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到攸县汽车时刻表:宁高宁的新蒙牛:补齐中粮全产业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41:15

宁高宁的新蒙牛:补齐中粮全产业链

2011-06-23 03:41:30 来源: 时代周报(广州) 有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自宁高宁执掌中粮以来,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一直是其核心思想。从食用油到方便面,到大米,再到红酒,中粮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在其产业链中,唯独缺少乳业一环。

编者按:

在穿梭于粤港两地的广九直通车上,拉着拉杆箱到香港抢购进口奶粉的消费者不绝于途,甚至一度引发了港澳部分品牌奶粉出现“断供”,导致港澳的不少药店和超市不得不对奶粉进行限购。

这一壮观场景的背后,是中国乳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近几年,中国乳业丑闻不断,从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到去年的“性早熟”事件、蒙牛伊利“掐战”、今年的 “皮革奶”传闻,近日,中国乳业又深陷对细菌和蛋白质“标准”质疑的漩涡中。

资深时评人乔志峰在媒体发文指出,造成“中国奶业标准”江河日下的罪魁祸首,一个叫“利益驱动”,一个叫“责任缺失”,一个叫“监管不力”。中国奶业的乱象,并非只是业内企业和从业者造成的,根源还在于管理部门的失职失责。

中国乳业到底怎么了?谁来拯救风雨中的中国乳业?

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把中国人对中国乳业的信任打碎的时候,就有媒体撰文呼吁:中国乳企,当知耻而后勇,重建信任链条!

三年后的今天,人们心中仍存此期望。

一纸公告,让中粮距离完全掌控蒙牛的步伐越来越近,而蒙牛即将全面迎来宁高宁时代。

6月10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由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替。尽管中粮一再表示,中粮仅作为蒙牛的战略投资者,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但其早已潜移默化地让蒙牛刻上了中粮的烙印。牛根生的此番辞职,更意味着中粮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蒙牛。

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被看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并购事件。此举不仅满足了中粮集团高起点进军乳企的决心,更为蒙牛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是,宁高宁的重任并非如此。面对接连不断的蒙牛安全问题,中粮入主后是否会发生改变?而这段看似完美的“联姻”,中粮又有怎样的得与失?

更值得思考的是中国乳业未来发展。“个别乳业巨头管理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如果其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未来十年,乳业的发展或许不堪设想。”广东乳业协会会长、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不无担忧地说。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乳业巨头垄断的格局难以打破,中小乳企步履维艰,宁高宁能为风雨中的中国乳业带来什么呢?

“世界牛”路漫漫

2009年7月,蒙牛易主,后蒙牛时代开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陷入生存困境的蒙牛,最终得到了中粮的橄榄枝。中粮集团斥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不仅使蒙牛免于落入外资之手,更为其发展带来新前景。

当初中粮入主蒙牛更是笼罩着“民族企业捍卫者”的光环,但此种说法却遭到反对。“绝对不是。牛根生与中粮签订的协议规定,三年内中粮不得插手蒙牛的日常经营。其间,蒙牛个别人士进行资产转移,中粮完全不知道,这种不监管、不负责的态度如何说是捍卫民族企业?”王丁棉质疑。中粮一直强调的“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与其说给予蒙牛极大自主权,倒不如说是被迫无奈。

入主两年,中粮的成绩似乎也乏善可陈。遥想当年,宁高宁明确表示,双方的合作首先从上游奶源建设开始。“奶源基地建设完全是只打雷不下雨。蒙牛现有奶源基地大多在现代牧业旗下,而中粮仅持有5%的股份。合作到期后,如果终止合作,意味着蒙牛的上游建设仍十分薄弱。”王丁棉认为,即便在中粮入主后,蒙牛也并没有大规模进行自己的奶源基地建设。而给予厚望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未得到改善。今年4月23日,陕西榆林251名小学生饮用蒙牛学生奶后集体中毒。但荒谬的是,蒙牛称这是由于空腹喝牛奶造成的。

在王丁棉看来,中粮入主后为蒙牛作出的最大贡献当属稳住了经营运作,其他并无太大发展。所谓“世界牛”的目标更是路漫漫。尽管凭借国内的市场份额,蒙牛早已居于领先地位。但尚未走出国门、区别对待消费者的企业在质量上如何走向世界?“如果不改变现有经营理念,实现‘世界牛’是天方夜谭,至少宁高宁时代如此。”王丁棉表示,宁高宁是资本整合的高手,但却不是乳业高手。

尽管如此,在被认为“某种势力策划安排”下的双方联姻仍被广泛看好。“从民企到国企身份的转变,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认为,目前乳业巨头基本为国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承担风险的是国企,因此更具有保障。在该点上民企或许更受歧视。换言之,作为央企的中粮丢不起这人。

中粮作为国企,是掌握各种隐形政策资源的“红顶商人”。蒙牛拥有此靠山,取得政策上的优势可想而知。同时,无论是从中粮的背景地位、资金实力还是从其完整的产业链模式来看,都有利于蒙牛未来的发展。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蒙牛作为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品牌地位较为稳固。中粮系的加入,将带领其逐步完善产业链,提高蒙牛整体竞争力,使伊利面临较大压力。不过伊利方面倒很淡定,“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没什么压力。”伊利高层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与国企的合并风险不容忽视。“两者融合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经营管理方面,尽管中粮入主蒙牛时曾表示不参与蒙牛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中粮集团入主之后,蒙牛内部一大批元老纷纷退休或请辞,最终大多由中粮集团高管接手。因此,在管理上将逐步转向‘中粮化’,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由于管理制度差异而产生的摩擦。”梁铭宣指出。

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公司总裁劳兵认为,宁高宁接任董事会主席以后,蒙牛应该会有扩张的可能性,但不会有很大的范围。蒙牛在全国的布局已基本完成,所以他上来不会大面积兼并或扩张,但继续扩张是肯定的。

 

毋庸置疑,作为善于建立产业链高手的宁高宁,其上任将会给蒙牛带来更加完美的产业链。但事实是,目前为止,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或许时间有限,尚未来得及大展拳脚。然而,宁高宁时代的蒙牛,未来发展到底如何,或许不宜猜测,只能拭目以待。正如四川省乳业协会会长魏荣禄所说的:“发展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安全。”

针对中粮入主蒙牛后对蒙牛以及中国乳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时代周报记者致电蒙牛乳业副总裁赵远花,并通过电子邮件发去了采访提纲, 但截至发稿,时代周报仍未收到蒙牛方面的任何回复。 

中粮得与失

入主蒙牛,不仅距离宁高宁“全产业链”的豪迈目标更近了一步,也为其庞大农业帝国添加了乳业板块。

自宁高宁执掌中粮以来,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一直是其核心思想。为实现此目标,中粮早已频繁出手,彰显狼性扩张。通过合同订单模式,将大米领域的产业链延伸至种植环节。通过收购五谷道场,涉足方便面领域。建立综合性粮油基地,将粮油领域的影响力渗透到港口、种植等环节。

细心观察,会发现中粮也早已无处不在,从食用油到方便面,到大米,再到红酒,中粮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在其产业链中,唯独缺少乳业一环。而中粮也早已对乳业觊觎已久。因此,中粮集团与蒙牛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蒙牛作为乳业巨头之一具有强有力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通过入主蒙牛能够完善中粮产业链中的乳业领域;其次,民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这将给中粮未来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再者,中粮入主蒙牛使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而这势必会吸引资金进入,增强资金实力。

与此同时,入主蒙牛更被认为是宁高宁的明智之举。“中粮之前并没有涉及到畜牧业。但是在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1/3。央企的此举也可与世界接轨。”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指出,入主蒙牛可以使中粮的产业链做得更深,体现了中粮的战略眼光。

但看似完美的“联姻”,中粮却只占到了便宜的小头。入主之初,中粮便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其市盈率达到了25倍,并且具有三年禁售期。仅牛根生一人,就成功套现9.55亿港元。而“中粮三年内不得插手蒙牛经营”的条约,更使中粮面临尴尬。假使个别人士的转移资产,中粮也似乎无能为力。

在宁高宁看来,投资蒙牛乳业的风险在于公司管理本身,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六年的时间,蒙牛从100万的初始成本飙升至100亿的年销售额。大草原的野性使其不讲市场规则,不按常理出牌。被看做“赌徒”心态的管理模式更是隐藏巨大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就为其中之一。如果中粮不从根本上改变此种管理模式,一旦潜在风险爆发,酿成损失的不仅仅是蒙牛品牌,更是庞大的中粮帝国。

其中,上游奶源建设一直是全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中粮集团内部人士曾表示,双方合作后会拥有更大的合作经营空间,中粮集团重组的畜牧资源将成为蒙牛坚强的后盾。但至少目前看来,并非如此。现代牧业一直是蒙牛原奶主要供应商,一旦二者终止合作,中粮旗下的蒙牛又将面临奶源不足的困境。究竟自建还是收购上游奶源一直是中粮全产业链未来发展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但入主蒙牛两年内,中粮似乎仍未找准方向。

在中粮的战略框架中,充满着豪迈的“侵蚀”。但央企中粮能够以及是否应该吞下这么大一个民企,这似乎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乳业未来迷途

“国内乳业标准是全球最低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王丁棉的此番言论,赤裸裸地揭露了中国乳业的混乱现状。

王丁棉表示,现在国内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是欧美标准的20倍。据了解,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王丁棉称这个标准是遭到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他称蛋白质标准调低只会对企业有利,一方面企业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收到质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抢占市场。

仍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爆发之初,蒙牛执行董事姚同山就暗示,出口香港的蒙牛比大陆更安全、质量更好。“难道大陆的老百姓的健康就不值钱?”魏荣禄反问时代周报记者。

以蒙牛、伊利领衔的乳业巨头,其安全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而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信心的丧失。数据显示,2010年,进口奶粉9万吨。但2011年第一季度,进口奶粉就达到了16万吨。国外奶粉已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在珠三角,拉着拉杆箱到香港购买进口奶粉的消费者不绝于途。

中国乳业面临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因此,头顶国企光环的中粮被寄望可以改变现状,但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中粮入主这么久并没看到任何改变,安全问题依旧发生。上游奶源建设也未解决。”王丁棉表示。

陈连芳也指出,中粮改变不了,最多是不违背道德底线。“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政府实行监管,没有严厉的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问题没办法解决。”

为此,去年年底政府便开展了一场乳业整顿。最终超过400多家的乳企被关门。“这次重新发证,实际上就是排除中小企业。这样做是不对的,它把企业分成等级,但央企却拥有特权。”陈连芳认为。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尚未赚回成本,就被清除。据了解,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寻求解决办法。

在这场乳业风暴中,中小企业无疑成了替罪羊与牺牲者。不断发生的乳业危机,乳业巨头却将过失推脱到中小企业上。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的乳业全都被伊利和蒙牛搅浑了。

政策的过分干预,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小乳企的发展,更涉及到中国的乳业安全问题。“现状是民营退出,国家控制干扰得太多,无序竞争太厉害。”魏荣禄表示。他认为,中国未来乳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现状是,中小企业发展愈发艰难。6月10日,香港媒体报道,蒙牛乳业总裁兼执行董事杨文俊表示,集团目前持有约60亿元资金,将密切注意国内外合适并购机会。

“只要那些乳业巨头腾出一只手来,牺牲一两个省份的利润,大打价格战,多数企业都支撑不到六个月。”著名营销专家(查看营销专家博客)雷永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中国乳业已进入平稳竞争阶段,对于中小乳企来说,再想实现突破发展机会不大。同时,研发人员又大多被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所垄断。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无资金实力去进行产品的革新开发。

 

但是雷永军也指出,民营乳企的发展也不用过于悲观。消费者的观念已经从注重价格到注重产品质量。只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实行品牌化经营,或借助资本实行上市,都可获得发展。

石家庄君乐宝乳业就通过与蒙牛合作寻求发展。君乐宝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蒙牛控股君乐宝,但品牌仍独立运营。“此种合作模式挺好的,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然而魏荣禄表示,近十年,民族乳业受到极大伤害。“真正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只有正确的引导,中小企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中小乳企不可能拥有未来。”魏荣禄如是说。 

潘刚的伊利六年

6月13日,周一,伊利实施十送十除权关键日。但罕见的是,伊利竟以跌停收盘。

当日,伊利上演了一场瞬间涨停到跌停的大跳水,成为两市唯一跌停个股(不计ST股)。此时,正值潘刚执掌伊利六年。2005年6月,潘刚全票当选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以“低调、稳健”著称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看似温和,却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谨慎与低调。他被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被称作“乳业少帅”。

“稳健,有内涵,具有儒商气质。”这是在职员工眼中的他。

“低调,城府很深,人品不好。”一位原伊利员工如此评价。

“在业内的名声不是很好,投机,狡猾,不踏实,是个不地道的人。”中国乳业某知名专家更是如此直言不讳地说。

潘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掌舵期间,伊利的销售收入实现了百亿元的跨越。不可否认,伊利集团实现了稳健的发展。然而,潘刚是伊利发展最大功臣的说法似乎有待商榷。而在这六年的掌舵中,伊利与蒙牛,潘刚与牛根生又发生了怎样的恩怨情仇?

执掌六年:儒雅or狡猾?

2004年12月,原伊利集团董事长、“乳业之父”郑俊怀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而落马。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1999年起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被业内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

上任伊利集团董事长之际,正值“独董风波”与“高管事件”过后,因此,潘的上任更被认为临危受命。“潘总做事比较狠,刚上任不久,就把四个事业部的经理全部换掉。”一位离职伊利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潘刚执掌之后,2005-2007年,伊利主营产品收入实现了从“百亿级”到“两百亿级”的跨越,居中国乳业龙头地位。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整个中国乳业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伊利最快走出困境,并率先在行业内创造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实(博客)(博客)施严格的技术监控。2009年,风波之后,伊利集团的品牌价值达到205.45亿,以绝对优势第六次蝉联乳品行业第一。

“在经营管理方面,潘应该算是比较有能力的。在业绩体现、内部控制,以及推进战略上都比较顺畅,步伐比较稳健,业绩每年都有增加。”上述离职员工说。

一位在职员工更是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与高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潘总强调,对于消费者来说,1%的不合格就是灾难。”

实现百亿的稳健跨越,这是潘刚简历中必不可少的光鲜,不过,中国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认为,伊利的发展最大功臣并非归于潘,更大的是应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惯性。“即使是另外一个人,也会带领伊利实现大的发展。”

事实上,自潘刚执掌以来,伊利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变化不大,但内控比较严格,对考核很严厉。”一位离职员工指出。但最令他不解的是“业绩不错,但员工的福利待遇并未得到提高,也不知道赚的钱哪去了”。他认为,伊利拥有几百亿的资产规模,但员工福利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这与其行业地位实在不相匹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伊利成为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唯一乳制品赞助商为潘刚增添了浓厚一笔。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但是,伊利的此次获胜却被认为并不光彩。

“不地道,通过耍手段才拿到独家赞助的机会。”乳业知名专家认为。签约第二天,蒙牛紧急向全国媒体发出一封“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指出二者曾协调共同退出申请。但奇怪的是,随后伊利成为了奥运会乳业的独家赞助商。

“在业内的名声不是很好,狡猾,不踏实,是个不地道的人。”有业内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4年12月,原掌门人郑俊怀因动用资金MBO落马。而在业内看来,郑的被捕与潘刚的举报信不无关系。“潘不地道,有些忘恩负义。”伊利离职员工说。西部乳业发展协会魏荣禄秘书长也告诉记者,“之前听郑说过潘刚,人品不好。”

潘刚的“不地道”更体现在伊利的经营管理上。“委派很多亲戚开策划公司与广告公司,这一直是业内众所周知的。”王丁棉直言不讳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潘刚身上拥有着众多的耀眼光环:亚太绿色经济杰出领袖奖、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企业领袖、2009年度亚太杰出商业领袖等。一系列的荣耀笼罩着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不过,业内似乎并不看好。“这些并没有过多的含金量,潘最近几年开始拉政治资本。”更有业内专家认为,潘通过不法手段取得耀眼光环是为了遮掩自己的丑陋。

“在这个圈子10多年来,我基本上没正面听过讲他的好,都是一些关于他不好的消息。”乳业专家王丁棉如此说。


乳业双雄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伊利与蒙牛,同位于呼和浩特的乳业大亨却似乎有着“天然的仇恨”。不过,潘刚与牛根生的对决似乎告一段落。6月1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但自潘刚执掌以来,两大掌舵人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而伊利与蒙牛的“糊涂账”更是一笔接着一笔。

首战对决当为“奥运事件”。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但第二天,蒙牛紧急向全国各媒体发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时任蒙牛副总裁的孙先红表示,“蒙牛总裁牛根生与伊利总裁潘刚曾在当地市政府的组织下通过沟通,共同确认了当天起草的《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伊利独家成为赞助商,令我们很尴尬”。

真相不得而知,但结果是伊利在此次对垒中以胜者姿态告终。不过蒙牛全力反击。2006年,借助湖南“超女”再次刮起“酸酸乳”旋风。2007年更是亮相博鳌论坛、成为第七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指定饮用牛奶。

伊利凭借着“政府牌”,2010年再次成功牵手世博,但蒙牛也再度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乳品合作伙伴。双方总是在暗地里“你争我夺”。而“性早熟事件”则让二者开始了最为直接的正面交锋。

去年10月,蒙牛的产品经理安勇被指恶意发帖诽谤竞争对手伊利QQ星儿童奶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随后,幕后黑手为蒙牛的言论,将其推向了舆论浪尖。不过,蒙牛称此种说法是在诬陷,并重提“未晚事件”。蒙牛强调,“让我们不得不公开我们从未提及的旧事”。

最终真相大白。内蒙古警方破案后作出通报,攻击伊利QQ星案件系安勇等个人所为,与蒙牛无关。当日深夜,蒙牛发表致歉声明,就安勇对伊利和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致歉。并表示“攻击伊利QQ星案件系安勇等个人所为,与蒙牛没有关系。其已被蒙牛集团除名。”

事实上,蒙牛拿出“未晚事件”予以反击就在道歉的前一天。时代周报收到过关于“未晚事件”的详细材料。资料称,伊利通过合作公司“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针对蒙牛策划了一系列恶性竞争活动,其中六次方案共五次得逞,一次未遂。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针对蒙牛的打击方针:“擒牛”、“斗牛”、“大牛”,最后把“蒙牛”变成“病牛”直至“死牛”。声明中,矛头直指伊利:“未晚事件”是由当时伊利集团液态奶的主要负责人‘潘主谋’亲自操作。”

“几年来,在明争暗斗中,二者的攻击形式一直比较类似。”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

营销战之外,口水战也不曾间断。2007年,《当代经理人》发表一篇《潘刚的底牌》,报道中援引潘刚的话“我们每年缴税是第二名的四倍”。报道发表后,蒙牛方面认为与事实严重不符,并指出文章中引用了并不权威的机构的评估数字。牛根生的新闻助理更是向记者表示,从2007年上半年的纳税情况来看,如果加上个人所得税,蒙牛比伊利多纳税239万。“究竟谁是中国乳业第一品牌,最终是市场说了算。”

 

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伊利与蒙牛的掌门人就被传过曾经默契地配合过。“当时我们都认为,郑俊怀就是被牛根生与潘刚送进去的。”一位伊利离职员工说。

中国的乳业从来不缺少故事。伊利与蒙牛足以上演一部精彩的商战大片。自“性早熟”事件之后,蒙牛曾表示,会与伊利和平相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和平是表面的,彼此之间的争斗仍会继续。

伊利与蒙牛纷争不断,让乳业内人士深感担忧,两大巨头的连年攻占是否会毁掉中国整个乳业?“伊利与蒙牛的双雄地位也并非没有不可。没有这两个企业,中国的乳业也不会垮台。”王丁棉说。

对任何人来说,都期望共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但中国乳业,何时才能真正平息乱局? 

老牛谢幕

正值潘刚执掌伊利六年之际,中国乳业的传奇人物牛根生也在其蒙牛的职业生涯上画上了句号。但是否意味着完全退出中国乳业江湖,却是一个问号。

6月1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易所发布公告,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保留蒙牛乳业非执行董事一职。牛根生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以实现数年来之夙愿。

从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到2004年香港上市,再到一举跃入行业第一阵营。牛根生演绎了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在这个掺杂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则被一次次地渲染。常常以“老牛”自称的他,早已是行业内的“老大哥”。

是非功过,自有判断。不过,在与伊利的你争我夺中,更被贴上了“手段狠”的标签。席卷全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给老牛带来了致命打击。最终,中粮牵手蒙牛,不仅助其渡过难关,还给其提供了国企的大靠山。此举更被看做牛根生的精明所在。

国企的伊利一直凭借着“政府牌”走天下,先后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博会的独家乳制品赞助商。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率先走出困境,其政府优势更加凸显。相反,蒙牛却接连失手。中粮的入主,将会带来政府的支持,在与伊利的对决中,更能增加筹码。但也意味着牛根生的退出是迟早的事情。

6月11日,这一天终于到来。“老牛的退出对他自身抑或蒙牛来说都是件好事。一个企业的前期发展可能依靠个人崇拜,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更多凭借的是资源整合与规范管理。尽管老牛在任,其管理的事情或许还没有其他人多。”乳业营销专家(查看营销专家博客)雷永军对时代周报表示。

王丁棉也认为,此时退出是明智之举,因为个人魅力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展露。他称,对于蒙牛,牛根生功过比例为6:4,因为是他使蒙牛从无到有。但从乳业来看则是4:6,他激进的战略,导致奶源供不应求,引发行业哄抢奶源。

尽管如此,老牛隐退却并非心甘情愿。王丁棉表示,牛根生离职,首先这是对2009年的“借贷门”事件负责。再者,牛根生已经不把蒙牛看太重了。“蒙牛的价值已不大,该赚的都赚了。蒙牛未来是否能够良好运作仍是个疑问。”王丁棉指出。实际上,大批蒙牛老员工的相继离开,或为中粮渗透结果,抑或对蒙牛今后发展信心不足。

针对老牛提出的“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慈善事业上”,更遭到了王丁棉的强烈质疑。“老牛基金成立以来都做了哪些好事,以牛根生的性格,做一点好事都会放大十倍。”他认为,与其说是用老牛基金做慈善,倒不如说用老牛基金为个人提供了避税的手段。2004年,牛根生创立“老牛基金会”,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

王丁棉指出,老牛基金真正的意图是用来做投资,这也是老牛基金神秘的面纱至今仍未揭开的原因。老牛基金运作情况一直备受媒体关注,但仍未发现具体的运作模式。而其中政府官员是否有股份,更是王丁棉的质疑之处。

尽管牛根生言之凿凿地声称转战慈善事业,但现代牧业却被普遍认为是其新战场。“牛根生的年龄不是很大,不可能完全退出。”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在魏荣禄看来,老牛早已为自己的去向做好了各项准备。

 

与其说是隐退,不如说转为幕后。陈连芳猜测,退出蒙牛的牛根生极有可能加入现代牧业。现代牧业与蒙牛签署战略合作合同,规定优先为蒙牛提供90%的奶源。但如果合作期限到了,不排除现代牧业解除合同的可能。事实上,现代牧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奶源进行加工,发展独立经营,去年3月份也已尝试单独生产。可以预见,未来二者或狭路相逢。“尽管与蒙牛同出一家,但将来极有可能成为蒙牛的竞争对手。”王丁棉指出,毕竟新出生的孩子得到的宠爱更多。

而对于伊利来说,老牛淡出,潘刚少了老牛的“虎性”,但等待他的并不轻松。“中粮系”的蒙牛,与伊利势必将会有更多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