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爆干老太婆视频:《词论》??李清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5:03

《词论》  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象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词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文学家。她天才横溢、睥睨当时。她的词,无论是在意境上、在风格上,都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在词体的演变中,她独创一格,超绝于两宋词人之上,闪烁著她特有鲜明的文学生命。其词论更是对当时的文坛前辈所填之词,做了一番总检讨,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她在词的创作实践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把它提升为理论,写成一篇著名的《词论》,像这样独抒己见的词论,在她以前的宋代词坛和文学史上,还没有见过。这是采用传统观点并结合她早期创作经验的词论专著,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词坛第一篇著名的词论专著。她系统地评论了唐至北宋诸词家创作的得失与倾向,较她为早的晁补之、李之仪,以及比她略晚的王灼,虽然也评过词,但都不及她的全面和系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词论》之观点:

(一)   首重音律

李清照评论词,首重声律。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李清照评晚唐词,谓“郑、卫之声日炽”;论江南李氏君臣词,曰“亡国之音哀以思”。柳永乐章集有“词语尘下”之弊,而李清照仍称誉之,谓其词“协音律”,能“变旧声做新声”,晏殊、欧阳修、苏轼所为之词不协音律,李清照便以“句读不葺之诗”讽刺之;王安石、曾巩以文为词,不顾声律,李清照便直接指摘他们的词“不可读”,并且说如果读了他们的词,则“人必绝倒”。这是因为李清照认为诗与词、文不同科,晏殊、欧阳修、苏轼之以诗为词,王安石、曾巩之以文为词,追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不重视词的先天条件。

那么,究竟诗、文、词三者的同异之处到底是什么呢?李清照提出了以下的见解: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根据李清照这一段文章的叙述,可知她不只说明了词与诗、文的不同;为了说明起见,更讨论到词的字声与押韵等问题。

(二)《词论》对前人的批评

由於李清照本身通晓音律,了解作词的艰苦,因此对於词的批评,提出了一些颇可贵的见解。李清照之词论,批判前人词作的部分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但她却直接批评其利病得失,不稍假借颜色。又从她历举当时有名词人,多所揭短而少所称许这一点来看;可知她自视甚高,对作词的要求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这是相当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受到批评的几乎都是後代公认的名词家。我们逐一来看:

1、论晚唐词

李清照论词,首重声律,所以她评晚唐词则说“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这两句话虽是在概述花间词风,其中便隐含温庭筠在内。温庭筠是花间派词人之首,从《花间集》看他的词,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皆不出绮怨之思。但觉镂金铺采,炫人耳目,但却缺乏深远情韵。

是相当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受到批评的几乎都是後代公认的名词家。我们逐一来看:

2、论五代词

说:“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盖因五代(梁、唐、晋、汉、周)之际,政治局势动汤,社会离乱,在这样动乱的时代中,文艺自然得不到足够的滋养成长,乐府诗与北宋词坛百花烂漫的情形比较之下,便有如天地之别般悬殊,所以“斯文道熄”形容之,实是恰当不过。

3、论江南李氏君臣

李清照论江南李氏君臣词,则说:“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江南李氏君臣,乃指李景、李煜父子和冯延巳而言。“小楼吹彻玉笙寒”见於李景《摊破浣溪纱》;“吹皱一池春水”则见於冯延巳《谒金门》。其词义用语皆为前人所未曾用过,所以李清照评为“奇甚”。至於其後的“亡国之音哀以思”一语,则应该是用来评后主的词。如李煜后期作品:《乌夜啼》三首、《虞美人》二首、《浪淘沙》二首,皆是婉转悱恻、凄凉怨慕,充满了故国黍离之悲,正与其亡国之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的境遇相互呼应。

4、论柳永词

柳永是第一个创作大量长调慢词的词人,对於词调的发展相当有贡献。柳词语言通俗、情景交融、善於铺叙。尤其善於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他的词在当时极为流行,甚至到了“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但是有些作品的用语、意境鄙俗低下。李清照相当不满意他用通俗的市井语言写词,因其与她所主张的用语须奇、措词高雅相悖。所以《词论》评论柳永词,谓其“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於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乐章集》所辑,虽不全然如此论,但也大体不差。

5、论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等六人词

李清照虽然在此一口气批评六个人,但主要著眼於张子野、宋子京身上;其余宋庠、沈唐、元绛、晁次膺四家则因词风相似,所以牵连谈论到。张先,以乐章擅名一时,他生平最得意的句子有所谓“三影”之说:《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舟中闻双琵琶》的“柳径无人,坠轻絮无影”及《归朝欢》“娇柔嫩起,廉幙卷花影”,细密轻丽,的确是用心锻练出的好句子,但却是连碎不成篇,无法贯穿全词的意境。宋祈虽著有《宋景文公长短句》流传於世,但著名的也只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已。李清照在此批评了张先等人“虽时时有妙语,然破碎何足名家”,就是反对一篇词中只有个别的佳句妙语,而与全篇不相称。她认为这种玩弄支离破碎的文字游戏是应该受到指责的,词的风格需要通篇一气,浑然天成,方为上品。6、论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词。

6、论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词

李清照在此批评晏元献(殊)、欧阳永叔(修)、苏子瞻(轼)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相当反对以诗为词,特别将著眼点放在音律上面。因为词律较严而诗律较宽,拿作诗的音律填词,自然有许多地方“不可歌”了。此段应该为针对苏轼而发的议论,因为晏殊、欧阳修本来填词就属於传统的婉约派,此处应是牵连偶及才是。从今天看来,晏殊《珠玉集》与欧阳修《六一词》中,鲜有“不协音律”的“句读不葺之诗”;况且李清照向来服膺欧公,其《临江仙》词序有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余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句,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其中对欧阳修推誉有加,假使李清照批评晏、欧,言语必定不会这般犀厉才是。

而苏轼词,后人多以豪放称之,王灼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其高处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就是因为苏轼才气太高,词曲的规范无法限制住他的思想,造成他不喜剪裁文句以就音律,加上他诗化了的词风,所以尽管李清照盛赞他“学际天人”,在李清照极注重声律的标准之下,终不能免於认为其词是“句读不葺之诗”的评语。

7、论王安石、曾巩词

词论评论王安石、曾巩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此是讽刺王、曾两人以文为词,不明词律,实非过当。

8、论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词

李清照词论末段议及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人之词,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庛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晏、贺、秦、黄等四家词,是李清照稍微显露赞扬意思的。称四人始能知词,又说秦词主情致、黄词尚故实,均有推誉之意。但是因其各有所短,最后仍免不了受到李清照评论他们填词之弊病。

晏几道工小令,作品收入《小山词》,但是晏几道在慢词风靡一时的情况下,鲜有长调作品产生,除《泛清波摘偏》、《六么令》数阕外,几乎全为令词。小令篇幅短,用字精简,几无铺叙的可能。所以李清照说他无铺叙。

贺铸,著有《东山词》,张耒为其作序中说贺词“大抵倚声而为,皆可歌也。”由此知贺铸词缺少李清照要的端庄稳重,也就是所谓的“典重”的特质。

秦少游所撰曰《淮海词》,其词善於刻画,文字细密,以情韵见长;但气格不高,纤巧无力。李清照说秦观倚声“少故实”,笔者甚不以为然。叶梦得云:“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於淮、楚。‘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本隋炀帝诗也,少游取以为《满庭芳》词。”(《避暑诗话》卷三)。由此观之,秦观词中不仅不是“少故实”,而且还很能运用“故实”,《词论》在此之议论未公允。

黄庭坚词作收入《山谷词》,喜好变化前人语言为己之用,所以李清照称其“尚故实”。但是他词中常见鄙俗言语,可见《词论》对他“多疵病”的评语是针对他词中的鄙俗用语,所以黄庭坚词是“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词论》除了对秦观“少故实”的评论至今仍有疑问外,大体而言,真是能“既中其病”的。

《词论》不愧为第一篇论词之作,也只有李清照这样理论与实践双双睥睨词坛,才冠天下,才能有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