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马龙:瓷器微观观测学—破解隐藏于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 日志 - 妙品青花 - 雅昌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1:34

瓷器微观观测学——破解隐藏于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2010-11-21 11:44

瓷器微    “瓷器微观观测学”: 破解隐藏于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谢长久   杨希伟

引言:“突围”指的是战争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行动,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突出重围则可能获得新生,不出重围则可能走向死亡。当今藏界瓷器鉴定的混乱状况令人窒息,我们的藏家仿佛陷入了一个铁桶般牢实的包围圈。原因固然多多,但重要原因还在于藏家自己安于现状,没有“突围”意识。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突围”,才有可能使我们从经典旧义的束缚中走出来,实现瓷器鉴定知识、方法上的“突围”,去迎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李辉炳先生不久前问世的新著(《青花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书,对陶瓷鉴定方法作了这样的论述:“陶瓷鉴定学的研究是一门艰辛的学问。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引进现代科技,仿制或伪造陶瓷,混淆视线,牟取暴利,这给陶瓷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除了对过去传统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总结外,还要引进新的科学检测手段,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正如中医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法、西医用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一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文物鉴定工作也一样,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可以说是将来文物鉴定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既是对陶瓷(瓷器)鉴定只靠“眼学”一学独尊亘古不变方法的大胆挑战,同时也指明了未来陶瓷鉴定学的目标和方向。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李辉炳老师不仅注重陶瓷鉴定的理论研究,也特别重视陶瓷鉴定的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年纪大视力受限等困难,运用新的鉴瓷手段,对元代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微观痕迹状态进行细致观察,排比分析,提出自己不同以往的独到见解。这在国内外瓷器鉴定学上见诸著述的尚属首开先河,给人以极大震憾与启迪,其价值不可估量!

一直以来,我们对陶瓷(瓷器)的鉴定都靠“眼学”,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而且较为准确可靠。可当现代高科技技术渗入陶瓷(瓷器)造假以后,情况急转直下,骤然间瓷器收藏和鉴定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很多长期浸染收藏行业的藏家专家学者在经历一次次走眼后,不由自主地患上了赝品恐惧症,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慧眼,也不敢去认同别人的见解。特别是一些专家在面对平常难以见到、档次较高的藏品时他们已根本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为了掩饰尴尬或出于别的目的,无论真伪,一般都会作出赝品的结论。这样做,专家虽然规避了自己以后可能遇到的风险或纠纷,但却给收藏界、文博界投下了一个巨大阴影。避开这些专家学者专业素养、道德水准等因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不能回避:毫无疑义,经过数百上千年岁月沉甸,传统“眼学”鉴定体系本身已经十分成熟稳定,但它并非无懈可击。实事上,魅力无限的“眼学”鉴定在实践过程中因个人认知领悟差异性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根本不能一概而论。它既能成为德磬双全真专家鉴真辨伪的利器,也可能变作缺德少才伪专家蒙人诡辩的盾牌。同一器物,不同的鉴定专家出现相异甚至相反的鉴定结论完全不足为奇;同一器物,同一鉴定专家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得出完全不同的鉴定结论更是见惯不惊。在赝品泛滥的今天,藏界这些离奇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成为常态,谁也不用解释,谁也不用受到谴责和承担责任。实际上,那些不良鉴定专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吐莲花的率性而为,后果远比为蒙人几个银两而制造、贩卖赝品瓷器恶劣得多。制造、贩卖赝品可以得意于一时,不可能得逞永远;假鉴、乱鉴藏品则可能给民族文化的研究继承与保护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继承、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是收藏家们的终极目标,拨开瓷器鉴定中的重重迷雾,还事物以真实面目应是我们每一个收藏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传统“眼学”对瓷器的鉴定,靠的是自身经验积累,老师口传心授。经验积累,客观地讲,对于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青花官窑瓷器这样的高档藏品,多数藏家甚至专家学者都是手中没有真品,因此就是有了条件上手估计也是心中茫然难识庐山真面目;更何况多数人根本没有条件上手,到博物馆观摩也只能隔着玻璃“雾里看花”,得到的确切信息十分有限。民窑器易得,也很好鉴别,可以作为标本积累一些经验;但民窑器传递的信息与官窑器有非常大的差异,对鉴定官窑器帮助不是很大,弄不好反而会使人陷入误区。可以肯定地说,无论藏家还是专家学者,自己手里没有几件过硬的元青花及明代青花官窑瓷器,又没有条件上手这样的真品,光凭别人传授,读几本诸如瓷器鉴定之类的书,就能积累起这方面能经受住实战检验的经验无异于痴人说梦!口传心授亦是同理,前提是授业者必须自己有或上手过足够多的真品,有较深厚的瓷学功力和鉴瓷心得,才可能传教于人,把知识点讲透,使人步入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境界。

众所周知,青花瓷器赝品制造者要想蒙人骗钱,必然煞费苦心在瓷器的胎、釉、型、纹饰、老化痕迹、青花色泽方面下功夫,尽可能以假乱真,达到瞒天过海之目的。但是,不管造假者技艺多高,要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这两道坎目前他们无法逾越:第一道坎,进口苏麻离青料在明代成化中期即告用罄(这已成业界公认),时至今日再也无法取得。没了苏青料其青花色泽,特别是苏青料的固有特征铁锈斑自然下凹在青花瓷釉面的表现形态就很难仿到位——这点早已被传统“眼学”鉴定的经验所证明。造假者无论如何用尽心机也难以仿出使用苏麻离青料制造出的真品的神韵。真苏青料灵动、自然、润泽,深入胎骨,有下凹感;赝品苏青料僵硬、呆板、干涩,漂浮于青花面上,给人的感观很不舒服。这方面可能各人的感悟会大不一样,只有真品与赝品反复比较才能体会出来。第二道坎,青花瓷器制成后,其内部分子运动仍然一刻也不会停止。在内部分子作用力下,经过长期而漫长的自然衰老变化,釉下青花铁锈斑自然氧化会不断加剧,显现出一种十分特殊的氧化痕迹状态。这种釉下青花内部的自然氧化痕迹状态目前是不可能仿出来的。比较就会知道,高倍放大镜下,新老瓷器釉下青花的氧化痕迹状态泾渭分明,有着非常突出的区别。这两道坎,就形成了现代仿制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死穴!由于这两道死穴的真实存在,客观上成就了识别真品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确切标准”。有了这个标准,鉴定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就显得得心应手,简单容易了。

为探索景德镇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确切标准”,笔者在依托行之有效的传统“眼学”鉴瓷方法的同时,另辟蹊径,数年如一日痴心苦钻一种全新的鉴瓷方法:“微观观测学”(系笔者命名,不知是否准确,因目前尚未见诸任何教科书),使其与传统“眼学”,现代“科学分析”相互印证,相互充实,确保准确率,减少错判率,以求不断臻于完善。苍天不负有心人,令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付出的辛劳终于得到回报:笔者探索出的元青花鉴瓷标准竟然与李辉炳老师著述的新标准不谋而合!随着探索的深入,笔者对明早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鉴定的标准,也有了突破性的发现。更让人兴奋的是,运用“微观观测学”鉴定认可的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完全符合运用传统“眼学”鉴定所有要素后得出的结论,更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鉴定结论一致。那么,使用传统“眼学”、“微观观测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三种不同的鉴定手段分别对景德镇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进行鉴定,且鉴定结论达到惊人一致、殊途同归的结果,会是偶然?或是巧合?绝不可能!试想,成百上千次偶然、巧合的重叠,结果就只能有一种答案,那就是必然。毋庸置疑,它们是冥冥中的默契、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实践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漫长艰辛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微观观测学”新方法鉴别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三朝)青花官窑瓷器标准确切,它不因任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也不因任何客观环境的干扰而变化。只要人的眼睛、视力没有问题,得出的结论将完全一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存在传统“眼学”鉴瓷因人、因时、因境、因目的不同而常出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样的含混现象。

“微观观测学”并非什么玄学,既不神秘,也不深奥,它完全依托于传统“眼学”,却对传统“眼学”进行了大胆延伸。如果非要将“微观观测学”讲个清楚,这里就不妨来个通俗比较。传统“眼学”的侧重点是器物表面,即宏观面,鉴瓷凭直感,讲悟性,充满着辩证法,犹如中医诊病;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无损成分“科学分析”和“微观观测学”的侧重点是器物内部,即微观面,“科学分析”靠瓷器微量元素数据说话,相似于血液化验,“微观观测学”以观测到的映象为判断依据,相似于X光透视,这两者均很刻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同西医诊病。三种鉴瓷手段不同,目标一致,追求一个相同结果,达到殊途同归。

“微观观测学”方法很简单,使用自带白色光源80倍左右的放大镜,观测造假者最想仿而无法仿到位的釉下青花凝聚浓艳处的铁锈斑存在形态就行了。从笔者目前研究掌握的情况看,景德镇元明青花瓷器真品微观铁锈斑形态大致有以下八种:

1 纯蛋黄云雾状斑

 

图2 纯老松树皮状斑

 

图3 纯颗粒放射状斑

 

图4 纯网纹状斑

 

 图5 蛋黄云雾状斑与老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

 

图6蛋黄云雾状斑与网纹状斑共存形态

 

图7 蛋黄云雾状斑与颗粒放射状斑共存形态

 

图8 老松树皮状斑与颗粒放射状斑共存形态

 

还有少许三种铁锈斑状共存形态。理论上推导,应有十种以上形态存在,囿于标本,暂时很难全部弄清楚。笔者认为鉴瓷实践中只要能熟练掌握以上八种形态就已足够,再多形态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八种形态中,前四种为基本的普遍形态,后四种为派生的不常见形态,而一、二种形态又最为普遍。明代洪武朝青花呈色普遍偏灰或偏黑,釉下青花铁锈斑形态也偏黑偏淡,鉴定时要注意掌握。明代成化朝中期以后和正德、弘治朝釉下青花铁锈斑很少,多数几乎看不出来。明代其余各朝的青花官窑瓷器,以及元明两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釉下铁锈斑形态,均与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既相似,又有所区别。这些已不属本文论述范围,暂且搁下,容以后再表。

现代赝品仿造的所谓景德镇元明青花瓷器釉下铁锈斑形态大致有这样三种:

图9 牛皮癣状斑形态

 

图10 牛皮癣与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笔者在定义牛皮癣与松树皮状共存形态中,使用的是松树皮而不是“老”松树皮的形象比喻,真品多一个“老”字,是因为它的呈色是较深的黄褐色,老松树皮状斑从中间到边沿由浓逐步变淡,很有层次,很有韵味;赝品呈色则要浅很多,没有层次感,且多半与牛皮癣状斑共存。现代仿品的这种形态有一定的迷惑性,一定要细致观察,认真体会。

图11 青烟云雾状斑形态

 

下面就以部分较有代表性的器物为例,对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表象特征和釉下铁锈斑状态逐一对比分析,用“微观观测学”方法破解隐藏于釉下青花铁锈斑中的密码,并加深对“微观观测学”鉴瓷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图12 元青花瓷片

 

 

 

 

 

它是几年前一位鉴定专家送给笔者的,据说是从元青花御窑厂遗址考古得来。

“眼学”鉴定:釉面老道,青花纹饰流畅,运笔娴熟,浓淡自然,发色纯正,釉料下沉,下凹现象明显,不飘浮,胎质有老化迹象,并伴有淡淡的火石红现象,断面胎质疏松,孔隙甚多。所有特征,无不与元青花典型器特征相符,为元青花真品。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无损“科技分析”结论:样品瓷釉、胎、青花加釉成分与元景德镇窑青花瓷釉、胎、青花加釉成分符合,即真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该瓷片釉下青花凝集浓艳处铁锈斑状符合本文(图4)纯网纹状斑形态,为真品。“眼学”、“微观观测学”、“科学分析”三学合一鉴定结论:该瓷片为元青花真品。

 

图13 青花芦雁纹匜 高:3.7厘米 口径:18.3厘米

 底径:5.5厘米

 

“眼学”鉴定:匜为古代盛水器。此匜造型古朴规范,口沿及底施酱黄釉,系元代常见工艺,内外一周卷草纹,内底绘雁衔芦枝纹。纹饰自然流畅,青花色泽深沉,浓艳处铁锈斑痕明显,釉面老道。可以断定为元青花真品。

“科学分析”结论:样品瓷釉、青花加釉成分与元代景德镇窑瓷釉、青花加釉成分符合。即真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属本文(图1)纯蛋黄云雾状斑形态,真品。

为节省文字,以下各真品器物一律省去科检报告。

图14 青花缠枝纹碗 高:10.1厘米 口径:20.5厘米

     底径:10.2厘米

 

 

“眼学”鉴定:直口,圈足,俗称墩子碗,里外满绘卷草、回纹、扁菊、牡丹等纹饰,釉面白中泛鸭蛋青色,青花色泽偏黑,表面铁锈斑下凹明显。器型、纹饰、釉面及青花发色均与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器和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青花碗相同(见耿宝昌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图谱第16页)。为明洪武景德镇青花官窑真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2)纯老松树皮状斑形态,真品。

15 青花缠枝纹碗 高:21厘米 口径:39厘米 足径:17.2厘米

 

 

 

 

“眼学”鉴定:器型硕大,直口,斜壁,圈足,足内无釉,里外绘扁菊、莲花、向日葵等纹饰,青花色泽偏灰,铁锈斑痕明显。器型、纹饰、胎釉色泽无不与洪武典型器相同,为明洪武景德镇青花官窑真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内底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1)纯蛋黄云雾状斑形态,内外壁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图2)纯老松树皮状斑形态,为真品。

16青花秋葵纹玉壶春瓶 高:32厘米 口径:8.2厘米   底径:10.7厘米

 

 

“眼学”鉴定:颈部饰缠枝莲花卉、蕉叶,肩部饰缠枝菊、云肩纹,腹部饰折枝秋葵纹,下部饰蕉叶,足饰卷草纹。圈足较高,足内施釉。整器构思严谨,纹饰生动,尤秋葵花卉栩栩如生,娇嫩欲滴,灵动可人,实乃大自然物华之精灵再现!青花色泽如宝石蓝般绚丽,美不胜收。薄如蝇翅般的锡光片紧紧依附于花卉表面,将苏麻离青在青花器中特有的美轮美奂发挥到极至。圈足胎釉结合处显现出淡淡的火石红痕,过渡极其自然。此器与(文物出版社《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官窑瓷器》图谱64)别无二致。毫无疑义,此器为明代永乐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精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5)蛋黄云雾状斑与老树林皮状斑共存形态,真品。

  17青花折枝花卉纹碗 高:10.4厘米

口径:20.8厘米 底径:10.5厘米

 

 

 

 

“眼学”鉴定:直口、弧壁、圈足。碗内近口沿处绘缠枝灵芝纹,腹部绘缠枝莲,底心绘折枝桃。碗外近口沿处绘卷草,腹部绘折枝花果,近足处绘双重仰蕉叶纹。圈足外墙一周变形回绘。青花釉面苏青料形成的下凹特征明显。此碗做工精细,纹样剪裁得体,图案布局疏朗,反映出当时宫廷的审美情趣(可参考耿宝昌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第104页之图谱)。为明永乐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真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5)蛋黄云雾状斑与老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真品。

   18青花镂空钱纹薰炉 高:14厘米 口径:10厘米

           底径:9.6厘米

 

 

“眼学”鉴定:此薰炉为灯笼型,灯笼上下两端及底座分别绘回纹、云肩、海水、莲瓣、卷草等纹饰,腹部镂空钱纹;器型新颖别致,青花苏麻离青特征明显;器足为台阶底,内书双圈款“大明宣德年制”。为明宣德年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7)蛋黄云雾状斑与网纹状斑共存形态,真品。

19青花缠枝纹八方烛台 高:28.6厘米 口径:

  8.8厘米 底径:29.5厘米

 

 

“眼学”鉴定:此器仿自阿拉伯地区铜器造型,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烛台八方式,三层,上层为烛插,中层为支柱,下层为台座,平底中空。通体青花纹饰,烛插饰蕉叶纹,回纹和莲瓣纹;支柱部分上半部饰锦纹装饰带一周,下半部饰以莲枝花;台座面饰海水,莲瓣纹,座面满饰缠枝莲纹;烛插和台座底边饰回纹。台座侧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整器造型独特、规范,青花浓艳,苏麻离青特征十分突出,款识遒劲有力。为明代宣德年景德镇典型青花官窑器。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8)老松树皮状斑与颗粒放射状斑共存形态,真品。

20青花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高:24.7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6.8厘米

 

 

 

“眼学”鉴定:此器绘蕉叶、仰莲、锦纹、松竹梅、卷草等七层元代常见纹饰,主题纹饰为松竹梅纹。器型规范,纹饰流畅,布局合理。青白釉面,青花色泽浓艳,偏紫,铁锈斑痕迹尚可。器底不施釉,有大量铁锈斑痕。尽管此玉壶春瓶器型、纹饰、画工、铁锈斑痕尚可,但整器缺少老旧感,底胎尤甚;青花色泽过于偏紫,与真品元青花不符;铁锈斑痕过于整齐,有些呆板。综合判断:现代赝品。

“科学分析”结论:样品瓷釉成分与元代景德镇窑瓷釉成分相近。成分中有微量的现代元素锌,即现代仿品。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9)牛皮癣状斑形态,赝品。

21 青花缠枝菊瓣纹鸡心碗 高:10.2厘米 口径:15.2厘米 底径:5.2厘米

 

 

 

 

“眼学”鉴定:碗敞口,弧壁,圈足较高。内壁画折枝牡丹纹,外壁画菊瓣纹。内底书“永乐年制”篆书款。底足凸起,俗称鸡心碗,为明永乐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器物。器型规整,青花铁锈斑痕突出、晕散现象明显。但胎体过重,铁锈斑下凹不明显,款识软弱无力。现代赝品。

“科学分析”结论:釉表微量成分含现代元素锌,现代仿品(检测报告略)。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11)青烟云雾状斑形态,赝品。

 

    22 青花折枝花藏文纹僧帽壶 高:15.8厘米

口径:10.7厘米 底径:6.4厘米

 

 

 

 

 “眼学”鉴定:僧帽壶为宋代所创产品,由于壶口似增伽之帽,故名。器身一侧为流,一侧为柄,短颈,园腹,圈足,颈部和器盖画折枝花、腹部画折枝菊、云肩莲、藏文、莲纹等纹饰,底书“宣德年制”双圈四字款。器型规整,纹饰较好。只是整器新气逼人,露胎处更甚,款识过于随意。现代赝品。

“科学分析”结论,釉面成分有微量现代元素锌,现代仿品(报告略)。

“微观观测学”鉴定: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本文(图10)牛皮癣状斑与松树皮状斑共存形态,赝品。

“微观观测学”鉴瓷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只要观测到景德镇元及明早期官窑瓷器釉下青花铁锈斑状属于本文谈及的18图示形态之一者,必为真品无疑;属于本文谈及的911图示形态之一者,则必为赝品无疑。其操作方便、快捷,识别简单、准确。再与其它可信有效的鉴瓷方法相比较,在验证“微观观测学”鉴瓷法可靠性的同时,更能显现它的实用性。

 

结语:本身也许并不复杂的景德镇元青花及明代早期青花官窑瓷器的鉴定问题,却把收藏界搅得天翻地覆。有个知名人物说过的话笔者印象深刻:教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专家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对于收藏,但愿我们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去做能把事情简单化的专家,而不要去学为了卖弄学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教授。造化弄人!上帝安排先人们于景德镇制造元青花及明代早期官窑瓷器的时候,在创造美丽器物外在诱惑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雾一般的盅惑;好在,上帝是智慧而仁慈的,她把破解盅惑的密码留在了器物的釉下青花里面。如果你要真心感谢上帝,请不要犹豫,拿起80倍左右的高倍放大镜吧。记住,是80倍,而不是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