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政治学院怎么样: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真实内幕(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42:23
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真实内幕
    正当八路军总部按照预定战略部署,以先期出师的第115、第120师,向晋察冀绥四省交界的恒山地区抗日前线挺进时,沿平绥铁路西进的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1937年9月13日占领大同后,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相继侵占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于10月中旬完全控制了平绥铁路一线;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直指内长城国民党军防线的雁门关。在侵占大同前后,协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作战的华北方面军直属第5师团,于9月6日分成左、中、右三个纵队,由宣化、新保安和怀来出发,于9月11日至20日先后占领蔚县、浑源、广灵和灵丘,直趋茹越口和平型关,企图突破内长城国民党军防线。                          

    平型关位于晋东北内长城上,一向是晋、冀两省相通的重要隘口。从平型关至灵丘的东河南镇,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狭窄谷道。其中,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沟深数十丈不一,是地势最为险要的地段。沟谷内,一条公路蜿蜒其间。公路北侧,山高坡陡;而南侧山低坡缓,易于部队埋伏出击。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迂回的路线,因为他清楚这里是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他自带队进攻华北以来,遇到的都是不战自退的国民党军队,气焰骄纵得很。他有个错误的估计,以为我军不可能这样快东渡黄河,根本没有估计到在他眼皮底下会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队伍。”(《聂荣臻回忆录》中册,第35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战局发展的结果表明:板垣征四郎的判断是错误的。但平型关地区,的确是八路军易于发挥火力、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的对日作战行动,打好八路军出师第一仗,第115师作了充分的作战准备。9月14日,第115师先头部队第343旅及师直属部队,进抵平型关以西大营镇集结,准备日军进攻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时,相机袭击日军左侧后歼其一部,以扩大战果。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在给林彪的指示中,指出:敌于昨夜以来,忽奇袭国民党军平型关阵地,现正激战中,第115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须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侧。                              
    同日上午,第115师在灵丘以南的上寨村,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讲明第115师的胜利条件;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并确定了作战部署。第115师的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343旅第685团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即“拦头”;以第686团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即“斩腰”;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蔡家峪、西沟村和东河南镇一线阵地,断敌退路,即“断尾”;以师直独立团和骑兵营进抵灵丘至涞源、广灵之间,阻击敌人增援;以第688团作为师预备队,部署在东长城村。会议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八路军回忆史料》第1册,第206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会后,各旅、团和连队召开军政委员会、党支部会,进行战斗动员;组织各级干部现地勘察,落实任务;战士们忙着擦拭武器,领取弹药,每个人能够领到两颗手榴弹和100多发子弹。

            
            
            本文节选自《八路军战史》一书,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曹均宏   
     23日黄昏,师主力出发,连夜赶到上寨、冉庄地区待命。24日傍晚,林彪和聂荣臻下达了各旅团出击的命令:第343旅于24时出发进入白崖台一线埋伏阵地,第344旅随后跟进。午夜24时,部队按时开进。为了隐蔽,各部选择了难走的崎岖小路。当时,天空乌云越来越浓,大地越来越黑。干部战士既无雨具,又缺乏御寒的服装,穿着灰布单军装,互相催促着,深一脚浅一脚地依次拽着衣角前进。“当时大雨如注,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动十分困难。全团上下衣服被淋得透湿不说,几乎都成了‘泥人’。深秋,山区的夜晚已是很冷,指战员一个个冻得直打哆嗦。”(《八路军回忆史料》第1册,第201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霎时间,山洪暴发,湍急咆哮,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急于涉水的战士被洪水冲走了。于是大家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结成一条坚固索链,有的则牵着马尾巴穿过激流。山洪寒冷透骨,冻得干部战士两腿麻木。同日,独立团在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打了一个遭遇战,歼日军300余人。
    25日拂晓前,第685、第686和第687团全部进入预伏阵地。“队伍在公路南的山沟里隐蔽下来,天还是阴沉沉的,冷风飕飕,又不许生火,战士们只有咬牙忍受,让沸腾的热血来烤干湿淋淋的衣服。”(《八路军回忆史料》第1册,第208页,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同时,以第344旅一部隐蔽进入了东河南镇以北的一个高地,师指挥所则设在沟东南便于观察指挥的山头上。第115师作好了一切作战准备。25日拂晓,风停雨止,汽车的马达声打破了沟谷间异乎寻常的寂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主力和师团辎重部队,向平型关开进。步兵头戴钢盔,脚穿皮鞋,身披黄呢大衣,带着大批军用物资,盛气凌人地分乘100余辆汽车行进在前面,骡马炮队、200多辆大车和骑兵随后跟进。道路狭窄,雨后泥泞,人马、车辆行动迟缓。
    清晨7时,日军进入八路军伏击圈。第115师指挥所,遂下达了攻击命令。顿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沟谷。全线部队居高临下,向敌展开猛烈的火力袭击。机枪、步枪、手榴弹和迫击炮一齐开火,一时打得日军人仰马翻。有的日军汽车中弹起火,大车、马匹相互撞击,官兵拥挤堵塞,陷于混乱状态。八路军乘机发起冲击,冲杀声响成一片。但全面侵华初期的日军官兵,由于长期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和武士道精神的灌输,因而“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起作用,是一群亡命之徒。第115师第685、第686团遂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格斗,战马嘶鸣,刀枪飞舞,双方人员扭打在一起。第685团第2营第5连连长曾贤生1个人刺死10多个日本兵,变成了血人,并率领全连炸毁日军汽车20多辆。最后,他拉响了剩下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广大指战员顽强地拼杀,打完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拣起石头当武器。第686团副团长杨勇,在指挥作战中负伤,仍不下火线。该团第3营第9连,干部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全连只剩下10余人。第2营第5连第3排有些战士负伤多次,仍坚持战斗,最后全排壮烈殉职。这是一场血战,是意志的搏斗,也是毅力的考验。
    经过八路军第115师指战员浴血奋战,将日军分割成数段:第685团迎击日军先头部队,堵住其前进道路;第687团断敌后尾,包围日军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地区;第686团在左、右两翼兄弟团的配合下在乔沟斩腰突击,并占领老爷庙高地,打退日军多次反扑。日军虽派出6架飞机配合作战,但也挽救不了失败的结局。战至13时许,第686团将老爷庙至兴庄一线的日军全部歼灭。尔后,第343旅向东跑池一带日军发动进攻。黄昏时,第685、第686团逼近东跑池,将敌包围压缩在东跑池一带盆地里,但由于国民党军未按计划出击,致使残敌由团城口突围,平型关战役遂告结束。
    平型关战役,首战告捷。八路军第115师歼日军第5师团辎重部队和第21旅团一部共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九二式步兵炮1门、战马50多匹,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余辆。中共中央军委指出:“现在我们已打下了一个胜仗,兴奋了友军与人民,从此更进努力,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35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后,慎重初战,充分做了战前准备,善于利用地形,正确调动兵力,发挥近战特长,首次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10月1日,毛泽东致电博古、叶剑英等,指出:我们捷报发至全国。连日各省祝捷电甚多,其中有蒋介石、杨虎城、马鸿逵、范长江、龙云、孙蔚如,上海大公报、上海职业救国会,杭州、福州、湖北、广东、陕西省、开封各省党部,武汉行营,开封绥靖公署,浙江、福建各省政府,浙江抗日救国会等。当时,辖区包括平型关在内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撰文赞誉,指出:“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聂荣臻回忆录》中册,第35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平型关大捷,给予侵华日军迎头一击,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其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国际上,它也使把中国看成是“一盘散沙”,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不堪一击”的人们刮目相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国内,它加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界人士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为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
   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伤亡600余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