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乒乓球协会官网:中国乳品应否执行更高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9:29
 中国乳品应否执行更高标准? 有关牛奶标准的争论,再度引起社会关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国对涉及乳类和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去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而就在“新国标”启用一年之后,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近日公开“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内蒙古奶协秘书长则认为,当前我国乳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定乳品标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执行更高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

吴江.或致乳企铤而走险[N].经济导报,2011-06-24(A4).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连水都不可能绝对纯净,非要奶完美无瑕,的确并不现实。既然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奶源及其生产工艺,假如乳品标准不建立在产业实际之上,的确可能出现“标准一提,没了合格乳品”的尴尬。到时候,奶农杀牛不说,洋品牌伺机攻城略地,中国消费者只能伸脖子挨宰,也绝非耸人听闻。

    事实上,脱离实际的乳品标准,甚至可能导致乳品企业铤而走险。当蛋白质含量标准最终竟然催生出“三聚氰胺”之类挥之难去的梦魇时,完美的乳品标准其实并没能规范出完美的乳品质量。为了迎合“不可能达到的乳品标准”,反倒滋生出更多的猫腻,甚至乳品安全的底线都彻底失守。可见,当乳品标准超出了产业实际能力,究竟能倒逼出产业升级,还是会适得其反地催生出更多三聚氰胺式的质量造假猫腻,的确还不能做出过于乐观的推测。

    产业标准和政策需要立足于国情,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具体对于乳业而言,更为重要的底线其实是健康标准。事实上,出于产业实际出发,国内乳品标准在满足健康底线的前提下适度放松,从而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满足部分公众的需求,未尝不是合理的折衷。那达木德.安全前提下不妨循序渐进[N].经济导报,2011-06-24(A4).    从逻辑上说,乳品标准被做低符合相关乳企的利益,是说得通的。降低了标准,背后就自然衍生出一条低价扩张的利益链条。只不过在低价的背后,质量往往被牺牲,标准随之被降低。

    无论如何,一个起码的认知,应是这种让人无比沮丧的乳品低标准不该长期存在。中国乳业的发展有许多现实的挑战,这固然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但毫无疑问,行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消费者的健康可能受损(至少有这种风险存在)的基础上。中国人可以少喝牛奶,但不能长期喝低标准的牛奶。

    中国乳业面临的信任危机之所以长时间难以消弭,与众多乳品企业的短视和急功近利态度密切相关。但是,短视注定与长期利益相悖 ,那种以可能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更是在饮鸩止渴。因此,借着此次低标准问题的暴露,相关乳企理当自省,而不是迷途不返,以牺牲未来为赌注。     要承认,目前我们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确不高。不过这会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卫生部等部门在制定标准时,肯定已经充分考虑了。大家都希望对乳品的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就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了。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小规模散养,卫生环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生鲜乳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还有一个现实是,奶源尚远不能满足乳业的加工需要,缺口高达40%—50%。这就造成收奶企业在奶源把关时底气不足。

    所以,无论蛋白质含量,还是生鲜乳菌落总数指标的设置,在保护消费者的安全的前提下,也要考虑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是不错,可是如果脱离了实际情况,就可能导致乳业重创。

    虽然不能为了保护民族产业而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渐进地提高质量呢?舒圣祥. 拿奶农做“人质”违背市场常识[N].经济导报,2011-06-24(A4).
   “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是内蒙古奶协为乳业标准降低辩护的主要借口。如果奶农也有自己的协会,他们一定会站出来极力反对:明明是少数大型乳企“绑架”了乳品标准,为什么要拿无辜的奶农做“人质”呢?

    从饲养角度说,只要舍得给牛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三五天牛奶蛋白质含量就能提高,无非是企业不肯出高价;而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

    如果标准提高,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然后国内无奶可供,只能依赖进口,到时国外想怎么提价,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是内蒙古奶协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恐怖”图景。这样的“恐吓”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常识。众所周知,在买方市场上,需求决定着供给。所以,要保护奶农利益,让奶农可以较好价格卖掉牛奶,只能是首先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促进消费者更多购买。

    乳品标准的降低不可能让奶农从中获益,因为标准的降低必然同时意味着收奶价格的降低。相反,真正渔利的只能是大型乳企,因为它们卖给消费者的牛奶品质虽然降低了,销售价格却并没有同步降低。

    在理性的市场上,奶农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从来就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消费者越喜欢买,奶农才能越有收入;相反,乳企信誉提不上去,奶农也只能跟着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