右,每10d泼洒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泼洒用量15-20g/m3,使池水pH值保持在7.5~8.6之间。Ⅴ期仔蟹后,每周加新水一次,每次10cm;7月份后保持1.2m左右,7d~10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cm~30cm。
4.4.3 仔蟹分塘 
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捕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5 扣蟹培育
5.1 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5.1.1 培育池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常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达到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标准,进排水方便,水草宜生长、培植的地方。
5.1.2 形状及坡比
东西向长,南北向宽的长方形。坡比为1:2~3。
5.1.3 面积
1500m2~3000m2。
5.1.4 水深
1.2m~1.5m。
5.1.5 水质
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
5.1.6 土质
土质以偏碱性土壤为宜,并具较好保水性。
5.1.7 防逃墙的设置
沿蟹池四周埂上距塘口50cm挖深30cm小沟用,取材80cm宽幅聚乙烯麻布,埋入该沟中30cm左右夯实,埂上留50cm高,然后沿麻布外每个1m左右打一根1m长细竹竿,入土30cm左右,在竹桩高50cm左右处拉直径为3mm~5mm的聚乙烯绳,用以固定聚乙烯麻布,形成防逃网,之后将前述加厚农膜剪裁成35cm~40cm宽,沿聚乙烯绳呈倒塘状缝制在防逃网内侧。
5.2 放苗前的准备
5.2.1 清塘消毒
4月上旬开始对蟹苗培育池进行池塘消毒,将原池水排干,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 kg~150 kg,清塘后注入新水20 ㎝~40㎝,注水时要用80目筛绢过滤,严防进入敌害生物。
5.2.2 移植水草
蟹苗下塘前分别在池边或浅水区移植或种植水草,如水花生、轮叶黑藻等,使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或漂浮植物占水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水草能为蟹苗的蜕壳、避敌、栖息提供附着物,还能对水体起到改善和稳定的作用。
5.3 仔蟹放养
5.3.1 仔蟹质量 
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5.3.2 放养密度  
Ⅲ期仔蟹40只/m2-60只/m2。
Ⅴ期仔蟹30只/m2-40只/m2。
5.3.3 放养时间  
5月底至6月中、下旬。
5.3.4 放养方法 
仔蟹下塘时温差应控制在5℃以内,放养时要先将仔蟹网袋在池水中浸2~3次,经lO~15min,使仔蟹适应池内水温后,再把仔蟹网袋打开放在沿池四周水草边让仔蟹自行爬出。
5.4 饲料投喂
5.4.1 饲料种类  
天然饲料(浮萍、苦草、轮叶黑藻、野杂鱼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5.4.2 饲料质量 
按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5.4.3 投喂量  
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5.4.4 投喂时间  
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傍晚占总量的70%;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喂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5.4.5 投饵方法  
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以植物性饵料占70%以上。所投饵料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5.5 水质调控
5.5.1 注水与换水 
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新水一次,每次10cm;7月份后保持1.5m左右,7d-10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cm-30cm。
5.5.2 调节pH值 
7月份每15d-20d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g/ m3-15g/ m3。
5.6 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上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蜕壳生长、查防逃设备。特别是防逃设备,在大风、大雨时,应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随时修理,保持设备完好。四勤,即勤除杂草、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四定,即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防,即防敌害生物(水老鼠等)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
5.7 扣蟹起捕
采用干塘捉捕、地笼张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
6 成蟹养殖
6.1 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6.1.1 养蟹池选择与改建 
按4.1.1规定。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2hm2以上的池塘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m,深0.8m。
6.1.2 形状  
按4.1.2规定。
6.1.3 面积
5000m2~20000m2。
6.1.4 水深  
1.0m~1.5m.
6.1.5 水质
按4.1.5规定。
6.1.6 土质与底泥
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
6.2 放扣蟹前的准备
6.2.1 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两周,池底翻耕,生石灰浆泼洒,用量为15g-20g/m3。
6.2.2 移植水草  
按扣蟹池标准进行,具体方法见附录A。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漂浮性植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漂浮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网,保护水草萌发。
6.2.3 加注新水 
扣蟹放养前一周加注经过滤的新水至80cm。
6.3 扣蟹放养
6.3.1 扣蟹质量 
规格整齐,100只/kg~160只/kg,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6.3.2 放养密度  
400-600只/667m2。
6.3.3 扣蟹消毒 
扣蟹经3%~5%食盐水溶液浸洗5min~8min后放养。
6.3.4 放养时间  
3月中旬开始,3月底结束。条件许可上一年秋末冬初放养最好。
6.3.5 放养方法 
同规格同批次一次放足。
6.4 饲养管理
6.4.1 饲料种类 
植物性饲料: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河蚌、螺蛳等。配合饲料:按照大闸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6.4.2 投饵方法
6.4.2.1 “四看”投饵 
看季节:按照成蟹适宜的生长季节投足营养全面的配合颗粒饲料,使其在适宜生长的季节满足生长需求。
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或不投。
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cm时可多投,少于30cm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
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蜕壳前应适量增加投饵量。
6.4.2.2 “四定”投饵 
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各投一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cm设一投饵点,投饵台用石棉瓦或废旧瓦片代替,放入池水下8㎝~30㎝处,距池边约50即可。定质:“精、粗、荤”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饲料,全价颗粒饲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左右。日投饵量早上占30%,傍晚占70%。
6.5 水质调控
6.5.1 水位调控 
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m,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 m~1.2m,7月上旬以后保持水位1.5m。
6.5.2 换水 
7月~9月,每5d~10d换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两周换水一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20cm~30cm。
6.5.3 pH值调节 
每两周施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5g/m3~25g/m3左右。
6.5.4 透明度  
30cm~50cm。
6.5.5 溶解氧  
5mg/L以上。
6.6 底质调控 
适量投饵,减少剩余沉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投放过氧化钙、沸石粉等,投放光合细菌、活菌制剂);晴天采用机械搅动底质,每两周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6.7 病害防治
6.7.1 预防方法
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a)干塘清淤和消毒。
b)移植水草。
c)苗种检疫和消毒。
d)调控水质和改善底质。
6.7.2 治疗方法
病害防治药物的使用执行NY5071标准。
6.8 日常管理
6.8.1 巡塘
结合早晚投饵察看蜕壳生长,病害、敌害情况,检查水源是否污染。
6.8.2 防逃
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裂缝。
6.9 捕捞收获
10月~11月,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出池平均规格120g/只,每667m2平均产量50㎏。
6.9.1 暂养
在水质清新的池塘中设置上有盖网的防逃设施网箱,捕捉的成蟹应经2h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才能销售。暂养区用潜水泵抽水循环,加速水的流动,增加溶氧。
6.9.2 运输
暂养后的成蟹分规格,分雌、雄,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


附 录 A

养殖池塘水草栽培方法

1 基本要求
养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要搭配,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栽植,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大闸蟹生长栖息的要求。
2 栽插法
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段,长度15cm~20cm,然后向插秧一样,一束一束均匀地插入池底,株间距为20×20cm左右,每亩用嫩草茎40Kg~60Kg。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后再插栽。
3 移栽法
芦苇等挺水性植物应连根移栽,移植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置可在池边的浅水处,要求秧苗根部插入水中10 cm~20cm之间,整个株数不能过多过密,应根据池塘及水草条件灵活掌握移栽数量,一般每亩30棵~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4 播种法
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种植则采用播种方法,对于有少量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当水温达到18℃以上,将池塘水位控制在15cm~20 cm,先将苦草籽用水浸泡一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揉碎,用搓衣板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然后加入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搅匀兑水稀释后按条状泼洒池塘中,保持水深10cm~15cm,以后逐渐加深池水,30天左右即可见幼苗。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撒开。播种量每公顷水面用量900g左右。种子播种后要加强管理,提高苦草的成活率,使之尽快形成优势种群。
5 培育法
浮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以生长良好。若水中肥度不大,可用少量化肥化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它水草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