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最高刑法规定:《养生堂》《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9:21
1----30集
',1)">
《养生堂》重磅推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
(2010-01-04 15:53:55)
2010年《养生堂》开年大戏《经典里的中医智慧》,特别请来陈明教授为您悉心讲解《伤寒论》。
陈明,医学博士,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 9 部。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
有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
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
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应,体内的阴阳二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的升降而升降、消长而消长,以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如作息不规律、熬夜、疲劳等,就会导致阴阳的升降紊乱,发生许多疾病,而这些疾病,又往往具有定时发作的时间性的特点,最常见于阴阳二气交接的时间,如午时、子时等最多。

小柴胡汤有七味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胆经。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解热作用,二是解郁作用,三是升阳作用。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  疏达阴阳枢机是小柴胡汤的作用特色。但有一些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或者干脆夜干通宵,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就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这些用小柴胡汤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治白内障。小柴胡汤加木贼、蝉衣。这是一个台湾老中医的经验,他认为,木贼草这个植物,手摸上去有砂纸的涩感,可用擦抹铜、铁等金属生的锈,一擦就掉,很好使。用于白内障,就相当于让它擦除眼球所生的“锈”,白内障不就好了吗。而蝉衣就是金蝉脱掉的皮,这个过程叫做“金蝉脱壳”。中医取类比象,蝉衣是金蝉脱掉的一层皮,所以用它就可以脱掉白内障这层皮。这种看似朴素的道理用到临床上确实灵验
另外,节目里还为大家总结了小柴胡汤的其它功效,以及如何应用。
治鼻渊(慢性鼻炎、鼻窦炎)。
治感冒发烧。
治失眠。
治耳鸣、耳聋、耳堵。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4) “白虎加人参汤”与“阴阳互根”
《伤寒论》里的“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热证的,六经里边的阳明经。阳明经有热症,比如说有大热、口渴,又出汗出很多,脉相也很大,叫做四大热证,所以一般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进行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有五味药,包括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和人参这五味药。石膏是大寒的药,所以石膏在这里主要是清阳明大热,《伤寒论》里把阳明热证叫做大热,就是说其他经的热都赶不上这个阳明经的热。
阳明是多气多邪的经,所以它感受邪气以后,往往出现高热的一种状态,就用石膏来清这个大热,另外这里边有热的话一定会有伤阴的现象,即使没有伤阴也要加上养阴的药物,这是中医里治未病保阴的一种特点。
知母和粳米这两个就有滋阴的作用,尤其知母的养阴作用特别好。这个方子里边还加了人参跟甘草,这两个药物是补气的,热症伤阴就补阴,再加上补气的药物,体现了中医里“阴阳互根”的理论。
“阴阳互根”说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两气,这两气谁也离不开谁,离开阴了,没有阴了,你也就没有阳了,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所以中医治病滋阴可能要加一些温阳的药物,温阳的时候也要加一些养阴的药。
糖尿病的一个主症就是口渴不解,上火了以后他必须有内热,内热伤阴的这样一个特点,我们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升陷汤”
“升陷汤”用于治疗大气下陷。大气的学名叫宗气。这个气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气,人说话,看东西,视听言动都是这个宗气来起作用。如果这个气虚了就叫做“大气下陷症”,症状是容易疲劳、胸闷、气短,一说话就好像接不上气,这个中药对于这方面调理比较好。
慢性疲劳症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一般的疲劳,就是比较累,比较没有精神,还有的人好像睡不醒似的,但是又难以彻底的睡,睡的时间很长,但是质量不高,起来以后头还是昏昏沉沉的,这一般都是慢性疲劳的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就是中气下陷,补中气就可以。
再往下就比较严重,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走路上楼就有点费劲,再严重一点就是张锡纯先生说所的大气下陷症,针对大气下陷就用这个“升陷汤”。
“升陷汤”一共有五味药物,包括黄芪、升麻、桔梗、柴胡和知母这五味药物。黄芪补气,升麻、桔梗、柴胡都是往上提气的,知母可养肺阴,养胃阴,也可以养肾阴,加知母的原因就是在补阳气的同时又加上养阴的药物,实际上也是从阴中求阳,否则的话可能单用前面的药物反而这个气提不上去,这就体现了“阴阳互根”的理论。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5)
《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本书,分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里边都会有一些经典的方子可以配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比如《伤寒论》里的四逆散和《金匮要略》里的旋复花汤。这两个方子配合在一起,治疗肝胆病效果非常好。

肝胆病比较高发,有一些现代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人经常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样就使人的气积阴阳淤滞,而肝胆是负责气机和阴阳的疏通疏邂的,所以就会导致肝胆的疏泄不利,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肝胆病。
第二个原因是现代人经常熬夜,肝和胆正是主半夜这个时候,子时和丑时,子时就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是胆主事,一点到三点是丑时,是肝主事。肝主藏血,是供给营养的,如果这个时候熬夜不睡觉,肝脏就会受扰动,就不能很好的藏血,所以熬夜也是导致肝胆病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不吃早饭。胆汁主要是肝分泌的,胆是储藏胆汁的。如果早上不吃饭,储藏了一夜的胆汁就排不出去,时间长了就会淤积,容易形成胆结石这些病。
四逆散原本是用来治疗四肢厥逆的方子,四肢厥逆就是手脚冰冷。四肢冰冷并不是因为阳气少了,而是因为肾阳淤堵了,但是肾是主藏的,不能开泄,所以就利用肝的疏泄,来达到疏解肾阳的目的。四逆散中的柴胡是恢复肝的疏邂,芍药是恢复肝的藏血功能,加上枳实和炙甘草,从根本上恢复了肝脏的功能。

旋复花汤是治疗肝着的方子,但是里面却用了葱管和旋复花两味入肺的中药。原因是中医有肝升肺降的理论,利用降肺气来达到顺肝气的目的。所以四逆散和旋复花汤配合在一起能够很好的治疗肝胆病。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6)  “麻黄汤”是治“太阳病”的一个药方。从伤寒的角度看,“太阳病”就是一个外感病。感冒引发流鼻涕、嗓子疼痛、咳嗽、发烧、怕冷等系列症状,是因为人感受了邪气,到太阳经了。太阳经是人的最皮表的一个经络,相当于一个篱笆门,所以感冒伤风、受外界的邪气,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
由于太阳病比较表浅,所以中医又把太阳病叫“表症”,意思就是它很表浅。所以,治疗起来往往就是通过发汗,有时候它很快就会好。
“麻黄汤”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细菌病毒就随之而去了。在中医里面,发汗能力最强的方剂就是“麻黄汤”,用它治疗太阳伤寒症。
邪气在皮表的时候,它不光在太阳经,它会影响到肺,继而影响喉咙,导致声音出现一些问题。邪气淤到肺,实际上这都是太阳病表症,就是太阳病。所以用“麻黄汤”一发汗,再加一个专治声音嘶哑的药物叫“木蝴蝶”,配合治疗。
“麻黄汤”里有四味药,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在里面有两个作用,一是发散太阳经的寒邪,同时麻黄又可以宣肺平喘。
只要不是虚喘都可以用麻黄。桂枝是帮助麻黄发散太阳经的寒邪,杏仁是帮助麻黄来平喘,甘草起调和诸药的作用。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7) “麻黄汤”在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主要是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症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感冒。可是,现在很少有人用麻黄汤来治疗感冒了,其原因跟我们现代的气候、人的体质和生病后求医的程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人找到中医治疗感冒时,大多已经不是最初的伤寒,有时候往往寒入深处、寒邪化湿。因此,陈明教授在讲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使用《金匮要略》里一个“麻黄加术汤”。
此方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了白术,目的是发挥白术去湿的作用。“麻黄加术汤”对伤寒症引起的水肿也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原理是因为要治疗水肿,必须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古人对此法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总结,叫做“提壶揭盖”法。利用“麻黄汤”开宣肺气、下输水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8) 你知道人的身体里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水吗?正常的水液代谢是什么样的呢?
人体的成分70%是水,可以说人几乎是一个“水人”,所以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机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一旦代谢失衡,就容易导致“水”病。
人体内正常的水称为“津液”,参与人体津液代谢的器官主要有肺、脾、肾、三焦、膀胱等,首先,我们喝的水先到达胃,在消化水的过程中脾也一同加入,吸收的水分由脾运转全身,其中由脾升注到肺的水液运行过程是脾输送水液的重要形式,肺主管通调水道到膀胱,肺接纳到水液后,即将水液输送到下焦膀胱,再由膀胱的主子肾脏进行进一步的代谢,而最终形成的代谢废物交由膀胱变成尿排出体外,或交由皮肤变为汗排出,每天如此,日夜不停。

喝进去的水在身体里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难道就是喝进去的液态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若是那样的话,身体内不到处都是水了吗?原来,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是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所以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一些体内的水液不能转换成气,于是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所以中医认为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这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加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那我们应该如何"治水"呢?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以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的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说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病即止。《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心水病”如何自诊?能否及早发现?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
(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9) 昨天我们给大家讲了什么是脾虚水停,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说说脾的兄弟——胃。那胃虚水停的表现是什么呢?
有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就是这种情况。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螺旋菌感染,她的症状是不敢喝稀的,一喝水或稀粥胃就胀,而且胀的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子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到我这里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的流出口水。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
《伤寒论》指出是“心下悸”,什么是心下悸呢?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上有好多水。
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还真不少,有浅表性胃炎的,糜烂性胃炎的,螺旋菌感染的,甚至是消化道溃疡的,都会有这种表现。

《伤寒论》中对这种胃虚水停的经方是什么?
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子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要是说温阳,我知道大枣也是温阳的佳品。
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这个方子就是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四味药物组成,所以也是和上述两个方子只有一味药之差,这里用了大枣。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0)
为什么叫五灵散呢?就是由五味药物组成,另外里边有两个苓。
茯苓和猪苓,是恢复膀胱气化,来利膀胱里的水的。
猪苓是一种菌类的药物,为什么叫猪苓呢,是因为这种菌类的药物一般长到大树下,枫树下比较多,它的颜色外边就像一摊猪屎一样,所以叫猪苓。
它利水的作用比茯苓还要强,现在治疗泌尿系的一些疾病,不管是泌尿系的感染,还是肾小球的肾炎,包括泌尿系的结石,猪苓都是非常好的药。
泽泻,泽泻也是一个利水药,但泽泻这个沥水药它有一个特点,它不伤阴,说泽泻沥水而补阴不足,就说它一方面把多余的水给你利掉,一方面又不会伤人体正常的水,它有这个特点。
白术是健脾胃的,白术在这里实际上是起到一个治未来病的作用,同时它又健脾,健脾就促使这个水转移的更快。
桂枝在这里就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温阳化气的,就是真正恢复膀胱气化的这样一个,你看前面都是治水的,有防水的,有往下利的,有防止往上冲的,那么桂枝在这里就是什么,这个利水你沥到一定程度,它就有些残余,这种残余必须靠温阳的药物给它蒸发掉,给它温化掉,就像太阳一出来,把地上的水湿给它蒸发掉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桂枝在这里恢复膀胱的气化的。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1)
水液代谢失常不能不谈肾,即使前面说到了那些水病,到最终都会影响到肾,就开始它可能不是,比如脾虚水停,可能发展到最后也会影响到肾,出现肾虚这样一种情况,这是肾虚水停。
因为肾主水,就是整个水液代谢,尽管这么多脏腑参与,最重要的总指挥就是肾,所以说肾主水,肾又是水之根,水的根本,治水的根本。
肺是一个通调水道,肾是一个主气化的,它对水的作用是升腾气化,最主要是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从肾里边发出的这个根,所以叫一身阳气治根本,尤其是肾阳充足的时候,那这个水液代谢就会很正常的运转,即使就是其他脏器出现水气停了,只要肾阳充足,那么这个它就恢复起来就比较快,一般肾阳虚这个水病就是恢复起来就比较慢,所以它是在调节水液里边是最重要的一个脏器。
水一般停了以后,它找人体的松软的部位,或者是下边这个部位,就容易停在下边,腿、脚,容易到松软的部位
真武汤
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
茯苓利水是非常常用的,好多方子里边都有它,这几个治水的方子基本上都有茯苓这个药物。有的还有生姜,尤其生姜的皮利水比较好,这个方子其实它最大的一个特色的用药特点就是用了附子了,附子是一个温的药物,就能给体内增加热量的一个药。
芍药有滋阴的作用,它有可以帮助水邪,这个芍药咱们最早的一本中药本草,可能大家都知道,叫《神农本草经》,这个《神农本草经》里边就记载芍药是利小便的。
附子是有毒的,它是乌头的一个侧枝,这乌头是大毒了,它的毒性比较小一点,当然我们经过泡制的附子会好一点,但即使这样子我们还要讲一个安全问题,所以尽量我们不要在家里边开药,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大夫去开。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泌尿系的一些疾病,它通淋的作用比较好,尿频、尿急、尿痛,一解小便蜇得慌痛,里边尿道有发热,这个滑石非常非常的好,后世有一个方子用它配甘草,叫做六一散,就是滑石用六份,甘草用一份,它可以治什么呢,就是通过利小便可以治疗拉肚子。
阿胶这个药是驴皮熬制的,为什么叫阿胶,就是用山东东阿县的那个井水比较好,熬制的这个阿胶,阿胶是一个大补,可以补肾阴,补肺这些都是非常好。
脚气可能有好多人叫香港脚,肿痛痒,流水,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脚肿得穿不上鞋,有时候连着腿都肿,这个猪苓汤治疗也是比较好。
从这个作息规律上大家冬天一定不要熬夜,我们说肾是藏精的,精气要内藏于肾,它益藏而不宜漏,不宜泄.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2) 肾在五行属于水,一旦肾精亏损,至春易发下列疾病:
(1)易发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至春阳气生发,引动内热,则发温病,多见流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2)易发脑血管、筋脉疾病。冬为水,春为木,水生木,肾水能涵肝木,若冬不藏精,至春则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易发中风、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四肢抽筋、不安腿等筋脉疾病。

大家先看这样一句话,如肾中的水亏虚,不足以制约心火,以至于心火亢炎于上的心烦失眠证,《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这个药方里,很多药我们都讲过很多遍了,可是这个芍药我们好像一直都没注意过。究竟白芍还有哪些作用呢?
白芍,微酸、微寒,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急止痛。
白芍——当归,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贫血病症。
白芍——柴胡,疏肝气,养肝血,用于肝气郁滞,爱生气,闷闷欲哭,喜叹息。
白芍——桂枝,调和营卫,敛阴止汗,用于自汗出,出汗后怕风、怕冷。
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用于各种疼痛,特别是急性腹痛、头痛,小腿抽筋、妇女痛经等。
这个芍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怎么用呢?
用于手脚冰冷,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不流畅,芍药茶以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积聚的淤血排出体外。尤其是女士更为适合。本方常常服也可以预防冻疮。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主要是清肺热,治肺热喘。
肺热咳喘往往由肺炎引起,很多人感冒接着会发烧,再过两天变成肺炎,或者一开始就是肺炎,发高烧,往往伴着咳嗽、喘,而且高烧反反复复,就是不退,除了喘得厉害外,还有痰,而且痰都是黄色的,这一点与寒性的痰不一样。舌苔又黄又厚又腻,有一些湿邪,热加上一种湿邪的这样一个特点。
于是可以用麻杏甘石汤。由于肺炎往往还有高烧,因此可以加上之前讲过的小柴胡汤,一定要注意先把烧退掉,如果不退掉烧,喘就好不了,对于一个外感病,就是包括肺炎,呼吸道感染的这一种病一定首先得退烧。所以两个方子合在一起用,既可以退烧,又可以平喘。
麻杏甘石汤包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四味药,麻黄与杏仁是方子里止咳平喘的两味药物。
作为日常零食,也可以多吃杏仁,尤其对肺和气管不太好的人而言。
石膏是清热泄火的,它清肺热和清胃热比较好,在这里边它主要是清肺热。方子里有一些灵魂药,就是麻黄跟石膏,两者配合得特别好,麻黄去平喘,石膏去清热。
在这个方子里,有一个配伍的奥妙,就是石膏的量一定比麻黄大至少一倍以上,比如麻黄用10,石膏至少得用20克,实际上现在大于两倍,一般用麻黄用10克,石膏用到30克。这样的话,麻黄的温燥之性就没有了,就可以发挥它的平喘作用。
张仲景也有很多巧用麻黄的地方,对于风寒感冒引发的咳喘,他就配桂枝,风热就配石膏,前者叫麻黄汤,后者叫麻杏甘石汤。
有湿邪的他就配薏仁,只要是实喘,不管是寒热都有麻黄,关键是靠配伍。麻杏甘石汤虽然说的是喘,但是它跟肺有关的一些部位很多,比如说肺开窍于鼻,所以这个汤也可以治由于肺热引起来的鼻炎,这种鼻炎的表现是流那些黄浊的鼻涕。
肺主皮毛,所以肺热的话会影响到这个皮表,会出现一些炎症,会出现一些癣,还有痤疮、青春痘,也可经常使用麻杏甘石汤。
此外,《伤寒论》里治疗肺热,还介绍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清肺热的,它与麻杏甘石汤的区别在于它是清湿热的。
这个湿和热粘到一块难解难分,所以必须加沥湿化湿的药物,这个热才能出去,如果肺里边有湿热,表现在舌苔很腻,而且有些痰很粘,吐痰吐不出来,小便有时候不太通畅,一般讲有湿邪,它不光是一个单纯的热的问题了,它还有湿,就加在一块。
这个方子的配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生姜和大枣。生梓白皮这个梓就是梓树的一种根皮,现在这个药源很少,也不上用了,而是用桑白皮代替。这个汤对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也特别有效。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4)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白虎汤中含有石膏,石膏是大寒之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的清热作用无与伦比,尤其是治疗外感发烧,更是药到病除,因为石膏不仅寒凉,而且具有辛味,是辛寒药,辛味药都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将体内的热邪透发出去,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热邪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知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石膏清热泻火;二是知母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入肺、胃、肾经,所以可以在大热证时保护肺胃肾的阴津不受损伤,尤其是保护肾阴免受其害,是白虎汤迅速清除热邪的保证。胃中有热,容易下伤肾阴,因“肾者,胃之关也”,糖尿病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开始肺胃燥热口渴,发展下去必伤肾阴,多尿,甚至导致糖尿病肾病,可以说肾病是糖尿病的一个必然结局。所以,治疗胃热时,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肾阴。
甘草和粳米,益气养阴,保护胃中气阴,制约石膏、知母的寒凉伤脾胃的弊病,白虎汤中石膏、知母是寒药,就借炙甘草、粳米来缓和其寒性。同上,大热最易伤阴耗气,故在治疗大热是一定注意保护气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中医的精髓。
在热病后期,余热不尽,气阴不足者,将白虎汤去掉知母,加竹叶、麦冬、人参、半夏,就变成了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适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的恢复期,以及低烧久久不退,乏力、口渴、心悸,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者。
自开竹叶石膏汤可用:竹叶10g,石膏15g~30g,麦冬15g,党参10g,半夏10g,粳米15g,炙甘草3g。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5)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意思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所以,如果大肠有热,首先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临床上基本上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对于大肠热导致的腹泻,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进行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顾名思义,肯定有葛根、黄连、黄芩,另外再加上一味甘草。最关键的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以治后脑勺痛;葛根通过升阳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症,轻的如眼睑松弛下垂,配合健脾胃的药黄芪、山药、白术等。
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葛根也能双向调节,葛根能够生发阳气,又可以舒经解痉。眼睑松弛眼睛睁不开用葛根,眼肌紧张眼睛闭不上也可以用葛根,有些孩子夜晚睡觉眼睛半闭,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可以使用葛根,可加一些钩藤、秦艽等祛风解痉的药物一起使用。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善于清除肠胃中的湿热,且能保护大肠的传导功能,中医称为“厚肠”,所以黄连是上等的“消炎”中药,能够有效清除肠内炎性物质而不损害肠胃。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性泻利的良方,包括各种急、慢性肠炎,只要是大肠有热的,用之即效。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喝酒或过食辣椒引起的泄泻,属于“肠激惹综合症”类,中医称为“酒泄”。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6) 三个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
承气汤是顺承肠胃之气,三者中最厉害的就是大承气汤。阳明腑实症有两方面的症状,一方面是有大便秘结的症状,腹胀,腹痛,几天不解大便肚子胀得不得了,还有一组症状是有热,这种热往往是在下午三到五点的时候发热比较多。往往不是太高的热,这两组症状碰到一起才叫做阳明腑实症,因此就用大承气汤。
这三个方子都用了大黄。大承气汤包括大黄大黄、厚实、枳实、芒硝。小承气汤相当于大承气汤减去芒硝。大黄主要是通便,可以增加肠的蠕动,通过刺激肠的蠕动来增加排便。用大黄通便时,要当药煎到七八成熟时再下大黄,因为大黄煎煮的时间长后,其成分有些损失,它泄下的作用就减弱了。
大承气汤里还有芒硝,具有软坚这样的作用,大便太硬,有时候拉不下来,这样用上芒硝比较好,可以软化大便,软坚散结。
芒硝量不要太大,一般从6克到10克就行。芒硝不需要煎,因为它很容易水,所以等其他的药煎好了,用这个热药汤把它冲开化掉就行了,也可以事先把它用水化开。
三个承气汤中通下力量最强的是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实际上是后边两个承气汤,小承气和调味承气的一个加减,它俩合在一起,实际上就等于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症有两组症状,一组是热,一组是大便不通,那么如果这两种症状都有,又有大便不通,发热,口干舌燥,心烦口渴这些症状,热像比较明显,就用大承气汤。如果热像明显,大便不是那么秘结的话,就用调味承气汤。
如果热像没有,只是大便不通,腹胀腹痛,就用小承气汤,从临床上来看,最常见的就是大便不通,有时候也腹胀腹痛,所以小承气汤的使用是最广的。
大便干结的原因很多,如果没有腹胀腹痛,只是大便秘结,就像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这样的类型,还可用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用于阴经不足,大肠里边的水份少了,大便干燥引起秘结,用麻子仁丸进行润肠通便。
这个药物组成有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它用蜜做的丸是蜜丸,麻仁要火麻仁,这个属于桑科的一种植物,它有润肠通便的这样一个作用,杏仁可以润肠通便,但是杏仁又可以速降肺气,因此可以通过速降肺气,往下降肺气来达到这个通便的作用,往往仁类的药物富含油脂,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7) 五脏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协调的关系?
在人体脏腑间生克关系的协调上,以及阴阳升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形成了一些功能性的“轴心”、“枢纽”,如脾气的升与胃气的降紧密配合,构成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肝气的出与胆气的入,构成人体气机内外出入的枢纽;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肃降配合,形成一个气机运行的小周天;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形成一个心肾相交的动态平衡。
如此,很多。说到心肾相交,是人体内水火既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维持人体阴阳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后由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来,“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心火亢炎于上的心烦失眠证,《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此类型多见于久病或房劳过度导致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继而使心火亢盛于上,导致心肾不交。
黄连阿胶汤由什么组成呢?

共五味药物。方子中主用黄连配伍黄芩以清心火;阿胶是由驴皮熬制而成,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够大补真阴;
鸡子黄即生鸡蛋黄,也是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取用时磕破鸡蛋,将内容物倒入碗中,再用勺子将蛋黄挑出,打碎搅匀备用;
芍药用白芍,在这里起双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白芍可以养阴,帮助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另一方面,白芍性寒,可以帮助黄连、黄芩清心火。
另外,这里的芍药还有哪些功效呢?
白芍,微酸、微寒,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急止痛。
白芍——当归,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贫血病症。
白芍——柴胡,疏肝气,养肝血,用于肝气郁滞,爱生气,闷闷欲哭,喜叹息。
白芍——桂枝,调和营卫,敛阴止汗,用于自汗出,出汗后怕风、怕冷。
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用于各种疼痛,特别是急性腹痛、头痛,小腿抽筋、妇女痛经等。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8) 栀子豉汤用来治疗心中懊恼,反复颠倒的一种症状。这种情况是虚烦不得眠,这个虚烦不是说体内虚,而是这个邪气是无形的。
患者会感到特别烦,而且不得眠,睡不着,若病情加剧者,还会加重的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心中懊恼指那种莫可名状的这种烦燥。在张仲景看来,这种情况其实是热淤到胸膈了,就是说胸里边有热,这里边有两个重要的脏器,一个是心脏,一个是肺脏,心是管藏神的,即人的整个情绪活动,尽管全身五脏六腑都参与情绪管理,但是总头是心,肺有主气,这一热就可以把肺气弄得很涌滞,这种人就会出现胸闷,甚至胸中就像窒息一样出不来气,有烦燥这种感觉,严重的就会导致他心中皆痛,所以这些都是热邪扰于胸膈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就是用栀子豉汤。不过一定是要特别心烦的人才要用这样的药,一般的心烦通过自我调节就可以了。如果调节不过来,就得用药来控制。
栀子豉汤有栀子和豆豉这两味药。栀子能引三焦之热屈曲下行,三焦之热就是全身上下的热,栀子能把身体各个部位的热都清掉。栀子有开郁的作用,所以它治郁热比较好,就是指一个人由生闷气导致的这种火热火燎的状态。栀子这个开郁的作用还可以治疗好多胃病,有人一吃饭就胃堵,用栀子开堵也很好。豆豉放到这里是发散作用,因为它有发汗的作用。
小孩夜啼其实也是因为胸膈有火,用栀子豉汤这两味药配在一起比较好。可用栀子4克,豆豉3克煎水灌服.,还可往里面加3克蝉衣。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9) 附子泄心汤可以治疗火旺心寒的病症。火旺心寒的具体表现是,脚凉,但是口干舌燥,脸上也长东西,这往往就是心肾不交的一种状态,心烦失眠,下边又肾阴不足,但是如果心火下不来,它一直在上边顶住这个心火,所以上边很热,出现很多热的症状,甚至口舌生疮,但这个热下不来,它就不能去温肾水,肾就慢慢受寒,下边一寒就会出现小便增多,拉肚子,腿凉,肾阳不足造成上边热,下边寒。
针对这种火旺心寒,就要寒热并用,因此可用附子泄心汤。附子泄心汤包括四味药物:附子、黄芩、黄连、大黄。附子温阳,后边三味药都是凉性的,这就是热性药跟凉性药搁在一起用,治疗寒热错杂的病,附子温下寒,它通十二经的寒,哪个地方的寒它都可以把它温散,黄连、黄芩、大黄都是清热的。
对于这个方子,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加减配伍。如果患者上边热比较重一些,可以加重附子温的力量,还可以加肉桂或加一些巴戟天等温热的药物,如果是寒轻了还可以减下来一些清热的药物,这个加减很灵活,就是两头的药物必须有,但是它的比例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配。
如果把附子和黄芩去掉,这又是另外一个方子,叫大黄黄连泄心汤,这也是伤寒论的方子,就是纯清热的方子,治疗胃堵,清胃热,清心热。
掉头发常见的一种情况属于上焦有热的,就是心胃有热的这种脱发,这种脱发往往就表现为像脂溢性的皮炎,也可以用大黄黄连泄心汤清热。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0) 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麻黄汤就是一个治疗外寒的代表方,前面已经讲过。
内寒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引起,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人就会怕冷、乏力困倦、精神不振、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等等,根据所虚的脏腑不同,又有脾阳虚、肾阳虚、表阳虚等区别。
脾胃虚寒可食用一些生姜粥进行自我调养,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
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
《伤寒论》里的理中汤。就是温补脾阳、治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4味药物组成,其用量很平均,《伤寒论》各用三两。
理中汤用于治疗太阴脾虚寒证,脾虚寒证多是由于过食生冷、着衣较薄,尤其是对腹部保暖不够,感受风寒所造成。
由于脾阳的虚弱,导致寒气内生,湿气渐积所引起的病症,如大便溏泻、或大便不成形,或大便溏而不爽;腹胀时轻时重,一般是白天轻、夜晚加重;腹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不欲饮食;妇女白带清稀而量多;或急性吐泻的霍乱病;也可以用于大病之后,唾涎沫不止。
人参和白术是理中汤中的灵魂药物。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入脾、肺、心、肾经。有健脾益肺
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
服用人参有哪些禁忌:
1、实热证、湿热证及正气不虚者禁服人参。
2、人参不宜与茶同服,反黎芦,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
3、忌铁器,不可用铁锅、铝锅、铜锅等煎煮人参。
4、夏季天气炎热不宜服用。
5、不可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临床使用的有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生白术偏于燥湿,炒白术偏于健脾,焦白术偏于收涩。白术可以作为食疗使用。
白术香酥饼:白术15克,陈皮15克,鸡蛋3只,面粉450克。将白术、陈皮水蒸后研碎末;鸡蛋打至起泡,加小苏打、香精、猪油、盐、白糖适量拌匀,再与白术末、陈皮末及面粉揉和成面团,然后摊成薄饼,放在油锅内煎烤至表面成金黄色即成。可作早、晚餐食用。健脾化痰,用于吐白痰多,防治美尼尔眩晕。
理中汤加入桂枝之后,就变成了桂枝人参汤,可以治疗虚寒性的高血压。一谈到高血压,中医大夫就会联想到肝阳上亢,诚然,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围,临床上属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确实不少,但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高血压病都不假思索地去使用平肝潜阳的药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高血压病也会有不同的病机存在,有肝阳亢、肝火盛,也有肾阳虚、脾阳虚,决不能想当然的去对号入座,一定要据人辨证论治。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大多数人认为温热药物能够升高血压,特别是人参、黄芪升压作用更为明显,单个研究其药理作用,也确有升压的成分。
但中医是讲究的辨证,讲究的配伍,升压或降压不是根据某一味脱离群体的药理研究结果,而是根据药性及配伍与病性的相对应而用。
拿这个病人来说,他虽患高血压,但其本质是虚寒性的,所以就要根据这个虚寒的病性而去使用温热的药物,利用温热药物的作用去纠正疾病的虚寒之性,寒性消除了,血压自然就下降了。
但如果高血压是一个热性的,这些药物是万万不能使用的,误用当然会升高血压,加重病情。
另外一些虚寒性的病人会表现为低血压,那么这时使用人参、黄芪就有很好的升压作用,像桂枝人参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这些方子经常治疗低血压属于气血不足者。
所以,中药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同一个处方或同几种药物,血压高的能够降下来,血压低的能够升上去,关键就是它们的病机相同,如果病机不同,是绝对不能用同一个方子既降血压又升血压的,治疗任何疾病,理皆同此。可见,临床抓病机的重要性。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1) 您是否有以下一些症状
1、入冬后,是感觉很怕冷,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热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
2、脐部受凉则易腹泻
3、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
4、小便次数多,尤其是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大便经常不成形
5、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天稍微暖和点就昏昏欲睡。或看电视头一粘沙发就呼呼入睡,而到真正睡觉时又反而睡不着。
这就是肾阳虚弱的表现,肾阳不足,脏腑的机能就会随之衰减,人也就衰老的快,中医对此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什么是少阴虚寒证呢?就是由肾阳虚衰引起的全身虚寒病症,常表现为手脚、甚至四肢发凉,或冷如冰,犹如赤脚站在雪地里一般(原话称作“四肢厥逆”,四逆汤就是治疗四肢厥逆的,故名四逆汤),恶寒怕冷,大便往往是不成形的,甚至经常腹泻,还有部分病人伴有出冷汗,脉象非常的微弱,精神萎靡不振,《伤寒论》称作“但欲寐”,就是极度没有精神,眼皮抬不开,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脏腑机能衰弱的表现。
《伤寒论》中所说的这些情况,有一些属于心衰、肾衰、休克的状态。这些状态较为紧急,治疗应迅速的大补阳气,才能令手脚、四肢回暖,挽救病人的生命。中医称作“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必须使用四逆汤这些有附子、干姜的方剂,而且须用生附子,才能迅速大力的回升阳气。但是毋庸讳言,对于急性心衰、休克的急救,中医门诊上很少能做到,因为这样的病人在普通门诊上根本见不到,一般要到急诊,西药点滴急救治疗,因这样给药速度快。
不过,《伤寒论》中的四逆汤,也有提取的针剂,强心的效果也很不错,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而我们普通的门诊常见的就是开始我们所说那些情况的病人,常用的则是炮附子组成的四逆汤,治疗恶寒怕冷、手脚冰凉、长期腹泻的病人,以及慢性心衰、肾衰的病人。
这种脾肾虚寒的情况,不尽老年人有,年轻人也有。
附子是四逆汤中的灵魂药物,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生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于阳气衰亡的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急性心肺衰竭、休克等多见此种情况。附子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用于一般的阳虚证治疗,象我们开始所说的那些情况。
附子这个药的温补能力极强,是强力动能中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任何一处阳气虚弱,都可以用附子温补,尤其是它的温肾阳、补卫气的作用更为迅捷,扶阳固表,能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人体免疫防御作用,是治疗阳虚出冷汗、老年伤寒、免疫功能下降、心肾功能衰退等病症的良药。
此外,附子还可以除寒湿,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遇寒就全身骨节疼痛的病症。
附子含有一定毒性,但是经过正确的方法炮制后,毒性成分大多会被破坏,而强心的成分依然保留下来,附子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种休克的有效率达86.5%。
很多人不懂怎样煎煮附子等有毒的中药,这类药一般要先煎1~2小时,在开方子时医生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
我们自己煎煮附子时,掌握煎煮的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因煎煮附子时间较长,药锅中的水容易被耗干,有些人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做寒热相激,反而增加附子的毒性,属于大忌。所以,煎附子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加够。
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服用附子一旦中毒,出现嘴麻、流口水、头晕等,可用上好肉桂三、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多饮冷水洗胃解之,否则可加重其中毒程度。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论》治疗另外一类手足发凉的方子。当归四逆汤组成是:当归、白芍、桂枝、细辛、木通(目前多用通草代替)、炙甘草、大枣。《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就是手足发凉,尤其是一到冬天更凉,手脚的皮肤暗紫象茄子色,或者指尖、趾尖麻木,或伴有疼痛,有些还会长成冻疮。脉细欲绝,是血虚的表现,血少了,血液流动的慢,加上有寒,血液流动就会更加迟滞。
所以,这个方子所治疗的手脚发凉,主要见于末梢血液循环不良的疾病,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冻疮、硬皮病、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症等。
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既可以增加血流量,又可以疏通血脉,对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有针对性。病情比较重者,可加上川芎一起使用,因为后者为血中之气药,走窜性强,能通行十二经脉。
桂枝、细辛,温经通络,善于祛除经脉中的寒气,加上木通,其通利血脉的作用更强,可有效增加末梢血液的循环。
炙甘草、大枣,既能补气,又能生血。
当归四逆汤药性平和,但补力很强,临床治疗手足冷痛麻木的病症,使用率极高。
对血液循环不好手脚发凉的朋友,可以在家中配服本方加生姜,用量:当归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通草6克,生姜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剂煎煮二次,分二次喝。一周为一个疗程,可连服二~三个疗程。本方还可以预防冠心病、脑血管病、妇女痛经等。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2) 谈到桂枝加附子汤,就不能不说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张仲景使用桂枝汤的范围特别广泛,是《伤寒论》中庞大的症候群之一,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但无论将它用于那个证候范围,都有汗出、恶风的表现,这个类型出汗属于“自汗”,自汗的特点是多在白天出汗,一活动就汗出,安静时汗出较少。
汗出、恶风就是使用桂枝汤的主症,反映了营卫不和的病机。什么是营卫不和呢?原来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气,如营气、卫气、宗气、肾气等等,它们都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分子。营气,是主管营养的,所谓营者,营养也,运行于血液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
卫气,顾名思义,是保卫人体的气,我们经常提到的人体的免疫力、防御力,就是卫气的功能,它运行于皮表,能够保护机体免受外邪的侵害,控制汗孔的开与合,温煦体表维持体温。营气和卫气,一阴一阳,配合紧密。卫气保护营气不致外泄,营气滋养卫气不致虚弱,这种状态称为营卫调和。
如果因外邪的干扰,或者由于疲劳过度、起居失宜等内伤的因素,导致卫气不能很好的固摄营气,营阴外泄,就会出汗。出汗后汗孔开大,而卫气又不能对其控制,就会怕风、怕冷,这种情况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来调理。
桂枝汤有五味药物组成:

汗出异常的病很多,对女性来讲,多见于更年期的出汗。女性一到更年期,由于月经将要停止来潮,雌激素分泌减少,内分泌系统的长期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系统面临着重新洗牌。
身体调节能力强的人不会有明显症状出现,但若调节能力不好,就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出现许多症状,叫做“更年期综合症”,有些症状甚至莫可名状。更年期综合症中最突出、集中表现出的症状就是烘热出汗,汗出后又有明显怕冷,一天中会来个好几阵,如果没有内热的话,桂枝汤是治疗此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剂,因为张仲景对“时发热汗出而不愈”类的疾病,就是选用桂枝汤治疗的。
另外,给大家推荐个食疗的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更年期的症状。
1、清蒸枸杞甲鱼:甲鱼一只去内脏,将枸杞子45克放入甲鱼腹中,然后加葱、姜、糖、酒等,放火上清蒸后服食。用于更年期烘热出汗。
2、香甜合欢粥:合欢花30克(干品),或50克(鲜品),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合欢花、粳米、红糖同放锅内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煮至粥熟即可。每晚于临睡前1小时空腹温热食用。用于更年期烦躁易怒、忧郁、健忘失眠。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3) 桂枝汤如果巧妙的加减,运用的仔细和得当,对身体大有效果。在天气它比较寒冷的时候,疼痛最容易发生,《伤寒论》里边治疼痛的方剂也比较多,桂枝汤用这个加减治疗也可以治疗许多种疼痛,比如风寒头痛,如果再加上一些药物还可以治疗背痛、肩膀痛、肚子痛等等。
《伤寒论》上有一个治疗出汗、项背痛或者肩膀痛的方子叫桂枝加葛根汤,就是桂枝汤里边加上葛根这味药物。葛根的作用主要是舒筋通络,而且可以往外发散风寒,这个桂枝加葛根汤在《伤寒论》里边叫项背强几几。这里面描述的是后脖子连着背的地方僵硬疼痛,叫做项背,如果患者有经常出汗、怕风这样的症状,就用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疼痛与一些颈椎病、腰椎病、颈肩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的一些症状相似,另外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一发作这个病就全身僵硬,也叫僵人综合症,患上这些病的患者,如果还有出汗现象,就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去治,如果不出汗,但也有相对疼痛,就在这个方子里边加上麻黄,就换成了另外一个方子,叫葛根汤。葛根汤使用最广,因为大凡项背疼痛的患者,出汗的情况少,不出汗的情况多,所以说葛根汤用的范围是最广。
葛根汤有发散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通络,能够解痉,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葛根在舒筋活络的同时,还可以润经脉,尽管是寒引起来的这种经脉痉挛,但是它里边有缺津液的现象,不柔和,有些人没有受寒,手关节也不灵活,这种就是因为经络里边的水分减少导致,而葛根这味药物可以滋阴生津。它可以把其他经脉里边的水调太阳经里边去。
然后它还入阳明经,这个阳明经是胃,这个经里气血比较足,如果太阳经里边的水少了,葛根可以从这里边把水把调到太阳经去,经脉就柔和了,疼痛自然缓解,因此葛根的解痉作用特别好。
麻黄在这主要是散寒止痛,麻黄发风寒,而且可以止痛,所以这里边加上麻黄,这个葛根汤的止痛作用要比桂枝加葛根汤还要强,所以它必须用于不爱出汗的患者,如果患者容易出汗,这种项背痛就不能加麻黄了,因为容易发汗太过,造成口干舌燥,严重还会虚脱,所以要辩证使用。
如果是由风寒引起的眼皮跳,或者是颈项疼、项背疼,可以找这个葛根汤,但是由于葛根汤里含有麻黄,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如果自己开,麻黄最好不要超过6克,葛根用10克,15克都可以。
用葛根汤的时候,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点是有项背发紧,不舒服,疼痛这样的一些症状,第二点必须是不出汗的情况,如果爱出汗的我们就换成桂枝加葛根汤。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4) 桂枝新加汤是指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芍药、生姜,又加人参而成,故名“新加汤”,由此可推知,《伤寒论》中113方,绝大多数是张仲景“勤求博采”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创。桂枝新加汤主治身痛,属于血虚身痛,是由于营血不足,复加寒邪,筋脉失养所致。
桂枝新加汤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人参。
本方仍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组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加重了芍药的用量,加重芍药之量在于加重养营血之力,同时芍药具有缓急止痛的功能,无论体表疼痛,还是内脏疼痛,都有很好效果。
二是加重了生姜的用量,目的是借助于生姜的辛散之性,使全方药力尽速达表,张仲景往往将这种配伍特点用于营卫气血不足的身疼痛、或身体麻木不仁的病证。如《金匮要略》中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也是生姜用量最大(原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借生姜的辛而外达,领药力走表而治“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此组方思路对后世治疗病位在皮表之病症启发很大,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身痛逐瘀汤”中用羌活、秦艽等,亦即此意。
三是加人参益气养阴,人参具有强心的作用,而桂枝得人参,能使人参的强心作用会大大增强,因为桂枝的温经通络作用,能扩张动脉血管,增加血液循环,从而使心脏搏出血液更加顺畅,加上桂枝温通心阳作用,能够增强心脏活力,是强心、保心的良药。张仲景治疗心阳不足的疾病,就是用桂枝与甘草(桂枝甘草汤)作为基本方组成的。
治老年性身痒小妙方:黄芪15克,赤白芍各15克,大枣6枚,地肤子10克,蝉衣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7日为一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是治疗心脾两脏气血不足的一个方子,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消化系统的疾病尤以脘腹疼痛为主要表现者,日本汉方医学相当推崇小建中汤,认为这个方子“治腹痛如神”;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是由心脏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胸闷、心烦等病症。如《伤寒论》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因脾主四肢,小建中汤还可以治疗四肢疼痛,特别是小朋友在生长发育阶段,容易出现四肢骨节疼痛,有些地方俗称“长个痛”、“成长痛”,都可以用小建中汤来治疗。甚至骨癌的病人在放化疗之后,也可以用小建中汤帮助修复骨骼、止痛。
脾虚免疫力低的人可时常服用小建中汤,剂量为:桂枝6克,白芍12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4克,饴糖20克。
饴糖又称麦牙糖,为糯米或粳米、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有软、硬两种,软者称为胶饴,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称为白饴糖,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药用以胶饴为佳。饴糖很甜,具有缓中补虚、生津润燥的功能。主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喉疼痛,大便秘结。
饴糖不能与其它药一起入煎,需用热水化开,兑入药汤内,再放到火上煮一、二滚儿即可。
饴糖很甜,属于甘温之剂,这个方子中甘草、大枣也都是甜的,服用不当容易肚子发胀,所以脾胃湿热、肚子闷闷胀胀的中满证及呕哕者不宜服用。张仲景总结为“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饴糖小妙方(《本草汇言》):
萝卜饴糖羹:萝卜500g,捣烂,绞取汁液,盛入碗中,加饴糖15~30g,蒸化,乘热徐徐饮用。用于痰热咳嗽,咽干口渴。
本方取萝卜清热化痰,饴糖润肺止咳。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5)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患者身上莫名地窜疼,或是某个点疼。如果这种疼痛不是单一的身体前面或者后面,而是胁肋部和背部对应的疼痛,那就有可能是“太阳少阳同病”。《伤寒论》中甚至提到三经同病,都将其称之为“合病”。
陈明老师在治疗这类病症的时候用到了《伤寒论》中一个方子“柴胡桂枝汤”。此方为《伤寒论》另外两个方子“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既然方剂是两方合而为一,那么它针对的病也就是多症合一的病症。由此可见,陈明老师在治疗过程中辨证论治的水平之精道。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6) 那这个大柴胡汤主要针对的症状是什么呢?
张仲景是这么说的

“呕不止”,就是用了小柴胡汤以后,仍然呕吐不止,从临床来看,这虽然是胃的症状,但其根本往往在肝胆,多是肝胆的疾病所引起,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肝炎等。“心下急”,心下是胃,急是拘急、痉挛、疼痛的意思,就是肚子鼓鼓的、胀胀的、非常疼痛。
经常呕吐、肚子痛,所以病人心情抑郁,烦躁不安。这个病症在今天看起来与胆囊炎、胆结石非常类似,所以,大柴胡汤用于这方面的治疗,疗效肯定。
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这个大柴胡汤很全能,既能缓解人们的病痛,还能帮助我们调节心情。那它在药物组成上,跟小柴胡汤有什么区别呢?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只错两味药,前5味药二者都具备,只是大柴胡内加重了生姜的用量,等于是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炙甘草,重用生姜,再加上枳实、白芍。
把人参去掉了?这可是大补的东西。为什么要用白芍和枳实来代替人参,炙甘草呢?
为这两个药属于甘温之剂,太温、太补,由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证到气郁化火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火热加重,不适宜温补药。
为什么加上白芍呢,因为有明显的疼痛,白芍具有良好的缓急止痛的作用,能松弛内脏及腹部的平滑肌痉挛。
又为什么加上枳实呢?是为了破气散结,开散郁火,并能通调大便,促使郁热从下而走。
这里生姜为什么要重用呢?
陈老师:(小柴胡汤的生姜是三两、大柴胡汤的生姜是五两),是因为呕吐加重,以至于呕不止,用小柴胡汤已经解决不了呕的问题,所以重用生姜以和胃止呕。
所以,大柴胡汤所治的病证总为郁火较重,而病变焦点集中在少阳胆热犯胃上,严重者少阳内的胆热还可以波及到大肠,影响到大肠的传导蠕动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显得病重药轻了,故张仲景改用大柴胡汤治疗。如果波及大肠出现大便秘结,可与方中加入大黄。胃和大肠都属于阳明,少阳邪热侵犯胃肠,即为少阳、阳明同病,所以,后世认为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双解的和方。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7、28)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7
现在的胃病可是越来越多了,如我们大家熟识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胃螺旋菌感染、胃下垂、小儿消化不良等等。中医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与饮食及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饮食方面的因素多见有:饮食不规律、饥饱失调、偏食、挑食、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或寒凉冰冷食品等;情志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各方面的压力过多、过大,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思虑过度,以及暴怒等,都会直接伤胃或通过肝胆、脾肺影响到的胃的消化功能;还有一些胃病则是由于长期服用化学药物造成的。
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的和方——半夏泻心汤。之所以把它归为和解的方剂,是因为它们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方子中既用热药,又用寒药,为调理寒热的代表方剂。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8
今天想给大家说一个什么呢,就是治,专治心脏病的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方子。
炙甘草汤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发烧容易患上心肌炎,在中医看来,心肌炎的症状是心慌,也就是心悸,心率高的时候会达到150次以上,所以心慌后会特别难受,有时候捂住这个心脏,会恶心呕吐,患者心脏跳动不安的时候,后背就开始凉,整个背部都凉,但又大便秘结,说明还有热像,而且大便秘结会影响心脏跳动,大便一不好,心脏病往往就容易犯,这种情况,中医上给给她辨的症就是心阴阳两虚的情况,可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心阴阳两虚的这种心率不齐的心脏病。
像冠心病,风心病,各种各样的心脏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容易出现心率不齐的现象,心率不齐在中医上叫做心悸,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心慌,心慌发作起来会很难受,甚至有些人恶心呕吐,这些情况统统叫做心率失常的一些病,都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有些是有冷的症状,譬如背部发凉,怕冷,一凉一刺激就诱发,这种一般叫做心阳虚,是寒性的。还有一类与之相对,有一些虚热的情况,这个往往是心阴虚,有一些患者既怕冷,又有一些虚热,背后发凉,怕冷,但是他又有热,有燥汗,这往往就是阴阳两虚的一种心脏不好的情况,炙甘草汤就是治疗心脏的阴阳两虚的这样一种心率失常的方子。
炙甘草汤有十味药。包括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大枣在这里面用的量较大,用到30个,甘草和大枣都是甘味的药物,治疗一个阴阳两虚的病,要用这么大量的甘味的药物,是因为中医对阴阳两虚有一个理论。要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果说阴虚的话就滋阴,阳虚的话就温阳,如果既有阴虚,又有阳虚就重点使用甘味的药物。甘味的药物和三味的药物可以补阴,甘味的药物和辛味的药物又可以补阳,这是它的一个奥妙。生地用的量也很大,用了 0.5公斤,生地叫干地黄,用的是地黄的根,有强心的作用,对心脏的收缩力有很强的补益作用,可以增加心波出量。麻仁是润肠通便的药物,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心脏病患者,尤其这么严重的这样一个心脏病,最怕大便秘结,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大便不通畅,那么每一次大便的时候都有可能使心衰发作,甚至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生姜在是防止感冒的,好多感冒的病人就会引起心脏病,所以从炙甘草汤来看,心脏病的患者要防两个,一个是保证大便通畅,一个是防止感冒。
炙甘草汤里还用到了清酒,这是因为生地在这里边用的量太大,而生地比较逆,如果脾胃稍微不好的话,患者吃完这个药会有一些不好反应,没有食欲,实际上这个酒就是为了通血脉,可以消除逆的这些药物的一些逆性,同时酒可以通血脉,帮助心脏往外打血,血脉通畅,心脏往外打血,它的压力就小了。对于清酒,由于现在的白酒度数高,所以一般用两到三杯就可以了。当药汤熬好了以后,就可以加上这个酒。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9) 学习中医的人,都比较喜欢读一些古人、前辈或师长的临床验案,以从中汲取治病的经验和诊疗技术。的确,读验案,从临床实际出发,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医临证的气息与氛围,缩短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然而,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尤其是那些先贤、名家,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对临床经验的获得,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走过这样或那样的弯弯曲曲的道路,都会不仅有经验,而且有教训,有时一个经验的积累,是数个教训之后所得来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前人、前辈的经验,更要吸取他们的教训,从而避免我们在中医临床上少走弯路。因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重要,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具有意义,所以只有不断剖析和发现临床中的失误与不足,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发,引起学术争鸣,并以此为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传授给了我们古代先贤高超的诊疗技术,而且还告诉我们许多在临证时容易犯的错误。《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核心内容有398条,其中谈到误治的就有130多条。
所谓误治,就是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给病人造成了痛苦,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我们通常称作教训,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一个人悟性。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这种人为治坏的病称作“坏病”,为了防止“坏病”的发生,张仲景列出许多治法禁忌症、方药禁忌症,如咽喉干燥、淋家、亡血家、衄家、脾胃虚寒的人等不能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无汗的表实证、湿热内盛的酒客及热毒内盛证,不能用甘温的桂枝汤;在大青龙汤后面特别写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与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等等。
并对出现的坏病,一一写出救治的方法和方药。分别从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两个方面,以教育、启迪后人。
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误诊、误治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事实,没有什么一看就明白,一用药就痊愈的“神仙一把抓”的医生,现代的仪器够先进的了,比起张仲景那个时代的诊疗条件不知好上多少倍,但依然有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再高明的大夫都有治不好的病,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小宇宙体系,人类的疾病也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有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完的致病因素的不断出现,我们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证能把各种疾病医好。
但起码有一点我们敢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误诊、误治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经常总结经验,而且还有经常总结教训,找出发生误治的原因并告诉世人,一起共同诫勉之。
纵观发生误治的原因,使疗效不好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辨证不明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辨别清楚疾病的性质,误以虚为实,或误以实为虚等。
临床所见,实证误补,一误再误,致病情拖延日久不愈的很多。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盲目认为多补可延年益寿,因而误补者有增无减。
补药误用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①因病情复杂辨证不确而把实证当虚证治疗。②受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的影响,认为中药补剂可增强免疫功能,有益无害,应验了古人“人参杀人无过”的说法。③受习惯认识影响,如年老多虚,超老年更虚,服跌打药破气血,当用补药,而对临床病证不作具体分析。④迁就病人,无原则满足病人要求。⑤市场经济对医疗部门的冲击,重经济效益,轻临床效果,均可造成误补。
2、不按中医理论辨证
要开中药,就必须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指导,对于现代仪器检查的结果,应予以参考。但应该明白的是,两者之间,并非等同。切不可一见有病毒,就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一看到有炎症,就用清热泻火的药物。
病毒类的疾病、细菌性的疾病,也有属于寒的,一定要辨证论治,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是热毒作祟,而妄用苦寒中药,否则,就会损伤脾阳,甚至肾阳,酿祸诸多。
中医无论看什么病,都要按中医的理论去认真辨证,不要受什么病毒、细菌的概念的影响,因为要开中药,必须在中医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肝病非常容易影响到脾,张仲景所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于临证实践,意义重大。
3、药方配伍不柔和
大热之证,陡然用大寒之药,寒热相激,导致金破不鸣,声音嘶哑。这就像一个烧红的铁锅,突然倒入凉水,铁锅必烂无疑。这就是教训,这就要求大夫开方子药物配伍要柔和,特别是治疗大寒、大热的病症,更应该注意刚中带柔,或于热药中反佐一点寒凉的药,或于寒药中反佐一点温热的药,以免大寒大热,寒热相激,使矛盾激化,另生它变。张仲景在治疗大寒证时就是反佐了凉药而用的,如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除了以上这些,药量比例失调,以及药物炮制不当也都会造成误治,我们在服用中药的时候都要注意。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 这一个月都在听陈明老师讲各种《伤寒论》里的中医原理,讲各种方剂,但是在服药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问题,从来没给大家具体的讲解过。我们之前也征集了一些大家的反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煎药器具:砂锅最好,搪瓷类次之,忌用铁锅等金属类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煎药用水:自来水即可,有条件可用泉水更好,但不能用热水煎煮。加水量以浸过药面为度。
煎药之前:先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以使药物成分容易析出。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药物在煎煮时,  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滋补类药物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地黄、何首乌、杜仲等,可以煎30~35分钟。但解表、清热,或芳香类药物,如桂枝、荆芥、防风、薄荷、藿香等等,煎煮10~15分钟,因为这类药物成分容易挥发。再者,煎药时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成分过多蒸发损失。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全集(含视频)
来源:华夏中医药网
收录许广元的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全集文字稿,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博大精深及传统辨证关系,节选部分:
水液代谢失常不能不谈肾,即使前面说到了那些水病,到最终都会影响到肾,就开始它可能不是,比如脾虚水停,可能发展到最后也会影响到肾,出现肾虚这样一种情况,这是肾虚水停。
因为肾主水,就是整个水液代谢,尽管这么多脏腑参与,最重要的总指挥就是肾,所以说肾主水,肾又是水之根,水的根本,治水的根本。
肺是一个通调水道,肾是一个主气化的,它对水的作用是升腾气化,最主要是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从肾里边发出的这个根,所以叫一身阳气治根本,尤其是肾阳充足的时候,那这个水液代谢就会很正常的运转,即使就是其他脏器出现水气停了,只要肾阳充足,那么这个它就恢复起来就比较快,一般肾阳虚这个水病就是恢复起来就比较慢,所以它是在调节水液里边是最重要的一个脏器。
水一般停了以后,它找人体的松软的部位,或者是下边这个部位,就容易停在下边,腿、脚,容易到松软的部位
真武汤
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
茯苓利水是非常常用的,好多方子里边都有它,这几个治水的方子基本上都有茯苓这个药物。有的还有生姜,尤其生姜的皮利水比较好,这个方子其实它最大的一个特色的用药特点就是用了附子了,附子是一个温的药物,就能给体内增加热量的一个药。
芍药有滋阴的作用,它有可以帮助水邪,这个芍药咱们最早的一本中药本草,可能大家都知道,叫《神农本草经》,这个《神农本草经》里边就记载芍药是利小便的。
附子是有毒的,它是乌头的一个侧枝,这乌头是大毒了,它的毒性比较小一点,当然我们经过泡制的附子会好一点,但即使这样子我们还要讲一个安全问题,所以尽量我们不要在家里边开药,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大夫去开。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泌尿系的一些疾病,它通淋的作用比较好,尿频、尿急、尿痛,一解小便蜇得慌痛,里边尿道有发热,这个滑石非常非常的好,后世有一个方子用它配甘草,叫做六一散,就是滑石用六份,甘草用一份,它可以治什么呢,就是通过利小便可以治疗拉肚子。
阿胶这个药是驴皮熬制的,为什么叫阿胶,就是用山东东阿县的那个井水比较好,熬制的这个阿胶,阿胶是一个大补,可以补肾阴,补肺这些都是非常好。
脚气可能有好多人叫香港脚,肿痛痒,流水,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脚肿得穿不上鞋,有时候连着腿都肿,这个猪苓汤治疗也是比较好。
从这个作息规律上大家冬天一定不要熬夜,我们说肾是藏精的,精气要内藏于肾,它益藏而不宜漏,不宜泄。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2)
肾在五行属于水,一旦肾精亏损,至春易发下列疾病:
(1)易发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至春阳气生发,引动内热,则发温病,多见流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2)易发脑血管、筋脉疾病。冬为水,春为木,水生木,肾水能涵肝木,若冬不藏精,至春则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易发中风、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四肢抽筋、不安腿等筋脉疾病。
全部内容:下集: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大解析 引用
中集: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大解析(引用)
引用:经典里的中医智慧大解析 上集
此外视频相关: 一本流传了两千载的中医著作,它确定了中医诊疗疾病的规范,它就是《伤寒论》。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用现代语言解读古代中医经典。
2010年《养生堂》的开年大戏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主讲的《经典里的中医智慧》——长达30集的《伤寒论》导读。视频列表如下: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五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三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六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七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八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二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一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三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五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六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四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十七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一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二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三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四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六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七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五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八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二十九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视频第三十集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目录检索
养生堂节目看了许多,笔记写了不少,保存了文章,日后查阅困难。今早突发新意:如果能做个检索,那就方便多了。试试看吧!请各位博友多提宝贵意见!
主题索引:
六经智慧(1)
小柴胡汤智慧(2)
少阳病智慧(3)
白虎加人参汤智慧(4)
肝胆病智慧(5)
太阳病智慧(6) 智慧(7)
水病智慧(8)
水胃 智慧(9)
膀胱蓄水症 智慧(10)
肾虚智慧(11)
咳喘智慧(12)
清肺热 智慧(13)
清胃热智慧(14)
清大肠热智慧(15)
阳明腑实症智慧(16)
保肾阴智慧(17)
烦躁智慧(18)
五行五脏相生相克智慧(19)
驱寒智慧(20)
肾阳虚智慧(21)
抓主症智慧(22)
太阳病智慧(23)
桂枝汤加减智慧(24)
太阳少阳同病智慧(25)
淤滞智慧(26)
胃病智慧(27)
心脏病智慧(28)
误案智慧(29)
如何吃药智慧(30)
方剂索引:
小柴胡汤智慧(2)
白虎加人参汤智慧(4)
四逆散 智慧(5)
旋覆花汤 智慧(5)
麻黄汤智慧(6)
麻黄加术汤智慧(7)
苓桂术甘汤  智慧(8)
茯苓甘草汤 智慧(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智慧(9)
五苓散智慧(10)
真武汤智慧(11)
猪苓汤智慧(11)
小青龙汤智慧(12)
麻杏甘石汤智慧(1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智慧(13)
白虎汤 智慧(14)
竹叶石膏汤智慧(14)
葛根黄芩黄连汤智慧(15)
承气汤智慧(16)
麻子仁丸智慧(16)
黄连阿胶汤 智慧(17)
栀子豉汤智慧(18)
加味逍遥丸智慧(18)
越鞠丸智慧(18)
附子泻心汤智慧(19)
理中汤智慧(20)
桂枝人参汤智慧(20)
四逆汤智慧(21)
当归四逆汤智慧(21)
桂枝汤智慧(22)
葛根汤 智慧(23)
桂枝新加汤智慧(24)
大柴胡汤智慧(26)
四逆散智慧(26)
半夏泻心汤智慧(27)
炙甘草汤智慧(28)
病症索引:
失眠,耳鸣,白内障智慧(3)
腿抽筋智慧(5)
冬病夏治智慧(7)
脚臭智慧(15)
便秘智慧(16)
手脚发凉方 智慧(17)
小儿夜啼智慧(18)
项,肩背疼 智慧(23)
瘙痒智慧(24)
家庭治疗索引:
失眠智慧(3)
秋季吐纳健身法 智慧(7)
家用发烧咽痛简方智慧(14)
自开竹叶石膏汤智慧(14)
自制桑蜜煎智慧(16)
海蜇荸荠汤智慧(16)
强肾保健法 智慧(17)
自用当归四逆汤智慧(21)
老年瘙痒妙方智慧(24)
自用小建中汤  智慧(24)
治肝气窜疼妙方 智慧(25)
口腔溃疡妙方  智慧(27)
家庭食疗索引:
失眠智慧(3)
肺功能不良智慧(7)
大枣粥智慧(9)
大枣桂莲粥智慧(9)
护肾智慧(11)
葱豉汤智慧(18)
生姜粥智慧(20)
服用人参禁忌智慧(20)
白术香酥饼智慧(20)
清蒸枸杞甲鱼智慧(22)
香甜合欢粥智慧(22)
提高免疫力食物智慧(22)
萝卜饴糖羹智慧(24)
疏肝理气食物 智慧(25)
消炎利胆茶智慧(26)
胆囊炎胆结石食物宜忌智慧(26)
按压3大穴位让你远离亚健康
当今,亚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医中,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养生文化关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中医可采用顺时养生、调神养生、饮食养生、传统保健身术等多种养生方法,逐渐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人体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达到平衡、和谐,向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转化。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人体穴位是如何改善亚健康状态:

命门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大穴。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补命门人的药物叉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命门穴的锻炼方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其二是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者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意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涌泉穴:
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
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撅、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腑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扬,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足三里:
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足三里是个保健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壮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常用保健手法是穴位点按、艾灸。点穴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艾灸法: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此法有时出现烫伤甚至化脓不干,难以结痂。
中医讲:“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此而言。此法属“自讨苦吃”类,但效果优于点穴法和针灸。